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6 变色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变色龙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敞.开(chǎng)伶.俐(líng)恐吓.(xià)
B.魁.梧(kuí) 赔偿.(cháng) 乞丐.(gài)
C.下贱胚.子(pī) 洋溢.(yì) 坎.肩(kǎn)
D.戳.(lù) 咳嗽.(sou) 契诃.夫(hē)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彩地敞着。
B.忽然,这贱畜生无原无故就咬了我的手指头一口……
C.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意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
D.“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近年来,北京电视台的几个文化类节目都办得栩栩如生
....
的创意成为未来探索创新的动力。
B.他勉励大家让异想天开
....
产生某种思想。
C.思想是人的大脑的产物,但人的大脑不会无缘无故
....
,脾气也变得暴躁易怒。
D.患失眠症的人,夜晚难以入睡,白天无精打采
....
4.下列对契诃夫以“变色龙”作为小说标题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警官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一会儿脱下大衣,一会儿又穿上大衣。
B.讽刺沙皇制度下,统治阶级的走狗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多变性格。
C.讽刺奥楚蔑洛夫一会儿怕狗的主人,一会儿又不怕狗的主人的多变性格。
D.说明当时的社会制度迫使人们不得不经常改变自己的态度。
5.在下列句子后面的括号里,仿照示例用某种动物来比喻此类型的人。
示例:见风使舵的人——(变色龙)
(1)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2)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3)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
(4)代人受过、替人受罪的人——()
(5)强横无赖、独霸一方的人——()
(6)默不作声、踏实工作的人——()
6.学习了《变色龙》后,某班决定开展一次以“纪念契诃夫”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2019年是契诃夫159周年诞辰,作为契诃夫的忠实读者,请你用一句话向这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作家表达敬意。
(2)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对现实生活中的“变色龙”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
[美] 欧·亨利
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住着不少画家,他们寻求朝北的窗户以及低廉的房租。
苏艾和琼珊也在此合租了一个房间。
年底,肺炎在不断蔓延,琼珊也被感染了。
她病得很重,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动,
凝望着窗对面的空墙。
一天早晨,医生对苏艾说:“要治好,可能只有一成希望,这全在她自己要不要活,她是满肚子以为自己活不成了。
人不想活,任何药都无效。
”
医生走后,苏艾伤心地痛哭一场。
屋子里,琼珊一动不动地躺着,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
苏艾走进来的时候以为她睡着了。
忽然,传来一个低微的声音,重复着,苏艾快步走到床边,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9、8、7……”
苏艾看着窗外,满是疑惑:有什么可数的呢?一个空荡荡的院子,一堵空墙,一棵衰败的常春藤,藤上的叶子几乎都被吹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条缠附在剥落的砖块上。
“6,”琼珊几乎已是耳语,“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一百多片。
又掉了!只剩五片了。
”
“五片?什么?”
“叶子。
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就要去了。
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
“哟,那些破叶子跟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不要说傻话了。
医生今天早晨还说你就快好了。
喝点汤吧!”
琼珊直盯着窗外说:“不,我不想喝。
又落了,只剩四片了!等最后一片掉下,我也就去了。
”
“琼珊,答应我不要瞧窗外。
行吗?”
琼珊闭了眼睛,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
“你睡会儿,我去把贝尔曼叫来,给我当那幅‘老矿工’的模特儿。
”
贝尔曼是个画家。
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
他除了偶尔画点广告外,什么也没画。
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
苏艾走进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小屋,他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
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嗤笑道:“世上竟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唉,可怜!”他喊道。
他们一起上楼,琼珊睡着了。
他们不由得瞅着窗外那棵常春藤,都默默无言。
贝尔曼当完模特就走了。
大片的雪花伴着寒冷的雨不停地落下。
“把窗帘拉起来,我要看看。
”琼珊第二天早晨醒来就低声地命令苏艾。
然而,看呀!一夜的风吹雨打,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
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靠近茎部仍是深绿色,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最后一片!我以为它不在了。
今天它一定会落,我也会死的。
”琼珊说。
白天总算过去了。
暮色中,那片孤零零的藤叶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
夜里,北风呼啸,拍打着窗户,雨水从屋檐上流泻下来。
天刚亮,琼珊就吩咐苏艾拉开窗帘。
那片枯藤叶仍在那里。
琼珊躺着,盯着看了许久。
“苏艾,我是个坏女孩。
想死是有罪的,天意让那片藤叶留着来证明我的坏。
你给我拿点汤来吧!”她突然喊道。
