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伤寒论》中煎药护理

合集下载

试论《伤寒论》方剂煎法

试论《伤寒论》方剂煎法

类很多 , 他充分利用每种溶剂独 特的性 质和特点 , 发挥其溶解 药物 的成分 、 协调汤剂 的作用 ; 于煎 药 对
方法 , 通过药物 的先煎 和后 人 , 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 当的煎药次 数和煎药 时 间亦 有助 于更好地 发 恰
挥药效 。
【 关键词 】 伤寒论 ; 煎药溶剂 ; 煎药方法 ; 煎药次 数 ; 煎药时 间 【 中图分类号 】R 2 .5 【 2 2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6 1 (0 1 0 0 3 0 63— 6 3 2 1 ) 9— 79— 3
世界中西 医结合杂志 2 1 0 1年第 6卷第 9期
Wol ora o t a dTaioa adWet nMei n 2 1 ,o. N . r Junl f n t rdtn l n 8 r dc e 0 V 1 o9 d I e i e i 1 6,
・7 9 ・ 3
效 与不 效 , 在 于此 。 不 仅 如 此 , 还 将 气 机 理 论 全 ” 他 也 应用 到药 物 煎 法 中 , 一 步 增 强 了 治 疗 效 果 , 进 对 后世 医家应 用经 方 治 疗疾 病 起 到很 好 的指 导 作 用 。
“ 劳之则 甘 而轻 取其 不 助 肾水 而 助脾 胃也 。 陈古 愚 ” 日 :欲速 诸 药 下 行 。诗 案 云 , 之 水 不 流 束 薪 , “ 扬 盖
汤 剂 的煎 煮 是 一 个 十 分 复 杂 的 问题 。 由于 病 情 的差 异 , 选 药 物 的 不 同 , 采 取 的煎 煮 方 法 势 所 所
水 二 斗 , 大盆 内 , 置 以勺扬 之 千遍 , 上 有 珠 子 五 六 水 干颗相 逐 , 用 之 。 庞 安 时 日 : 不 击 则 生 , 之则 取 ” “ 击 熟 。水 之 味本 成 , 熟 之 则 归 土 性 矣 。 李 时珍 日 : 击 ”

《伤寒论总结》方药的煎煮方法汇总,煎的好,药才好

《伤寒论总结》方药的煎煮方法汇总,煎的好,药才好

《伤寒论总结》方药的煎煮方法汇总,煎的好,药才好方药煎煮方法是直接影响方药疗效的重要因素。

《伤寒论》对每一方剂的煎煮法都有具体要求,用水多少,煮取多少,先煮后煮,方后注中皆有规定,这些内容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惜乎后世学者在研究《伤寒论》时,对此多有忽略。

笔者对此作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作为此文。

一、两个特殊的时间单位1、升蒸《伤寒论》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各方煮药时间的长短,但方后注规定了以水若干煮取若干,这实际上正是对煮药时间长短的规定。

一般而言,在环境温度和湿度,以及煮药容器的质量和容积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以一定强度的火力将等量沸腾的水继续加热至完全蒸发,所用的时间是基本一致的。

《伤寒论》煮药多用微火,第12条方后注规定桂枝汤煮以微火,这是适合其他诸方的普遍性要求;《千金要方》也说过:“凡煮汤,用微火,令小沸。

”因而可以认为,《伤寒论》煮药时间1升水完全蒸发所用的时间是大致相同的。

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将这样长短的一段时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名之曰“升蒸”。

根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汉之1升折合今日之198mL。

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将600mL-1800mL(约3-6升)不同量的沸水以中等强度的火力继续加热蒸发,计算每1升水的平均蒸发时间,结果约为15min。

根据这一结果,1升蒸约等于15min。

2、沸煮药过程中,当水烧开时,药液沸而腾起。

由于是微火煮药,药液仅有小沸,一阵沸腾后,药液温度稍有降低,液面又归于相对平静,这一过程就是仲景所说的1“沸”。

继续加热,则出现2沸、3沸……。

1沸时间有多长,这要视室温、火力、药材量、容器的口径及其质地等因素而定。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粗略估计1沸大约30s。

本文所言“升蒸”和“沸”都是以药液开始沸腾时为起点计算。

在药物浸泡和煎煮过程中,有一定量的水浸入药材中,由于药材质地的不同以及方剂药材总重量不同,每一方剂药材中的浸入水量也不同,对此较难掌握,故本研究对此全部忽略不计。

《伤寒论》之药物煎服法共5页word资料

《伤寒论》之药物煎服法共5页word资料

《伤寒论》之药物煎服法文献标识码:A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仅辨证明晰,组方严谨,用药精练,配伍有度,而且在药物的用量、用法以及药物的煎服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这样使病人能更好的了解药物的煎、服法,注意事项以配合治疗,同时使药物更好的达到其效果。

现在临床上大多数医生只注重辨证与用药,对药物的煎服法、注意事项重视不够;而合适的煎药方法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容易煎出,也可以缓和或消除有毒药物的副作用,提高疗效。

现将《伤寒论》在煎药、服药的方法,以及服药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供临床参考。

1 煎药的溶剂《伤寒论》中的113首方中,有98个方为汤剂,大部分汤剂为水煎剂,《伤寒论》中将药与水同烧称为煮,去渣后单烧称为煎。

纵观仲景的《伤寒论》其煎药的溶剂有水、蜜、酒、醋等溶液。

《伤寒论》98个汤剂中,用水煮、煎共有90余方,这是最常见的煎药溶剂及方法,而且药物也容易被吸收,而水又有好几种:①长流水,为流动的水,这是使用最多的煎药溶剂。

②甘澜水,甘澜水又名劳水,是将流水用勺扬千遍而成的水,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此水,李时珍说:“甘澜水取其性刁;助肾气而益脾胃也”。

③潦水,即下雨后、雨水所积之水,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即用此水煎煮,《本草纲目》云潦水“为去湿热之药”。

④清浆水,清浆水为“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即成的水”,如枳实栀子豉汤用此水,其性凉善走,能调中宣气,通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

⑤开水渍泡,即滚烫的开水浸渍药物,如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麻沸汤即用开水渍泡药物。

