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3篇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课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探究 第十五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应考策略
一、词语解释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通 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所考查词语基本上都是同学 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联想我们学习过的文 言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即为正确 答案。 1.文言实词
别”“美丽”,串在一起也就 是整句话的翻译了。
考向探究第二十五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人名、地名、 书名、物名、 年号、国号等 要保留。
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 春”就可直接译为“庆历四年 的春天”。
去掉结构助词、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 删 语气助词等不 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
必翻译的词语。“之”字就不用翻译。
考向探究 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参考译文】
淳熙年间,范成大出使北方,孝宗令(他)口头上奏金主,说黄河(huánɡ hé)以南是宋朝皇陵安葬的地方,希望能返还被侵占的地方。范成大奏 请说:“这件事情至关重要,必须要和宰相商量,我把皇上的意思告 诉他,商议之后才行。”皇上答应了,不久宰相坚持认为(这件事)不 行,但是皇上坚决不收回(这个决定)。范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 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范成大)到达金国,把信收藏在衣袖中。下跪 之后递交国书,跪在地上不起。当时的金主是葛王,性情宽容仁慈, 传言问使者为何长跪不起。范成大慢慢地从衣袖中抽出书信,说:“ 我来时,大宋皇帝另外有旨意,难以记载在国书上,让我口述。我用 书信记录下来,希望您看一看。”书信呈上之后,大殿上看信的人都 变了脸色。
(1)通假字。在初中学过的文言文中,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 部分在注释中已标明,复习时可以根据(gēnjù)梳理内容,在理解 的基础上识记。
考向探究第十六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2)一词多义。古汉语中,一个(yī ɡè)词往往有几个意思,要重点掌握典型的 、常见的多义词。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境去推求某个词 的具体含义。复习时,一是注意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二是结 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 运用。
(3)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一句 中,“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 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考向探究 第二十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4)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zhèngquè)划分节奏。如“虞山王毅 叔远甫刻”一句中,“虞山”是地名,“甫”是古代对男子 的美称,朗读时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 /刻。 (5)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一句中,“ 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 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以/臣卑 鄙。
考向探究 第六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考向2 文言(wényán)断句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jù zi)断句。(限断两处)(2分) 虏 中 群 臣 咸 不/平 议 羁 留 使 人/ 而 虏 主 不 可。
考向探究 第七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断句能力。划分句子的节奏 ,首先要疏通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再进行分析判断。“ 虏中群臣咸不平”的意思是“金国群臣都感到愤懑不平 ”,应该划开;“议羁留使人”的意思是“商议扣留范 成大”,应断开;“而虏主不可(bùkě)”的意思是“金主 认为不可(bùkě)以”。这样答案就很明显了。
考向子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至能遂自为(zì wéi)一书,述圣语。 范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
考向探究 第九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2)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rǔmìng)。
(范成大)回来以后(yǐhòu),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
应考策略
2.应对策略 (1)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如“故人具鸡黍”一句,按“二一 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 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2)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lǎngdú)时须停顿。如“故天将降 大任于是人也”一句中,“于是”是两个单音节词,不能连读,这 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考向探究第二十六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文 如翻主中译语省时、略要的介补词部上等分。,,如人翻人《,译。桃乃时花大依源惊次记,要》 问 补中上( “:村()中所人从)见、来渔渔”
倒装语序的句子,如《曹刿论战》中“何以战”是

要注意调整语序,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理解为 使之和现代汉语 “以何战”,译为“凭借什么作
考向探究 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 时,在细读本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范成大是冒着欺罔 之罪替皇帝传口谕,而唐雎是在国家存亡(cúnwáng)的危急 关头出使秦国的,他们出使时的时局不同,任务和目的 也不相同,所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但都展示了两个人 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勇敢、镇定和自信的性格。
考向探究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三、翻译句子
1.文言文翻译句子的原则 信——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达——通畅,语意流畅,没有语病(yǔbìng)。
雅——有文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文笔优美
考向探究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2.文言文翻译句子(jù zi)的方法及示例
方法 名称

方法解 释
例句分析
把原文 中单音 节词对 译为双 音节词 或多音 节词。
如《口技》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 坐”,“意”应理解为“心情”, “舒”应理解为“松弛、放松”;另 外“少”理解为“稍微”,“稍稍” 理解为“渐渐”,在翻译时一定不能 丢落。
考向探究第二十四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如《醉翁亭记》中“其西南诸. 找意思相 峰.,林.壑.尤.美.”,加点词语分 换 同的词来 别理解为“众,各”“山 替换。 峰”“树林”“山谷”“特
