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前增分专项练辑专项3高考答题模板专练专练2坐标图解信息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专练2 坐标图解信息题1.研究人员从发菜藻体中分离发菜细胞进行液体悬浮培养,并分别在不同温度、不同pH下测定离体发菜细胞液中的溶解氧变化,再计算该时间段内发菜细胞的光合产氧速率或呼吸耗氧速率,结果如图。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开始时,需测定离体发菜细胞液中的最初溶氧量
B.图乙结果表明发菜细胞对碱性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C.发菜细胞培养的最适温度是25℃,此时实际光合速率最大
D.发菜细胞在pH为7、适宜光强度下持续培养10h后转入暗室继续培养至24h,可积累葡萄糖112.5mg
答案C
解析由于是测定溶解氧的变化,因此,实验开始时需测定离体发菜细胞液中的最初溶氧量,A项正确;题图乙中,pH低于4.5时细胞呼吸大于光合作用,不利于发菜的生长,而pH为12时细胞需氧呼吸速率为0,但光合产氧速率直到pH为13时才为0,说明酸性环境不利于发菜生长,而发菜对碱性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B项正确;根据题图甲,两曲线的差值是净光合速率,因此,发菜细胞培养的最适温度是25 ℃,此时净光合速率最大,C项错误;pH为7时的总产氧速率为120 mg·h-1,耗氧速率为45 mg·h-1,因此净产氧速率为75 mg·h-1,10 h积累的葡萄糖=(180×75×10)÷(6×32)≈703.13(mg),14 h 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180×45×14)÷(6×32)≈590.63(mg),两者抵消后可积累葡萄糖=703.13-590.63=112.5(mg),D正确。

2.将某株植物置于CO2浓度适宜、水分充足、光强度适宜的环境中,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每天的日照时间相同,则该植物在15℃的环境中积累有机物的速率最快B.若每天的日照时间少于12h,相比于5℃,该植物在25℃环境中生长更快C.若每天的日照时间为12h,则该植物在35℃的环境中无法生长
D.由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对该植物的细胞呼吸几乎没有影响
答案B
解析15 ℃时,该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有机物积累最快,A项正确;设日照时间为x,可以列两个方程,5 ℃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可以用方程:y1=4x-1×24表示;25 ℃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可以用方程:y2=6x-2×24表示;当x=12时,y1=y2;当x>12时,y1<y2;当x<12时,y1>y2,所以当每天的日照时间少于12 h,植物应当是在5 ℃环境中生长更快,B项错误;日照时间为12 h,35 ℃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为5×12-3×24<0,该植物无法生长,C项正确;根据题图中信息可知,在5~15 ℃范围内,温度对该植物的细胞呼吸几乎没有影响,D项正确。

3.氰化物是一种剧毒物质,其通过抑制[H]与O2的结合,使得组织细胞不能利
用氧而陷入内窒息。

如图为研究植物根尖吸收K+的相关实验。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实验甲可以判断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属于主动转运
B.实验甲中4h后氧气消耗速率下降是因为细胞外K+浓度降低
C.实验乙中4h后吸收K+的能量可能来自厌氧呼吸
D.实验乙加入氰化物后,细胞对氧气的吸收速率不变
答案D
解析由实验甲可知,加入KCl后,氧气的消耗速率增加,说明植物根尖细胞吸收K+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转运,A正确;实验甲中,4 h后氧气消耗速率下降是因为细胞外K+浓度降低,细胞吸收K+的量减少,B正确;实验乙中4 h 后细胞吸收K+的速率不再降低,说明此时细胞已经不能再利用氧气,其吸收K
+的能量可能来自厌氧呼吸,C正确;氰化物能抑制[H]与O
2的结合,因此实验乙加入氰化物后,细胞对氧气的吸收速率减慢,D错误。

4.如图为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个细胞核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图。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丙和戊→丁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均为着丝粒分裂
B.基因重组发生在戊时期,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丙→戊过程中
C.丙可以代表体细胞,甲只能代表精子或卵细胞
D.处于丁和戊时期的细胞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答案C
解析乙→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戊→丁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它们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均为着丝粒分裂,A项正确;戊时期可表示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基因重组发生在这一时期;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丙→戊过程中,即细胞分裂间期,B项正确;丙可以代表体细胞,甲可以代表精子、卵细胞或第二极体,C项错误;丁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戊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所以处于丁和戊时期的细胞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D 项正确。

5.如图表示在不同温度时,人体LN(与皮肤冷感受器直接相连的神经元)和WN(与温觉感受器直接相连的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表示WN的放电频率,B表示LN的放电频率
B.在致热源的作用下,LN比WN更敏感
C.温度为35~39℃时,体内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含量较高
D.温度超过43℃时人体降温的主要方式是减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答案B
解析从题图中可以判断出A表示LN的放电频率,B表示WN的放电频率,A 项错误;在致热源的作用下,A曲线比B曲线变化更明显,因此LN比WN更敏感,B项正确;低于正常体温时,体内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含量较高,体
温较高时,这两种激素的含量下降,C项错误;在温度超过43 ℃时,人体降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汗液蒸发散热,D项错误。

