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机制浅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第2期创新与创业教育V ol.4No.2 2013年4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Apr. 201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机制浅探
赵果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文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探讨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机制即利益实现机制、实践强化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及它们的内部关系,以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在要求与大学生的个人态度体系相整合,形成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体系;内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2−0021−0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形成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对事物的价值问题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人的内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为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1](137)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与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个体的内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因而,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从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社会刺激如事物、观念或他人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相对稳定和内化了的心理反应倾向。
”[2](46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也是个人长期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内容、比较稳定并内化了的理性观念,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本指出,态度的形成主要经历三个阶段:①模仿或服从。
这一阶段的态度主体尚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体验。
②认同阶段。
主体发自内心地使自己的认知、情感与榜样人物一致或与外部要求吻合。
这时,主体具有较强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
③内化阶段。
内化指个人对态度的对象自觉形成了特定的信念,并以这种信念指导自己的行动。
内化了的态度与个体原有的态度体系相整合,对个体的后续活动和心理状态起导向作用。
[2](471-472)因而,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心理学角度说,也将经历上述三阶段。
现有的文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服从、认同和内化过程都有论述,特别是对于认同与内化,目前主要从哲学认识的观念来阐述,有两种主流观点。
一是认为认同包含了内化,即广义上的认同,并为较多学者采用。
如认为认同是“个体通过实践活动,在主体客体化及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不断感知对象、认识对象,逐渐将对象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并外化为行为”[3](54),将其划为认知、内化和践行三个阶段。
但是,在广义的认同概念内,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认知而内化,相关文献都未找到详细的表述。
二是将认同等同于内化,把认同看做是“一种情感和认知上的归属”[4](127),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过程划为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阶段。
这是狭义上的认同。
但是,这种认同也并没有清晰地描述外在要求与个体原有的态度体系整合的过程和机制,因此无法认定这种认同就是心理学上的内化。
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探讨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机制,以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在要求与大学生的个人态度体系相整合,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形成的前提条件
[收稿日期]2013-03-05;[修回日期]2013-03-18
[作者简介]赵果(1975-),女,湖南湘潭人,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年第4卷第2期22
态度经历服从、认同阶段,才可能内化。
可见,一种外在观念要转化为内在信念,必须经历理论认知与情感体验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同样如此。
因而,内化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需要在理论上深刻认识、情感上深入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认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起点,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大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推进其对这一价值体系的理性认知。
所谓理性认知,就是“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彻底说服,达到理性共识。
”[5](77)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
不过,由于社会阅历和经验的缺乏,其认识和分析问题时会出现偏颇和片面的现象。
因而,要澄清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片面和错误认识,首先必须让大学生承认这一价值体系的科学性。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6](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因此,它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使大学生容易被其说服。
二是要注重采用大学生较易接受的方式方法。
大学生比较反感单纯的理论灌输方式,他们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渴望平等、民主的交流方式,因此,通过开设沙龙、互动提问等方式,加强师生和生生间的沟通,可以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能澄清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错误与片面认识,达到理性认识。
情感是认知的强化,又来源于认知。
大学生有自身的情感特点,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得大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
所谓情感认同,是指“在对一事物有了深刻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从情感上对其产生肯定、喜爱、赞同、追求和采取积极的对待态度。
”[5](77)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但遇事比较情绪化,缺少理性判断。
由此,要促进大学生对这一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首先要认真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引发大学生的内心共鸣,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二要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唤醒大学生内心正面、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因素,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夯实坚实的情感基础。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信念,必须在科学性认识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原有的价值体系相结合,挖掘大学生原有信念中存在的内部矛盾,否定其中不合理的因素,并加以改进,才能转化成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因而,必须发挥以下机制的作用。
(一)利益实现机制
所谓利益实现机制,是指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和方法,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从而让大学生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其切身利益,从内心深处愿意承认和接受这一价值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性。
按照价值的哲学概念,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一种满足,这种需要,也是利益。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
”[6](187)他还认为,思想要以利益为基础,因为利益是思想产生的根源。
换句话说,某种价值观念必然是某个阶级利益的主观反映,只有利益实现,某个阶级的主观愿望才可能与阶级中某个人的原有价值体系相整合,并转化为某个人的内心信念。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有社会实践、服务人民和个人成长等发展性需求,渴望把自身锻炼成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作为出发点和中心,其中必然包含着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人民和个人成长等发展性需求。
因而,当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其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能得到实现,那么,其必然从内心深处认可与自觉接受这一核心价值体系。
要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一方面,要分析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内涵,认识到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多层次的有机统一整体,“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和出发点。
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大学生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其根本利益也必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反映出来。
另一方面,通过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师生与生生间互动交流,使大学生减少或澄清错误与片面的个人观念,摒弃不合理的价值需要,选择合乎国家、社会、他人和自身利益的正常需要。
最终,大学生能从上述做法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性和价值性所在,从内心更认可和接受这一价值体系。
(二)实践强化机制
. All Rights Reserved.
理论研究赵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机制浅探23
所谓实践强化机制,是指大学生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强化对这一价值体系的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加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大学生个人内心信念的转化。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仅包括事实性检验,也包含价值性检验。
[7](52)通过实践对真理的检验,能使人不断反思真理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对真理的认识,使真理内化为个人信念。
当前大学生能参与的社会实践较少,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涉及的实践活动内容,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还包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八荣八耻”为中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丰富内容。
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有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
接着,可以围绕这些内容中的一个或多个,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需要。
例如,利用传统节假日、各种纪念日、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仪式教育、参观学习、讲座讨论、保护宣传等活动,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通过科研创新、“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民生社会调查等活动,开展大学生时代精神教育;通过志愿者服务、宣传保护等活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认知和情感体验,促使其不断反省自己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否符合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并在实践过程中反复地进行自我修正,加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内化,形成个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制度保障机制
所谓制度保障机制,是通过在高校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管理、监督反馈和激励制度等,使大学生都能遵从这些制度,才能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尽快内化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并成为其自身的行动指南。
任何社会组织,都需要一整套制度来规范其基本结构、运行方式及组织成员的权利义务等。
同样,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只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各项制度,才会在整个校园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督促大学生个体在内化该价值体系时,不断反省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念,否定自身不合理的利益或需求,选择符合大家都公认的价值准则。
通过不断地选择和强化,逐步使外在要求转变成内在信念,成为自身的行动指南。
在具体的制度上,管理制度是指高校要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思想教育、教学和生活服务等日常管理制度,通过明确的规范,促使大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监督反馈制度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为基础,通过量化指标,建立考核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评价制度。
它旨在通过大学生自我测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考评的方式,促使大学生反思自身的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摒弃原有价值观念中不合理的因素,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而激励制度就是高校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优秀大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以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其他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引导整个大学生群体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用以指导自身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刘霖杰.高校党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
品牌(理论月刊),2010(11):137.
[2] 桑国标.学校心理咨询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8:466-472.
[3] 陶倩,朱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思考——
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07(23):
54.
[4] 王丽娜,马莹.当代大学生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实证研究综述[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1(2):127.
[5] 陆树程,方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基础和
践行机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8):57.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7] 潘忠岐,谭晓梅.论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过程[J].东岳论
丛,1993(4):52.
[编辑:苏慧]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