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根据1985-2007年数据,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在此
基础上探讨了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状况和影响服务业收敛的因素。

结果表明:1985-2007年间不同地区服务业的技术效率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低于西部地区,且出现恶化现象;全国各个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差距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而且会向自身的稳态收敛;对外开放、人力资本和市场化进程促进了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然而政府影响力却对服务业技术效率有逆向作用。

关键词:服务业技术效率;绝对收敛;条件收敛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0)08-0057-04
收稿日期:2010-06-1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CJL021)、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082400440270)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助(2009FJJ039)
作者简介:郑云(1972-),女,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10年8月
(第8期,
总第160期)Aug.,2010
(No.8,General No.160)
【经济新视野】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服务
业的增加值从1978年的860.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20487亿元,30年增加了近139倍。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高,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已达到40.1%。

在我国服务业取得成功的同时,地区间服务业的技术效率差别也很大,并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特征。

那么,这种区域间的差距是如何发展演变的?为此,我们需要对三大区域的技术效率进行收敛性检验,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我国产业层面技术效率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和农业,对服务业技术效率的研究较少。

杨向阳、徐翔(2006)采用以数据包络分析(DEA )为基础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法对1990-2003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服务业全要
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技术效
率基本没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

顾乃华、李江帆(2006)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市场化程度、人力资本对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距的影响,发现三大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均呈下降趋势。

蒋萍、谷彬(2009)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TFP 增长进行分解,
发现1992年以后技术效率改进是主导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核心因素。

谷彬(2009)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渐进式改革方式及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的不同步是造成服务业技术效率阶段性演进及区域差距的根本原因。

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对服务业技术效率的研究视角基本停留在技术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而对于不同地区之间技术效率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随时
间变化的收敛趋势和影响因素并没进行有效分析。

因而,本文采用DEA 方法,利用我国1985-2007年的省级数据,分析三大区域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状况和影响服务业收敛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一)研究方法1.技术效率的测度技术效率,从投入角度来看,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
57
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与实际成本的百分比;从产出角度来看,是指实际产出水平占在相同的投入规模、投入比例及市场价格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的百分比。

本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技术效率进行测度。

DEA是一种运用线性规划的数学过程,用于评价决策单元(DUM)的效率。

其目的就是构建出一条非参数的包络前沿线,有效点位于生产前沿上,无效点处于前沿的下方。

该方法应用于各省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分析上,具体如下:假设在不变规模报酬条件下,有N个省份,每个省份服务部门有K种投入和M种产出;对于第i省份的服务部门,用列向量x i=[x1j,x2j,…,x kj]T和y i=[y1j,y2j,…,y mj]T分别表示投入和产出列向量;则K×N阶投入矩阵X和M×N阶产出矩阵Y代表N个省份服务部门的所有数据,计算第i省份服务部门的技术效率模型为:
Minθ
s.t-y+Yλ≥0
θx i-Xλ≥0
λ≥0
其中:θ是标量,λ是一个N×1维的向量,λ=[λ1,λ2,…,λN]T,解出来的θ值就是第i个第i省份服务部门的技术效率。

一般有θ≤1,如果θ=1,则意味着该单元是技术有效的,且位于前沿上。

2.收敛的测度
在有关收敛的文献中,收敛测度的方法一般有σ收敛、β收敛和时间序列收敛三种,本文只选择其中的收敛方法对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情况予以检验。

β收敛可分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绝对β收敛是指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与其初始水平负相关,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增长率,这样经济便趋向于收敛。

根据Barro et al(1995)的分析,本文设置的绝对β收敛模型为:(LNEC it-LNEC i0)/T=α+βLNEC i0+εit。

其中,EC技术效率,α和β为待估参数,εit为误差项,T为时间间隔。

若β为负,表明各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初始水平与其增长率成反方向关系,则这一时段地区间服务业技术效率差异存在绝对β收敛;若β为正,表明各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初始水平与其增长率成正向关系,则这一时段内地区间服务业技术效率差异不存在绝对β收敛,而是扩大。

在绝对β收敛模型中,服务业技术效率初始水平是影响服务业技术效率收敛的唯一变量。

如果在收敛模型中,除初始技术效率水平外,再加入一些对收敛有影响的控制变量,那么这种收敛被巴罗和萨拉伊马丁称为条件β收敛。

条件β收敛意味着各个区域由于某些方面条件的不同而收敛于各自的稳态。

条件β收
敛模型为:LN(EC it+1/EC it)=α+βLNEC i t+BX it+εt。

其中,X 表示其他控制变量,B为控制变量的系数。

(二)数据来源
1.服务业产出
本文采用第三产业国内生产值作为度量服务业产出的指标,数据取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08》,并按照GDP平减指数折算成1985年价格水平。

