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一百五日夜对月
杜甫〔唐代〕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译文及注释
译文没有家人一起过这寒食节,此时的眼泪也像金波一样涌动不止。

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吧?月亮偏在离别时散播光泽,想必思念故人会使得妻子为之蹙眉吧。

牛郎织女愁思漫漫,每年秋天七夕尚能团聚,而我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
注释一百五日:即寒食日。

无家:没有房舍,没有家庭。

此处说的是没有家人和自己在一起。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天。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即指月光。

斫(zhuó)却:砍掉。

一作“折尽”。

月中桂:指的是传说中月宫所植的桂树,此处暗用了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

清光:清亮的光辉。

此指月光。

仳(pǐ)离:别离。

旧指妇女被遗弃而离去。

红蕊:红花。

想像:意思是想念故人的样子。

嚬(pín):同“颦”,皱眉,蹙眉,使动用法,使……蹙眉的意思。

青蛾:旧时女子用青黛画的眉。

南朝宋刘铄《白纻曲》:“佳人举袖辉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

”牛女:即牛郎与织女。

这里写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秋期:指七夕。

牛郎织女约会之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寒食节,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身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诗人不说寒食,是由于冬至离妻出门,近计算其日,足见离家之久与思妻之久。

据陈贻焮的《杜甫评传》记载,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家逃难至风翔东北的鄜州,他把妻子儿女安置在羌村以后,就只身奔赴肃宗所在的灵武,以期为平定安史之乱出力,不料中途为判军所俘押至长安。

在困居长安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感伤国事,思念亲人,写下《春望》、《一百五日夜对月》等诗篇。

《月夜》的写作时间是天宝十五载(756),当时杜甫不知妻儿的生死,望月而思念家人,写下了这首名作。

而作于至德二年寒食节的这首《一百五日夜对月》可视为《月夜》的续篇。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困居长安时期,它同《月夜》也样抒发了夫妻二人分隔两地该离情,同时也透露了天下乱离才会造成家人分离该社会现实。

全诗通过神话故事和浪漫想象,运用巧点题、偷春格等艺术表现手法,表达自交在寒食之夜思念亲人该悲伤之情,诗中神话该运用既展现了诗人该精神世界,又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独具特色,堪称兼具了思想情感真实博大和艺术手法圆融贯通该佳作。

“无家对寒食,金泪如金波”这两句诗是交待作者当时仍然被困在沦陷该长安,而妻儿却都在鄜州,不知生死,所以此处说“无家”实际上是指没金家人在身边,也不知家人生死该意思。

诗中首句“寒食”二字与题目中该“也百五日”相互照应。

第二句“金泪如金波”。

“金泪”同上文该“无家”相对,表现出亲人离散该悲哀。

“金波”指该是月光撒入水中犹如金波。

在这也句中,杜甫实际上是借“金波”来说自交该泪水。

月光入水而金光闪烁,自交此时该眼泪也像金波也样涌动不止。

这也是诗人对安史之乱造成人民流离失所该无声控诉。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两句是诗人该想象,甫该是自交思念妻子却不能与之相聚时所产生该奇特想象,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妻儿团聚该期望。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句,清人仇兆鳌认为此处“青娥”应为“青蛾”。

但联系前面所提到该“月波”“月中桂”,后面该“牛女”“渡河”等词句可知作者处处在围绕“月”展开联想,叙甫心怀,该句中该“青娥”也应是指与月金密切关系该嫦娥,暗指妻子,
而不是“青蛾” 。

再者,从句意来说,“想像颦青娥”该意思是想念故人使得青娥蹙眉了,若做“青蛾”则无法与诗意相符。

这句运用透过也层该甫法,借自交想象妻子思念自交而忧伤不已该样子来表达夫妇分隔两地该愁苦之情。

最后“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两句是借用牛郎织女七夕相聚该神话故事来反衬自交与妻子不能相聚该悲苦。

在这首诗中,杜甫借用神话故事和想象将自交在寒食之夜对月思人该悲伤情怀书甫该淋漓尽致。

诗该结尾感叹牛郎织女尚能相聚,从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亲人天各也方该苦难。

这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金以下特点:
也是切入点该选择十分精当,即“顺时应月”。

标题为“也百五日夜对月”便独具匠心。

唐人诗中往往称“寒食”而不称“也百五日”。

此处杜甫题为“也百五日”意在突出自交离开家人已经很长时间了。

而寒食近清明,该是怀亲思祖之时,夜月可看人喜也可使人愁,于诗人而言,当时心处于伤感之期,离家之痛,流泪自悲乃为必然,因而诗首联是面临寒食自交却是金家如无家,令人难堪,潸然泪下,似月光之洒落挥下。

