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制度的演变及其在清代政治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奏折制度的演变及其在清代政治中的作用奏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奏折是统治者用以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
在清朝初年,是延续了明朝的做法,这个信息的来源是奏本和题本,其中主要是以题本为主。
但是题本有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制度单一,虽然有时候也要求公题私奏,但经常是公私不分。
并且上呈的过程也是相当繁琐,首先地方官员的题本要送往通政使司,然后再从这地方送到内阁里,在内阁还需要先经汉本房,进行翻译、登记,然后再由满本房进行校对和膳正,再送往票签处,在这里经侍读校阅汉文,汉中书再拟定草签后,再交满票签中书翻译为满文,再送给大学士观阅审核,再回到满汉签处,写好正签后,给拟本处,转内奏处登记,这样才能送到皇帝手里进行批读。
这样繁琐的递送程序,其工具的意义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反而及其影响效率,并且地方官员给皇帝的内容众人皆知,毫无保密性可言。
这样一来,皇帝收到全国的新信息就会被延迟。
在清朝初年,刚刚进入关内夺取天下的满族统治者,急需一个畅通无阻的渠道来获取各地的信息,同时还要保证自己的权威,保证皇帝与中央的集权,这样一来,奏折制度也就顺应而生。
而奏折制度在雍正一朝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密折”变成了“明折”,在雍正晚年的时候,为了宣扬自己的勤政,命内廷词臣,选捡历年的朱批奏折,付诸刊刻。
直到乾隆三年才具体成书,共有18函,112帙,360卷,名为《世宪宗皇帝朱批谕旨》,由此,奏折制度才为天下人所知。
奏折的扩大化使用和公开化,对奏折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此外乾隆帝对奏折制度化的工作还有:统一了奏折的呈递与书写的格式,并且规定,奏折上递,需要用夹板或凭匣加封,封面上必须要著名日期:奏折必须要书写工整,清晰,不符合规范者加以处分。
最主要是统一了奏折的递送渠道,把奏折的收发汇总到了奏事处,将奏事处分为内、外奏事处,外奏事处由内务府选人,内奏事处由奏事太监充当,并且加以限制,防止宦官与外臣进行勾结。
这样一来,清点的各级文书才逐渐完整,在由后世的皇帝加以修正,最终才成为一套全面、完整的奏折制度。
奏折制度在清代政治的作用:
1.加强了清朝的中央集权。
2.提高了行政运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