2.劳动投入
劳动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有形和无形产品所需要投入的要素流量,它会因不同时期质量、使用效率和投入总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然而由于技术的进步,产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发生变化,使得这种劳动投入难以进行测算。

因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用劳动报酬来衡量劳动投入量的变化则比较合理。

但是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因劳动收入体制不够完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不够成熟,所以难以取得这些数据。

本文采用历年全国第三产业年底从业人数作为衡量劳动投入的指标。

3.资本投入
服务业资本投入用资本存量来衡量。

本文根据国际通用的永续盘存法估计资本存量,计算公式为:K t= (1+σ)K t-1+I t/P t k,其中K t表示第t年的实际资本存量;σ表示年折旧率,本文取值5%;P t k为固定资产价格指数,1999年以前各省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根据投资隐含平减指数法计算得出(张军等,2004),1999年之后的数据来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和各省份统计年鉴;I t是t年的投资额,这里采用主要固定资产即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来代替。

对于资本存量的初始值K1985,本文采用Kohli的方法进
行估计,即:K1985=I1985
(σ+γ)。

其中,γ表示分析期内各地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率。

由于历史数据缺失年份较多,分省数据不包括西藏;又因历史数据无法拆分,重庆市数据并入四川省,共计29个省市、自治区1985-2007年服务业投入、产出数据。

三、结果分析
(一)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测算
我们使用DEAP2.1软件计算了1985-2007年每一个省份逐年的服务业技术效率变化情况①,不仅按照传统划分方法,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计算各区域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平均值,而且将研究时间划分为1985-1991年、1992-2001年和2002-2007
①本文仅列出三大区域一定时间段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平均值。

58
年三个时间段,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2002-2007年东部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为0.993,低于1985-1991年的1.008,说明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已经衰退趋势。

不仅如此,而且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一直低于西部地区,这与实际的经济发展不相一致。

造成这一结
果的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纯技术效率较低所致。

伴随着东部地区服务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管理及制度问题凸现,现有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制度体系已不适应东部地区的规模水平,要想改变现状,必需加强管理及制度创新,引进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建立新的制度体系,以提高技术效率。

从各个时间段来看,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在不同的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并存在较大的波动性。

其中:1985-1991年,东部地区的
技术效率年平均增长率大于1,
而中西地区均小于1;1992-2001年,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年平均增长率大于1,而东部、中部地区均小于1;2002-2007年,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年平均增长率大于1,而东部、西部地区均小于1。

技术效率增长的这种波动性及地区间不平衡增长的特点,与国家政策有很大关系,当国家政策有利于某个区域发展时,服务业技术效率就表现出相当强劲或稳定的增长。

(二)绝对β收敛检验
表2列出了我国全国范围内及东、
中、西部各个地区范围内服务业技术效率绝对β收敛的检验结果。

从结果来看,无论在全国范围,还是在东、中、西部的地区范围内,β均为负值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各省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增长速度与它们的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初始值负相关,低服务业技术效率水平省份比高服务业技术效率水平省份的增长速度更快,从而趋于收敛,这意味着各省服务业技术效率指数在朝一个共同的均衡水平运动。

表2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绝对收敛的检验结果
(二)条件β收敛检验及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收敛的因素,除技术效
率的初始水平外,还有其他一系列因素,对于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讲,我们更关注市场化进
程、
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影响力、劳动者素质等变量对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1.市场化进程(market)。

转型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不仅意味着在价格信号调节引导下,资源配置将更为合理,而且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更有利于提高技术效率。

本文采取惯用办法,用非国有经济单位职工比重来衡量市场发育程度。

2.对外开放度(open )。

通过实行对外开放,与先进地区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吸收先进地区的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是落后地区提高技术效率的重要源泉。

一方面通过与技术领先地区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不仅获得了高质量和多种类的中间产品和资本设备,而且拓宽了技术交流的渠道,学习了先进地区先进的生产方法、产品设计和管理方法,进而提高落后地区的技术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市场竞争效应、人员流动效应、生产的示范效应以及跨国公司产业链前向与后向的联系提高落后地区的产出效率,从
而提升落后地区的技术效率。