6.如图为某糖尿病犬在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胰岛素后,细胞摄取葡萄糖的能力加强
B.B点后肝细胞合成糖元的速率有所减慢
C.给健康狗注射胰岛素可能引起休克
D.注射后6h左右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最低
答案D
解析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A项正确;B点后葡萄糖的含量增多,可推断肝细胞合成糖元的速率有所减慢,否则葡萄糖的含量会继续减少,B项正确;健康狗内环境中胰岛素的含量正常,给健康狗注射胰岛素,胰岛素含量过高,健康狗因为血糖含量过低可能会引起休克,C项正确;题图中胰岛素含量最低点应该是C点,D项错误。

7.取相同长度、去除苗尖端的小麦幼苗切段,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含糖的磷酸盐溶液(对照组)处理并培养一段时间后,逐一测量其长度,实验进行两次,结果如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一和实验二为对照实验
B.促进幼苗切段生长的最适浓度在0.1~10mg·L-1之间C.浓度大于10mg·L-1,会抑制幼苗切段的生长
D.生长素应溶解于清水中,应配制5种浓度的溶液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实验一和实验二是重复实验,不是对照实验,A项错误;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在0.1~10 mg·L-1之间,B项正确;由于没有做生长素浓度大于10 mg·L-1的实验,因此不能得出其作用效果,C项错误;生长素应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溶液中,应配制5种浓度的溶液,D项错误。

8.科研人员连续两年对某封闭小岛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比率(♀∶♂)进行研究,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B.第二年9至11月份有利于社鼠种群密度恢复
C.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D.若研究该岛物种丰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
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秋冬季,社鼠雌性个体数量明显多于雄性,说明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A项错误;据题图可知,第二年9至11月份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且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故有利于社鼠种
群密度恢复,B项正确;由于是封闭小岛,无迁入和迁出,故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项错误;物种丰度是群落的结构特征,研究该岛物种丰度只能在群落层次上进行,D项错误。

9.为了研究大气污染对葫芦藓的影响,从某化工厂到居民区每隔80米距离依次设置4个监测点,另在空气清洁的采集地设置了第5号监测点。

实验共统计五次,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结果是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
B.除5号监测点外,其他各监测点的葫芦藓种群数量均呈指数增长
C.该实验设置的自变量是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
D.该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死亡数量的增加,各监测点的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
答案C
解析葫芦藓属于植物,不能活动,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项错误;指数增长曲线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规律,而监测点的环境显然不属于理想条件,B项错误;从坐标系中横坐标的含义和5条曲线代表的不同监测点离工厂的距离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C项正确;从各曲线的不完全规则变化,特别是5号、3号可知,各监测点的自然增长率不是逐渐下降的,D项错误。

10.下图表示人的细胞周期中周期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细胞分裂间期包括DNA 复制前期、DNA复制期和DNA复制后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周期蛋白A的主要作用是调控DNA分子复制
B.细胞周期蛋白在分裂间期结束后基本都被降解,在下一个细胞周期会重新合成
C.细胞周期蛋白可参与中心体的构成
D.细胞周期蛋白的合成只与某种基因有关
答案B
解析周期蛋白A的相对含量在DNA复制后期达到峰值,故其作用不应该是调控DNA分子复制,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4种细胞周期蛋白的相对含量在分裂间期结束后基本都被降解,在下一个细胞周期会重新合成,B项正确;细胞周期蛋白参与细胞分裂,不参与中心体的构成,C项错误;一种基因控制合成一种蛋白质,而细胞周期蛋白包括蛋白A、蛋白B、蛋白D、蛋白E四种,可见细胞周期蛋白的合成不只与某种基因有关,D项错误。

11.(2019·稽阳联考)现有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甲和乙及非转基因棉品种丙。

在花蕾期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进行了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2:30前转基因棉的平均净光合速率小于非转基因棉,13:30后相反B.12:30~13:00时段,影响三个品种净光合速率变化的环境因素可能是光强度和温度
C.与13:30时比较,在12:30时品种乙的叶绿体内的ATP含量相对更高
D.下午转基因棉净光合速率较高的原因可能是Bt基因抑制了细胞呼吸强度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12:30前转基因棉的平均净光合速率小于非转基因棉,13:30后则正好相反,A项正确;12:30~13:00时段,三个品种棉的净光合速率均下降,影响因素可能是光强度和温度,B项正确;因为植物的“光合午休”现象,12:30时气孔导度减小,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光合速率下降,因此与13:30时比较品种乙的叶绿体内ATP含量相对更低,C项错误;净光合作用=实际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因此下午转基因棉净光合速率较高的原因可能是Bt基因抑制了细胞呼吸强度,D项正确。

12.仙人掌生长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中,形成了一定的适应性特征。

下图表示仙人掌在24小时内,光合作用和气孔导度(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程度)的变化。

(注:仙人掌属于景天酸代谢植物,它们在夜间气孔开放,植物通过PEP 羧化酶固定CO2形成草酰乙酸;然后再转变成苹果酸贮存在液泡中;到了白天气孔关闭,液泡里的苹果酸逐渐转化并释放CO2,CO2进入叶绿体通过卡尔文循环形成糖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夜间进行细胞呼吸
B.白天蒸腾作用强,散失的水分多于夜间
C.白天可以进行光反应,但几乎不能从外界吸收CO2
D.夜间同化CO2,所以碳反应只在夜间进行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黑暗时,仙人掌的气孔导度和CO2同化量均不为零,说明仙人掌白天和夜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A项错误;据题图分析可知,白天气孔导度小,说明蒸腾作用不强,B项错误;白天光照强,可以进行光反应,但是气孔导度小(为0),几乎不能从外界吸收CO2,C项正确;碳反应中三碳酸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因此在白天进行,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