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信丰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红与黑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与黑》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小说的背景:
《红与黑》代表了斯丹达尔文学创作的最高峰。
他形象地描写了一八一五~一八三零年复辟王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整个历史阶段中封建贵族复辟与资产阶级反复辟斗争中的一些本质问题,影射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作者简介:
斯丹达尔(1873~1824)是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红与黑》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斯丹达尔原名亨利贝尔,出身于法国南部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
母亲在他七岁时去世,他从小跟着外祖父生活,外祖父是一个虔诚的伏尔泰信徒,斯丹达尔从他那里接受了最初的启蒙思想教育。
1799年,斯丹达尔中学一毕业就到巴黎参加了拿破仑部队。
他跟随拿破仑到过意大利、德国、俄国,并一直打到莫斯科城下。
1807—1811年,他曾先后担任拿破仑帝国的皇室领地总管和军事委员会专员,直到拿破仑垮台前夕,他一直忠于自己的职守。
青年时代的这段经历对他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拿破仑垮台以后,斯丹达尔不愿意向复辟王朝屈膝投降,于是他到意大利米兰居住了七年。
他一生与意大利有着不解之缘。
他曾自命为米兰人,并在遗嘱中嘱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的字样。
七月革命后,斯丹达尔担任意大利一个小城市的领事,这次他在意大利居住了十二年。
由于教皇和密探的监视,使他一直郁郁不乐,他认为这种任职生活无异于流放,于是他埋头奋力写作。
这期间,他写了《巴马修道院》(1813),《亨利布吕拉尔一生》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
《红与黑》简介:
朱利安·索雷尔出身于小业主家庭,他聪颖过人,不满意自己低微的社会地位,一心想出人头地。
他少年时期跟西朗神父学过神学,能背诵拉丁文《新约全书》,在19岁那年被选为维立叶尔市市长孩子们的家庭教师。
在市长家,为了报复市长对他的轻蔑,朱利安决心占有市长夫人,他轻而易举地成功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德·雷纳夫人的关系变成了真正的爱情。
事情败露后,朱利安不得不离开维立叶尔市,进了贝藏松神学院。
朱利安其实并不相信天主,他想当神父完全是看中这一职业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在神学院,他俨然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并很快得到彼拉院长的赏识。
神学院内部充满了勾心斗角的派系斗争,彼拉院长受到了排挤,他在离开神学院之前,把朱利安介绍给巴黎的权贵德·拉·木尔侯爵当秘书。
朱利安的才干得到了侯爵的赏识,他甚至参与了保王党们的阴谋活动。
与此同时,他开始与侯爵小姐马蒂尔德(玛特儿)谈恋爱,马蒂尔德对朱利安一往情深,这迫使侯爵同意他们结婚。
为了使朱利安成为贵族,侯爵为朱利安捏造贵族身世,并封他以骠骑兵中尉头衔。
眼看着朱利安步步高升,对他忌恨已久的敌人逼迫德·雷纳夫人写信告发了朱利安过去的行径。
愤怒的朱利安回到维立叶尔市向他昔日的情人连开两枪,并因此被捕入狱。
在监狱中,朱利安的平民意识觉醒了,他深知自己的犯罪不在于开枪,而在于想
改变自己的阶级地位,突破等级界限。
他拒绝上诉和忏悔,以示抗议。
德·雷纳夫人抛弃了家庭来到巴黎,每天到监狱探望朱利安,他们的感情更深了。
在朱利安被处死后不久,她因伤心过度而死。
马蒂尔德则像她的一位祖先那样,亲手埋葬了爱人的头颅。
【重点词语】
懦夫(nuò fū):胆小的人。
嫉妒(jí dù):因别人比自己强而心怀怨恨。
无稽之谈(wú jī zhī tán):没有根据,无从考证的话。
悭吝(qiān lìn):吝啬,小气。
深邃(shēn suì):(意义)深远。
募捐(mù juān):广泛征集捐款捐物。
诅咒(zǔ zhòu):因痛恨而咒骂。
蜉蝣(fú yóu):一种朝生暮死的小虫,比喻微小的人物或事物。
【阅读指导】
小说节选的是朱利安在开枪击伤雷纳尔夫人,被捕入狱,在狱中,他陷入对自我,对社会的思索之中,在牢狱之中,他仍对自己追求的目标没有任何悔恨,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不屈与坚韧引以为荣,但他的目标又充满着某种矛盾的,作为一个有远大志向和强烈上进心的年轻人,如果他又很聪明的话,他一定会认清现实,并选择一条真确的人生之路,即使它布满荆棘,甚至是肮脏的、罪恶的、不人道的。
因而在思考到自身与爱情时,他陷入深深的自责,对自己对德.雷纳尔夫犯下的罪责,深感悔恨,并因此而愿承担任何的惩处,使他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死刑而无惧色,这正是朱利安性格中的英雄主义体现,也是他失败的必然。