⑥自饮,即米汤、也有人认为是白开水,它只用作散剂的调服液,如五苓散即以白饮调和药物服用。

除水外,还有少数方用醋、酒、蜜等做为煎药的溶剂,①苦酒,即米醋,其味酸性敛,有消肿敛疮之功,乌梅丸用此做为煎药的溶媒。

②酒,此处指清酒,取其有活气血,通经络之功用;也有水酒合参做为煎药溶媒的,在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用水、酒各半煎煮,这样增加活血通经络作用。

中药的古法煎煮及饮食禁忌

中药的古法煎煮及饮食禁忌

中药的古法煎煮及饮食禁忌中药煎煮方法(按古法《伤寒论》煎煮)1、任之堂中药一般只需煎煮一次。

《伤寒论》上煎药,大都也是只煎一道。

2、常规煎药,一包药加水1.5升(即三斤左右),相当于家庭常规用碗的六碗。

药多量大者,加水可稍多点,药少量小者,加水可稍减。

以水高处药面1到2厘米为准。

3、浸泡30分钟后,先用武火(大火)烧开,然后再改为文火(小火)继续煎煮约30到60分钟(具体时间请按取药时工作人员的交代)。

外感病的汤药,煎煮时间可稍短一些,滋补的汤药,煎煮时间可稍长一些。

4、有些药需要先煎的,如附子等,有些药需要后下的,如肉桂粉等,还有些要需要烊化的,如阿胶,这些都要按照要求来煎煮。

5、把药汁倒出来,大约剩下三碗(约750毫升),分成三份。

6、于三餐饭后半小时,各喝一份。

喝前要把药摇匀,沉淀物也要一起喝掉。

剩下的药,要注意放在冰箱里面冷藏,下次拿出来后要加热,然后再服用。

喝中药有哪些禁忌呢?(按古法《伤寒论》饮食禁忌)1、忌生冷。

凡冰冻饮料,生冷水果,凉水凉茶,都应该少吃或不吃。

因为生冷的东西都容易损伤身体的阳气正气,有很多病人不知道这点,以为水果能润肠通便,补充维生素,结果长期吃水果,吃到手脚冰凉,消化不良,心慌心悸,尿频尿急、反复感冒等,还有人运动大汗过后,就开怀畅饮凉水或冰冻可乐,结果几年下来,就喝出风湿病来。

这都是寒凉伤了身体的阳气。

2、忌粘滑。

比如糯米、鸡蛋、鸡肉、鱼肉,这些属于粘性的食品,吃进身体难消化,容易生痰生湿。

这些粘糊糊的痰湿,很容易跟病气交结在一起,不利于用中药排出病气,所以不戒口的话,药效就很难充分发挥。

这些粘性的食品人吃了不单堵塞胃肠胆道,还阻塞血管,导致胆囊炎,慢性胃肠炎,食道炎,心脑血管梗塞等疾病。

3、忌肉面。

最好能清淡饮食,若要身体安,淡食胜灵丹。

人身体要真正健康,最好是早餐跟晚餐都吃素。

因为早晨胃刚醒来,难于消化食物,饮稀粥最好,且多水分易消化吸收。

而晚上,人体将入睡,少吃肉的话,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伤寒论》方药煎法浅谈

《伤寒论》方药煎法浅谈

1 — 8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3期 20 0 8年 6月
1 煎药 方 法 如下 。 1 1 先 煎 法 .
甘 肃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 .GANS COL U LECE OF TCM
V0 . 5 No 3 12 .
Die td b L it n r ce y i ni J a
Absr c Anay e he r a o fd a a e a d d f r n h rc e itc a c r n o te ph soo y o t a t: ls d t e s n o e d c s n if e tc a a trsi c o dig t h y ilg ft e he sx c n l n T e ts n e es,1 a o h pe t tc D fo o e s l c u ne c n s e wha s c mig i i ha nes i ra ie O ,F v r 3 st o ha a . r m n ma l l e o a e 3 ti o n n ci c, r v n c i e a r ame t a d p o i e b ssf rpo iie r s u r fd a a e l ni p e e ta c d ntlte t n , n rv d a i o stv e c e wo k o e d c s . Ke r s: ra ie O , v r y wo d T e t n Fe es;d a a e;t i h n e s s e dc s he sx c a n l
以重视 。
关键词: 伤寒论》 煎法; 《 ; 方药
中 图分类 号 : 2 4 1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0 3—8 5 (0 8 0 0 1 0 R 5. A 10 4 0 2 0 ) 3— 0 8— 3

浅谈《伤寒论》药物煎服方法与调护

浅谈《伤寒论》药物煎服方法与调护

糖等。另外 ,桅子生姜 豉汤后入 豆鼓 ,如大 承气 汤之大 黄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大黄等 。 而三承气 汤煎 法有 驳 于常 法 :大承 气汤 先 煎厚 朴 , 枳实 ,再纳大黄更煮去滓 ,最后纳芒硝 ;小承气汤 大黄 ,
厚朴 ,枳实三 味同煮 ,无先煎后 下之别 ;调 胃承 气汤 大 黄与炙甘草先煮 ,芒硝最后下人药汁 中。
关 键 词 :伤 寒 论 ; 药 物 ; 煎服 方 法 ;调 护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6 7 2 - 2 7 7 9 2 0 1 4 . 1 1 . 0 0 6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一 1 1 — 0 0 1 2 — 0 2
合治疗 ,同时使药物更 好地达 到其效果 。现在 临床上 大
多数 医生 只注重 辨证与 用药 ,对药物 的煎服法 、注意 事 项重视不够 ;而合适 的煎 药方法能使 药物 的有 效成分 容
易煎出,也可 以缓 和或消除有 毒药物 的副作用 ,提高 疗 效 。现将 《 伤寒 论 》在煎药 、服 药的方法 ,以及 服药 注 意 事项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 、分析。
酒汤 “ 内半夏 ,著苦酒中” ,苦酒 即米醋。
论 中服 药法总 以温 服 中病 即止 ,不效 再 进 ,轻 者 日服 ,
重者 日夜服。其中多以 日三服,如苓桂术甘汤、小建 中汤、 真武汤等 。其特殊情况有顿服 ,如桂麻各半汤 、桂枝甘草
骨救逆汤 ,蜀漆先煎是 为 了去腥 ;茵 陈蒿汤 中的茵陈先 煎 ,再人栀子 、大黄煎 煮去滓服 ,一是 由于茵 陈为方 中 主药 ,二是 由于栀 子、大黄不宜久 煎 ,三是 由于茵陈水 煎 去滓 ,再入栀 子、大黄 ,可 以避免茵 陈的残滓 损耗 了 栀子 、大黄的药 汁 ;茯 苓 桂枝 甘 草大 枣 汤 中茯苓 先 煎 , 是 由于茯苓用量 大 ,且 是主药 ;采用 先煎能使药 物的有

