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无微不至
〔日本〕星新一
大厦群起伏连绵,像群山般伸向远方,远天的白云之间,现出了夏日初升的太阳,阳光照进了房间。
这是一座八十层公寓的第七十二层的一个房间,床上躺着一个男人,他就是这屋子的主人,名叫特鲁,在宇宙旅行保险公司工作。
太阳升得更高了,窗边的玻璃雕刻品亮晶晶的,把太阳光反射到墙上,在镶着自动日历钟的2050年这个地方画了一个圆圆的光点。
射入的阳光渐渐增强,由于窗上蓝色大玻璃的反射,使热气透不进屋子,只能让光线照射进来。
因为室内有某种装置,使得气温全年都保持适当,而且,让含有微微花香的新鲜空气充满屋子的各个角落。
花香可根据不同季节和人的喜爱而变化,现在是夏季,按特鲁的爱好,混合着百合花香的新鲜空气,从角落里静静地飘散出来。
墙上日历钟的时钟指着八点了,一阵轻轻的响声过后,接着从圆花瓶形状的银色扩音器里放出了音乐,并且还响起了温柔的说话声。
“喂,到起床时间了,起床吧,……”
时钟与所有的装置都联系着,录音带上的“话”反复了三次,特鲁没有什么表示,于是“话”停住了,墙壁之中响起了轻轻的齿轮转动的声音。
天花板上静静地降下了一双“手”,这种用软塑料制成的、被人们称为“手”的装置,不论哪一家都有。
“还睡吗?上班要迟到了。
”与“话”音同时,“手”掀开了被子,抱起特鲁,送进了浴室。
特鲁象木偶一样被摆弄着,进入了自动打开的浴室门后,“手”把特鲁放到喷头下面,这时从墙壁上伸出的一只小“手”在他脸上涂上了脱毛膏,只用了五秒钟时间就把胡子完全溶化了,丝毫也不伤害皮肤。
那只大的“手”也在灵活地活动着,从特鲁身上脱下宽大的睡衣扔进旁边的电子洗衣机。
“来洗一下淋浴吧。
”随着“话”音,温度适当的水喷了出来,旋即就像是骤雨一般消失了。
于是干燥的热风吹来,一瞬间,特鲁皮肤上的水全都被吹干了。
这一切刚完,喷雾器轻轻洒出香水,“手”又给他穿上了洁白的服装。
“早餐已备好,请来这边。
”与“话”音同时,“手”把特鲁送到餐室椅子上,这里的桌上已摆好从厨房运来的早餐、咖啡、牛奶等等,香气四溢。
“请吧。
”与此同时,电视屏幕上映出了当天的新闻摘要三分钟,然后三面的墙壁又飘送出轻快的音乐,在阳光照射下,在清爽的空气中回荡。
音乐弱了下来,“话”音道:“如您不吃那就撤掉了。
”
一切都合乎每天所要求做的在进行着,特鲁也不按旁边的电钮,不表示是否同意,所以传送机便按程序开动了,桌上的食器叮当地碰撞着移进了厨房。
音乐再次增强,烟卷装置来到面前停了下来,只要一拿起烟卷这个装置就会自动点火,但特鲁今天早晨好像不想伸手拿烟。
乐曲变换着响了好一会。
时钟指着8时50分了。
音乐停止了,“话”音再次提示:“喂,该走了。
”
“手”扶起特鲁送向房间一角,一靠近那门就自动打开了。
那里有用结实透明的塑料制成的像蚕茧形状的车子,“手”把特鲁放了进去。
“祝您今天顺利,您走之后,房间会像以往一样被整理好的。
”随着这声音,车门关上了,“手”按了旁边的电钮。
“咔”的一声,车子被空气压缩机送入一个很大的管道里。
由这个管道可以到达城市所有的地方,也能到达大厦的房间里。
因为空气压力很大,谁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特鲁的车子在管道中行进着,车前安有小型装置发出无线电波,管道接收了这信号,便在复杂的路线中毫无差错地指引道路。
五分钟后,特鲁的车子停在他公司的大门前。
正是上班时间,大门口有许多职员,其中一人隔着塑料车门向特鲁喊着:“早晨好,特鲁先生,怎么回事,脸色这么难看?”
特鲁没动,那同事伸手一拉特鲁的手,不由大声喊叫起来:“啊,冰凉!喂,医生!”
不一会儿,医生由管道到来了,在一片嘈杂声中检查了特鲁的身体。
“情况怎么样?”
“已经晚了,他的心脏衰弱,老毛病发作,已经死了。
”
“什么时候?”