导致他人生失败的,还有一个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整个社会的现实,是无法让一个木匠的儿子进入上流社会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也许朱利安此次的遭遇是一种偶然,而在他生命里存在着失败的必然因素,那就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宗教势力格格不入的你死我活的关系,这样的制度是绝不允许一个下层的青年人进入高贵的上流社会进而扰乱这个社会秩序的。
这一点是朱利安在狱里思考最多的,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认清了他所处的这个社会本质: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蚂蚁,在黑暗势力的巨靴下,必然粉身碎骨,高高在上的是“巴黎客厅里满是些像父亲一样的正人君子”,他们有着绝对的权力“得意洋洋地把一个因为饿得快要昏倒而偷了一副银餐具的人判处死刑”,而却没有一个公平的法庭来审判这些人。
此时对于人性的思考,朱利安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倒看到了一些他平时无法看到的真实:父亲因可以获得一些遗产就可以满心欢喜地接受他的死。
看监的人心安理得地赚取死刑犯的钱,而两个惯犯也谙乘机将自己的经历卖给朱利安,以取得他手里的钱:虚伪与残
酷充满着这个社会,而朱利安对雷纳尔夫人真实与坚贞的情感在这样的黑暗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了。
小说节选通过朱利安的心灵独白,剖析了他的经历对社会黑暗与残酷的无情揭露,揭示他的死所体现的社会意义:整个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宣战,虽然失败但预示着一个无法抗拒的时代的到来。
【内容探讨】
1、小说中人物的描写手法有哪些:
明确:
心理描写:大量的心理独白的手法,实际上表达了朱利安对社会与生死的认识,其实也代表了作者对社会看法。
语言描写:在这个情节里,出场了朱利安的父亲,看监者,两个惯犯,虽人物不多,但通过语言描写,人物的形象各异,十分生动:父亲的唯利是图,看监人的驾轻就熟,惯犯的狡猾无赖,都如见其人。
2、小说节选部分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节选部分通过朱利安的监狱反思,揭示一八一五~一八三零年复辟王朝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整个历史阶段中封建贵族复辟与资产阶级反复辟斗争中的一些本质问题,朱利安所代表的正是资产阶级的意识觉醒。
3、小说中关于蚂蚁的比喻是什么意思:
明确:
猎人比喻旧势力,而猎物是他们的利益,蚂蚁正是像自己一样的小人物,封建势力为自己的利益,对于小人物的损害是一种必然,他们的对比,可以看出新旧力量的悬殊,旧势力的力量之大,摆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强大的恶力量,社会的进步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牺牲才能得到。
【相关资料】
斯丹达尔与《红与黑》
现实主义作家、资产阶级雅各宾党人斯丹达尔的《红与黑》就是一面“镜子”:它以同情的态度表现了平民青年朱利安的奋斗和悲剧,透过这个典型人物,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整整一代青年的苦闷、追求和厄运;它在朱利安悲剧命运的背景上真实地反映出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的广阔社会画面,照见了反动统治阶级的丑恶卑污,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时期法
国历史的本质特征。
高尔基说得好:朱利安·索雷尔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的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为维诺格拉多夫的《时代三色》所写的序言。
同样,我们可以说,《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的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以上我们试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红与黑》作了简略评价。
必须指出,斯丹达尔毕竟是资产阶级作家,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终归都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的《红与黑》及其主人公朱利安的许多东西,作为复辟时代法国的写照,尽管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认为可以在今日的社会主义中国奉行不误,那就会犯“时代的错误”。
这是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应该加以注意的。
《红与黑》的巨大魅力,还在于它极富有艺术特色。
斯丹达尔曾说:“除了几何学以外,只有一种推理方式,那就是通过事实来推理。
”“用事实来证实,是最好的证实。
”同上。
他总是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
