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混合痔患者术中局部水肿的预防措施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形混合痔患者术中局部水肿的预防措施探讨
作者:赵学静钱峰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09期
【摘要】目的:探讨环形混合痔患者术中预防措施对减轻术后肛周水肿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行混合痔内扎外剥术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接受系统预防措施处理患者50例(观察组),未接受系统预防措施处理患者50例(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术后肛周水肿和切口疼痛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7、10天的肛周水肿程度和切口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混合痔;水肿;术中预防
中图分类号 R57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9-0040-02
环形混合痔是基层医院外科常见病之一[1],混合痔围绕直肠肛管一周,即称为环状混合痔,是痔疮发展的最后阶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其列为肛肠科16种难治病之一[2],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术后康复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肛门周围局部水肿,这不仅加重了切口疼痛,甚至影响切口的愈合[3]。

笔者所在科室自2012年开始在行混合痔手术操作时给予系统的特殊预防措施处理,明显的降低了患者术后局部水肿程度,笔者回顾了2011年1月-2013年6月100例行混合痔内扎外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50例为2012年前手术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旨在探讨进行系统的术中预防处理对术后局部水肿的作用,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内扎外剥术治疗的100例混合痔患者的临床资料,2011年1-12月未进行系统的术中预防处理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月-2013年6月进行系统的术中预防处理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观察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20~64岁,平均(42.15±6.63)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6.56±3.68)年。

对照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3.65±7.79)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6.78±3.52)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系统的术中预防措施处理,包括,(1)麻醉:局麻药注射不能过浅,药液不能过于集中,防止因药液潴留于皮下组织间隙导致水肿。

(2)减张引流切口:手术中运用采
用“V”形、两侧平行和远端延长三种减张切口,注意修整创面,使切口长度适当、平整,引流良好。

(3)缝合:切忌缝合过紧,应尽早拆线。

放射状切口不缝合,采用绕钳缝合法,尽量避免大块缝扎和结扎。

(4)内括约肌切断: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作为预防术后肛周水肿的重要措施。

(5)操作中注意事项:术中减少牵拉和钳夹皮肤,钳夹过的组织应及时切除,缩短手术时间,尽量少保留残端,注意无菌操作,充分止血。

对照组未给予系统的术中预防措施处理。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观察对比两组术后第3、7、10天的肛门水肿程度和切口疼痛程度。

肛门水肿程度评分分级标准,0分:无症状;1~4分:轻度;5~6分:中度;7~10分:重度[4]。

切口疼痛程度评分标准,0分:无疼痛感;1分:偶有疼痛感;2分:疼痛呈持续性但可忍受;3分:疼痛剧烈,难以忍受,需服用止痛药物[5]。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肛门水肿程度对比
术后第3、7、10天,观察组肛门水肿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术后肛门水肿程度评分比较分
组别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0天
观察组(n=50) 3.21±1.73 2.41±2.12 1.76±1.43
对照组(n=50) 4.83±2.42 4.24±2.57 2.89±1.78
P值
2.2 两组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比较结果
术后第3、7、10天,观察组切口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术后切口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分
组别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0天
观察组(n=50) 1.03±0.42 0.77±0.34 0.52±0.26
对照组(n=50) 1.37±0.58 1.02±0.49 0.72±0.37
P值
3 讨论
环形混合痔一般采用手术治疗,内扎外剥术的手术效果良好,但是术后肛门水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肛门水肿能引起诸如切口疼痛、出血甚至不愈合等诸多问题。

以往术后肛门水肿的问题多采用术后预防便秘、局部熏洗等方式处理,最近几年术后肛门水肿的术中预防引起手术医生的关注。

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并做了相关报道。

杨丽梅[6]认为注射局麻药不能过浅、过快、过于集中,应呈扇状注入肌层组织。

黄小珊[7]在混合痔手术操作中采用“V”型减张切口治疗150例,对照组150例不采用减张切口,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肛周局部水肿程度低于对照组。

唐海明[8]认为为了预防水肿,术中要做好皮肤与皮桥的复位,手术结束时将肛管皮肤和皮桥皮肤理平并推回肛管内。

固定皮桥,对移动度较大的皮桥,可缝合固定1~2针,对肛管皮桥下移明显者,可缝吊1针。

王慧玲[9]认为切口切忌缝合过紧,应尽早拆线,术后第2~3天拆线为宜。

国内外近年来报道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已成为预防混合痔手术后肛周水肿的主要措施之一。

赵永娇等[10]在观察组采用内扎外剥+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对照组采用单纯内扎外剥术,观察组术后创面水肿和肛门狭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李晓萍等[11]认为术中减少牵拉和钳夹皮肤,钳夹过的组织应及时切除,缩短手术时间,尽量少保留残端,注意无菌操作,充分止血,可有效降低术后肛周水肿程度。

孟海梅等[12]认为手术过程中应先按痔核大小依次手术,痔残端组织剥离干净、妥善处理血栓及迂曲的静脉丛能有效预防术后水肿。

笔者认为混合痔术后肛周水肿与手术操作关系密切,手术过程中积极预防术后肛周水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射麻药不宜过浅,应均匀的呈扇状注入肌层;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彻底的切除痔核,避免遗漏;术中认真仔细操作,减少牵拉、钳夹,不需缝合放射状切口,可适当延长切口使引流更通畅;术后应将皮桥理平并推回到肛管内,过于冗长松弛的皮桥,将其修剪缩短后缝合固定;保持术后大小便通畅;通过这些术中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术后肛周水肿程度[13]。

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虽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法,不过其术后肛门松弛甚至失去自制亦时有发生发生,因此,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

只要认真总结手术经验,提高手术技巧,积极术中预防,术后肛周水肿是可以避免或减轻的。

参考文献
[1]鲁武伟,彭杏芳.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差异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28-29.
[2]万廷军.PPH在重度痔疮患者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58-59.
[3]赵向碧.痔术后肛缘水肿的防治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3(2):63.
[4]韩爱平,陈杰,侍洪江,等.适度扩肛预防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0):2471-2471,2475.
[5]贺应林,韩玲,叶茂.组合术式防治环形混合痔术后肛门水肿的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6):36-37.
[6]杨丽梅.浅谈防治痔术后肛缘水肿的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6):115-117.
[7]黄小珊.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原因及预防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8):713-714.
[8]唐海明.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防治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2,4(4):6-7.
[9]王慧玲.痔术后肛缘水肿的防治体会[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1,31(7):45-47.
[10]赵永娇,董林波,智建文,等.寇玉明预防痔术后肛缘水肿的手术技巧[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4):371-372.
[11]李晓萍,胡占岭,河玄道,等.环状混合痔术后水肿的预防[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9,29(3):44-45.
[12]孟海梅,吕舒方.预防痔术后肛缘水肿的体会[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11):60.
[13]张景在.PPH结合外痔切除术治疗重度混合痔132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23-24.
(收稿日期:2013-11-05)(编辑:何玉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