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9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__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届重庆二模)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著名的“五一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方针( )
A.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
B.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
D.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该方针提出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后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最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方针,这表明该方针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故选A项;1945年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排除B项;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排除C项;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排除D项。

2.(2019届湖南衡阳一模)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

“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

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

”据此可知,周恩来( )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能实行联邦制,中国民族问题应该采取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采取联邦制是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并没有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排除A项;苏联斯大林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材料中周恩来反对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周恩来主张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非“一国两制”,排除D项。

3.(2019届重庆高三上学期期末)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总结到:“瑞金时
代是最纯洁、最清一色的了,但那时我们的事特别困难,结果是失败了。

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

”其意在强调( )
A.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
B.继续坚持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解析:选A 据材料“1954年12月”“瑞金时代是最清一色的了,结果是失败了”,结合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建立苏维埃临时政府,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并未听取各阶层的意见,导致红军长征,可知毛泽东强调建立并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故选A项;依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强调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政治政务基本已完成,排除B项;依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后,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排除C项;依所学可知,1956年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排除D项。

4.(2019届山东临沂高三上学期期中)自1953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1;1995年变为4∶1;2010年后变为1∶1。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民主政治建设需要
C.各民族共同发展原则D.国民素质普遍提高
解析:选 B 根据材料“1953年以来……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1;1995年变为4∶1;2010年后变为1∶1”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发展进步,故选B项;代表比例不能反映民众内心的主观愿望,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排除C项;国民素质普遍提高表述绝对,排除D项。

5.(2019届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1954年6月,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6%。

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出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最后选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 226人。

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建立在直接民主基础之上
B.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C.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
D.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点
解析:选B 通过题干可知,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具有广泛性,进而说明其能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故选B项;“直接民主”的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项;题干论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

6.(2019届河南六市二模)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解析:选C 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可知这些成果是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原则下取得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故选C项;不结盟外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排除B项;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所以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排除D项。

7.(2020届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万隆会议之前,亚非地区除朝鲜、蒙古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外,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仅5个;万隆会议之后到1959年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1960~1964年有14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

这说明万隆会议( )
A.扩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使中国外交战略发生根本转变
C.消除了亚非各国的误解
D.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之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多,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思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故选A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战略由强调斗争到主张合作,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排除B项;“求同存异”方针缓解了亚非各国的误解,“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为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

8.(2019届安徽淮南二模)1948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

这表明我国外交( )
A.始终坚持不结盟原则B.走出美苏冷战的阴影
C.因形势的变化而调整D.已经打开全新的局面
解析:选C 由材料内容并结合史实可知1948年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0世纪50年代初则在一边倒的情况下也主张同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国家和平共处,说明我国外交根据世界形势和国家利益进行调整,故选C项;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下已与苏联结盟,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正处于美苏冷战的大环境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被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封锁孤立,排除B项;根据史实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依然被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封锁孤立,排除D项。

9.(2019届江西上饶二模)20世纪50年代,美国驻香港总领事下属新闻动员和策划内地赴港流亡知识分子创作大量文学作品,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如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

这种现象说明( ) A.中美意识形态对立扩展至文化领域
B.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C.“一边倒”政策加剧美国对华敌视
D.思想文化宣传成为冷战的主要手段
解析:选A 通过题干中的时间点“20世纪50年代”及“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可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美意识形态的对立扩大到了文化领域,故选A项;“两大阵营”指的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而在题干中只是提及了中国和美国,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采取对华敌视态度,主要是二者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并非“一边倒”政策,排除C项;“冷战”的手段主
要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而非思想文化方面,排除D项。

10.(2019届山西百日冲刺考试)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某次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都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并提出了支持各国在互利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等12项主张和建议。

这次会议( )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促进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间的联系
C.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D.使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解析:选B 根据题干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某次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得出是万隆会议,根据所学知识,故选B 项;根据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实现的,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排除D项。

11.(2019届广东汕头一模)1969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44个,到1972年底达到88个。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B.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选A 根据材料“1972年底达到88个”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因为中国积极改善同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B项;1972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

12.(2020届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1969年,尼克松总统上任伊始即指示基辛格“试探重新与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

7月,美国宣布对中美之间人员往来和贸易交流放宽限制。

1970年1月,经美方首先提出,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华沙恢复举行。

上述史实印证了( )
A.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已经破产
C.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
D.中国重返联合国威望空前提高
解析:选A 材料中美国主动修复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是因为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而第三世界力量尤其是中国力量崛起,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
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材料二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

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

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1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1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前提”,依据材料一“‘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和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成就”,依据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二“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可得出原因。

第二
小问“策略”,结合材料二“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的内容可得出解决策略是坚持依法治国。

答案:(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

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

策略:依法治国。

14.(2019届新疆三模)(12分) 阅读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节选)
从以上表格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阶段特征和成因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为背景考查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外交、经济、国际形势等方面来论证。

答案:示例
论题: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

阶段特征: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

成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中美两国受到苏联的威胁;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美国霸权主义政策遭到反对;中国得到第三世界国家支持;20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美国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

综上所述,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