浅谈《伤寒论》中药物的煎煮

浅谈《伤寒论》中药物的煎煮

浅谈 《 伤寒 论 》 中药 物 的煎 煮
陈静 湖 北 中医药高等专科 学校 ( 州 4 4 2 ) 荆 3 0 0 摘要:伤寒论》 《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全面而完善, 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医学典籍。张仲景不仅创立了六经辨证的辨证纲 领, 而且对于方药的临床应用也有独到之处。本文就《 伤寒论》 中药物煎煮应用作一浅析。
6 咳 的 治 疗
肺 主气 , 合皮毛 , 外 开窍于鼻 。外邪伤人 或从皮 毛 而人 , 内舍 其合 , 伤及于肺 , 或从 口鼻直接伤肺 , 致使肺 失 宣降 而病 咳 。 胃为五脏六 腑之 大源 , 与脾相 为表里 ,
同称 后天之 本 , 倘若 饮 食 不 节 伤及 脾 胃, 中焦 运 化 失
关键词:伤寒论》 药物; 《 ; 煎煮
d i1 . 9 9 j is .0 38 1 . 0 0 0 . 0 o:0 3 6 / .sn 1 0 —9 4 2 1 . 3 0 9 文 章编 号 :0 38 1 2 1 一30 6 .2 10 —9 4( 0 0)0 -3 20
《 寒论 》 伤 不仅 确 定 了 中医 临床 辨证 的 理论 体 系 和辨证 的方法 , 而且 对药物 配伍 , 制以及煎 煮技术 作 炮 了较全面 的阐述 , 中煎 服 法 的独特 之 处 在现 在 的 临 其 床应 用 中也是行 之有效 的 。中药的治疗 作用 与其 煎煮
表里的大肠 , 见泄 泻或 腹痛症 状。此虽 为举 例 , 体 故 但 现 了症 状出现 与感邪轻重有一定关 系。
5 六 腑 之 咳
7 2 关于 “ 皆聚 于 胃, 于 肺 ” . 此 关 的问题 : 原文 “ 皆 此 聚于 胃, 于肺 ” , 对该 篇 的全 面 总结 , 关 句 是 虽有 五 脏 六腑 咳之分 , 总结 起 来 讲 , 肺 与 胃的关 系更 为 密 但 与

浅谈《伤寒论》方药煎法

浅谈《伤寒论》方药煎法

浅谈《伤寒论》方药煎法浅谈《伤寒论》方药煎法【摘要】方药煎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药物疗效的发挥,影响到辨证论治的结果。

就《伤寒论》中方药的煎法从煎药方法、煎煮溶剂、煎药辅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希望使临床医生对方药的煎煮予以重视。

【关键词】《伤寒论》煎法方药药物煎煮的恰当与否,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伤寒论》非常重视方药的煎法,对此论述很多。

现从煎药方法、煎药溶剂、煎药辅料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1 煎药方法《伤寒论》方药煎服的方法极为多样,现分述如下。

1.1 先煎法先煎法是指将方药中某一味或几味药物加水先煎煮至一定时间,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的煎药方法。

《伤寒论》方药所用药物中的麻黄、葛根、蜀漆、茵陈等药物及茯苓在苓桂枣甘汤中的煎煮均用了先煎法。

麻黄先煎其意在去沫,因为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麻黄煎煮之沫主要为麻黄碱等毒性成分。

葛根质地坚密而有效成分不易被短时煎出,故先煎以利于药物成分的充分释出。

蜀漆为常山之苗,以涌吐为用而劫痰截疟,但于《伤寒论》中用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及牡蛎泽泻散两方以祛痰浊而不欲其吐也,故先煎以去其峻猛涌吐之力,只取其祛除痰浊之功。

茵陈蒿汤药仅三味而茵陈为君,故先煎以保证君药成分的充分释出,以使方药功效发挥尽致,此外现代研究认为茵陈蒿所含挥发油成分可刺激人体肠胃黏膜,所以茵陈久煎亦可去其毒性。

茯苓于《伤寒论》中所用有15次之多,为仲景治悸之首药,唯于苓桂术甘汤中先煎,苓桂术甘汤乃汗后心阳虚损、下焦水邪欲将上侵之证,故而仲景投茯苓八两为君先煎,以更保伐邪之力也。

因此可见《伤寒论》方药煎法中先煎的目的在于:一减除药物的某些毒副作用,如麻黄与蜀漆;二有利于药物成分的充分释出,如葛根及苓桂枣甘汤中之茯苓;三既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释出,又防止其毒副作用的产生,如茵陈蒿汤中之茵陈。

1.2 后下法后下法即等方中其他药物煎煮将成时,才纳入某一味或几味药物同煎的煎药方法。

《伤寒论》方药中的芒硝、大黄、香豉及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等药物,在煎煮时均采用了后下法。