本文定义一个区域的对外经济开放度为贸易开放度与外资依存度之和。

其中,贸易依存度为进出口贸易额与GDP 的百分比,外资依存度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3.政府影响力(gov)。

用来反映政府规模和其对市场的干预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但过高的规模和过度的干预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机制,减缓了市场化进程。

有关研究也表明政府过度干预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采用各地区政府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作为政府影响力的考核指标。

4.劳动者素质(human)。

劳动者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对技术和业务的熟悉和掌握程
度。

富克斯认为:
对于服务业技术效率增长缓慢的事实,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服务业人力资本增长较慢。

因此,提高劳动者素质、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提高技能等,对促进服务业技术效率有积极作用。

本文用各地区从业人员受教育年数的平均数来表示劳动者素质。

将这些影响因素加入到条件β收敛的基本模型,则新的回归模型如下:
LN (EC it +1/EC it )=α+βLNEC it +β1LNmarket it +β2LNgor it +β3LNhuman it +β4LNopen it +εt
本文对上述模型进行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经过Hausman 检验发现,固定效应回归效果要优于随机效应回归结果,因此本文只显示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以得知,全国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服务业初始技术效率与技术效率的增长率之间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条件收敛在全国范围和三大经
表1不同时间段东、中、西部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平均值
59
济区域内都显著地存在着。

在对外开放方面,全国和东部地区系数均为正值,且通过显著性检验;中、西部地区系数虽为正值但没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对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由于东部地区率先取得市场化改革的先机,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能够较好地面对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提升自身的效率和竞争力。

而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竞争力不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受到的冲击大于带来的机遇,因此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对技术效率趋同的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在市场化进程方面,全国、东、中、西部市场化影响系数分别为0.1477、0.1554、0.1343、0.1279,表明东部地区市场化改革对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

其原因可能在于:东部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健全,经济活动的透明度较高,具有吸引外来资本、技术的制度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的服务业技术效率。

而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比较封闭的地理位置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及制度上的缺陷,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经济活动缺乏一定的透明度,使得市场化改革对提高服务业技术效率所起的作用较弱。

东、中、西部代表政府影响的财政支出影响系数分别为-0.0096、-0. 1463和-0.1093,其中中西部地区通过显著性检验,东部地区没通过显著性检验,影响程度的差异表明政府在服务业技术效率收敛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东部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完善,较少的政府干预有助于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

而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对市场过多,导致市场运行效率较低,阻碍了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

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劳动者素质与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增长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劳动者素质对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劳动者素质不仅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区域间服务业技术效率的趋同也具有显著的意义。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 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1985-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状况和影响服务业收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1.不同地区之间服务业技术效率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出现衰退趋势,且比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要低,这说明伴随着东部地区服务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管理及制度问题凸现,现有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制度体系已不适应东部地区的规模水平。

服务业技术效率在不同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国家政策有利于某个区域发展时,服务业技术效率就表现出相当强劲或稳定的增长。

2.通过对全国及地区间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发现全国及三大区域不论是绝对收敛还是条件收敛均呈现明显的收敛特征,说明服务业技术效率低的省份能利用后发优势逐渐赶上来,全国各个区域间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差异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

3.通过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发现,对外开放、劳动者素质和市场化进程对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有正向作用,政府影响力对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有负向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的地区,较少的政府干预越有助于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

鉴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中西部地区以后应进一步推进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服务业市场的过多干预,加强基础设施和制度设施建设,吸引高素质劳动者流入,促进各种服务业经济主题进行管理和技术的创新,从而更好地提升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缩小与东部地区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差距。

表3各地区技术效率收敛性影响因素检验
[1]李国璋,霍宗杰.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1995-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9,(06).
[2]谷彬.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来自历史数据修订的史实证据[J].统计研究,2009,(08).[3]白俊红,江可申,李靖.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分析[J].财贸经济,2008,(09).
[4]顾乃华,李江帆.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01).[5]黄凌云,鲍怡.制度特征、FDI对我国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9,(11).
[6]郑云.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及其收敛性[J].学术交流,2010,(03).
[7]郑云.对外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渠道研究——
—基于珠江三角洲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09).
[8]蒋萍,谷彬.中国服务业TFP增长率分解与效率演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8).
参考文献:
[责任编校:黄晓伟]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