山西省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眸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历程,那些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精品力作,对当下和今后的
主题性美术创作有诸多启发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意旨。

用艺术的方式反映人民的心声,关注人民的命运,表现人民的疾苦,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特别是主题性美术创作最重要的精神特质。

今天,当代美术创作的语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满足人民群众目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已成为时代对艺术家提出的重要课题。

20世纪以来那些经典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无不深切关注着人民的生存境遇,讴歌着人民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内涵,也必然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是表现出浓郁的家国情怀。

用艺术的方式抒发家国情怀,高扬民族集体的奋斗精神、自强意识,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最重要的精神底色。

今天,中国的当代美术不仅要承扬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古代优秀传统,也应承扬百年来在争取民族解放与发展中形成的为民族呐喊、为时代而歌、为祖国抒怀的新传统。

全球范围内的现当代艺术,都在以拓展延异的方式拉开与传统艺术的距离,少有像中国的现代艺术那样与现实、与时代、与国家命运结合得如此紧密,并形成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品格。

中国当代艺术家家国情怀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用心去体验时代变革中的新气象,用真情融入现实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我的艺术理想与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三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情相融合。

真实性是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的前提,而艺术性是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最重要的价值。

重大题材,特别是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关涉史实,更关涉艺术家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体验与感悟,关涉创作主体的文化想象与情感投入。

无论是查希文的《开国大典》,还是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开国大典》,不同时代对同一题材的表现,无不暗含创作者对历史人物、事件与文明成果独特的、具有时代性的认知与感悟。

创作者在历史回眸中融入自己的文化与情感因素,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因而这些作品不仅引发人们对历史文脉的回顾,也让人们感受到艺术家胸中深含的历史情怀与艺术创造的激情。

没有情怀的回眸,缺乏情感的解读与艺术化的表现,那不是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根本旨意。

新时代,我们期待也相信会有更多的艺术家关注现实、重视时代精神表达,他们将把对历史的尊重、对现实的融入与对生活的审美感悟并重,这将会使主题性美术创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更好地彰显为时代抒怀、为祖国添彩、为人民讴歌、为历史塑像的价值。

(选自《民族自强精神的视觉表征》,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在文艺创作上的本质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主题性美术创作也不例外。

B. 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创作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

C. 艺术家对重大主题美术的创作,应有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并且需要情感的投入。

D. 中国现当代时期所创作的主题性美术精品,对当下和今后的美术创作有很多启发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横向论证结构,从三个层面来论证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旨和要求。

B. 文章以说理论证为主,在论证第三个分论点时运用了例证法,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C. 文章在论证前两个分论点时,都把20世纪和今天的美术创作理念进行了对比论证。

D. 文末提出号召,希望当代的艺术家在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时要观照历史与现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天人民已当家做主,美术家不应关注人民命运而应关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B. 中国当代艺术家只要在创作中融入家国情怀,就能让自我的艺术理想与价值得以实现。

C. 对于重大主题美术的创作,真实性与艺术性缺一不可,而艺术性是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最重要的价值。

D. 任何试图对历史客观的解读都是一厢情愿的,绝不是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根本旨意。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对当下和今后的美术创作有很多启发意义”范围失当,从原文内容来看,应该是“对当下和今后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有很多启发意义”。

故选D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C项,无中生有,“都把
20世纪和今天的美术创作理念进行了对比论证”错误,从原文内容来看,文章并没有进行对比论证,只是对20世纪和今天不同的美术创作要求作了简单的说明。

故选C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A 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今天,当代美术创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已成为时代对艺术家提出的重要课题”,并没有说“不应关注人民命运”。

B项,条件混淆,原文的表述“只有……才……“是必要条件关系,而选项“只要……就……”是充分条件关系。

D项,于文无据,“任何试图对历史客观的解读都是一厢情愿的”这一观点在文章中并未被提及。

故选C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消逝的灯火
张炜
①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

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

这是一种浪费,还是一种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

②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

白天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

我们可能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

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起一层光。

这一切都会被现代强大的照明破坏。

③另一些灯火消失了。

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

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④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

在瓜田里,看瓜老汉的灯也是桅灯,它就被挂在草铺的柱子上。

神秘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
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⑤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过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

只要走近它们,就有故事,有水甚至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

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跑过去。

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人们只需要奔向那光明。

⑥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

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

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

他们周身的酒气直呛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就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

