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02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抚州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研究文献综述
罗珊飞黄兴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抚州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抚州地区极具代表性意义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它的名称和江西其他
采茶戏分支一样都以地名冠称。

抚州采茶戏在2010年入选江西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抚州采茶戏音乐
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将立足于音乐形态研究的视角,全面分析和整理有关其音乐形态研究的文献
资料,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抚州采茶戏音乐的艺术价值和传承意义。

关键词:抚州采茶戏;音乐形态;发展历程;唱腔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6-0102-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6.051
在对抚州采茶戏进行研究之前,笔者通过各种渠道,以“抚州采茶戏”为主题词检索到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共44篇。

通过高级检索之后,整理出与抚州采茶戏相关的直接文献共有22篇。

本文对抚州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基于此,笔者选出了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梳理,希望通过对抚州采茶戏音乐形态的解读与梳理,总结出有关其音乐形态研究的一些个人拙见。

一、抚州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研究
通过对此类文章的阅读,梳理出有关抚州采茶戏音乐形态研究内容的文献有以下几篇,并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如下:(一)发展历程
孔蕊的《抚州采茶戏音乐形态研究》主要是对抚州采茶戏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从内容上来看可获得的信息相对有限。

王绍盛的《抚州采茶戏音乐形态研究》一文中关于抚州采茶戏的历史及发展现状这部分的描述也相对简洁,从内容中可以看到,作者把抚州采茶戏的历史发展过程分为孕育成型、发展成熟和当代现状三个阶段,而文章这部分内容的论述和汪媛《抚州采茶戏音乐研究》一文中第一章抚州采茶戏历史溯源的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似性。

另外,作者还提到采茶戏从音乐形态上来讲大概经历了采茶歌、“三脚班”、“半班”和专业戏剧团四个发展阶段,并且在进入21世纪以后开始走下坡路。

谢凌岩的《抚州采茶戏音乐研究》一文中在说到抚州采茶戏的发展状况时,则指出采茶戏经历了三脚班、半班和新中国至今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具体的发展过程和王绍盛一文中的描述基本相同,只是在表达方式上略微有所区别。

翟燕敏在《抚州采茶戏音乐的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提到,采茶戏经历了丰富的采茶活动、具有表演动作的采茶灯、向戏剧舞台的职业戏班形式发展等几个阶段,发展到民国初期出现了第一个采茶戏职业戏班“小仙台”。

郭晓研在《抚州采茶戏音乐形态研究》一文中对抚州采茶戏的发展溯源探析。

主要讲了“三脚班”和“半班”两个重要的发展
阶段。

早期“三脚班”的形式为一旦一丑一坐堂,之后加入小生角色形成了“三小行当”。

半班时期有机地融入了抚州地区极具特色剧种宜黄戏的表演成分。

作者还例举了这两个发展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如《十二月采茶调》和《毛洪记》等。

另外也介绍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抚州采茶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的曲目,如《牡丹亭》等。

白明辉在《抚州采茶戏音乐的文化语境分析》一文中对抚州采茶戏的发展过程描述得比较清晰,首先指出抚州采茶戏的前身是茶灯歌舞表演,后来发展成为早期的“三脚班”,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小生行当形成“半班”,到了鸦片战争爆发时在夹缝中缓慢发展,经过民国至近现代逐渐走向程式化,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正式迈入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总的来说,抚州采茶戏音乐的发展过程经过了萌芽、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

从音乐形态上看,经历了采茶歌、采茶戏、“三脚班”、“半班”和抚州采茶戏专业剧团五个发展阶段。

同时,采茶戏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抚州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同时也为这个地区的音乐文化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和色彩。

(二)唱腔
在李坛、王婧怡的《从抚州采茶戏的分类唱腔看其音乐特点》一文中,作者在文章的前言部分指出抚州采茶戏的基本唱腔属于打锣腔和梁山调两大声腔系统。

“从唱腔上,分为主要腔调和杂腔小调两类。

杂腔小调则分为四部分:茶灯调、南北词、高腔和小调。

”①主要腔调的音乐形式属于板腔体,而杂腔小调则属于曲牌体。

前言部分的语言基本涵盖了文章的主体内容,在正文的描述中作者的重心主要是对主要腔调和杂腔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对于这篇文章,笔者认为如果加上谱例会显得更加饱满,但从文章中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内容只有文字上的描述,并没有谱例对其进行证明和支撑。

文章的行文逻辑较为清晰,也很贴合文章的标题,通过前面内容的铺垫,作者在最后的结语中,从句式、调式、拖腔和旋律四个方面总结出抚州采茶戏的音乐特点。

王绍盛的文章中,涉及抚州采茶戏音乐形态的内容主要包括唱腔和伴奏乐器两个方面。

在唱腔的分类上与李坛、王婧怡的文章不同,作者将其分为两大类:第一主要腔调和杂腔小调;第二戏曲杂调、戏曲正调和民歌小调。

关于伴奏乐器分为文场——
—用拉弦乐器伴奏和武场——
—用打击乐器伴奏,在文章中,作者不
民族文艺
作者简介:罗珊飞(1995-),女,贵州惠水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级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黄兴艳(1996-),女,贵州安顺人,江西科
技师范大学2018级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

10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仅对其伴奏乐器进行了分类,而且还简述了两类伴奏乐器的特
点和使用的场合以及所产生的音乐效果。

谢凌岩的文章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对抚州采茶戏音
乐形态的研究,来梳理其音乐形态与文化传承两者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有:第一,音乐形态分析。

涉及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结
构、音阶和调性两种曲调特征、文场和武场两种伴奏形式的程式
性特征;第二,音乐形态传承的梳理。

