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方广用:增液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方广用:增液汤
《温病条辨·中焦篇》:“阳明温病,无
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

若其人阴素虚,
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


增液汤主治阳明温病、津液不足,症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稍数或沉而无力。

增液汤方:元参50g、麦冬30g、细生地30g
原方所治,热结阳明,阴亏液耗。

因证由热邪耗损津液所致,故以滋养阴液为主。

方以元参养阴生津,麦冬养阴润燥,生地养阴清热。

三药均属质润之品,合用具有滋养阴液,清热润燥的作用。

热病耗损,津液重伤,以增液汤扶正育阴,非重剂不为功。

增液汤临证运用:高热例
刘××,男,18岁。

高热,体温持续在39。

5℃左右已21天。

虽经中西医救治,高热仍然不退。

诊见:鼻干涕少,口唇红,身燥无汗,舌干少津,舌尖红,默然不语。

食少纳呆,大便干,小便短赤,脉虚而数。

前已用苦寒之品,不宜重蹈旧辙,宜养阴之法。

处方:元参90克、生地60克、麦冬60克、当归10克、甘草6克,二剂水煎,空腹热服。

药尽热退,转危为安。

《内经·至真要大论》曰:“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

二者皆在,所病后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结合前人“凉之不凉是无水也”之经验,故用大剂量养阴之增液汤,滋少水以灭盛火。

方中加用当归,意在活血化淤,以提高退热之效。

增液汤临证运用:绿脓杆菌性败血症例
苏××,男,21岁。

因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住北京某医院,治疗月余,病情不见好转,高烧不退,血痰培养均有绿脓杆菌生长,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绿脓杆菌性败血症。

诊见:高热灼手,阵眩、痰少。

躁扰不安、胸闷心烦、面色萎黄、唇淡、腹胀纳呆、失眠、大便四日未行,尿短赤,舌淡苔黄干,脉滑数,证为热毒炽盛、充斥三焦,气阴两伤。

治宜清热解毒,滋阴顾液,方用;
第一方:银花90克、芦根60克、冬瓜皮12克、薏仁30克、桃仁10克、鱼腥草12克、甘草9克,水煎服。

第二方:元参60克、麦冬60克、生地20克、银花40克、黄芪20克、太子参l5克、桑叶12克、枇杷叶9克,水煎服。

上二方,各服一剂。

二诊:服上药后体温降至37。

5℃,腹胀减轻,大便通。

能少量进食,胸中仍觉烦闷,咳嗽未止,舌脉期前。

证为余邪未尽,痰热之邪壅于胸中,仍主清化,方用:
第一方:黄连5克、半夏9克、瓜萎20克、栀子9克、淡豆豉9克,水煎服。

第二方:麦冬30克、川贝12克、银花30克、元参20克、杏仁12克、冬瓜皮9克、紫菀9克、百部9克、桑叶12克、枇杷叶9克、芦根30克、甘草9克,水煎服。

上二方,各服一剂。

三诊:体温正常.脉静身凉,诸证悉退,血痰培养无绿脓杆菌生长。

本证系急性白血病伴感染性高烧,证已逾月,津伤液耗,邪热鸱张,治宜兼顾。

治此热盛阴伤,惯用元参、麦冬,常达30~60克,甚至用至100克。

元参长于滋肾水,麦冬长于养肺阴,元参善清上焦无根浮游之火;麦冬气禀清肃,善清心肺之热烦。

用于病热,滋少阴之水以无厥阴盛火,亦多配生地,增液养阴,共凑佳效。

感染是白血病患者的并发症,临床死于败血症者,亦非鲜见。

投治此症,非大剂养阴清热之剂而不得效。

常云:“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对于热毒充盛,津液枯耗,必以大量清热解毒,增补阴液之剂救治,方有生机。

然前医亦
用清热解毒,滋阴润燥之剂而无效,此乃病重药轻,杯水不治盛火之故。

/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