略论伤寒论中的服药护理

略论伤寒论中的服药护理

之毒 ; 肤汤用 白蜜 , 猪 取其 润燥 以止咽痛 ; 炙甘 草汤 、 当归 四
逆加吴 茱萸生姜 汤用清 ( 即陈米酒) 以增 强通利血脉 的作 ,
21 .服药 次数 与剂量
《 伤寒论 》 根据 病情之 轻重 , 体质 之强 弱 , 定服药次 数 决
汤“ 煮取二 升 , 滓 , 去 温服 一 升 , 日再 服” 炙 甘草 汤 “ ; 温服 一
服 药护理 , 为临床 中药服 药护理提供 理论 依据 。
关 键 词 : 寒 论 ; 药 法 ; 医护 理 伤 服 中 .
《 寒论 》 中医经典 著作 , 伤 是 由东汉 张仲 景所著 。该 书 恶 腥而 有小毒 , 先煎 可 以除其腥 味 , 轻毒性 。由此可见 , 减
阐述 了多种外 感疾 病与 内伤杂 病 的辨证 论治 ,记载 了大量 凡质 重而有 效成分 不易煎 出者 , 宜先 煮 ; 凡质轻 而有效 成分 中医护理 方法 , 笔者 对其 服药护理 理论试 作初步探 讨 , 归纳 易 于煎 出者 , 宜后下 ; 凡有 不 良反应 的药 物 , 宜先 煮久煎 ; 凡 其 中有关 服药 护理 理论 与方法 , 使之 运用 于临床 。 解表、 泻下 药物 , 宜后 下暂煎 。 1 - 3煎药时 间 关 于煎药 时间 , 伤寒论 》 以加入水 量和煎 取药量 来 《 是
汤( 即滚 开的 沸水) 浸泡 少顷 , 汁 即饮 , 绞 以取其 气 , 薄其 味 , 物 的效 用有关 , 如重在取 其气 而略于取 其昧 , 煎煮时 间宜 则
利 于清上 部无形 邪热 。另 有加用 白蜜 、 清酒 、 苦酒 煎药 者 , 短 , 或用 沸水泡 服 , 大黄黄 连泻 心汤 以沸水 浸泡 大黄 、 如 黄 如 大陷胸丸 “ 捣甘遂 末一钱 匕, 别 白蜜二 合 , 水二升 , 煮取一 连 即 是 。 升”, 白蜜甘平 缓急 , 和药性 , 峻泻为缓 攻 , 以 缓 变 且制 甘遂 2服 药方 法 .

伤寒论煎药方法

伤寒论煎药方法

继承人姓名指导老师姓名著作名称、读书篇数:《伤寒论》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

可附页)小议《伤寒论》剂型和煎药方法《伤寒论》载方112首,用药9O余种,因其组合有度,结构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而被誉为“经方之祖”。

其剂型和煎药方法亦甚讲究,此就《伤寒论》中的剂型和煎药方法,探讨如下。

1 剂型(1)汤剂。

《伤寒论》中汤剂最为常用,112方中有98个汤剂方。

伤寒为急性外感疾病,发病急、传变快,汤剂能迅速发挥疗效,及时祛邪外出或顿挫病势;汤剂还具有用药灵活,便于随证加减的特点,可适应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病证需要,如桂枝汤的加减和类方。

(2)散剂。

散剂有8首,大多具有通利祛邪的作用。

散剂的吸收较汤剂慢,但较丸剂迅速,可以预先制备以应急需;峻药作散剂用,还可稍缓其性。

如五苓散有化气利水及解表作用,瓜蒂散有涌吐作用。

(3)丸剂。

丸剂有5方,其特点是药力缓慢发生作用,药效保持时间较长,多作慢性病补虚之用,亦可用于攻邪之峻药。

如抵当丸因药性猛烈故用丸剂,理中丸为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之剂。

2 煎药法方药的煎法是否得当,与疗效有密切关系,煎法有时还关系到用药安全,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伤寒论》中方剂,详述了煎药方法;煎药或纯用水,或添入酒、醋等物;火势有大有小;药物有先煎、后下、烊化、兑冲之别等。

(1)直接用水煎。

这是使用汤剂的基本方法,放水量和煎成液量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情的需要确定;药味较多的或有毒性而又非救急的药物放水较多,如小柴胡汤放水一斗二升,以适应久煎或多次分服,放水较多的方剂大多去滓再煎,以便浓缩煎汁;药味少或质量吸水少,或病情需尽快煎服或顿服的放水较少,如甘草干姜汤,放水三升。

有些药物须久煮以取其厚味,放水也较多,如真武汤放水八升;还有特定的煎药水或与酒、醋、蜜等同煎,如枳实栀子豉汤以清浆水煮,以增强泄热除烦、散表和中的作用;苦酒汤中半夏用醋煎,以引药入阴,消肿敛疮;炙甘草汤以清酒水煎,以增强宣通痹阻之力。

略析《伤寒论》中煎药护理

略析《伤寒论》中煎药护理

略析《伤寒论》中煎药护理标签::伤寒论:煎法方法:护理《伤寒论》全文仅13404字,便确立了六经辩证的理论体系,而其用精炼文笔凝聚的398条条文便将各经治则、兼证、禁法等一一囊括。

其用药之精,仅92味药便立方112首。

更让人钦佩的是仲景对各类汤剂煎法的使用亦有很高的造诣,且不厌其烦详尽叙述,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仲景一定的护理学思想。

正因为如此才让人明白仲景虽然用药精炼,但药精力宏,功效卓著的一重大原因在于他对煎法的巧妙运用。

遍观《伤寒论》全书,煎法种类繁多。

如“去滓内药再煎法”、“先煮麻黄去上沫法”、”去滓溶药法”、“沸汤渍药法”、“去滓再煎法”等等,且各类煎法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伤寒论》一书虽全文未提“护理”二字,但护理学思想却始终贯穿于其辩证论治的体系中。

中医历来尊崇医护一体,并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这也表现出了历代医家充满人性温暖的道德情操。

中药汤剂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效离不开正确的煎法,而煎法包含了煎药用水及用量、药物先煎与后下、煎药时间等,现予以以下几点分述之。

1煎药用水及用量《伤寒论》汤剂后注明了煎药用水的种类,如桂枝汤“以水七升(一升折合6O~8Om1),微火煮取三升”。

这里的水,是清净的自然水,如河水、井水之类。

还有取特殊用水以增强药效者。

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潦水(即地面流动之雨水)一斗,“…·煮取三升”。

取其味薄,不助湿气,而助药力以除湿热;枳实栀子豉汤以清浆水(即久贮昧酸的淘米水)煎煮,取其性凉善走。

调中开胃以助消化;大黄黄连泻心汤以麻沸汤(即滚开的沸水)浸泡少顷,绞汁即饮,以取其气,薄其味。

利于清上部无形邪热。

另有加用白蜜、清酒、苦酒煎药者,如大陷胸丸“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

水二升,煮取一升”,以白蜜甘平缓急,缓和药性变峻泻为缓攻,且制甘遂之毒;猪肤汤用白蜜,取其润燥以止咽痛;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清酒(即陈米酒),以增强通利血脉的作用;苦酒汤之苦酒即米醋,取其消肿敛疮。