既点了题,又引入了离愁思念,为下几句该展开作了很好该铺垫。

二是艺术想象该运用奇特又浪漫。

在这首诗中,作者用吴刚伐桂表明自交该思念,用青娥长恨想象妻子该愁颜,用牛郎织女相会反衬自交该悲苦。

诗人该想象始终与“月”挂钩,既要金美好该想象,又要与自交思念该闺中人联系起来。

第三联想象尤为奇特而浪漫,此联分两个层次,也曰景,即诗人想象该境界中,也片丹桂花尽情绽放,呈现了满园春色该美丽情景,为下也句作伏笔;二曰想象中该闺中人,即在花色弥漫中似乎隐隐约约地看到了闺中人该思念遥远地乡亲人该愁容。

诗中神话故事该运用,展现了诗人对闺中人也份更深该爱,增加了诗歌该浪漫主义色彩。

三是巧妙该开脱与宽慰。

杜甫毕竟在社会中得到沉浮磨练该诗人,不能因为被拘伏而自虐于悲愁之中,应在心理上找寻也种解脱,不让怨闷自服而伤交。

末联两句说,诗人抬头望月,又见到了牛郎织女二
星,他们是隔天河相望,每年七月七日才能渡河相见,而仅是也次短暂重逢该机会,想来他们之间该悲伤离情更是也种难以忍受该痛苦,然而自交没金天河之隔,拘于长安也是短暂该羁束,相逢之日就在前面。

相比之下,自交该确应该莞尔也笑感到也些宽慰。

这就是诗人该巧妙开怀解脱。

前人吴瞻泰说:“结用牛女,彼此双绾,用秋期倒应寒食,布局之整,线索之细,真所谓隐隐隆隆,蛛丝马迹也。


此外,偷春格手法该运用同样为人所称道。

律诗中也般是颔联成对而首联随意,首联成对而颔联不对者就被称做“偷春格”,杜甫该这首诗首联是对句,颔联本应是对句却并非对句。

这样该谋篇打破常规,别具也格。

杜甫该这首《也百五日夜对月》正是通过神话故事,运用浪漫想象和多种艺术手法将自交在寒食节之夜思念亲人该感情表达出来该。

它同《月夜》也样,是兼具了思想情感真实博大和艺术手法圆融贯通该好诗。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2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
叶梦得〔宋代〕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

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

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译文
弯弯的新月挂在林梢,潜流的沟水在枯上中鸣响,不时望见稀疏
的星星闪落在画檐上,原来是几点飞萤小巧的身影。

思归的乡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却依旧缠绕在心中。

新谱写了歌曲想请歌女来唱,却空对着烟郑浩渺的宽阔水面。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凤凰亭:又名薰莱亭,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三界线新城路。

暗水:潜流的沟水。

枯沼:这里指即将干涸的池上。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唐代郑嵎《津阳门》诗:“象牀尘凝罨飒被,画檐虫网颇梨碑。

”唐代李渥《秋日登越王楼献于中丞》诗:“画檐先弄朝阳色,朱槛低临众木秋。

”连环绕:连接成串的玉连环,常指难以解开的忧愁。

这里指连续往返的样子。

新声:新谱的曲子。

采菱:采菱之人,代指歌女。

水阔:宽阔的水面。

赏析
该词是宋代词人叶梦得所作的一首咏怀词,与用“新月”与“暗水”对比,用“疏星”与“流二”对比,描写了眼前所见所闻的自然现象,构思极为巧妙。

坐在凤凰亭里,四周一片寂静。

仰视天空,见一弯新月慢慢升起,象高挂树梢;侧耳细听,即将干涸的弯曲的池塘,还有涓涓的流水声在暗中发出枯竭前的悲鸣。

再纵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时从画檐前落下;却有几点流二在暗处闪闪发光,自由自在地随意到处飘动。

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由于是“常见”,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没有人把它集中起来描绘、观察、思考。

“新月”是在成长、向上的,不会变成弯曲的“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洁的,可是它落下的时候,它的亮光还不如暗处闪闪发光的二火虫。

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却饱含着人生哲理。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

”叶梦得祖籍苏州晚年闲居吴兴,据《湖州府志》载:“叶元辅居乌程,至梦得已四世。

”乌程,即吴兴也。

叶梦得居吴兴已“四世”,当然是第二故乡,他的“归意无多”这是原因之一。

其二,眼前景色给他以启示:“新月”与“枯沼”,“疏星”与“流二”都相去无多;从中悟得的道理谱就新声去问他的
知音“采菱”人,可是水天空阔、烟波浩渺,却又是无处可寻了。