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

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头上喷一口浓浓的烟。

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

为了哄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

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故事,小孩又被吓哭了。

⑦看林人的铺子比鱼铺高大,主人个个有枪。

他们的故事总是与枪有关。

这些人的枪筒子上堵了一撮棉花,这个景象让人永远难忘。

看林人的身体比鱼铺老人的强壮,因为他们常常要离开铺子去林中追赶猎物。

这些人到了夜晚就把大狗唤进铺子里,让它挨紧他们睡觉。

大狗偶尔抬头谛听,嘴里发出声音,主人就丢下一句“毛病!”大狗于是又垂头睡了。

主人讲故事时,大狗又抬起了头,听着,再抬高一点头,叫一声,主人于是说:“又来人了。

”狗跑出去一看,又来了几个少年。

⑧瓜铺里的老人烦烦的,把一切夜间来玩的人都当成不怀好意的人。

他们吝啬至极,这是职业的特征。

来的人逗他说:“口渴了,给咱点水喝吧!”他说:“喝水水不开。

”“那就给咱个瓜吃吧!”他恶声恶气地答:“吃瓜瓜不熟!”不过他偶尔也有高兴的时候,那会儿他整个人全变了似的,轻手轻脚出去一趟,回来时就抱着一个又大又亮的瓜。

在灯光下,这个瓜真好看,还散发出浓浓的香味。

他不是用刀,而是用拳,“嘭”一声将瓜击碎。

不规则的瓜块格外甜。

看瓜老头说:“知道吗?瓜一沾了刀,就有一股馊味儿,绝对不能沾铁器。


⑨桅灯是野外才有的,它不怕风。

它被挂在木柱上、被提在手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欢。

⑩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

4.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现代城市璀璨逼人的灯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对这种做法作者并不认同。

B. 过去的有些灯火曾象征着先进和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C. 文章④⑤段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了过去野外的那些灯火给人以安慰和感召。

D. 文章⑥⑦⑧段形象地刻画了不同铺子里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5. 作者写灯火,为什么不吝笔墨地写鱼铺老人、看林人、瓜铺老人的故事?
6. 文章结尾“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如何理解和评价这句话所蕴含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这些故事富有生活情趣,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这些故事都与灯火有关,带给人温暖、关切的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6. ①“桅灯”曾代表着先进和文明。

但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它们已成为落后的象征。

②在作者心中,“桅灯”代表着朦胧、神秘、期许、安慰、美好,它们让童年趣味横生,而对现代工业文明,作者毁既有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以及对农业文明消失的遗憾,又有对工业文明的不适应。

③作者这复杂情感既是时代变革在作者心中的折射,也与作者个人经历和对美的追求有关。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

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D项,“敬仰之情”不正确,刻画不同铺子里人的形象,其主要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故选D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散文中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解答前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散文的内容。

分清散文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分析次要人物作用时,首先概括文中所要表现的该次要人物形象特点或精神品质,然后考查该次要人物和文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正面衬托还是形成对比;最后分析这样写作对于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写鱼铺老人、看林人、瓜铺老人的故事对写灯火有什么作用。

写鱼铺老人、看林人、瓜铺老人,并且这些人都与夜中的点点灯火有关。

写这些内容,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在主旨上,表达了灯炎能给人带来温暖的回忆,深化文章的主旨。

【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理解情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领悟文本的主旨。

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结尾“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这句
话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关于“桅灯”,文中说“另一些灯火消失了。

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因为“桅灯”曾代表着先进和文明。

但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它们已成为落后的象征。

“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表达了桅灯这类的灯能给人温暖和亲切的感觉。

文中还写“我们可能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

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起一层光。

这一切都会被现代强大的照明破坏”,在作者心中,“桅灯”代表着朦胧、神秘、期许、美好,它们让童年趣味横生。

而对现代工业文明,作者有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和怀念,又遗憾农业文明的消失,对工业文明不适应。

作者写灯的变化,现在的灯与过去的灯不同,心中感慨万千,因为灯的变化代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但又没有了对过去的灯的那种情感,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对美的感受不同有关。

【点睛】理解散文的情感,首先要梳阅读理解把握全文内容;其次抓住不同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在探究的时候要注意探究的广度;最后深入挖掘全文的主旨。

通过对考点的解读,发现很多作品的深刻意蕴都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所以在探究的时候还要注意探究的深度。

另外,还要关注写作背景,联系写作背景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灵芝
杨文丰
①很早以前灵芝就被供上了神坛。

②灵芝,本来只是真菌类生物,怪胎或肾形模样,菌柄,不像蘑菇那般基本撑在中部,多含角质,质地怪异,异常坚硬,经久不腐,弥漫陈腐气息。

成品灵芝更是呈黑赭色,让人想起暮冬缺乏阳光的阴郁之日。

③灵芝自然没有蕉叶那般的绿,无婴孩脸蛋或蛋青似的嫩,无你想象的总带紫气、仙雾、祥云及仙乐。

灵芝的叶片无法大幅度伸张发展,即便有日光,也不会发生光合作用,因为灵芝不含叶绿素。

④然而,如此的灵芝,却被渲染成集千年天地日月精华的“不死仙草”。

“山川云雨,四时五行,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

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华山,黑芝生常山” (《神农本草经》)。

《淮南子》则说“紫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盘石之上”。

你可能以为灵芝脚下应该是五色土,土色纯净,祥云缭绕,灵光四射。

甘泉流在灵芝左右,喜鹊来去灵芝前后……至少是生活在童话里。

⑤想一想,在中国,又有哪一种生物能像灵芝这样长期笼罩如此神秘、灵异的光环呢?有哪一种生物会似灵芝一般被视为令人起死回生,乃长生不老的“仙药”呢?有哪一种生物,会被抬至如此之高的地位呢?当然,在古埃及、古希腊,蘑菇是被崇拜成“神物”,而在中国,灵芝却不仅已是“瑞草”,还是吉祥、美好和得道登仙的象征!
⑥凡事总是物极必反的吧,只要探究,你就会发现:灵芝,其实早已与疾病、与怪异相连——宿命的连接。