抚州采茶戏的传承主体有
初期的采茶戏艺人,中期有一些难民,他们以表演采茶戏和民间
小调为生,与此同时他们还招收学徒,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其演
出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促进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翟燕敏一文中对于唱腔分类和王绍盛文章中的第二种分类
一样。

只不过对戏曲正调的分类上更为全面深刻,他把戏曲正调
又细分为本调、抚调、单台调和川调四种。

这篇文章与前面几篇
不同的是,作者还对抚州采茶戏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内容包
括了演员构成、角色动作、伴奏音乐、演唱音乐和戏剧形象等五
个方面。

汪媛的文章关于抚州采茶戏音乐形态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
章,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曲调程式性特征:音阶、调性及各调式
音乐旋法特征、调性的转换与调式的复合、同一唱腔的不同旋
法;第二,结构程式性特征:即板腔体和曲牌体;第三,伴奏程式
性特征:文场和武场。

作者对其分类和使用乐器进行了区分,文
场使用拉弦、弹拨和吹奏类乐器,比如胡琴、琵琶、月琴、竹笛和
唢呐等;武场则包括鼓类、锣类、钹类、锣鼓经等。

这部分内容在
谢凌岩的文章中也有提及,只是没有汪媛的这篇文章深入。

郭晓研文章的内部结构和汪媛的基本相同,只是这篇文章
在内容上的描述相对来说较为简洁。

高赟《浅析抚州采茶戏曲式
结构特征》,文章以一些采茶戏如《辞店》、《补碗》等剧目为例,对
采茶戏的主要声腔中的曲式结构进行论述。

孔蕊的文章在音乐形态的具体展现研究部分,作者提醒我
们应该从具体的音阶、旋律、音调、唱词、演唱和伴奏音乐等多个
角度出发,对抚州采茶戏艺术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较少涉及到
音乐形态方面的东西。

在谭倩媛《抚州采茶戏唱腔研究》一文中,关于抚州采茶戏
唱腔的研究主要集中的第二章,包括方言特征、调式特性与旋
法、唱腔的种类及特点、唱腔结构程式性特征、唱腔演唱特征(旦
和生)、乐队伴奏的特征(文武场和锣鼓经)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除了第一点方言特征以外,后面的五点内容在上述的文章中都
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而这篇文章的研究相对来说更为深入、透
彻。

综上所述,这些文章更多的研究都在不同程度的围绕着唱
腔的分类、曲调、结构和伴奏的程式性特征等方面进行的。

相比
于期刊文章,学位论文研究的亮点在于有谱例说明,更好的为文
章的理论作支撑,而且涉及到每一个方面的论述都比较细致深
入。

(三)音乐文化语境
白明辉和郭晓研的两篇文章中,都从方言(土语和官话)艺
术在抚州采茶戏音乐中的运用、民歌的借鉴、曲艺(抚州话文)的
传承和发展三个方面,对抚州采茶戏音乐的文化语境进行研究。

二、总结与思考
通过对抚州采茶戏音乐形态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得知:
第一,音乐学界对抚州采茶戏音乐的研究是从2006年开始
的,并且从2014年开始逐渐增多,也有大量的专家和学者关注
到抚州采茶戏这一地方艺术形式,随着研究的持续进行,涉及到
的研究内容也比较全面;
第二,通过仔细阅读和整理文献,笔者发现在已有的文献资
料中的内容存在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唱腔方面的两种分类
方法,有的文章论述比较浅,有的文章则相对来说较为深入一
些,从总体上说,在现有的文献中对抚州采茶戏研究的范围和深
度都比较有限。

特别是在期刊文献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比如
在涉及音阶、旋律、音调和唱词等内容时,作者呈现出来的大部
分为书面的论述形式,基本没有采茶戏音乐的谱例对其论断进
行支撑,很多方面也只是简单的提及,并没有进行深入挖掘。


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引起广
大学者的关注。

在学位论中对抚州采茶戏音乐的各方面研究比
较深入,但是仍然没有跳出对于唱腔、曲调、结构和伴奏等方面
研究的框架。

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抚州采茶戏的发展进入了
一个比较尴尬的时期,它虽然不及从前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但
是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仍然没有因此而流失。

通过对抚州采
茶戏音乐形态的研究资料进行梳理,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
和进步,要让抚州采茶戏音乐保持原有的状况显然是不切实际
的。

当下应该解决和思考的问题是其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存在的
意义到底在哪里?结合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对传统和保护抚
州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研究,能不能为抚州采茶戏音乐未来的
发展谋求一条新的道路?这些都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在这
里笔者希望可以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的积累,今后能够有一
个比较合理的答案,同时我也期待国内研究的趋势能将我的思
考或者未来的研究方向带进一个新的轨道。

注释:
①李坛,王婧怡.从抚州采茶戏的分类看其音乐特点[J].青春岁月,
2012(11).
参考文献:
[1]李坛,王婧怡.从抚州采茶戏的分类看其音乐特点[J].青春岁月,
2012(11).
[2]汪媛.抚州采茶戏音乐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05).
[3]高赟.浅析抚州采茶戏曲式结构特征[J].通俗歌曲,2014(06).
[4]谢凌岩.抚州采茶戏音乐形态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
[5]白明辉.抚州采茶戏音乐的文化语境分析[J].福建茶叶,2016
(03).
[6]王绍盛.抚州采茶戏音乐形态研究[J].福建茶叶,2017(12).
[7]翟燕敏.抚州采茶戏音乐的形态特征研究[J].福建茶叶,2017
(04).
[8]孔蕊.抚州采茶戏音乐形态研究[J].福建茶叶,2018(05).
[9]郭晓研.抚州采茶戏音乐形态研究[J].福建茶叶,2018(5).
[10]谭倩媛.抚州采茶戏唱腔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9
(06).
民族文艺
10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