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寒食帖》--苏轼《黄州寒食帖》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梦《寒食帖》--苏轼《黄州寒食帖》浅析
追梦《寒食帖》
---苏轼《黄州寒食帖》浅析
时间过得很快,时间也很短暂。

憧憧往来,然而世间的一切,在《寒食帖》里,都显得如此的不起眼。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是第三个寒食节。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好惋惜春天将要过去。

可是春天依旧过去了,容不得我如何惋惜。

以前只是从文字上读到过这个人的作品,了解过一些有关“乌台诗案”的始末,也知道这件事对他意味着什么。

但当我看到他的笔记,看到这篇《寒食帖》,看到帖子下面的火烧痕迹和水迹,以及一篇又一篇长长的题跋时,心中有着一种无法诉说的怜惜与爱慕之情。

除了王阳明历经大难,还能保持那份豁达以外,似乎没有哪个文人能做到他这样?达到他这种境界!
说到因言获罪,我想起了洪亮吉。

清仁宗亲政以后,为广开言路,洪亮吉冒死上书,指责仁宗为政,没有扭转和珅以来的腐败局面,说他应先效法他爷爷世宗皇帝,而后效法他太爷爷圣祖皇帝。

言外之意就是他比不上他的祖辈。

仁宗大怒,最后把他发配到边疆。

几年以后,京城大旱,仁宗自省,为洪亮吉事下罪己诏,并重新启用洪亮吉。

洪亮吉拒绝之后,
从此游山玩水,踏遍了清朝疆域,写下了诸多见闻著作。

洪亮吉和他都有着共同的性情。

或许这也是文人的性情。

在面对生死的时候,他写下了绝命诗。

但最后,他还是死里逃生,来到了黄州。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相对于他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人生遭际,在黄州的几年,或许是他一生中最快乐、最平静的时光,取得文学成就最高的时光。

在当地父老的帮助下,他盖起了一座名为“东坡雪堂”的书屋,并自号“东坡”,《念奴娇》、《浪淘沙》、《赤壁赋》都是在这段时间内所写。

就这样,他在这里一待就是三年。

这年春江水漫,大雨似乎就要冲垮家门,小屋仿佛江中的一页舟楫。

屋外是冷雨,桌子上是冷食,破破烂烂的灶台内烧着潮湿的芦苇。

看到乌鸦衔着坟墓间烧剩的纸,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

君王的门重重深锁,想回去祭奠逝去的父母也在万里之外。

尽忠不成,尽孝不能。

人生就此找不到出路。

他想起了阮籍“穷途而哭”的故事。

却发现内心早已心如死灰,连片刻的余情都不曾有,有的只是一片死寂,一片吹不起的死灰。

题外话:
写下这篇墨迹之后的若干年,他被贬到了琼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省。

他的好友黄庭坚看到了他的这篇墨迹,便在后面写下了跋文。

几年之后,他去世了,黄庭坚来到了鄂城樊山游玩,在松风阁休息时,黄庭坚想起了他,于是动笔写下了著名的《松风阁诗》,写下了失去朋友的孤独和感伤,也写下了中国文人的心灵之交。

《寒食帖》赏析
旷世神品
【名称】《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规格材质】书法帖,长卷,纸本,纵:34厘米,横:119.5厘米。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
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

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

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
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此卷同治年间(1862~1874 )为广东人冯氏收藏,遭遇火灾,所以下端留下火灼痕迹。

一九二二年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约一九四九年归台北收藏家,一九八七年由台北故宫博物院购回。

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运多舛。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为冯展云所得,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

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

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

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

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

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年年有余。

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
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十数年后,在台北的一次书画展中展出了一幅长达7.3米的《寒食帖》卷轴复制品,轰动一时,见者无不称奇。

