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初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北京初三二模语文汇编
文言文阅读
(2023 北京西城统考二模)
出师表(节选)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乙】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以上两篇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亲贤臣,远.小人非宁静无以致远.忘路之远.近
B.先帝不以.臣卑鄙非淡泊无以.明志全力以.赴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悲守穷庐.结庐.在人境
D.遂许先帝以驱驰.年与时驰.心驰.神往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理解:这句话中的“大事”指兴复汉室,这是先帝毕生的心愿。
实现先帝的遗愿是诸葛亮此次出师北伐的重要原因。
【乙】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翻译:过分傲慢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理解:这句话从反面论证了淫慢险躁的态度虽不影响学业,但有害于品格的培养,以此来强调谦虚、谨慎的
重要性。
3.根据两篇选文及下面两则材料,补全后面语段中横线上的内容。
【材料一】
(光)欲以身徇①社稷,躬亲庶务②,不舍昼夜。
宾客见其体羸③,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
”为之益力。
病革④,不复自觉⑤,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取材自《宋史•司马光传》)【材料二】
众人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人皆嗤⑥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⑦’。
”
(取材自司马光《训俭示康⑧》)注:①[徇]通“殉”。
为某种目的而死。
②[庶务]各种政务。
③[贏(léi)]瘦弱,疲困。
④[病革(jí)]病势危急。
⑤[不复自觉]指人失去自我意识陷入昏迷之中。
⑥[嗤(chī)]讥笑。
⑦[与其不逊也宁固]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
⑧[《训俭示康》]司马光教导其子司马康崇尚节俭的一篇家训。
中华民族的古代先贤十分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们讲求修身、齐家,例如:《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淡泊”“宁静”,像君子那样“___①___”,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训俭示康》中,司马光也告诫儿子要“___②___”,像孔子那样“与其不逊也宁固”,不盲目从众贪图奢靡享乐。
他们更追求治国、平天下,例如:诸葛亮上表后主,竭诚进谏,力主讨贼兴复,彰显满腔___③___之情;司马光献身社稷,___④___,展现一片尽责敬业之心。
古代先贤的这种精神追求,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3 北京海淀统考二模)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
朝廷唯以文义①处之,不以应实②相许。
出③为永嘉太守。
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
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④朔⑤。
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宋书•谢灵运传》,有删改)______________
注:①文义:这里指文辞之事。
②应实:这里指有实权的职务。
③出:外放,到地方任职。
④旬:十天。
⑤朔:一个月。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有备.无患
B.夕日欲颓.颓.然乎其断壁颓.垣
C.灵运素.所爱好调素.琴,阅金经素.湍绿潭
D.遂.肆意游遨遂.许先帝以驱驰遂.逐齐师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翻译:晨雾将要消散,猿、鸟乱糟糟地啼叫着。
理解:作者高卧山中,却被猿鸟的啼叫惊扰了好梦。
这里作者借对猿鸟惊梦的厌倦反衬出自己远离尘嚣的悠闲。
【乙】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就再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理解:在作者看来能欣赏自然之美的人很少,其中既有对人们不懂得欣赏自然之美的遗憾,也暗含自己能发现自然之趣的自豪。
【丙】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
翻译:朝廷只让他做文辞之事,并不把有实权的职务交给他。
理解:朝廷并不相信谢灵运有治世之才,只让他做处理文辞之事。
直到出任永嘉太守后,谢灵运的政治能力才得以展现。
6.从乙文内容来看,康乐公谢灵运“能与其奇”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
(2023 北京房山统考二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持汤.沃灌浩浩汤汤.赴汤.蹈火
B.稍.降辞色稍.纵即逝稍.逊一筹
C.主人日再.食再.衰三竭再.接再厉
D.缀.公卿之后蒙络摇缀.缀.行甚远
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翻译: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理解:作者有强烈的读书愿望却买不起书,只能借书、抄书。
他讲诚信,大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因而“遍观群书”。
【乙】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翻译:有时遇到老师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就连老师提出问题,也不敢回答。
理解:面对严厉的先达,作者不因冷遇而灰心。
相反,先达的态度愈差,作者的态度愈恭敬,可见其求知的诚心。
【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人。
理解:作者“缊袍敝衣”与同舍生“烨然若神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口体之奉不若人”。
但作者内心有足以使自己快乐的追求,所以可以暂时忍受眼前困顿的生活。
9.根据《送东阳马生序》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正义》)《送东阳马生序》和上面材料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宋濂在学习中面临无书、无师的困难,他借书、求师,从而“______①______”;如果不学习,就如材料中所说,有再好的道理,也“______②______”。
从宋濂求学的经历或材料的内容,我们得出的启示是:______③______。
(2023 北京大兴统考二模)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①子也。
孝武皇帝②时,以武为癷中③监④使匈奴。
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
君,由⑦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钺⑧汤镬⑨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
”匈奴亦由此重之。
武留十余岁,竟⑩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
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苏武之谓也。
匈奴绐⑪言武死,其后汉闻武在,使使者求武,匈奴慕义归武。
汉尊武为典属国,显异于他臣也。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注】①苏建:苏武之父。
②孝武皇帝:汉武帝。
③癷(yí)中:厩名,厩为养马场。
④监:主管某一事务的官员。
⑤旃:同“毡”,一种丝织品。
⑥暴:同“曝”,晒。
⑦由:同“犹”,像。
⑧斧钺:腰斩、砍头的刑具。
⑨汤镬(huò):煮着滚水的大锅。
古代常作刑具,用来烹煮罪人。
⑩竟:终于,终究。
⑪绐
(dài):哄骗。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毕力平.险何苦不平.四海升平.平.分秋色
B.以.君之力亡以.应如愿以.偿全力以.赴
C.惧.其不已诛而不惧.临危不惧.无所畏惧.
