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七代的非遗手艺面临失传,孩子学会也不做,外出打工更挣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传七代的非遗手艺面临失传,孩子学会也不做,外出打工更
挣钱?
来逢强,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夏庄镇大庄子村,手工制作“过门笺”民间代表艺人。
图为2014年1月11日,来逢强面对当前的手工制作“过门笺”前景十分惘然。
现在他已考虑并着手将“过门笺”制作成旅游产品,或者是可以观赏和收藏的艺术品,以便将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图片来源:光明图片,摄影师:刘明照。
版权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使用。
来氏家族祖祖辈辈制作“过门笺”,到现在来逢强已经是第七代传承人。
图为2014年1月11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夏庄镇大庄子村,手工制作“过门笺”民间艺人代表来逢强正在介绍制作大型“过门笺”马到成功的制作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手工制作“过门笺”已逐渐被机器制作“过门笺”代替。
在该村只有来逢强一个人在坚持。
图为2014年1月11日,制作好的“过门笺”要经过精心分捡,由不同颜色的5至6张过门笺组成组成一门“过门笺”,然后到集市上出售。
据了解,在莒县坚持手工制作过门笺的民间艺人已屈指可数。
莒县过门笺2008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2014年1月11日,来逢强在认真的用工具扣去多余的“过门笺”纸屑,一个充满民间艺术特色的“过门笺”就会立即展现在眼前。
在山东集中流行于临沂、潍坊、莒县、枣庄等地。
图为2014年1月11日,来逢强和儿子来永鑫在摆放制作的大型“过门笺”。
这样的大型“过门笺”实用价值较低,只能用来收藏或者作为挂画装饰室内景观。
来逢强的女儿和儿子都学会了制作“过门笺”手艺,但是他们并没有如来逢强所愿,以制作“过门笺”为毕生追求。
而是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因为这样比制作“过门笺”挣钱快和容易一些。
过门笺,又称挂钱、罗门笺、门吊、花纸、吊挂、吊钱、纸挂、活门钱。
是春节期间贴在门楣上、窗上、水缸上等处的装饰刻纸。
是我国传统的年节门(窗)楣吉祥装饰物。
图为2014年1月11日,来
逢强父子俩在制作“过门笺”。
虽然儿子来永鑫也学会了制作“过门笺”,但是儿子的作用只是打打下手,因为这不是他的兴趣所在。
“门笺”一词最初见于《后汉书·礼仪志》,到了南宋,开始把春幡胜与元旦(既春节)悬挂于门首。
从幡胜到门笺,从丝绢到五色纸,走过了千余年的漫长岁月。
图为2014年1月11日,来逢强的儿子来永鑫在展示已经制作好的“过门笺”。
山东省莒县的过门笺渊源虽无文字可查,但从康熙十三年重修朝元宫时壁画所见,即有贴“过门笺”的民舍画面。
图为2014年1月11日,来逢强正在精心制作“过门笺”。
这样复杂的图案,需要聚精会神的不停的刻制1个多小时。
可见手工制作“过门笺”的不易。
在莒城西南隅原有一湖名曰“漏卮湖”,朝元宫居漏卮湖东高阜之上,虽创建年代不详,然明代就已有之,如壁画为明代所绘,那么莒地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于明代就已在民间盛行。
图为2014年1月11日,刻制好的“过门笺”,要认真的用小刀具一点点扣去多余的纸屑。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制作过门笺的机器就出现了,一台机器一天能制造过门笺5000多门(一门是由不同颜色的5至6张过门笺组成),而手工制作过门笺全家人齐上阵一天也就制作十几门。
而机器制作过门笺,速度快,制作成本降低,很快成为春节市场上的抢手货。
图为2014年1月11日,来逢强正在修改十二生肖“过门笺”模板。
“过门笺”模板的制作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需要了解当地文化、当地民俗风情,以及对市场和人们心理的
2014年1月11日,来逢强的家里挂满了自己新手制作的大型“过门笺”。
从十几岁开始就学会制作“过门笺”的他,对手工制作“过门笺”可谓是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而手工制作过门笺,因为是功夫活,费时费力,成本较高,逐渐被机器制作的过门笺代替。
过去在莒县夏庄镇大庄子村家家户户都制作过门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图为2014年1月11日,盒子里装满了制作“过门笺”的工具。
这些工具都是来逢强自己制作的,过去他制作的工具都卖到了东北三省。
如今这些工具已经没有人订制,逐渐失去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想
了解更多信息,欢迎点击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