浅析《伤寒论》之煎药用水

浅析《伤寒论》之煎药用水
(1.Grade 2016 Graduate,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43,China; 2.Pneumology Department.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43,China) Abstract:The Treatise offebrile disease is the f irst book in our country,which combines the four diagnosis and eight principles,the six
Key words:Treatise o f Febrile Diseases;Decoction water;Solvent
中药汤 剂历史 悠 久 ,自“伊 尹 制 汤液 ”已有 三千 年 的历史 。徐 大椿认 为 药 之 效不 效 ,全 在 于 煎药 之法 是 否 得 当 ,煎药 之法 因 煎 煮用 水 、次 数 、时间 和 器皿 的不 同而各 异 ,之 于 煎 煮 用水 ,医 家 多 以清 水 为 溶 媒 ,《本 草 纲 目》日 :“水 为万物 之源 ,百药 之首 ”。《伤 寒论 》载 方 中 ,99首为 汤剂 ,水 煎剂 约 占汤剂 总数 的 87% ,另记 载 30余 种特 殊溶媒 ,如泉水 、井花 水 、小 麦汁 、生姜 汁 、 童便 、米汤 、麻沸 汤等 。张 仲景善 于运用 取类 比像 的方 法 ,依 据溶媒 本 身所 具 有 的特 性 ,用 以煎 药 ,或 以之 和 服 ,以达祛邪 扶 正 ,或 宣通 ,或补 益 的效 果 … 。 1 甘 澜 水

董古医堂告诉你中药煎煮方法(按古法《伤寒论》煎煮)

董古医堂告诉你中药煎煮方法(按古法《伤寒论》煎煮)

董古医堂告诉你中药煎煮方法(按古法《伤寒论》煎煮)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以砂锅为好,也可选用不锈钢锅。

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和铝锅。

二、煎药的加水量
一般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即可。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解表类(针对感冒发烧等)和清热解毒类(针对红肿热痛等)中药只需要煎煮一次就可以了。

一些含有贵重成分(如鹿茸、紫河车等)的补益类药方,可以煎两次。

如果无特殊注明,建议所有药剂煎煮时间为1小时。

一律先武火烧开,再文火慢煎。

如董古医堂处方注明须久煎的,则一律必须至少煎90分钟以上。

煎煮出来的药液为约600ml最佳,可分早晚两侧服用。

如果是慢性病须长期服用且味道不苦的,建议煎为750ml左右,用保温瓶装好,当水随时喝。

四、特殊药的煎煮
1、草乌、川乌、生半夏及15克量以上的熟附子需要久煎。

2、薄荷、肉桂、羌活等要后下(煎药最后3到5分钟才放进去煮)。

3、乳香、没药等油脂类量偏大时,需要包煎(用布袋包着放进去煎)。

4、芒硝直接用煎好的热药融化。

5、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烊化,建议打碎后,放在煎好的热药里,不停搅拌,融化得快些。

6、贵重而药力强大的药物须细粉冲服。

如三七、羚羊角、牛黄面等。

《伤寒论》之中药煎服法(转)

《伤寒论》之中药煎服法(转)

《伤寒论》之中药煎服法(转)1、煎法(1)浸渍法:不需煎煮,仅用开水浸泡,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以麻沸汤二升浸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取其气轻扬,清淡泻热,攻痞,以涤上焦之邪,不去有形之味而致大泻。

(2)急煎法:一般煎去容量的二分之一即可,如茯苓甘草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

也有仅煎容量的一小半,如茯苓四逆汤,“以水五升,煮取三升”。

避免加热时间过长,以损药效。

(3)久煎法:为了适应病情需要,或因比较难溶解的药物,需长时间加热,则用较多溶液,取较少的药液,如干姜附子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而炙甘草汤则需煎去溶液的五分之四,“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是《伤寒论》中屈指可数的补益剂,为后世补剂久煎开创了先河。

(4)去滓再煎:既不使药物长期混合加热,又能获得较高浓度、数量较少的药液供病人服用,如半夏泻心汤,“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去三升”。

此可谓浓缩剂的先祖。

(5)一方两煎法:将几种药物分别用不同的煎法,然后混合服用,以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

如附子泻心汤中的附子“另煎取汁”,大黄、黄连、黄芩3味“以麻沸汤二升浸之,须臾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系取其扶阳欲其熟而性重,开痞欲其生而性轻也,故用上法。

(6)米熟汤成法: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桃花汤,4方皆配粳米。

粳米甘平,得天地中和之气,可平和五脏,补益气血,色白入肺,除烦清热,利便止渴。

因此,上方寒凉之品,配伍粳米调中护胃,以米熟作为汤成的标志。

(7)丸剂水煎法:如抵当丸,“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为取峻药缓攻之义。

(8)先煎法:此类有22个方,如麻黄汤和含有麻黄的诸方,先煎麻黄;葛根汤及含葛根的方,先煎葛根;茵陈汤中先煎茵陈等。

先煎者多为主药,其意久煎出汁,使药味浓厚,以更好地发挥功能。

麻黄先煎去沫,是防止沫中的副作用。

(9)后下法:此类方有12个,如桂枝人参汤的桂枝,大承气汤的大黄、芒硝,栀子豉汤中的豆豉,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中的猪胆汁,黄连阿胶汤的鸡子黄及阿胶,小建中汤的饴糖等,均为后下或冲服、烊化。

《伤寒论》之经方煎服及调护方法浅谈

《伤寒论》之经方煎服及调护方法浅谈

《伤寒论》之经方煎服及调护方法浅谈《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临床的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中经方煎服及调护方法是《伤寒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经方煎服及调护方法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探讨。

一、经方煎服的意义经方煎服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有的疗法方式,是指将提取的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煎煮后服用,达到治疗效果的目的。

