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法战争前的奕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钱晓云
作者机构: 东华大学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摘要:恭亲王奕訢是晚清政坛中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洋务派在中央的领导者。

本文就他在中法战争前的思想、活动作一考察。

从奕訢的外交思想看,有一个形成过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惨败于外国侵略者的无情事实和统治阶级中强烈的议和呼声,给了奕訢很大触动,使他日益感到用外交手段谋求缓和,以暂时保全大局的必要性。

旷日持久的太平天国革命猛烈震撼了清朝封建统治。

面对严酷的现实,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的思想指导下,他作出了先除“内患”的抉择,想通过与外国暂时和好,集中力量剿灭农民起义,从对外抗战的立场转向了主和。

中外议和以后,奕訢的外交思想主要集中于奏请建立总理衙门的奏折里。

他指出:“今日之御夷,譬如蜀之待吴。

蜀与吴仇敌也,而诸葛亮秉政,仍遣使通好,约共讨魏,彼其心岂一日忘吴哉?”这里既要求当今皇帝象蜀国联吴抗魏那样,联络外国共同镇压太平军起义,又表白了自己岂一日忘了治夷的“国家大计”,但如果“不忍其忿忿之心,而轻于一试”,即如不分时机、场合地一味主剿,则“必其祸尚甚于此”。

因此主张“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隐示羁康,数年间即系偶有要求,尚不迟为大害”。

口奕沂的“权宜”之策,包含了准备御外侮的积极一面。

而中外“和好”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