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冲关评价练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冲关评价练(七)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引起生物可遗传变异的原因有三种,即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以下几
种生物性状的产
来源于冋一种变异类型的是)
生,
①蝇的白眼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③八倍体小黑麦的出现④人类的色

⑤玉米的高茎皱形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解析】①是基因突变,②是基因重组,③是染色体变异,④是基因突变,⑤是基因
重组,⑥是基因突变,故C项正确。

【答案】C
2. 下图表示利用二倍体西瓜(2N)培育出三倍体无子西瓜(3N)过程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
A. ①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一次
B. ②过程可能产生突变和基因重组
C. 图中只包含有两个不同的物种
D. 三倍体无子西瓜可能产生极少量可育的配子
【解析】①过程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未完成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②过程为杂交,在杂交过程中可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B正确;图中二倍体和四倍体是两个
物种,它们的杂交后代不育,故C正确;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联会发生紊乱,极少数情
况下可以产生可育的配子,D正确。

【答案】A
3. 一只突变型雌性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性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 i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
比为2 : 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 2 : 1。

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作出的合理解释是()
A. 该突变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
B.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基因
C. 该突变基因使得雌配子致死
D. 该突变基因使得雄性个体致死
【解析】一只突变型雌性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性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 i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 :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 2 : 1,说明突变为显性突变且雌性亲本果蝇为杂
合子,突变基因使雄性个体致死。

【答案】 D
4•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
(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 W 表示;另
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 控制。

下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 库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WW
即型w
Wft-
Ww
碁因库I -------------------------J
B. 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将会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
C. 当基因库中 W 下降到10%寸,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新物种
D. 蜥蜴中所有基因 W 与基因w 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 【解析】 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
生殖隔离的出现才标志着新物种的
产生,A 项错误;当蜥蜴数量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剧烈的种内斗争使适宜环境的基因频 率上升,不适宜环境的基因频率下降,从而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
B 项正确;基因库中 W
的基因频率下降到10%表示生物进化了,但并不能成为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的依据, C 项错误;蜥蜴的基因库不但包括基因
W 与基因w,还包括蜥蜴的其他基因,
D 项错误。

【答案】 B
【解析】 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A 项亲代存在两对等位基因,通过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存在基因重组; B 项是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的过程,不存在
基因重组;C 项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至少涉及两对等位基因, D 项中是含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的过程,不存在基因重组。

【答案】 A
6. (2014 •新课标全国卷I )如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 (深色代表
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
)。

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
A. 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5•下列图示过程存在基因重组的是
亲代 AaUb
ab AB Ah aB
all
也Ub Aifhb aaR
h AB AaB b AAOl B AABb AaB
B Ab Aab h AABb
AAbb AaB b
aB
oaB b
AaBB AaBh
亲忧 子代AA Aa aa
LO%W,90%
w
) B
配子 ah
A B Ah aB
图中第W 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 需要
的限定条件是( )
A. I -2和I -4必须是纯合子
B. H -1、川-1和川-4 必须是纯合子 c.n -2、n -3、川-2 和川-3必须是杂合子 D.n -4、n -5、” -1 和w -2必须是杂合子
【解析】 A 项,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病为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与该病有关 的显隐性基因分别用 A a 表示。

根据遗传学原理,n -2、n -3、n -4、n -5 的基因型均为
Aa,与I -2和I -4是否纯合无关;B 项,若n -1和川-1纯合,则川-2基因型为Aa 的概率 为1/2 , IV -1基因型为 Aa 的概率为1/4 ,而川-3基因型为 Aa 的概率为2/3 ,若川-4为纯合 子,则W -2基因型为Aa 的概率为2/3 X 1/2 = 1/3,故第V 代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 概率是1/4 X 1/3 X 1/4 = 1/48 ; C 项,若川-2和川-3是杂合子,则无论川-1和川-4同时是 AA 或同时是Aa 或一个是AA 另一个是Aa ,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
1/48 ; D 项,第V 代的
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与n -5 无关,若第V 代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
病的概率是1/4,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7 .下图所示为某二倍体生物的正常细胞及几种突变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
B. 突变体I 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基因发生了突变 c.突变体n 所发生的变异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D.突变体川中基因 A 和a 的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解析】 正常细胞产生的雄配子有四种类型,为 AX AY ax 、aY , A 项正确;突变体
I 中A 基因变成a ,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B 项正确;突变体n 是染色体变异形成的,染
色体变异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C 项正确;突变体川中 A 和a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
1/48,那么,
基因的分离定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项错误。

