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 课题 蜀相 知识与能力
内容 修改与创新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 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 层意蕴。 教学 过程与方法 目标 1、 反复吟诵, 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 重、 难点 教学 方法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 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 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 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 教学 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过程 二、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今天学习杜甫的一首名诗《蜀相》 。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王国维先生说:“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 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所谓“逆”,即为迎受、接纳,考证、 探究,追溯、反求。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 法鉴赏《蜀相》 。鉴赏分三步进行。 把握重点词语, 分析景物意象, 体味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 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 了。 许多专家是这样理解的。不过老师有不同的意见,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以地或物的名称作题而其意在人的诗篇也不是没有, 杜甫咏叹诸葛亮的 作品中, 《咏怀古迹》 (其五)和《八阵图》就是,这样命题好像也没有 偏离诗歌的主旨。 我认为, 这样命题杜甫的切入点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 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的处境。 再说,“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 选此角度能抒发郁闷和隐痛。这个视角,诗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 表现得极为切肤:圣主良相,如果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没有能够 成就兴兴复汉室之大业,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之伤痛,又深 了一层。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 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 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 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 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 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之情。 (“锦官城”是成才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 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 ) 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不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 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用 “尽”“皆”传达的是兴奋的高兴的心情。
1、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读懂一首诗,应该先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先回答 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
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 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 “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 安史之乱,亲历战争,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 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我记得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 《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 人带来痛苦的诗文。 “一个爱国的杜甫”。 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 爱, 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 如《春望》 ,描写了沦陷后的长安 城池残破、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 以及因战乱不休、家人音讯隔绝而 引起的愁苦心情 , 深刻地抒写了亡国的哀痛。此外 , 《登高》等诗
篇, 也充满着悲壮的爱国激情。 “一个不得志的杜甫”。他渴望报效国家,可统治者并没有给他机 会。 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公元 760 年。 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 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
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 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 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 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 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 缅怀诸葛亮的为人, 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 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 而写下了这首诗。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 读。下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纠正字音。 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伤感。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一位。 6、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 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 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 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7、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 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1、 哪个同学 谈谈对题目的 理解?谈 谈标题改为 “ 诸葛祠” 好不 好? “蜀相”就是诸葛亮。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 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 称诸葛为“蜀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