据说此种复制品只有10件,大部分被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两件则下落不明。

1975年前后,日本友人著名的“东坡迷”山上次郎花巨资买下了台北展厅中的最后一幅复制品。

1985年11月2日,山上次郎率日本“东坡参观访问团”来到黄州东坡赤壁,出于对苏轼的景仰,也出于对东坡赤壁的钟情,山上次郎慨然将其高价购到的最后一幅《寒食帖》卷轴复制品捐赠给东坡赤壁管理处,这幅复制作品因而成为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珍品。

1995年,又经山上次郎倡议,在东坡赤壁修建了“中日友好之舍”,首次公开展出了该《寒食帖》卷轴复制品。

1995年4月6日,为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台湾邮政部门发行了专346《寒食帖》邮票一套4枚,横式四连张印刷,
邮票全张4套,边纸上则印有黄庭坚的《寒食诗跋》。

就在同年底,黄州市中兴实业集团公司也推出两枚“黄州赤壁”企业拜年卡,其中第2枚(编号1996鄂(BK)——0003)主图即为《寒食帖》(部分)。

这两种精美的邮品一问世,即成为海内外集邮、书法爱好者竞相购藏的目标,大陆和台湾同时发行《寒食帖》邮票(品),是不谋而合,也是必然。

因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文,只有一个才情卓著、雄视百代的苏东坡!
苏轼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名家,在书法史上更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共誉为「宋四大家」。

寒食帖是东坡居士的书法代表作,凡16行,共120字,以行书起笔,由规律的字形、笔调逐渐转化成潇洒奔逸,用笔心手相应,意随笔到,充分流露出豪迈不羁的气概与洒脱聪颖的才华,历代鉴赏家均推崇备至,咸认为旷世极品。

寒食诗系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诗中隐藏着当年生活凄苦,心情郁勃的感伤。

但他能将抑郁之气,转而寄托于艺术之上,终于成就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与书法名迹。

寒食帖所书2首诗文:
(1)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2)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襄。

空庖煮寒菜,破龜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内容简介
《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

蘇軾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在寫下了首遣興的詩作,表達了他的人生之歎。

詩意蒼涼,表達了蘇軾惆悵孤獨的心情。

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之中,下筆而出的。

導讀者蔣勳老師認為《寒食帖》不能單一看某一個字,整個篇章,一起看布局,才感受得到交響曲樂章龐大壯闊的配置,感受到創作者行走於文學與書法之間驚人豐富的魅力。

蘇東坡嘲笑自己的書法是「石壓蝦蟆體」,而一般他的字會
被解讀成「豪放」。

閱讀《寒食帖》上的字,則會發現其實
豪放的大架構裏不失細節的溫柔婉約。

《寒食帖》最後一句「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蔣老師把這幾個字,形容成像詩人的表情,愁鬱、荒涼、困頓,像最頑強的生命,像冬寒禿枝,看似頹敗,卻在內裏蘊含隱匿發枝發葉的生命力。

而在歷史的騷動裏,《寒食帖》經歷了各種的劫難,重疊著許多時代的記憶:上面留下了黃庭堅、董其昌、乾隆、納蘭容若等人的墨跡與印章,以及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和關東大地震東京大火在《寒食帖》留下各種時間的痕跡。

從《寒食帖》,可以了解蘇東坡如何在自我調侃、自我嘲笑裏完成一種毀譽之外的豁達。

豁達指的是生命本質的了悟,了悟之後,下筆為文學,下筆為書法,都有不同境界的領悟。

赏鉴
《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书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69年)。

纸本,行书,纵37.4cm 横734cm,系两首五言十二名诗,共17行,129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长子。

北宋嘉佑二年(1057)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谪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谪贬惠州、儋州(海南岛),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与黄庭坚号称苏黄;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

书法释文
一曰:
“自我来黃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二曰: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诠释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

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

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

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
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

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
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法帖背景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

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
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题跋史评
黄庭坚在此诗后跋题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