正常细胞
突变怵I 突变休n
【答案】D
&果蝇2号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完全连锁无互换,其中A基因(翻翅)或B基因(星状眼)纯合后,均能使果蝇胚胎致死。

在翻翅星状眼雌雄果蝇自交产生的F i中,只有两种表
现型,F i自由交配产生F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卜b
A.
B. F i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占1/2
C. F2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占1/2
D. F i至F2中,显性基因频率增高
【解析】根据题意知,亲本的基因型为一一,A项错误;因A或B纯合致死,F i中AABB死亡): AaBb: aabb= i : 2 : i,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占i/3 , B项错误;F i的配子有2 种,AB= i/3 , ab = 2/3 , F2 中,AABB= i/9(死亡),AaBb= 2X i/3 x 2/3 = 4/9 , aabb =2/3 x 2/3 = 4/9 , C项正确;因AA或BB致死,F i至F2中,显性基因频率降低,D项错误。

【答案】C
9. 作物育种技术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培育高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属于诱变育种
B. 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单倍体育种
C. 培育无子西瓜过程中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
D. 把两个小麦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常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解析】培育高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常采用的方法是杂交育种;培养B选项所述
水稻品种常采用的方法是基因工程育种;把两个小麦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常采用的方
法是杂交育种。

【答案】C
10. 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 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C. 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 —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i
【解析】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基因
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A项错误;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的原因是色盲
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女性正常个体中存在色盲基因携带者,B项错误;Aa自交后代所
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与a基因的频率相等,C项错误;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i, D项正确。

【答案】D
11. (20i3 •天津高考)家蝇对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
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

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
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
子(滋)
抗性杂台子
(尿)
抗性纯合子
(%)
甲地区78202
乙地区64324
丙地区8415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 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 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 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解答本题需熟练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和自然选择
的作用。

某通道蛋白中只有一个氨基酸被替换,可推知控制此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碱基
对的替换,A项错误。

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为(20 + 2X 2)/(100 X 2)X 100%= 12% B项错误。

通过计算可知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是最高的,但是不能得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的结论,C项错误。

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抗性基因频率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正确。

【答案】D
12. 某种群基因库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频率都是50% 一段时间
后,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95%由此判断,错误的是()
A. 此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
B. 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C.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
D. a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解析】一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和为1, A正确;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发生进化,
可能环境发生了变化,B正确;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但是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通过自然选择,a的基因频率提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
性状更适应环境,D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 (15分)(2013 •北京高考)斑马鱼的酶D由17号染色体上的D基因编码。

具有纯合突变基因(dd)的斑马鱼胚胎会发出红色荧光。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基因整合到斑马鱼17号染色体上。

带有G基因的胚胎能够发出绿色荧光。

未整合G基因的染色体的
对应位点表示为g 。

用个体M 和N 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子代胚胎;塚色荧光 红色获比Jt 荧光 红•绿英光 基因组曲
(1)在上述转基因实验中,
将G 基因与质粒重组,需要的两类酶是
出绿色荧光。

(2)根据上述杂交实验推测:
① 亲代M 的基因型是 ________ (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 . DDgg
b . Ddgg
② 子代中只发出绿色荧光的胚胎基因型包括 __________ (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 . DDGG b . DDGg c . DdGG
d . DdGg
(3)杂交后,出现红•绿荧光 (既有红色又有绿色荧光)胚胎的原因是亲代 _________ (填 “ M 或“N')的初级精(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了交换,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

通过记录子代中红•绿荧光 胚胎数量与胚胎总数,可计算得到该亲本产生的重组配子占其全部配子的比例,算式为
【解析】 本题是对考生各项能力的全方位考查。

首先,考生要具备对基因工程、 杂交
实验和连锁互换定律等相关知识的正确理解;
其次,能够从题干描述和遗传图示中获取有效
信息;再次,通过有效信息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1)基因工程中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所需的酶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
DNA 连接酶。