“大约已有十个小时了,可以说是在昨天夜里吧。
”
(选自《星新一科幻作品选》)(1)(品科幻)浏览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这篇小说创作至今虽然已有50多年,但其中内容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具有科幻色彩。
从家居生活看,室内气温可保持全年适当,还可根据不同季节和人的喜爱散发含有微微花香的新鲜空气;更神奇的是①________。
从交通出行看,②________。
星新一的作品可以激发人们无尽的想象。
(2)(寻伏笔)星新一善于给小说的结局埋下伏笔,让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请找出文中为“特鲁先生已经去世”埋下的三处伏笔。
(3)(议主题)小艾和小宇对这篇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展开了争论,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小艾:这篇小说主要表达了对高科技时代生活的赞美。
小宇:我觉得这篇小说主要表达的是对高科技时代的担忧。
【答案】(1)室内有被称为“手”的装置,能提供穿衣、洗浴、送餐等一系列自动化的服务;车子利用空气压缩机在管道中快速通行,并通过无线电波指引,毫无差错
(2)录音带上的“话”反复了三次,特鲁没有什么表示;“手”把特鲁送进了浴室,特鲁像木偶一样被摆弄着;“手”送来了早餐,但特鲁没吃;“手”要把早餐撤掉,特鲁也不按电钮,不表示是否同意;烟卷装置送来了烟,但特鲁好像不想伸手拿烟。
(3)这篇小说用大量笔墨写了特鲁所享受的超级自动化的生活,最后却告诉读者特鲁已死去多时,这样的结尾引人深思,未来时代的科技能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却没有发现人的死亡,冷冰冰的机器无法代替人文关怀。
可见这篇小说表达了对未来高科技时代的担忧。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找到描写“家居生活”和“交通出行”方面的内容,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即可。
“这种用软塑料制成的、被人们称为‘手’的装置,不论哪一家都有”“‘手’掀开了被子,抱起特鲁,送进了浴室”“‘手’又给他穿上了洁白的服装”“‘手’把特鲁送到餐室椅子上”等句子写室内有被称为“手”的装置,能提供穿衣、洗浴、送餐等一系列自动化的服务;“车子被空气压缩机送入一个很大的管道里。
由这个管道可以到达城市所有的地方,也能到达大厦的房间里”“车前安有小型装置发出无线电波,管道接收了这信号,便在复杂的路线中毫无差错地指引道路”写车子利用空气压缩机在管道中快速通行,并通过无线电波指引,毫无差错。
(2)找出文中暗示“特鲁先生已经去世”的情节内容即可。
如,“录音带上的‘话’反复了三次,特鲁没有什么表示”“‘手’掀开了被子,抱起特鲁,送进了浴室。
特鲁象木偶一样被摆弄着”“如您不吃那就撤掉了”“一切都合乎每天所要求做的在进行着,特鲁也不按旁边的电钮,不表示是否同意”“烟卷装置来到面前停了下来,只要一拿起烟卷这个装置就会自动点火,但特鲁今天早晨好像不想伸手拿烟”等情节都暗示了“特鲁先生已经去世”。
分析时,结合上下文,不难找到埋下伏笔的句子。
(3)文中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写了特鲁所享受的超级自动化的生活,写未来时代的科技能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的确表现了对高科技时代生活的赞美。
但是小说的主题往往体现在文中的最后,“大约已有十个小时了,可以说是在昨天夜里吧”说明特鲁已死去多时,可是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的机器却没有发现人的死亡,说明人文关怀是冷冰冰的机器无法代替的,表现了作者对未来高科技时代的担忧。
故答案为:⑴1、室内有被称为“手”的装置,能提供穿衣、洗浴、送餐等一系列自动化的服务 2、车子利用空气压缩机在管道中快速通行,并通过无线电波指引,毫无差错
⑵2、车子利用空气压缩机在管道中快速通行,并通过无线电波指引,毫无差错
⑶这篇小说用大量笔墨写了特鲁所享受的超级自动化的生活,最后却告诉读者特鲁已死去多时,这样的结尾引人深思,未来时代的科技能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却没有发现人的死亡,冷冰冰的机器无法代替人文关怀。
可见这篇小说表达了对未来高科技时代的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准答题区域和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写作特点的理解。
考生要熟读文章,找准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的文章主题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文章的概括和归纳。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春(节选)
①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她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
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画线的A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花的争奇斗艳,竟相开放。
B. 第①段画线的B句运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写了花的色彩,突出花的艳丽。
C. 第②段中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选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来表现春风的温暖轻柔。
D. 第②段最后写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是为了表现春风的味道。
(2)对“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写居民们正在做晚饭,屋顶上炊烟袅袅。
B. 写做晚饭时的炊烟与蒙蒙细雨交织在一起的景状。