黄庭坚跋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

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

」实为此卷的写照。

诗品鉴赏
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

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
坚。

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

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

书法鉴赏
苏轼,排在宋朝四大书法家的首位,其书法以楷、行为主。

其楷书主要是以唐颜真卿为取法对象,得浑厚雄强之势,但用笔有晋人法意,楷中带行,结字平扁,如石压蟾蜍,变化丰富,个鲜明。

其行书以颜书为底,上朔二王,写得雄秀兼备,古朴多姿。

苏轼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风,他的书法,是构建在其广博而精深的文学基础之上的,苏轼在其论书绝句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其极具个性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以后,学颜的都学苏字,而写二王的,也没法绕过苏字。

《寒食帖》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名,其艺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开篇之始,书写平缓,字体端正,其后由于感情的变化而使作品的用笔、结字急剧变化,字越写越大,笔势也越来越急促,最精彩的是中段,感情象火山喷发一样不可抑
制,最后又复归平缓。

苏轼写这件作品时,由于被贬职流放,正是处于人生的低潮。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途)穷,死灰吹不起!”读其文句,感其心境,观者莫不为之动容,书为心画,此言不虚也。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

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

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
未必及此。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坟墓……渲
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

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

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

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
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法帖轶事
此卷同治年间(1862~1874 )为广东人冯氏收藏,遭遇火灾,所以下端留下火灼痕迹。

1922年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约1949年归台北收藏家,1987年由台北故宫博物院购回。

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运多舛。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为冯展云所得,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

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

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

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

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

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年年有余。

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
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十数年后,在台北的一次书画展中展出了一幅长达7.3米的《寒食帖》卷轴复制品,轰动一时,见者无不称奇。

据说此种复制品只有10件,大部分被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两件则下落不明。

1975年前后,日本友人著名的“东坡迷”山上次郎花巨资买下了台北展厅中的最后一幅复制品。

1985年11月2日,山上次郎率日本“东坡参观访问团”来到黄州东坡赤壁,出于对苏轼的景仰,也出于对东坡赤壁的钟情,山上次郎慨然将其高价购到的最后一幅《寒食帖》卷轴复制品捐赠给东坡赤壁管理处,这幅复制作品因而成为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珍品。

1995年,又经山上次郎倡议,在东坡赤壁修建了“中日友好之舍”,首次公开展出了该《寒食帖》卷轴复制品。

核心提要
黄庭坚向苏轼询问对自己书艺的看法,惯于诙谐的苏东坡随口说道“君书如枯枝挂蛇”。

东坡将同样的问题询问黄庭坚,黄山谷略加思索,便说“老师的字是石压蛤蟆”。

二人相对大笑。

看似戏谑嘲讽,却形象地表露出苏字的丰腴厚重,黄字的舒展挺健。

书法史有这样一段逸闻,宋代四大名书法家之一的黄庭
坚自信行草书超迈古今,不让时贤。

一日突然心血来潮,向苏轼询问对自己书艺的看法,惯于诙谐的苏东坡随口说道“君书如枯枝挂蛇”。

日后,东坡又将同样的问题询问黄庭坚,黄山谷略加思索便说“老师的字是石压蛤蟆”。

看似戏谑嘲讽,却形象地表露出苏字的丰腴厚重,黄字的舒展挺健。

世间还真有这样一个字卷,记录着一位天才艺术家的凄惶心境,同时又呈现两位旷世妙手的深厚交谊与高超书艺。

它身世离奇、命途多舛,历经劫火而神明不灭,辗转东瀛最后栖身台湾,它就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天下第三行书”之誉的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命与时乖,几乎成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共同宿命。

苏轼的天纵豪情与他的时代更是格格不入,元丰三年的一场“乌台诗案”,令这位浪漫主义大师同时遭遇仕途与生活上的冰点。

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之后,终日郁郁、穷愁潦倒。

而就在这一时期,他的艺术才能却登上了超越古今的巅峰。

《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些脍炙人口、光照万古的名篇都诞生在这里。

就在他被贬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在寒食节的当天,苏轼写下了两首五言古诗。

诗境苍劲沉郁,宣泄的全是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

不久,他将这两首诗写成横卷,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他似乎能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