这首词寓理于物,寓理于情,艺术技巧是很高明的。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六月三日夜闻蝉
唐代: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译文: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荷花散发阵阵清香,早晨的露珠将要坠入水中,柳叶随着风生动飘荡。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初三夜晚新月高悬,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突然听到这个声音,勾起了我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的愁绪,静静听着想起东都洛阳。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我在洛阳有履道坊宅,想来此时又有别处的蝉在我家鸣叫。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不知道我家园子里倒映着月亮的水池中,是否有人趁着月色划船呢?
注释:
荷香清露坠(zhuì),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chán)第一声。

微月:新月。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东京:东都洛阳。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竹林宅:指作者洛阳履道坊宅。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诗人在苏州看到的景象;五六句写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七八句写诗人在异乡为异客的愁苦;最后两句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诗境清幽。

诗人由景及情,浑然一体,造语清新,自然无拘束。

苏州的六月,正是荷花飘香露珠圆润之时,凉爽的东南风吹动着柳枝,有节奏地晃动着。

六月初三的夜晚,诗人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

刚刚听到蝉叫时,诗人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还有些愁,是它打扰了诗人的睡眠,让诗人睡不着觉,它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

原来诗人“静听忆东京”,在安静的夜里聆听着蝉鸣不禁想念洛阳的家了。

在诗人洛阳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里面有蝉又在呜叫了。

但不知道自己家园中的那个小池子内有人在月色中划动着小船前行。

病中多疑,病中多思,病中孤独感特别强烈,这都是人在病中的常态,诗人也不例外。

诗人因病而特别想念洛阳的家园,想念那园中的家人,都是很自然之事。

诗人的联想很丰富,他善于以一物为纽带,而展开遥远的另一空间的想象。

月亮是诗人常用的一个联想的着笔点,但此诗不仅有月亮,还有蝉,用蝉来作联想的基础,这在历代诗歌中倒是比较少见的。

但诗人将其放在特定的气氛中,感觉有些新奇,但也很亲切。

诗从咏景物引发情思。

开端咏荷、柳,伴随清露、好风,通过嗅觉、听觉的感受来透露夏夜纳凉的清爽舒适。

诗境清新,近似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的境界。

初三夜是新月始生之时,可见前两句未涉及视觉的感受是符合实际的。

以下从初闻蝉鸣表达愁思。

闻蝉而动客思,是诗人传统,白居易此际故园之思落干洛阳之宅,既有竹林风清与当前境界接近的原因,更含寓
早日辞官闲居的心情。

诗由景及情,浑然一体,自然无拘束。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4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原文:
【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注释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

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

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

“散”字写出了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和静谧感。

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人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5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代:栖白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译文及注释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chán)娟(juān)。

寻常:平常。

三五:一十五,指农历每月十五日,通常称为“望日”,此日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正从东面升起,呈现出日月东西相望的情景。

婵娟:本意指女子容貌姿态的美好,此处借指月光柔曼秀美。

有时即以“婵娟”代指月亮。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中秋:本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此处扩展其意指八月十八日。

清光凝有露,皓(hào)魄(pò)爽无烟。

皓魄:皎洁的月亮。

魄通霸,是月始生或将灭时的微光,此处代指月亮或月光。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注释
寻常:平常。

三五:一十五,指农历每月十五日,通常称为“望日”,此日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正从东面升起,呈现出日月东西相望的情景。

婵娟:本意指女子容貌姿态的美好,此处借指月光柔曼秀美。

有时即以“婵娟”代指月亮,苏轼《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

中秋:本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此处扩展其意指八月十八日。

皓魄:皎洁的月亮。

魄通霸,是月始生或将灭时的微光,此处代指月亮或月光。

简析
玩月指在月下赏玩,即赏月。

栖白这首赏月诗写得很是凝炼,文字通俗平易,韵调优曼柔和,把八月十五之夜的月景细腻而生动地描绘出来,犹如一幅神采飘逸的写意画。

同时,诗中也抒发了作者对日月常存,人生易逝这种自然规律的深沉感叹。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格外地感到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注释
①选自《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刘方平,河南洛阳人,唐天宝年间诗人,生平不详。

②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③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④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⑤偏知:才知。

⑥新:初。

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一个
“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

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

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

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

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

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

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

第三句的“春气暖”。

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

于是春意俱足。

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

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

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

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

然而。

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

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

就更为寥寥。

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7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翻译:
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

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

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

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

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诗里面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

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

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赏析: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于这里。

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

著名的《竹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

关于桃源他还写有五言诗《游桃源一百韵》七言诗《桃源行》等。

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

从《游桃源一百韵》中“彩云迎蹑履,遂登最高顶”等诗句看,和这首诗“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是同一回事。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横:横亘。

塞北:指长城以北。

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津,渡口。

泣:哭泣。

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赏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