⑦我们大抵还记得《白蛇传》里白娘子为救许仙上峨眉盗灵芝。

现代医学倒是证明,灵芝确实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能扶正固本,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在整体上能调节人体机能平衡、人体新陈代谢,促使内脏或器官机能正常化,对神经衰弱等,也有协同治疗作用,还可以抗疲劳、美容养颜、延缓衰老、防治艾滋病等——然而,纵然如此,也断然不可能令人长生不老、起死回生!
⑧何况自上世纪以来,被人工引种驯化过的灵芝,体内已被嵌入人工污染和环境污染。

灵芝之“灵”,与灵魂、与灵柩、与死亡,我以为,早已明里暗里有剥不开的干系。

⑨灵芝被奉上神坛,可说与皇权有关。

汉武帝居位时,宫廷年久失修,栋梁腐朽,灵芝滋生焉,臣子怕皇上怪罪便诡称是吾皇无量功德感动天地,灵芝降生宫廷,乃国泰民安之瑞兆。

从此,乡野朝贡灵芝,便几成“潜规则”。

⑩显然,非无风起浪,亦非无中生有,灵芝除了已是神异的心理安慰药,还戴一顶神幻的光环。

○11尘世之所以出现“灵芝现象”,在于灵芝得天独厚就关涉了终极问题——人之生死,还在于这人生太需要寄托太需要信仰却又太害怕死亡了,何况,这人的黑眼睛,还并不太难飞入一羽羽黑“寒鸦”。

既然如此,又会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被创造出来呢?
(有删改)
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灵芝,是真菌类生物,因为不含有叶绿素,所以不会发生光合作用。

B. 在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常会崇拜某种生物,比如古代欧洲就把“蘑菇”视为神物。

C. 灵芝具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也是神异的心理安慰药,但也不能无限夸大其作用。

D. 人害怕死亡又时常遭遇灾难需要寄托和信仰,灵芝正好关涉了人之生死问题,因此被渲染成“瑞草”。

8.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不仅介绍了灵芝的类别、形状、质地、颜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也分析了“灵
芝”成为“瑞草”的原因。

B. 第③段通过与蕉叶、婴孩脸蛋、蛋清的比较说明灵芝长相普通,没有想象中的仙气。

C. 文章举白娘子盗灵芝救许仙的例子具体地说明灵芝早已和疾病怪异相连,古人早已认清了灵芝的各种医疗保健作用。

D. 文章以说明为主,配合描写和议论,介绍了有关灵芝的知识和事理,语言既富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9. 文章开头说“很早以前灵芝就被供上了神坛”,灵芝为什么会被供上神坛?结合全文概括。

【答案】7. B 8. C
9. ①灵芝具有多重功效,被视为可以起死回生长生不老的仙药。

②与神话传说有关,被看作瑞草,是美好、吉祥、得道成仙的象征。

③与皇权有关,是国泰民安的象征。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比如古代欧洲就把‘蘑菇’视为神物”分析有误。

原文说的是古代希腊和埃及,不能等同于古代欧洲。

故选B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古人早已认清了灵芝的各种医疗保健作用”,选项中的前半句并不能说明后半句。

材料中举白娘子盗灵芝救许仙的例子是为了表明,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灵芝确实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能扶正固本,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在整体上能调节人体机能平衡、人体新陈代谢……”等功能。

故选C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

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本题要求概括灵芝会被供上
神坛的原因。

第五节中“有哪一种生物会似灵芝一般被视为令人起死回生”,可概括出,灵芝具有多重功效,被视为可以起死回生长生不老的仙药。

第五节中“而在中国,灵芝却不仅已是“瑞草”,还是吉祥、美好和得道登仙的象征”,可以概括出,灵芝还与神话传说有关,被看作瑞草,是美好、吉祥、得道成仙的象征。

第九节中,“灵芝被奉上神坛,可说与皇权有关。

”“灵芝降生宫廷,乃国泰民安之瑞兆”,能理解出,灵芝与皇权有关,是国泰民安的象征。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①。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④。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
..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
..,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注】①醮,jiào,古时称妇女出嫁。

②烝烝,zhēng,淳厚。

③谯周:人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