下午,医生来了,临走对苏艾说:“她很快会好的。
现在我得去楼下看另一个病人,他叫贝尔曼,也是肺炎。
但年纪太大,病得很重,恐怕治不好了。
”
房间里,琼珊正平静地靠着床织一条蓝色披肩。
“有件事我要告诉你,亲爱的!”苏艾走过来抱着琼珊说,“贝尔曼先生患肺炎今天在医院里去世了。
他只病了两天。
从我们这儿离开后的第二天早晨,门房发现他痛得动弹不了,全身也都湿透了。
他们不清楚他究竟去做了什么。
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一块涂抹着绿色和黄色颜料的调色板……亲爱的,瞧瞧,墙上那最后的一片藤叶。
再想想,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都从来不摇一摇呢?唉,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
(选文有删改)
7.小说中的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8.作者为什么在文中画线处三次写到琼珊躺着“一动不动”这一细节?请简要回答。
(4分)
9.小说略去贝尔曼先生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过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0.小说最后一句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
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赏析。
(6分)
11.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将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请你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一个人物,清晰明了地表现这个人物的变化。
(100字左右)
详解详析
1. [解析] B A项,“吓”应读“hè”;C项,“胚”应读“pēi”;D项,“戳”应读“chu ō”。
2. [解析] D A项,“无精打彩”应为“无精打采”;B项,“无原无故”应为“无缘无故”;C项,“意想天开”应为“异想天开”。
3. [解析] A A项,“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本句用来形容“文化类节目”,用错了对象。
B项,“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指想法不同一般。
C项,“无缘无故”指毫无原因,平白无故。
D项,“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4. B
5. (1)笑面虎(2)铁公鸡(3)井底蛙(4)替罪羊(5)地头蛇(6)老黄牛
6. (1)示例:一个半世纪过去了,您宛如夜空中一颗闪烁的明星,为黑夜中行走的人们指引方向。
我们永远怀念您!
(2)示例一:这类人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媚上欺下、无耻至极,他们善于迎合某些人,从而得到一些好处,但他们也遭到许多人的唾弃。
示例二:我认为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之所以有这类人存在,是因为有适合于他们生存的土壤,他们才有机可乘。
要想减少此类人物,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体制等方面的建设。
7.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准确和全面,人物形象概括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信息中来提取整合;另外,还可以根据情节、环境、作者的客观介绍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概括。
通读全文,找出描写贝尔曼先生的语句,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①他穷困潦倒。
他靠画点广告维持生活,喝酒无节制。
②他待人不和善,内心却柔软。
他嗤笑琼珊犯傻的想法,又觉得她可怜。
③他善良,有同情心。
为让琼珊有信心活下去,他冒雨爬上围墙去画藤叶。
8. [解析] 从文章内容来看,琼珊躺着“一动不动”,说明她的病情十分严重。
好多人因为肺炎失去了生命,她病得又这样严重,这让她对活下去不抱什么希望,这是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正因为她对生活没有了信心,才有了下文贝尔曼先生画画的行为,所以这一细节描写又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内容作铺垫的作用。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答案] ①表现琼珊病情严重,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写出了琼珊的绝望;③为下文写贝尔曼先生画画,表现他崇高的爱心和高超的画技作铺垫。
9. [解析] 综合全文来分析,那片叶子让本来就是画家的琼珊都没有看出来是假的,充分表现了贝尔曼先生画技的精湛和高超;同时,略去这一情节,也使小说的结尾更出人意料,从而更能表现出贝尔曼先生精神的崇高。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答案] ①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让读者自己想象贝尔曼先生冒雨在墙上艰难画出藤叶的场景。
②实现小说情节的逆转。
使结尾苏艾转述的内容出人意料。
(意思对即可)
10. [解析] 解答此题应扣住“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作答。
小说的结尾“在意料之外”表现在:贝尔曼先生出场时,是一个让人讨厌的火气十足的老头,但在结尾,为了增加琼珊活下去的希望,这个老头却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冒雨画最后一片树叶,最后得肺炎而去世。
小说的结尾又“在情理之中”,结合前文的细节描写可发现这一点。
如:老画家听到琼珊的“胡思乱想”后说的话,表现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为下文写他冒雨去画常春藤树叶埋下了伏笔,使这一情节又在情理之中了。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答案] ①意料之外:贝尔曼画了那片藤叶。
②情理之中:在风吹雨打之下,那片藤叶仍傲然地挂在围墙的枯藤上;贝尔曼表面冷漠却内心柔软;贝尔曼一直想画一幅属于自己的杰作。
③小说这样结尾,丰富了贝
尔曼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温暖人性的赞美。
11. 示例:老师真的发怒了,把我吓了一大跳!看,那眼睛瞪得溜圆,眼眉拧着劲儿地向眉心聚拢,脸色发白,紧咬着牙不说话,就这气势就能把人吓倒。
他平时可不是这样儿的,一脸的笑意,眼睛眯成一条缝儿,连说话的声音都是那么平和。
看来老师今天是真的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