对他来说,尊重事实,意味着一方面要“摹仿自然”,尊重通过观察在“广阔的天地里”发现的“事物的比例”,“不带成见”,“如实反映”。
另一方面要“善于选择真实”,“描绘出每件事物的主要特征”,“把主要特征陈述得更鲜明”。
以上我们已经看到,《红与黑》就是斯丹达尔根据对波旁复辟王朝社会现实的亲身体察所作的真实描绘,作家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事物,不仅创造了社会各阶级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而且如实地反映了各种势力的比例,以及它们在历史运动中的消长。
但是,虽然同为现实主义,斯丹达尔的现实主义却与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很不相同。
巴尔扎克更感兴趣的是造成一个人的“境遇”,而斯丹达尔倾心的是人的“灵魂的辩证法”。
当有人询问斯丹达尔的职业时,他严肃地答道:“人类心灵的观察者。
”我们从《红与黑》中可以看到,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情绪、心理活动的描述,亦即对人物内在世界的描述,成了斯丹达尔塑造人物性格的至关重要的手段,如果没有内心描述,他笔下的人物都会立即枯萎。
不难想象,假若朱利安在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时没有想到这是他的“职责”,假若朱利安看到瓦尔诺之流花天酒地而不由心底发出愤慨的诅咒,假若朱利安在死牢里不做那些深邃的思考,他这个人物的形象定然面目全非。
泰纳赞誉斯丹达尔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斯丹达尔对人的心理的研究的确精到。
他不仅看透了人物的心灵,而且看到他们行动和感觉的心理法则。
爱伦堡精辟地指出:“玛蒂尔德任何时候都不会重复德·雷纳尔夫人的心理活动。
”不仅如此,《红与黑》中的每一个重要人物,都有着与他们的出身、职业、气质、际遇相联系的,构成他们性格的基本特征的许多心理细节。
仔细领味《红与黑》中的心理描写,读者也获得莫大的艺术享受。
斯丹达尔对开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专注,同时也决定了他的小说艺术的其他一些特点。
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上来,斯丹达尔有意识地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描写加以最大限度地削减。
他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举了一个很雄辩的例子:一个情敌在大街上夺去你心爱的人的心,要你说出此人这时戴的领带是什么颜色,是不近情理的。
虎外,在他看来,“描写一个中世纪农奴的服装和铜项链,要比描写人类心灵
的运动更轻而易举”。
因此,他完全忽略人物的衣着,正像他在化名文章中直言不讳的,他“让读者完全不知道德·雷纳尔夫人和德·拉莫尔小姐穿的连衫裙的式样”、朱利安、都是“细长的身材”、“黑色的大眼睛”、“鬈曲的头发”。
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少得出奇。
只有在衬托朱利安的胸怀时,作者才难得地挥洒笔墨去形容“从他头顶上的那些巨大岩石间飞起来”的一只雄鹰在“静悄悄地盘旋着”。
为了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斯丹达尔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世界的干扰,而且也强调把内心活动写得尽量简洁。
他的自传性小说《亨利·布吕拉的一生》,以这样一句话作为结束:“再温柔动人的感情,如果琐琐屑屑地道来,也会受到损害。
”斯丹达尔深知利弊,所以他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无论多么丰富,他总诉诸凝练的几笔出于同样的原因,斯丹达尔竭力主张“使形式所占的部分”尽可能“菲薄”使风格缩小到“零度”《书信》第十卷。
他甚至轻视文笔,认为一个完美的作家要能使人们读过他的作品之后只记得意思而不复忆及个别辞句。
他就是努力这样做的。
为此,他不仅嗜读十八世纪启蒙作家的简洁的散文,而且每天早晨背诵几页《民法》。
斯丹达尔小说语言的简约、质朴,甚至到了干枯的程度,《红与黑》的读者不难获得深刻的印象。
在《红与黑》中,人们可以发现一个饶有兴味的情况:小说基本上是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写的,但是第一人称“我”却经常插嘴进来,评头论足。
实际上,即使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隐身作者的态度也昭然若揭。
作家描写主人公朱利安的笔墨中,同情的色彩更加鲜明。
在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名著中,作者这样直接出面,作者的倾向性如此露骨的,实在少见。
文学技法没有一定之规。
文学名家总是各逞能,各尽其妙。
《红与黑》的不朽魅力,表明斯丹达尔的艺术追求达到它的理想境界。
例如,通贬低风格,他创造了那最适应他的小说需要的风格。
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萨特指出:“他的风格是尽善尽美的。
”
小说的题目《红与黑》究竟应该作何解释呢?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的一个谜。
