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层建筑火灾特点与救援实施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层建筑火灾特点与救援实施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基础建设的迅猛发展,各类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由于高层建筑具有层数多、管道多、可燃物多、人员密集的复杂特点,导致高层建筑在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困难,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这已成为当前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针对高层建筑火灾特点与救援实施策略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积极探索和实践灭火救援的新方法与措施,促进高层建筑的灭火救援取得更大的进展。
【关键词】高层建筑;火灾;救援
1.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要特点
发展高层建筑是节约城市用地的有效措施之一。
但是,高层建筑的火灾风险较大,而且一旦发生火灾,往往造成群死群伤和惨重经济损失的严重后果。
这是由其突出的火灾特点和规律决定的。
1.1蔓延途径多,烟火扩散快
为了使用功能的需要,高层建筑物内设计建造了大量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排烟风道等各种竖井。
在火灾情况下,这些竖井犹如高耸的烟囱,“烟囱效应”十分强烈。
据有关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火灾时烟气的水平流速为0.3~O.8 m/s,而垂直流速则为2~4m/s,使高温浓烟在高层建筑物内猛烈扩散,并导致火势迅速蔓延。
据统计,火灾中丧生的人员,约80%是死于烟气毒害和窒息。
高层建筑物所承受的风力也是火灾蔓延的一个主要因素。
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建筑物高度10m处风速为5m/s,而相应在90m高处的风速则为15m/s。
建筑物越高,承受的风荷载越大,“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火灾扩散速度越迅猛。
1.2可燃物质多,火灾荷载大
高层建筑物内存有大量的可燃办公和生活用品,而且一般都大量使用可燃材料装修,火灾荷载大大高于其它建筑物。
这种情况使高层建筑物在发生火灾后,起火房间或部位在热分解的作用下,几乎所有的可燃物都介人燃烧,热释放率、房间内的温度和燃烧产物浓度陡然升高,使火灾迅速进人充分发展阶段,危险性的几率也大幅升高。
如1974年2月1日,巴西圣保罗市焦玛大楼火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该大楼建成于1973年,地上25层,地下1层,是一栋办公楼,其2~10层是汽车库。
当日上午8时50分许,第12层北侧办公室的窗式空调器起火,仅约10min就进入猛烈燃烧阶段。
虽然当地消防部门出动了大批登高消防车、水泵消防车和其他救险车辆,但仅到10时30分,12~25层的可燃物几乎燃尽之后,火势才开始减弱。
此次大火共造成179人死亡,300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美元。
又如2001年5月12日凌晨,我国台湾省台北县汐止东方科学园区一栋26层大楼发生火灾,大火整整烧了40多个小时,200多家厂商受灾,
仅仅东云、宏基、味全等6家上市公司的经济损失就约达40亿元新台币。
特别是现代高层建筑电气化、自动化程度高,各种电器设备繁多,电气故障几率大幅度增加,极易引起火灾。
如2005年12月27日7时许,巴西全国社会保险局大楼发生大火,就是因为电气线路短路所致。
这场大火烧毁了全国社会保险局社保税收、财务、人事和后勤部门的全部文件,损失严重。
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的六年间,我国由于电气原因引发的高层建筑火灾多达33,259起,占全国高层建筑火灾总数的32%。
1.3受困人员多,救援难度大
高层建筑物楼层多、功能复杂,尤其是综合性的高层建筑,既有办公场所,又有超市、商场,还有餐饮、娱乐场所和住宿用房、车库等等。
一栋高层建筑物往往都有成千上万人在其中工作、生活和消费。
由于单位多、人员密集,垂直疏散距离长,在火灾情况下,人们极易受到浓烟、高温和火焰的直接危害。
加之,楼内人员惊恐和“从众”心理的驱使,争相逃命,拥挤、踩踏,甚至跳楼,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
如1980年l1月21日,美国拉斯维加斯市的“米高梅”饭店(该饭店共26层,有客房2,076套,拥有4,600m 的大赌场,还有1,200个座位的剧场和可供11,000人同时用餐的80个餐厅及百货商场等),因电气短路引起火灾,造成84人死亡、679人受伤。
1971年12月25日,韩国汉城“大然阁”饭店发生火灾,共造成163人死亡、15人受伤。
1972年5月13日,日本大阪市南区的“千日”百货大楼发生火灾,造成118人死亡、82人受伤。
1995年4月19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的一栋联邦机构办公大楼发生火灾,造成168人死亡。
1997年7月l1日上午,泰国著名旅游城市帕塔亚市中心的“皇家宗天”大酒店,因一楼自助餐厅厨房液化石油气泄漏引发爆燃起火,造成90人死亡、近百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泰铢(约合4,000万美元)。