C. 与“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相照应,从近处写出了细雨蒙蒙的景状。
D. 用“一层薄烟”来比喻细雨蒙蒙的状态,写春雨细密而轻盈的特点。
(3)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说一说上面文段描绘了哪些春天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幅图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D
(2)D
(3)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陈述理由。
【解析】【分析】(1)D项,第②段最后写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是为了表现春风的柔和。
故选D。
(2)A项,“人家屋顶上的薄烟”不一定是炊烟,课文也没有写居民们在做晚饭。
B项,课文没有写居民们在做晚饭。
C项,“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从远处写出了细雨蒙蒙的景状。
故选D。
(3)《春》一课一共描写了春天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选文主要是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从每段文字所描写的对象可以看出来。
故答案为:⑴D;⑵D;⑶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陈述理由。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理解,再进行辨析判断。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在解答时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结合语段和上限为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在回答时要结合文段的内容、表现手法、写作特点、表现的主题等进行分析。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猫
金梦
北京的冬天特别冷,空气中悬浮的每一个分子都带着凛冽的刀刃。
冬天来了,天也就黑得更早了。
我最怕的就是这个了。
因为我住的地方是那种老式的小区,六层楼,没电梯,路灯时好时坏,不大的空地上紧凑地摆放着老年健身器材。
从大门口到我住的楼栋,需要经过一条细长的小路。
蜿蜒的小路两旁种满了参天大树,树影在漆黑的夜色里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张牙舞爪。
因此,冬天来临之后,在我眼里,我下班回家的路就变得十分凶险。
因为,我怕黑。
不知道是小区的物业大妈没有收齐上个季度的管理费,还是小区的用电压力太大,就在冬至的那天,我手里提着速冻水饺从公交车上下来走到小区门口的时候,停下了脚步——这条可怕的小路,居然没有路灯。
我站在那里迟疑了很久,想要等等看,看会不会有人正好经过这条小路,这样我好能搭个顺路。
可十分钟过去了,我依然孤身一人傻傻地站在那里。
寒风不停地往我的袖口里灌,终于我鼓足了勇气,使劲儿跺了几下脚,然后掏出了手机,打开光源。
刚刚迈出步子,我就后悔了。
手机光源很微弱,我只要一移动,周围树的影子便也会跟着动起来。
这种效果和在电影院看3D的恐怖片一模一样。
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微弱的声音吸引了我紧绷的神经。
“喵。
”
我抬头看过去,是一只丰满的白猫,慵懒地卧在一旁低矮的围墙上,不注意的话,还以为是一团侥幸逃过阳光的积雪。
“嗨。
”我颤抖着声音叫它。
它似乎看穿了我的恐惧,无奈地站起,拱了拱身体,然后跳下围墙,走在我的前面。
我急忙跟上去。
就这样,它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
我看着它摇摆的胖尾巴,就再也注意不到两旁的树木了。
它一言不发地走着,一直到这条路的尽头。
在它无声的陪伴下,我也顺利地回到了家。
我吃着热乎乎的水饺,心里充满感激。
第二天,我拿了一些馒头和香肠放在包里。
晚上下班之后,果然看到了那只白猫卧在墙头等我。
看到我过来,它轻轻叫了一声,便又开始了陪伴我走夜路的旅程。
漆黑的小路上,一只白色的猫,一个紧张的我。
我俩都一言不发,默契地享受这片刻充满信任的陪伴。
到楼栋之后,我拿出准备好的食物,递给了它。
它低头闻了闻,便开始大口吃了起来。
我想,这应该是我唯一能够报答它的方式了吧。
就这样,这只白猫几乎陪伴了我一整个没有路灯的冬天。
直到有一天,它不见了。
而那天,路灯也居然被修好了。
我很失落,但还是把食物放在楼栋的角落里,希望它能够回来把它吃掉。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食物在第二天会减少,那这么说,它一定还在这附近,这位无言沉默的朋友。
我很感激它,让我在冷漠又孤独的生命旅途中获得了如此温馨的陪伴。
想到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只流浪猫能够坚强地活下去,并且还能抽出精力来帮助我度过可怕的黑暗,我遇到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麻烦又算得上什么呢。
所以,在之后的日子里,每当感到不顺心的时候,我脑海里都会出现那个圆滚滚的白猫和它那摇摆的胖尾巴。
冬去春来,可怕的黑夜也终于变得温柔起来。
下班路上,我一边玩手机一边哼着小曲儿,刚刚走到那只猫曾经卧过的地方,就听到了一声我久违了的招呼。
我抬头,果然是它。
但是,它没那么胖了,肚子也不圆了。
我正感到奇怪,就在下一秒,我便知道了原因。
我深吸一口气,用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微笑,迎接了这一家孕育在寒冬里的坚强生命。
这一瞬间我相信,今后哪怕再黑的夜晚,我也会有勇气去面对。
(选自2016年第1期《小小说月刊·下半月》)(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题。
(2)“蜿蜒的小路两旁种满了参天大树,树影在漆黑的夜色里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张牙舞爪。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体会“我抬头看过去,是一只丰满的白猫”一句中“丰满”的表达效果。
(4)“我”为什么会有“冬去春来,可怕的黑夜也终于变得温柔起来”的感觉呢?