关于这个书名,已经提出的说法五花八门。
比较普遍的一种看法,认为“红”指红色的军装,“黑”指教士的黑袍。
此外,也有人认为:“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对卑鄙可的复辟时代的蔑视雅哈托娃等著《法国文学史纲》。
“红”象征朱利安的力量,他羡慕苍鹰的力量和它的我行我素,“黑”象征身陷囹圄的朱利安幻想的破灭意大利文艺理论家尼蒂托的观点。
“红”与“黑”是赌盘上区别输赢的标志……
《红与黑》是个象征性的书名。
正像后世的象征主义者所说的它成了“面纱后面的美丽的双眼”,若隐若现,更增加了它的魅力。
既是象征,人们本来是尽可以通过自己的体会,在意向上充实它的含义的。
但是,具体地指定“红”代表红色军装、“黑”代表教士黑袍,却显然不能成立。
整本《红与黑》,写到军队处只出现过拿破仑龙骑兵“披着白长披风”,而绝无“红色军装”出现,这不是偶然的。
拿破仑的部将极少有身穿红色军装的,这一点可由维尔奈的名画《枫丹白露的诀别》为证,在那幅画上,拿破仑的部将们聚集在这位行将前往厄尔巴岛的皇帝周围,竟无一人身着红衣;而复辟王朝对红是讳莫如深的。
至于教士黑袍,那不是朱利安追求的目标,他羡慕的是年薪二、三十万法郎的红衣主教。
那种认为“红”与“黑”和赌博的输赢相联系的解释,更是牵强。
我们知道,斯丹达尔是以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严肃态度来处理朱利安的失败的,这里丝毫不牵涉什么“机运”。
从两种力量的对立和斗争的意向上理解“红与黑”,相比之下倒是更合乎情理的。
能不能有一个比较贴近又比较可靠的解释呢?应该说可以。
斯丹达尔本人为人们提供过帮助,在《吕西安·娄凡》的手稿中,谈到他为这部新作考虑的另一个名字《红与白》时,他写道:“《红与白》,或者《蓝与白》,为了使人联想起《红与黑》,并且给记者们一个启示:‘红’,共和党人吕西安。
‘白’,保王党少女沙斯特莱。
”斯丹达尔关于“红”与“白”的解释,与服装无涉,而根据两位主人公政治思想的对立。
循着这一启示,我们可以说,《红与黑》中的“红”指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朱利安,“黑”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
这一理解,不但贴近作品的故事内容,而且切合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
斯丹达尔继《红与黑》之后的作品,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巴马修道院》(1839)和《吕西安·娄凡》。
前者以复辟时期的意大利为背景,通过一个青年由追求进步到飘沦的经历,反映了意大利由拿破仑时代到复辟时代的历史曲折,是斯丹达尔又一部长篇小说杰作。
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以一八三○年七月革命后建立的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大银行家的儿子由进步到反动的蜕变,表现了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现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在资产阶级文学中第一次从正面表现了工人阶级反抗资本统治的斗争。
在一八三八年出版的《一个旅行者的见闻录》中,斯丹达尔还提出要写一部复辟时代贫苦农民惨遭迫害的编年史。
尽管一八四二年三月二十三日的一次中风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但这位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忠于他的时代的鲜明形象,将永远为人们所记忆。
浅析朱利安个人奋斗者形象及典型意义
朱利安是斯丹达尔小说《红与黑》中塑造的个人奋斗者形象。
一个孱弱腼腆的平民青年,只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奋斗。
为了实现他向上爬的野心,他不仅仅要处处显示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还要采取种种不大光彩的手段,例如虚伪、作假和违心之举。
当他爬上一定的位置,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时,一封信却断送了大好前程,让他明白他仍然是一个“汝乃山区穷乡下人”。
这就是朱利安•索雷尔的悲剧命运的过程。
朱利安一个极具野心,一个拿破仑崇拜者,一个充满才智,善良,敢于同封建贵族搏斗的英雄。
他的悲剧实际上是一出个人与社会冲突的悲剧。
朱利安是法国王朝复辟时期探索自己的前途、寻找自己的地位、期盼成为“富豪和伟人”的青年。
朱利安在维璃叶尔城、贝藏松神学院和巴黎拉穆尔侯爵府完成了他性格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研究朱利安的形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激动,有人愤怒。
但更多的是将他定位为自私、虚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向上攀爬的个人奋斗者较多。
我也赞同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不知足常乐一定会痛苦;我觉得他不过是一个顺应了“人往高处走”的生活逻辑的人物典型,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苦水胜于白汤,痛苦胜于无聊。
