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信函翻译文体对等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务信函翻译文体对等研究
英文商务信函有着的自身文体特点,同时由于中英两种语言间的诸多差异,使得信函的翻译较难做到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等值。
拟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文体对等”出发,探讨如何实现信函英汉翻译的文体对等。
标签:商务信函;功能对等;文体对等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与情感交流过程,是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语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等的再现或重新表达。
自有翻译实践以来,翻译的标准问题就是古今中外众多学者们不断思考的问题: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抑或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Tytler)的“三原则”,虽有相异之处,但都认为“忠实”应是各类翻译实践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然而,如何实现忠实?忠实于原文内容?忠实于原文的形式?还是两者兼顾?这些都是译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本文拟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探讨商务信函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文体对等原则。
1 功能对等
为使源语和译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原则,所谓“功能对等”,是指翻译时不必注重文字表面的机械地逐字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实现功能上的对等。
奈达曾明确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可见,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的是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同。
因此,功能对等理论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理论,后者注重的是两种语言间的形式对应,而前者则从信息的传递形式转移到读者的反应,即两种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奈达看来,判断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时,不应局限于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对比,而应以两种语言读者的反应为判断依据。
事实上,奈达的“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本文拟从商务信函的文体特点出发,探讨其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文体对等的实现方式。
2 商务信函的文体特点
商务信函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和交流手段,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操作中,所有的商务信函都是重要的事实依据,信函内容涉及买卖双方交易的各个环节和具体事宜,因而,当产生贸易纠纷时,商务信函可以为解决贸易纠纷提供判断依据。
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务信函的准确而恰当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英文商务信函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都需要遵循7C原则,即:correctness(正确)、concreteness(具体)、completeness(完整)、clearness(清晰)、conciseness(简洁)、courtesy(礼貌)及consideration(体谅)。
正是由于这些原则,英文商务信函词汇含义准确、表意性强,所涉及的信息翔实具体、清晰、完整。
此外,从表达方式来看,文字简洁有力、重点突出,往往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完整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礼貌,考虑对方的心理感受。
3 翻译策略和技巧
在翻译商务信函时,译者首先要准确把原文单词和短语的含义,再运用译语恰当地重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
一般情况下,当原语的语言形式和译语的相近时,可直接按原文的结构表达出来。
如:
例1.Please find enclosed the check for USD 2,000,000 and inform us the receipt.
译文:随函附上200万美元的支票,敬请收悉后告知我方。
原文短短的一个祈使句,包含了两层意思:随函附寄200万美元的支票一张,此外,要求对方收到后给予告知。
可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重点突出,礼貌和效率兼具。
翻译时,译文和原文基本上一样简洁,形式上也和原文基本一致。
然而,由于商务信函自身的文体特征以及中英文在句法上的诸多差异,在翻译信函语句时,并不总能做到译文与原文形式上的一致,也就是说,并不总能使译文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
有时,为了使译文与原文同样简洁、清晰、礼貌,需要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对原语词汇的词性、句子形式或语态进行调整。
正如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原则——在判断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时,不应该仅仅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形式,而应该对比译文读者能否与原文读者获得一样的反应,同样,商务信函的翻译应以“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为主,而不是“形式对应”(formal equivalence)。
3.1 译文与原文间的词性转换
在用词方面,英文中名词的出现频率更高,一个语句里往往包含好几个名词结构,而中文则偏向于使用用动词,一个语句里甚至包括好几个谓语动词,句子依然通顺,没有任何逻辑或语法毛病。
如:
例2. We are exporters of the above goods,having a history of forty years in this line.
译文:我方出口以上货物,从事这一行业已有40年之久了。
这句话用于商务信函中的公司业务介绍。
如果把它译为“我方是以上商品的出口商……”,则不如译为“我方出口以上商品……”简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
惯,这就自然涉及单词“exporters”的词性转换,即由原语的名词转译成译语的动词。
这样,虽然形式上不同于原文,但在阅读效果上却和原文一致,更加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3.2 句式转换
商务信函中,一方经常需要向另一方提出某种请求,希望对方采取某种行为,但若简单地统统使用祈使句“please……”显然不太合适。
因为信函所涉及的当事双方是贸易伙伴,理应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祈使句“please……”稍显不够礼貌。
另一方面,仅使用祈使句会使句式单一,容易让读者觉得枯燥、厌倦。
所以,信函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句型:“We would be delighted if you could……”,“We would appreciate it if……”。
这些句式形式上显然不属于祈使句,而是陈述句,但实质上却是用陈述句的形式表示祈使句的内容,即,委婉地向对方提出要求,希望其能完成某个行为。
翻译时,为了能够使译文简洁,往往会在形式上作一定的转换,译为“谨希……,敬请……,请……”从而使其能够在内容、风格方面忠实于原文。
如:例3. 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you would let us know by returning your lowest possible price for the following goods on FOB London.
译文一:如能报下列商品伦敦船上交货之最低价,我方将不胜感激。
译文二:请报下列商品伦敦船上交货之最低价。
再如:
例4. We should be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provide us with all possible information on your market.
译文一:如若贵方能提供贵方市场信息,我方将不胜感激。
译文二:谨希提供贵方市场信息。
上述两例中,译文一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很接近原文,但却稍显啰唆,不够简洁,而译文二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同时却又不失礼貌和简洁,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3.3 语态转换
除了句式的转换外,翻译商务信函的过程中,还经常涉及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间的转换,尤其是由原文的被动转换为译文的主动。
由于中英文表达习惯的不同,或是出于礼貌及其他因素的考虑,英文商务信函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比较普遍。
翻译过程中应视情况而定,如译为中文的被动句后,译句不够简洁、生硬牵强,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时,不妨换个角度,试译成中文的主动句。
如:
例 5. Please be informed that,on account of the fluctuations of foreign
exchanges the quotation is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previous notice.
译文:兹告知贵方,由于外汇的波动,报价随时可能改变,不另行通知。
例6. Full information as to prices,quality,quantity available and other relative particulars would be appreciated.
译文:请详告价格、质量、可供数量和其他有关情况。
3.4 拆译法
从中英文的连接方式来看,中文属意合语言,即语句之间通过语义和内部逻辑关系实现连接,句子往往较短。
而英语属形合语言,语句之间靠形式手段实现连贯。
英语商务信函作为一种正式书面语言,其形合特征更加明显:往往从句层次复杂,频繁使用长句,其中分词短语、名词短语、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及状语从句往往同时出现在一个长句中。
由于英语的形合特征,虽然句子很长,但却依然层次分明,句义清晰,简洁有力。
翻译时,往往需要根据中文的习惯进行拆译,从而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同时又能按照中文的意合表达习惯再现原文的简洁。
如:
例7. We have asked the Bank of China here to open a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for US$5,000 in your favor and this will remain in force until April 20,2010.
译文:本公司已经要求此地的中国银行开立一张不可撤销信用证,以贵方为受益人,金额为5000美元,该信用证有效期到2010年4月30日。
原文的前半句较长,含有两个介词短语(for US$5,000,in your favor ),翻译时作了拆译处理,语义清晰,更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
4 结语
鉴于商务信函自身的文体特点以及中西方语言在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商务信函的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具有与原文同样的文体特点:译文内容应正确、具体、完整、清晰,语言应简洁、礼貌、体谅,译者需要适当地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进行转换,采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如词类转换、语态转换、合分转换,及句式转换等,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的等值,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阅读反应。
参考文献
[1]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林晓纯.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商务信函翻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
[3]汤静芳.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7.
[4]谢建国.英语翻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朱香奇.实用商务英语翻译[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