【答案】(1)本文记叙了一只白猫在寒冷的冬天陪“我”走过一段没有路灯的小路,并帮“我”度过可怕黑暗的经历,表达了“我”对白猫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其顽强生命的赞美之情。
(2)比喻。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路两旁树木的高大、环境的“凶险”,烘托了“我”当时害怕黑暗的心理。
(3)“丰满”本指女人体态胖瘦适中、匀称好看,有韵味。
这里用来形容白猫体态肥胖,同时为下文白猫失踪,体型变瘦埋下了伏笔。
(4)因为在冷漠又孤独的生命旅途中,“我”获得了白猫温馨的陪伴,度过了可怕的黑暗,这只白猫给了“我”直面黑暗的勇气。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本文通过记叙一只白猫在寒冷的冬天陪作者走过一段没有路灯的小路,并帮“我”度过可怕黑暗的经历,表达了“我”对白猫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其顽强生命的赞美之情。
(2)“ 树影在漆黑的夜色里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张牙舞爪”,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用“狗的牙齿张牙舞爪”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路两旁树木的高大、环境的“凶险”,烘托了“我”当时害怕黑暗的心理。
(3)画线句用了”丰满“一词来写猫,“丰满”原指指女人体态胖瘦适中、匀称好看,有韵味。
这里用来写白猫的体态肥胖,表达了作者对白猫的喜爱,同时也为下文白猫的失踪,体型变瘦埋下了伏笔。
(4)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
从” 我很感激它,让我在冷漠又孤独的生命旅途中获得了如此温馨的陪伴------ 小麻烦又算得上什么呢“可以看出作者只所以冬去春来,可怕的黑夜也终于变得温柔起来,是因为在冷漠又孤独的生命旅途中,“我”获得了白猫如此温馨的陪伴,度过了可怕的黑暗,这只白猫给了“我”直面黑暗的勇气。
故答案为:⑴本文记叙了一只白猫在寒冷的冬天陪“我”走过一段没有路灯的小路,并帮
“我”度过可怕黑暗的经历,表达了“我”对白猫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其顽强生命的赞美之情。
⑵比喻。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路两旁树木的高大、环境的“凶险”,烘托了“我”当时害怕黑暗的心理。
⑶“丰满”本指女人体态胖瘦适中、匀称好看,有韵味。
这里用来形容白猫体态肥胖,同时为下文白猫失踪,体型变瘦埋下了伏笔。
⑷因为在冷漠又孤独的生命旅途中,“我”获得了白猫温馨的陪伴,度过了可怕的黑暗,这只白猫给了“我”直面黑暗的勇气。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⑵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鉴赏句中字词时要从手法、角度、效果等方面思考;
⑷筛选信息,就是领会阅读的要求,按要求思考并解答问题。
有的要求从文章中直接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有的要求联系文章内容,对待筛选的要求,考生应该在阅读之前认真、准确地领会,在阅读之中时时牢记,尤其要牢记一些关键词语。
领会要求越充分,记得越牢固,筛选就越快;相反,要求把握不准确,印象不深,势必屡屡回头查看要求,效率就低。
4.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①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诗词般的韵律、图画般的意境、波浪般的节奏,使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二十四节气歌》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也为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的“二十四节气”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
③“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如果我们只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可能没有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认识自然能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的确令人惊讶。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十四节气”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④“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在逐渐减弱,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即便如此,现代农业的耕作仍然没有逃脱原来的节气规律,即便由于气候变暖和地区差异的确有些出入,一般也都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节气变化来准备需要添减的衣物,已经成为很多
人的一种习惯。
所以,“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活的指导或参考意义仍然存在,“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⑤“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所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二十四节气”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有人类应该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⑥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与褒奖。
而此次“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的一致认可,同时更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选文有删改)(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2)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二十四节气”入遗成功的原因。
(3)第③段中“如果我们只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句中划线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请从你了解的“二十四节气”中任选一个加以介绍。
示例: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春天来临,天气逐渐转暖,万物开始复苏,农民开始耕耘,一年四季由此开始。
【答案】(1)逻辑顺序
(2)①“二十四节气”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②“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③“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对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活的指导或参考意义仍然存在;④“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
(3)不能删去;“可能”表估计、推测,如果删去,就变成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没有特别之处”,太过肯定,与实际不符;“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①惊蛰,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开始苏醒。
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②清明,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在清明节这一天,各地有在门口插杨柳条、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的习俗。
③谷雨,“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④立夏,是夏季的开始,立夏后气温明显升高,炎暑降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⑤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我国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解析】【分析】(1)结合各部分说明的内容分析说明的顺序,这篇文章首先说明“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事实,然后从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