经方煎服的意义在于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疗效,同时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确保患者的安全。

因此,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经方煎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

二、《伤寒论》中经方煎服的应用《伤寒论》是中国古代中医经典之一,对于煎服药物也有很详细的论述。

其中,对于药材的选用、配伍、煎煮方法,都有着较为具体的规定与描述。

例如,对于用于治疗伤寒病的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伤寒论》中就有详细的煎煮方法,其中讲到:“桂枝、芍药、生姜三味,各一两,甘草二两,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又如,对于治疗中医常见病的方剂茯苓四逆汤(茯苓、白术、生姜、甘草),《伤寒论》中也有很明确的描述:“辛散者,当汤剂少用;细辛、羌、风两、草果,各五分;黄芩一两半,炙甘草一两,生姜半两,煎服一升,日三服。

”从这里可以看出,《伤寒论》对于经方煎服的方法及配伍有着非常详细的规定,并且这些规定几乎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三、经方煎服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由于经方煎服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因此也有一些常见问题需要注意。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介绍:1、药材的质量问题经方煎服中所使用的药材应确保其质量,否则会对疗效产生影响。

因此,在选择药材时,应选择高质量的药材,不要选择过期、霉变、含杂质的药材。

同时,在煎煮过程中,也要注意控制火候和煎煮时间,以免药材煎煮过度或不足,影响疗效。

2、药材的配伍问题药材的配伍是非常讲究的,不同的药材之间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伤寒论》中的方药煎服法

《伤寒论》中的方药煎服法

《伤寒论》中的方药煎服法摘要】方药煎服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药物疗效的发挥,亦影响辨证论治的结果。

本文就方药的煎法、溶剂、服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伤寒论煎法溶剂服法【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303-02药物煎服法的恰当与否,对于疗效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伤寒论》非常重视方药的煎服法,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煎法在煎药方法上,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等采取灵活多变的煎法,以配合疾病的需要。

一般方剂均采用诸药同煎的方法,现将特殊煎法分述如下。

1.1先煎即将某药加水先煎,然后纳入其他药物再煎。

先煎的药物多属于各方主药,或用量较大而又适于加热时间较长者。

《伤寒论》药物先煎的目的在于:一是减除药物的某些毒副作用,如蜀漆与麻黄;二是使药物成分充分释出,如葛根。

1.2后下即加水先煎其他药物,后加该药再煎。

一般多用于药料易煎出而加热时间过久会影响其药效者,如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大承气汤中的大黄等。

孙氏认为后下可①减少挥发性药物有效成分的损失;②贵重、量少的药物后下,和令相得内服,则充分利用药物;③胶类、糖类及禽蛋类药物后下以避免胶质、糖分溶解后影响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1]。

1.3烊化待其他诸药煎煮取汁去滓后,纳入该药再加温使其化尽。

多用于胶类、饴糖类等药物。

如炙甘草汤中的阿胶、小建中汤中的饴糖等。

即可避免此类药物粘附在药渣内造成浪费,又可防止同煎时此类药物溶解后浓度过高而影响其他药物成分的充分释出。

1.4兑冲待其他诸药煎成去渣后,再将该药和入搅匀微热(或不需加热)的方法。

多用于不适合煎煮而可直接服用的药物,如黄连阿胶汤中的鸡子黄等。

1.5去滓再煎即先将药物煎至总量的二分之一,去滓再将药液煎至总量的四分之一,如大柴胡汤、竹叶石膏汤等。

此方法即可浓缩药液,又可避免药渣吸收药液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最重要的是可使药效调和,促进胃纳,避免服后胃部不适,从而更好发挥药效。

应用伤寒论行方药护理的体会

应用伤寒论行方药护理的体会

应用伤寒论行方药护理的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伤寒论》方药服法中服药的辨证施护思想,并将其应用于病人的方药护理中,为病人正确服药的方药护理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提高方药护理质量和效果指导。

方法运用《伤寒论》中方药的服药次数、时间、方法的安排与护理及服药的饮食宜忌等,提高护士正确观察病人的药后反应和制定药后护理措施。

结果《伤寒论》中严谨、深刻的辨证施护思想,对当今中医用药方药护理,以及减少和补救药后反应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结论《伤寒论》有助于护士正确理解、并运用前人的中医护理理论,对提高中医中药的临床疗效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伤寒论;方药服法;护理《伤寒论》为医圣张仲景所著,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首次将祖国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色,口服中药的护理是其中较为主要的内容。

因此,护士正确掌握方药的服药次数、时间、方法的安排与护理及服药的饮食宜忌等,对提高护士正确观察病人的药后反应和制定药后护理措施,保证临床用药的疗效,正确观察病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服药方法的护理《伤寒论》中方药服法有异,谨守病机,辨证施护。

主要包括:服药次数,服药时间,服药剂量和停服与再服等方面的内容。

1.1 服药次数《伤寒论》中服药次数有:顿服、2次服、3次服、6次服以及少少温服等。

其中以3次服为最常见,《伤寒论》中种种不同服法,体现出紧守病机的原则,所以有方同而服法不同者,如调胃承气汤即见2种服法,一是“少少温服”,见于《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此处服法为“少少温服之”。

理解为,调胃承气汤,本是为治阳明腑实热结,浊热上扰之方,药力亦属峻猛,此处为治太阳表证,兼阳虚不制水,又误用桂枝攻表后,用温药复阳过程中,或用温药过度,因阴液被伤,胃生燥热,燥热成实,致胃中不和而谵语的本虚标实之证,以调胃承气汤和其胃气、清其燥热,恐过服而伤正,故“少少温服之”。

《伤寒论》煎药法探讨

《伤寒论》煎药法探讨

《伤寒论》煎药法探讨
吴云英
【期刊名称】《基层中药杂志》
【年(卷),期】1994(008)001
【摘要】《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典籍,书中对药物的煎法十分重视。