又如1997年1月29日,我国湖南省长沙市“燕山酒家”,因保安员违章使用酒精炉引发火灾,造成40人死亡、89人受伤。
2003年2月2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天潭酒店”,因服务员在取暖煤油炉未熄火的状态下加油时引发火灾,造成33人死亡、10人受伤。
2.高层建筑火灾的救援实施策略
2.1运筹帷幄,把握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关键环节
2.1.1成立火场组织指挥机构
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实施扑救难度较大,投入的灭火力量多且持续时间长,为了使火场指挥有效统一,应设立火场指挥部,迅速明确各参战力量和社会联动单位的职责分工,确保各个指挥环节高效畅通。
2.1.2贯彻救人第一的指导思想
一是高层建筑火灾应贯彻“固移结合”的原则进行人员疏散与救生。
二是要充分利用建筑物内已有的设施进行疏散和营救。
要利用室内的防烟楼梯、封闭楼梯
进行疏散营救;利用建筑物的阳台、通廊、避难层、室内设置的缓降器、救生袋、安全绳等进行疏散营救;利用墙边落水管进行逃生;利用房间床单等物连接起来进行逃生;在不影响灭火战斗行动的情况下,利用消防电梯进行疏散营救。
三是利用移动消防装备救人(在利用建筑物内部消防设施疏散救人的同时,还应尽可能采用举高车开辟外围救人通道,实施救人,条件许可还可以考虑直升机救人等)。
2.1.3组织不间断的火场供水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应主要依靠建筑内给水管网以及各种固定灭火设施,立足于利用室内消防灭火设施自救为主,各种移动式消防装备为辅。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重要部位应能自动灭火外,消防队到达火场后战斗行动步骤为:①将消防车停靠在高层建筑附近水源处;②供水车上战斗员,沿进攻路线进入着火层,使用楼层消火栓灭火,同时用消火栓处按钮启动消防固定水泵;③在使用消火栓灭火的同时,检查各灭火设施的灭火与阻火效能,使其发挥应有作用;④根据火场用水情况,视需要通过消防水泵接合器向室内管网供水,补充消防用水量;⑤超高层建筑(建筑高度100m)应设置自救能力较强、扑救初期火灾效果较好的固定或自动灭火设施及给水管网系统。
2.1.4做好火场安全防范工作
高层建筑火灾蔓延速度快,烟气毒气重,建筑外部飞溅火灾残留物及飞火威胁严重,人员逃生困难,救生装备展开困难,这些都导致了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危险性,美国9.11事件中牺牲大量消防队员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做好火场的安全防范工作是扑救当中的重要环节。
要设立火场警戒和火场观察哨,明确联络信号密切注视火场变化,并由交警、巡警对火场周围道路实施交通管制。
指挥部根据观察哨提供的信息,及时调整力量部署,可为成功扑灭高层建筑火灾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灵活机动,坚持计划指挥和临场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方法,提升部队灭火救援的能力
高层建筑火灾,火场情况比较复杂。
受气候、时间等情况的影响,变化也比较大,计划一般都是从最坏处着想的,调集的力量比较多,只有坚持计划指挥和临场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方法,正确地实施指挥,才能避免火场力量调集不足的问题,又不过多地调集力量造成浪费。
在实施指挥中,应坚持和注意的问题是:
2.2.1根据气候、时间判断,通过授警时的询问、火情侦察等方法迅速准确地判断火灾规模,及时向火场调集足够的力量。
在大风或夜间情况下,第一出动和首批增援力量应同时调出,力争首战告捷,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
2.2.2不断组织火情侦察,掌握火势蔓延的方向,及时部署、调整灭火力量,并督促检查落实。
在部署灭火力量时,一定要坚持供水、灭火一条线的战术方法。
2.2.3根据火场情况和出动力量及时编成灭火指挥系统。
一般情况下不宜实行一级指挥,按二、三级指挥的要求编成,即:公安消防总(支、大)队指挥,公安消防中队指挥的二级指挥系统和公安消防总(支、大)队指挥、战斗段指挥、公安消防中队指挥的三级指挥系统。
不管实行几级指挥,指挥部均应设前沿指挥部、灭火指挥组和通讯联络组,其它各组,后勤、政治宣传、安全疏散组等可根据需要设置。
2.2.4对没有防火隔离板的管道井、电缆井、排烟、排气道要有人随时观察,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开启排烟设备或破拆自然排烟时,要充分做好发动进攻的准备工作,决不可变利为弊。
2.2.5做好火灾扑救记录,以利于不断总结提高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能力。
3.结束语
目前,在高层建筑的灭火防范和救援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难题和问题,只有做好防火设计,严格消防管理,抓好灭火救援的每一道程序,积极探索和实践灭火救援的新手段,高层建筑的灭火救援工作才能够取得更大进展。
【参考文献】
[1]李传卫.浅谈高层建筑大型气体灭火系统设置与选用[J].科技信息,2010(17).
[2]李志峰,朱贵森,李喜玲.城市高层建筑火灾隐患存在原因和扑救对策[J].安防科技,2010(05).
[3]张国建,刘丽.美国在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0(04).
[4]李皓.浅谈在建高层建筑火灾特点与防范扑救对策[J].科技信息,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