D.愚公移.山守节不移.斗转星移.矢志不移.
11.翻译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翻译: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理解:愚公妻子的话说明她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是很关切的态度。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理解:面对智叟的担忧,愚公进行了无情地回击与讽刺,说明他移山的态度很坚决。
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翻译:天帝被操蛇之神的诚信感动,命夸娥氏次子背走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
理解: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终于被移走了,从此以后,愚公出来进去再也无需绕远了。
D.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
翻译:于是卫律停止供给苏武饮食,很多天苏武都不投降。
理解:卫律以高位诱惑、不提供饮食均是希望苏武投降,目的未达成后将苏武杀死了。
12.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愚公和苏武两个人物形象的相同点。
答:
(2023 北京昌平统考二模)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三顾.茅庐
B.顾.此失彼
C.顾.影自怜
D.奋不顾.身
14.对“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一句的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太丘真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委屈我自己出去了”。
B.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太丘真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离开了”。
C.这句话表达了友人对陈太丘不等自己到来就先独自离开这一行为的愤怒与不满。
D.这句话写出了友人的粗鲁无礼,不反思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责怪别人。
15.《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方正是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文中的元方与下面两则材料中的华歆、文侯均为方正之人,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分别说说他们为人方正的具体表现。
材料一
华歆①、王朗②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③之。
朗曰:“幸④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⑤,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⑥,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取材于《世说新语•德行》)
材料二
文侯⑦与虞人⑧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⑨之。
魏于是乎始强。
(取材于《战国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①[华歆]汉末三国时期名士。
②[王朗]汉末三国时期名士。
③[难]感到为难。
④[幸]幸而,恰巧。
⑤[疑]犹豫,迟疑。
⑥[纳其自托]接纳了他,让他寄身于船上。
⑦[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
⑧[虞人]小官员。
⑨[罢]停止。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甲
3.示例: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俭素(或“以俭素为美”)③忠君爱国
④昼夜操劳,昏迷仍语国事
4. D
5.乙
6.答案示例:①谢灵运自幼好学,读书多,有文学才华,有较好的审美能力;②谢灵运热爱自然山水,遍访
山水名胜;③谢灵运政治不得志,有闲暇肆意遨游。
④谢灵运游览山水时常常吟诗寄情,能用文学创作表达游历山水的感受。
7.答案:B
8.答案:甲
9.答案示例:①卒获有所闻②不知其善也③在求学的过程中,只有不畏艰难,刻苦勤奋,才能学有所成。
/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身努力比外部条件更重要。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在学的过程中,还要积极与他人进行分享与交流。
10.C11.A
12.愚公为移走两座大山,率领子孙,无惧寒暑,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利诱,拒不投降,十多年坚守节义和爱国忠国之心。
他们都是无畏困难、坚毅顽强的人。
【乙】译文:苏武是已故的右将军、平陵侯苏建的儿子。
汉武帝时,任命苏武为癷中监,派他出使匈奴。
显贵大臣归降的汉人卫律劝说苏武,苏武不答应。
于是(卫律)设立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重要的官职(来诱惑苏武),(苏武)最终不答应,于是卫律停止供给苏武饮食,很多天苏武都不投降。
又遇上盛夏酷暑,给他穿上用毡制成的厚毛衣服并且把他捆起来在太阳下面暴晒,苏武的意志更加坚定,始终不肯屈服。
(他)说:“臣子为君主效劳,就像儿子为父亲效劳。
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坚守节义毫不动摇,即使被大斧砍死,被放在沸水的大锅里烹死也无所畏惧,高官显爵也不以为荣。
”匈奴也因此而敬重苏武。
苏武被拘留了十多年,始终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
《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动;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以卷起来。
”说的就是苏武这样的人。
匈奴欺骗(汉朝)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了解到苏武还活着,就派使者去寻求苏武,匈奴倾慕苏武的大义,就放还了他。
汉朝推崇苏武,委任他为典属国,他的尊贵显荣远远超过别的大臣。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示例:元方面对友人责骂父亲,能够彬彬有礼、据理抗辩(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华歆面对贼人追赶,不放弃搭船人。
文侯亲自结束宴席,冒雨赴约,与虞人打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