”如果我们不能像五柳先生那样“种豆南山下”,往上爬总要比消沉堕落,坐以待毙要好得多。
朱利安的所为可能伤害了一些人,但他会忏悔,不是出于一个教士的本能,而是心灵的引导。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英雄,但他的残缺让我觉得可爱,给人以真实感。
就像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褒赞:保尔的形象并不是被塑造得样样可圈可点。
所谓完人,不是太纯真就是城府太深,不是圣人就是傻子。
就像我们拿到一个虫眼也没有的蔬菜马上会联想到农药一样。
所以在我心中,朱利安虽然虚伪、有野心,但他的善良、勇敢同样令人震撼。
我景仰这个在理想和现实冲突中挣扎的朱利安。
一叶在浪尖上颠簸的扁舟,至少拥有弄潮儿的勇气;即使它葬身海底,也悲壮得美丽。
本文将从朱利安身上具有的强烈的平民意识、
性格的多重性及直面人生的反抗精神这三个方面对朱利安形象进行分析,并概括总结这一人物的典型意义。
一、强烈的平民意识
朱利安自称“平民”、“平民的儿子”、“木匠的儿子”、“工人的儿子”、“仆人”、“工人”、“农民”。
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
他之所以具有敏锐的平民意识,是因为地位不同阶级不同的观念时时刺激着他,他唯恐自己因平民出身而受到上层阶级的轻贱。
当父亲要朱利安上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他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愿意当佣人”。
第一个问题是“我跟谁一起吃饭呢?”朱利安在雷纳市长家里第一次登上人生舞台,开始接受社会教育。
家庭教师的屈辱地位使他对贵族社会的阶级差异和贫富悬殊极度敏感。
当雷纳夫人要给他一点赏赐以表谢意,却被他视为一种屈辱,“我固然微不足道,夫人,但我并不低三下四。
”十分清楚,是他的贫困在跟他们的财富打交道。
朱利安在趾高气扬的贵族面前,他不但不卑躬屈膝,反而以高傲来对抗贵族的傲慢。
雷纳市长总想在自己的家庭范围内维持严格的等级,经常对妻子说:“要保持我们的地位和权威,所有在这个家生活的人,只要他不是贵族,接受了工钱的都是你的奴仆!”但自尊让朱利安对这个原则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他鄙视庸俗无能的市长。
当市长向他摆贵族老爷的臭架子时,他不止一次以强烈的言辞维护自己人格的独立,并且处处计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
他的自尊,是带了一种过分的任性和固执的,当然虽然不是什么优点,但很个性化。
因为时刻意识到自己社会地位的低下,朱利安对上层社会的丑恶观察得很透彻,怀着强烈的愤懑。
他强烈的自尊心和平民意识使他本能的憎恨富人,他是反动阶级的最无情的揭露者和批判者。
朱利安平民意识在他的爱情道路上也有体现。
对于他,爱情仍是野心之属,一种占有的快乐。
不论在与雷纳夫人,还是与拉穆尔小姐的恋爱中,朱利安身上的“公民的热情”,即他作为一个平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平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对恋人的柔情。
他最初的动机都是为了征服。
雷纳夫人是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女人,但不幸嫁给了粗鄙庸俗的官僚,朱利安的追求唤醒了她沉睡的爱情,朱利安漂亮的外貌、聪明和勇气,蒙住了她的眼睛。
朱利安追求雷纳夫人,是出于他平民的“责任”,是为了要减轻她对他这个刚离开锯木厂的可怜工人十之八九会有的“轻蔑”。
他搏取拉穆尔小姐的爱,是想证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贵族的公子哥们更有被爱的价值。
这种平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乃是时代给他的爱情生活打下的烙印。
当时,没有这种向统治阶级偏见挑战和斗争的热情,就不可能有爱情的平等自由。
强烈的平民意识使他迫切地希望能出人头地,致使他拒绝了和女仆爱莉莎结婚过小康生活或同朋友经营木材生意以求致富的两条路。
朱利安给拉穆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后虽然还不时流露出平民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受到侯爵重用,征服拉穆尔小姐后,朱利安的“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
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
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如果细心阅读,我们会发现,朱利安口口声声说的“成功”、“发迹”、“飞黄腾达”之类的话,时时处处羡慕有钱人的“幸福”,却从来没有说清楚他究竟要什么。
金钱当然是要的,然而他关心和谁一起吃饭胜过拿多少薪水,他拒绝和艾莉莎的有利婚姻,他不肯走傅凯那样的稳妥发财之路,他也从不接受没有名分的馈赠……所以说,朱利安不是一个爱钱的人,这是他和当时一般渴望成功的人之间的很大区别,包括贵族和资产者。
看见阿格德主教比自己大不了多少,就为他的“马刺感到羞愧”,“第一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