笔者根据学习《伤寒沦》结合临床,对书中的煎法进行探讨,为“古法新用,师古立新”而抛砖引玉。

一、加溶媒:分加水、加酒、加蜜三法 1.加水综观《伤寒论》诸方中加水量,基本上是根据药味多少、煎药时间长短以及疾病状态而定的。

加入
的药味数多或煎煮时间长则加水多,反之则加水少。

病需顿服,加水量少,分服加水量多。

【总页数】1页(P46)
【作者】吴云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3
【相关文献】
1.《伤寒论》煎药法之探讨 [J], 井枫林;刘嵋松
2.《伤寒论》中牡蛎炮制和煎法的探讨 [J], 王默然
3.《伤寒论》小便异常病机探讨 [J], 丁立志;邹国明
4.从《伤寒论》水痞探讨胃下垂辨治思路 [J], 王汉;刘铁军
5.从《伤寒论》水痞探讨胃下垂辨治思路 [J], 王汉;刘铁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煎药服药方法及药后护理初探

《伤寒论》煎药服药方法及药后护理初探

《伤寒论》煎药服药方法及药后护理初探
胡慧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3(25)1
【摘要】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伤寒论>对中医煎药、服药方法以及服药后护理的论述,也是中医护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存在煎药技术粗糙、服药方法单一、服药后调护不易的问题,均是导致中医药疗效降低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临床护理实践中遵循<伤寒论>中煎药、服药、服药后护理的要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总页数】2页(P54-55)
【关键词】伤寒论;煎药;服药;护理
【作者】胡慧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8
【相关文献】
1.新时期煎中药与《伤寒论》煎药方法初探 [J], 姜燕
2.浅谈《伤寒论》服药方法及药后调护 [J], 谢瑛
3.浅析《伤寒论》方后注中药物的特殊煎煮法及服药护理 [J], 陈海英;吴艳新;王瑞霞;谷岩梅
4.略论《伤寒论》服药后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J], 华红英
5.古代煎药服药计时方法初探 [J], 高广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 研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 e e J u n l o t n m d c n a d E h oh nk h n s or a f E h o e i ie n tn p a l  ̄y ・1 5 ・ 7
N r ig R sa c u sn e e r h
发展 和 预 后 密 切 相 关 。祖 国医 学 源 远 流 长 ,不 仅 在 诊 断 和 治
疗疾病上独树一帜 ,而且在护病 方面亦有详尽 的记载 。早在 千七百 多年前的东汉时代,医学宗师张仲景不但 以理法方 药精辟称著于世 ,而且在护病方 面亦 论述详备 ,为后人树立 典范 。重读经典,温 习张仲 景对护病方面 的贡献 ,对我们护 理工作者有很大的启迪 。的护理是其 中较为主要的 内容。因 此,护士正确 掌握方药对保证临床用 药的疗效和疾病 的早 日
凡 质 轻 而 有 效成 分 易 于煎 出者 ,宜 后 下 :凡 有 不 良反应 的药 物 ,宜先煮久煎 ;凡解表、泻下药物 ,宜后下暂煎。 3 煎药 时间 关于煎药 时间 , 《 伤寒 论》是 以加入水 量和 煎取药量 来 体 现 的 。如 桂 枝 汤 “ 五 昧 , … … 以 水 七 升 , 微 火 煮 取 上 三 升 ”;厚朴 生姜半夏 甘草人 参汤 “ 五昧 , 以水一 斗 , 上 煮 取三升 ”。若用 同样 火力煎 煮,显然 前方 时间短 ,后 方 时 间长 。因 前 方 辛 温 解 表 , 煎 煮 时 间宜 短 ,久 煎 可 致 药 效 减 弱 ;后方健脾除满,煎煮时间宜长 ,方 能煎取有效成分 。此 外 ,同一方中药物的先煎 与后 下也体现 了煎煮时间的长短。 由此 可 见 , 煎 药 时 间 的长 短 ,主 要 取 决 于 药 物 的 性 质 。 其 次 还 与 煎 取 药 物 的 效用 有关 ,如 重 在 取 其 气 而 略 于 取 其 味 ,则 煎 煮 时 间 宜 短 ,或 用 沸 水 泡 服 ,如 大 黄 黄 连泻 心 汤 以沸 水浸 泡大黄、黄连即是 。 4 药 物 的煎 煮 顺 序 4 1 先煮后 下麻 黄汤 “ 煮麻黄 ,去 上沫 , 内诸 药… … ”; . 先 葛根汤黄 芩黄连 汤 “ 先煮葛根 …… 内诸药……”;大承气汤 “ 上四昧,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 ,内大黄 ……”。十 枣汤 “ ……先煮大枣肥者 十枚 ……内药末 ……”等等 。 4 2 去 滓 再 煎 有 些 方 剂 需 去 滓 再 煎 , 此 法 体 现 在 主 治 寒 . 热 错 杂 痞 证 的 半 夏 泻 心 汤 、 甘 草 泻 心 汤 和 生 姜 泻 心 汤 ,主 治 痰 气 痞 证 的 旋 覆 代 赭 汤 , 还 有 主 治 少 阳 证 的小 柴 胡 汤 , 大柴 胡汤和柴 胡桂枝 干姜汤 中 。去 滓再煎 其义即 “ ”。 和 “ ”有三 重意义 ,一则和 解诸药 药性 ,二则缓和病 人症 和 状 ,三 则 施和 解之 法 。 护 理学是一 门发 展中的 学科 ,护 理工作优 劣与疾 病的
煎法 ”、 “ 煮麻黄 去上沫法 ” 、 “ 滓溶 药法 ”、 “ 先 去 沸 汤 渍 药 法 ” 、 “ 滓 再 煎 法 ” 等 等 ,且 各 类 煎 法 都 有 很 高 去
2 药 物 先 煎 与后 下
为了提高 药物 的疗 效或减 轻不 良反应 。 《 伤寒 论》汤 方后注 明了药物 的先煎与后下 。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先 煮茯 苓 ” ,小 陷 胸汤 “ 煮瓜 蒌 ” ,栀 子豉 汤 “ 煮 栀 先 先 子 ” , 因 为 这 些 药 物 的有 效 成 分 不 易 煎 出 , 故 宜 先 煎 。 麻 黄汤 、大青龙汤 “ 先煮麻黄,……去上沫 ”是为 了减轻麻黄 悍 烈之 性 , 以防 发 汗 太 过 。大 承气 汤后 下 大 黄 、芒 硝 ,是 欲 取 其 峻 下 , 以泻 热 去 实 ;桂 枝 人 参 汤 后 下 桂 枝 ,取 其 味 辛 气 薄 , 通 阳 解 表 。桂 枝 去 芍 药 加 蜀 漆 牡 蛎 龙 骨 救 逆 汤 “ 煮 先 蜀 漆 ”, 因 蜀 漆 味 恶 腥 而 有 小 毒 , 先 煎 可 以 除 其 腥 味 ,减