考向探究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6)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就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字一顿 ,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根据文意确定停顿。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前 一个“乐”用作动词(dòngcí),以……为乐;后一个“乐”用作名 词,乐趣、快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朗读节奏:而/不 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考向探究 第十四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范成大仍然跪在地上。(金主)再次传言:“书信已经看了,你可 以去使馆了。”范成大拜了两拜退出来。金国群臣都感到愤懑 (fènmèn)不平,商议扣留范成大,金主认为不可以。范成大将要返回 宋朝时,又上奏说:“皇上令我口头上奏的事情,请在国书中明 确地告知,像之前那样讲明,希望不要治我欺罔之罪。”金主答 应了他。回信说:“口头上奏的事情,令人非常吃惊,这件事需 要仔细思考再处理,我们是讲求信用的国家。”(范成大)回来以 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因此多次提升他,后来被重用 。
考向探究 第十八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二、文言断句
1.考点解读
这种类型题涉及文字、词义、语法(yǔfǎ)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它综合 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常见形式。考查 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题,要求选择朗读停顿的正确或错误 项;一种是直接在原句上划分朗读节奏。
考向探究 第十九页,共二十八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一)词语解释、文言断句(duàn jù)、翻译句子
第一页,共二十八页。
考向探究
一、[2017·嘉兴、舟山]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范石湖①使北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 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 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
表达习惯一致。 战”。
考向探究第二十七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内容(nèiróng)总结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范 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书信呈上之后,大殿上看信的人都变了脸色。(金主)再次传言 (chuányán):“书信已经看了,你可以去使馆了。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境去推求某个词的具体含义 。复习时,一是注意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古今异义在每篇文言文中已经进行了全面梳理,复习时根据梳 理内容识记即可
考向探究 第十一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4.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 终“挺剑而起”。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xíngwéi)?请简要分析。(3 分)
示例:两人都具有勇敢、镇定和自信的性格,都是忠肝义胆(具 有爱国情怀),都是英雄,都能不辱使命。只是因为时势不同, 任务(rèn wu)各异,面对的对象不同,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而 已。
(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但有些词在特 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另外一类词的作用。复习时要根据每 篇文言文梳理的词类活用进行理解记忆。
考向探究 第十七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2.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在解释时 ,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 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欧阳修的《醉 翁亭记》中一共有20多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 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1)表示并列关系,如“溪 深而鱼肥”;(2)表示承接关系,如“日出(rì chū)而林霏开” ;(3)表示修饰关系,如“杂然而前陈者”;(4)表示递进关 系,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5)表示转折关系,如“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能力。要调动平时的 学习积累,准确解释。(1)题中的“反”是通假字,先 明确(míngquè)通哪个字,再理解词语意思;(2)题中的“ 乃”与“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中的“乃” 意思一样,“才”的意思;(3)题中的“徐”古今意义 相同,都是“慢慢地”的意思;(4)题中的“许”与“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许”意 思一样,“答应”的意思。
考向探究 第十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fānyì)能力,解答此题 ,(1)题要抓住关键词“遂”(于是,就)、“书”(书 信)等词语正确理解;(2)题主要抓住“甚”(很)、“ 嘉”(赞赏)等词语准确理解,“既还”省略了主语“ 范成大”,翻译(fānyì)时要补上,再逐词逐句理解翻译 (fānyì),最后把句子梳理通顺。
第二页,共二十八考页。向探究
应考策略
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至能 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 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 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 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 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 伏地。再传宣曰:“书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 再拜而退。
考向探究 第四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考向1 词语(cíyǔ)解释
1.解释下列加点(jiā diǎn)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愿反.侵地( 通“返”,归还) ,返回
(2)议定乃.行( 才
)
(3)至能徐.出袖中书( 慢慢地 )
(4)虏主许.之(答应(同意) )
考向探究 第五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3)古今异义。文言文古今异义常见有四种情况:①词义的扩大; ②词义的缩小;③词义的转移;④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一词,古义是指“妻子与儿女”, 今义则专指“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属词义的缩 小。古今异义在每篇文言文中已经进行了全面梳理,复习时根据梳 理内容识记即可。
考向探究 第三页,共二十八页。
应考策略
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至能将回,又 奏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 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之说,殊骇观听, 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 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 ①范石湖:即范成大(公元 1126-1193),字至 能(致能),自号此山居士,又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