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5:第2课 我的母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母亲
导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学习重点:感知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二、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眼翳病绰号侮辱责罚气量广漠管束
宽恕文绉绉庶出
2、了解作者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二)合作互助
1、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质朴真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真挚的情感。

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的往事,没有成人的姿态和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敬爱母亲之情溢于言表。

2、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齐读最后一段。

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谦虚的种种美德,
3、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作了铺垫,与结尾呼应。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

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四、巩固检测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质问(zhì)广漠(mò)B.野蛮(mán)绰号(chuò)
C.掷钱(zhì)摹画(mó)D.抽屉(dì)嬉戏(xí)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画线词的含义。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4.报得三春晖: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

当我们思乡想家
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母亲就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依托。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千言万语,汇成一句,用你心底的声音向母亲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5.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6.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7.“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8.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用原句回答)
9.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五、课后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10-19题。

我的母亲
丰子恺
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并寄我母亲的照片一张。

照片我有一张四寸的肖像。

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

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这一张小的不妨送人。

但是《我的母亲》一文从何处说起呢?看看母亲的肖像,想起了母亲的坐姿。

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

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

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一间是我家。

但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子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

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

若是沙发椅子,三面是柔软的厚壁,凌空原无妨碍。

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

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

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

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

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

退堂里就是灶间。

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

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

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

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

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翻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

但我的母亲一向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重要。

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

母亲为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我四岁时,父亲中了举人,同年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以诗酒自娱,不管家事,丁艰终而科举废,父亲就从此隐遁。

这期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人兼理。

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吃。

母亲口角上表出亲爱的笑容,伸手除下挂在椅子头顶的"饿杀猫篮",拿起饼饵给我吃;同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

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

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

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

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

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

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

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告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

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

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

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

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

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

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

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

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

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

"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

所以现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

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10.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肖()像(2)沸()翻盈天
(3)训诲()(4)瞻()望
11.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是什么?
12.第一段中母亲的照片"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中的"一向"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有什么样的感情?
13.第三段中作者从哪四方面写出了母亲座位的不舒服?(摘引文中语句回答)
(1)
(2)
(3)
(4)
14.母亲座位既然如此不舒服,那她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
15.第四段开头写到"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其中"丁艰"一词是书面语,指遭到父母的丧事。

我们在初中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也写到作者祖母去世,父亲奔丧回家这一情节。

16.第五段结尾"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中"四班人"都指哪些人?(摘引文中语句回答)
(1)
(2)
(3)
(4)
17.第六段中两次描写了母亲,当作者临行时,先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后写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为什么当作者放假归来时,描写顺序却相反呢?(4分)
——★参*考*答*案★——
1.D(ti xī)
2.A(B.份;C.侮;D.恕)
3.(1)“野蛮”无贬义,“野蛮的孩子们”指健壮、淘气敢冒险的孩子。

(2)“混”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我“混”应有人管束,引起对母亲的怀念;没有人管束,能“混”,说明母亲给我的教益大。

4.略。

5.因为说轻薄话,母亲重责“我”。

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6.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因为处罚的目的是对孩子有所惩戒。

7.为下文埋下伏笔。

8.“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9.母亲教子严格,有时过于严厉。

由于旧式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作者母亲深感教子责任重大,更兼丈夫去世后,孩子是她精神寄托的全部。

(看法可见仁见智)
10.(1)xiào(2)fèi(3)huì(4)zhān
11.中国文化馆的约稿或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再加上"怀念母亲")。

12.深深的怀念之情。

13.(1)(很)不安稳(2)(很)不便利(3)(很)不卫生(4)(很)不清静
14.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重要。

(或母亲可以兼顾内外)
15.背影
16.(1)工人们(2)店伙们(3)父亲的朋友(4)亲戚邻人
17.为突出母亲对儿子的慈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