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
略 析 《 寒 论 》中煎 药 护 理 伤
万 良鑫’ 向 岁 曾 静。
恩施 4 5 0 4 00 1湖北 民族学 院;2 湖北 民族学 院医学 院;3 湖北恩施 州中心医 院中医部烧整 科,湖北 . . . 【 关键 词】:伤寒论 :煎法方法 :护理 【 中图分类号】R 2 . 222 【 文献标识码 】A
轻 毒 性 。 由此 可 见凡 质 重 而 有 效 成 分 不 易 煎 出者 , 宜先 寒论》一 书虽全 文未提 “ 伤 护 理 ” 二 字 , 但 护 理 学 思想 却 始 终 贯 穿 于 其 辩 证 论 治 的体 系 中 。 中 医 历 来 尊 崇 医 护 一 体 , 并 没 有 专 门 的 护 理 人 员 , 这 也表现 出了历代 医家充满 人性温 暖的道德 情操 。中药汤 剂 能否发挥 其应有 的功效离 不开 正确 的煎法 ,而 煎法 包含 了 煎 药 用 水 及 用 量 、 药 物 先 煎 与 后 下 、 煎 药 时 间 等 , 现 予 以 以下 几 点分 述 之 。 1 煎 药 用水 及用 量 《 寒 论 》 汤 剂 后 注 明 了 煎 药 用 水 的种 类 ,如 桂 枝 汤 伤 “ 水 七 升 ( 升 折 合 6  ̄ 8 m ) , 微 火 煮 取 三 升 ” 。这 以 一 0 01 里 的水,是清 净的 自然 水 ,如 河水 、井 水之类 。还有取 特 殊 用 水 以增 强 药 效 者 。 如 麻 黄 连 翘 赤 小 豆 汤 ” 以潦 水 ( 即 地 面 流 动 之 雨 水 ) 一 斗 , “ ・煮 取 三 升 ” 。 取 其 味 薄 , … 不 助 湿 气 , 而 助 药 力 以 除 湿 热 ; 枳 实 栀 子 豉 汤 以 清 浆 水 ( 即久贮 昧酸 的淘米水 )煎煮 ,取 其性 凉善走 。调 中开 胃 以 助 消 化 ; 大 黄 黄 连 泻 心 汤 以麻 沸 汤 ( 即滚 开 的沸 水 )浸 泡少 顷,绞汁即饮,以取其气 ,薄其味 。利于清上部无形邪 热。另有加用 白蜜、清酒 、苦酒煎药者 ,如大陷胸丸 “ 别捣 甘遂末一钱 匕,白蜜二合 。水二升,煮取一升”,以白蜜甘 平 缓 急 ,缓 和 药 性 变 峻 泻 为 缓 攻 , 且 制 甘 遂 之 毒 ;猪 肤 汤 用 白蜜,取其 润燥 以止 咽痛 ;炙甘草汤 、 当归四逆加吴 茱 萸 生 姜 汤 用 清 酒 ( 陈 米 酒 ) , 以增 强 通 利 血 脉 的 作 用 : 即 苦酒汤之 苦酒 即米醋 ,取其消肿 敛疮 。 由此可 见, 《 寒 伤 论》根据 不 同病情 ,选择 煎药用水 ,可 以提高疗 效 。关 于 煎药用水 的用量 , 《 寒 论》根据 药昧 、药量药 物质地 、 伤 病 情及 煎 煮 时间 等 因 素 而 决定 ,并 在 方 后 注 明 。如 小承 气 汤 “ 三 昧 , 以水 四 升 ” ,大 承 气 汤 “ 四昧 ,以 水一 斗 ” 。 上 上 前方药昧少 ,药量轻 ,主 治证病情亦轻 ,故加水四升 ;后方 药昧多 ,药量重 ,主治证病情亦重,故加水一斗 。桂枝去芍 药 加 蜀 漆 牡 蛎 龙 骨 救 逆 汤 “ 七 昧 。 以水 一 斗 二 升 , … … 上 煮取 三升 ”,因该方 药量大 。龙骨 、牡 蛎为矿 石 贝壳类药 物 ,不 易 出汁 , 煎 煮 时 问 较 长 , 故 煎 药 水 的 用 量 宜 大 。 凡 用麻黄 、竹叶 旋复花等 质轻药物 的汤剂 ,加水 宜多 ,如麻 黄汤 “ 以水九升 ” 。竹 叶石 膏汤 “以水 ~斗 ”旋 复代赭 汤 “以水 一 斗 ”等 。
【 文章编号 】10 — 5 7( 0 0 8 15 1 0 7 8 1 2 1 )0 — 7—
《 寒 论 》 全 文 仅 l 4 4 ,便 确 立 了六 经 辩 证 的 理 伤 30 字 论体系 ,而其用精炼文笔凝 聚的3 8 9 条条文便将各经 治则、 兼证 、禁法等一一囊括 。其用 药之 精,仅9 味药便立 方1 2 2 1 首 。更 让 人 钦 佩 的 是伸 景对 各 类 汤 剂 煎 法 的 使 用亦 有很 高 的 造 诣 ,且 不 厌 其烦 详尽 叙 述 ,这 也 从 侧 面 体现 了仲 景 一定 的 护 理 学 思 想 。 正 因 为如 此 才 让 人 明 白仲 景 虽然 用药 精 炼 ,但 药 精 力 宏 , 功 效 卓 著 的 一 重 大 原 因在 于 他 对 煎 法 的 巧 妙 运 用 。遍 观 《 寒 论 》 全 书 , 煎法 种 类 繁 多 。如 “ 滓 内药 再 伤 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