重组
质粒导入动物细胞时,受体细胞是受精卵,目的基因只有表达后才能出现相关性状。

(2)对
杂交子代性状进行分析,子代出现红色荧光胚胎,其基因型为
ddgg ,根据亲本的表现型,
推出亲代M 的基因型为Ddgg,亲代N 的基因型为DdGg 子代只发出绿色荧光胚胎的基因型 可能是DDGg 和 DdGg (3)分析题干信息,M 个体无论是否发生交叉互换,产生的配子都为 Dg 和dg 。

N 个体在不发生交叉互换时产生的配子为
DG 和dg ,发生交叉互换时产生的配子为
DG dg 、Dg 、dG 如果后代出现红•绿荧光胚胎 (ddGg ),只能是N 个体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结果。

若亲代
N 产生的配子中重组的配子 (dG 和Dg )
占全部配子的比例为 X ,则dG 占全部配子的比例为 x /2 ,又因亲代M 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 子:Dg 、dg ,可知子代胚胎中红•绿荧光胚胎的概率为
x /4,即:x /4 =红•绿荧光胚胎数
(脈胎期无英光)(■胚胎期绿色荧光)
I

g.
将重组质粒显微注射到斑马鱼
中,整合到染色体上的 G 基因 后,使胚胎发
量/胚胎总数,可推出重组的配子占全部配子的比例x为4X (红•绿荧光胚胎数量/胚胎总数)。

【答案】 ⑴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 1接酶受精卵表达(2)①b ②b 、d (3)N
非姐妹染色单体
4X (红•绿荧光胚胎数/胚胎总数)
14. (12分)油菜容易被胞囊线虫侵染造成减产,萝卜具有抗线虫病基因。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界中,油菜与萝卜存在 ,无法通过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2)
注:方框中每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染色体组
① F i 植株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不能 ___________ ,因而高度不育。

用秋水仙素处理 使染色体 _________ ,形成异源多倍体。

② 将异源多倍体与亲本油菜杂交
(回交),获得 BG 。

BG 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
_______ (用字母表示)。

用BG 与油菜再一次杂交,得到的
BG 植株群体的染色体数目为
③ _____ 获得的 BG 植株个体间存在胞囊线虫抗性的个体差异,其原因是不同植株获得的 不同。

(3)从BG 植株中筛选到胞囊线虫抗性强的个体后,使其抗性基因稳定转移到油菜染色 体中并尽快排除萝卜染色体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1)油菜和萝卜属于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杂交产生可育后
代。

(2)①由图可知 F 1基因型为AGR 没有同源染色体,故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能正常配 对联会。

而用秋水仙素处理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异源多倍体。

②图中
BG 由异源多倍
体(AAGGRR 和油菜(AACC )杂交,其基因型为 AACCRBG (AACCR 与油菜(AAGG )再次杂交得 BG , 因BG (AAGGR 中 R 基因组无同源染色体, 故在减数分裂中移向细胞哪一极是随机的, 最终形 成的不同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
19(只有AG 基因组的染色体)〜28(含有AGR 基因组的所有染
色体)之间,而油菜产生的配子(AG )的染色体数为19,所以得到的 BG 植株群体的染色体数 为38〜47。

③R 基因组使植株表现抗线虫病,
因此不同植株中的 R 基因组的染色体不同, 导
致BC 植株个体间存在胞囊线虫抗性的差异。

(3)筛选BC 植株中胞囊线虫抗性强的个体与油
菜(AAGG )多代杂交,可以不断提高抗线虫病基因在子代中的含量和稳定性。

【答案】 (1)生殖隔离 (2)①联会 (数目)加倍
②AAGGR 38〜47③R (基因组)的染色体 (3)与油菜多代杂交(回交) 15. (13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的 发展与完善。

2ffl.=3H a AAC C
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 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 ____________ 。

(2) 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

再混养时,果 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
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
的是 _____________ 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_ 。

(3) 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
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两箱分养造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 异后,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导致 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 差异。

⑷ 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 、 T(「、T»t 、E-e ]的显性基因频率统
计的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 1 E 果蝇
数 A T 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 _________ ,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 _________ ,第十代
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 ____________ %
【解析】 (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甲箱和乙箱中的果蝇分属
于两个种群。

(2) 由题意知,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 选择偏好,两品系果蝇之间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 属于两个物种,因此可能体现生物多样性
的物种多样性。

(3) 由于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 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 形成两个群 甲曲1?
%'
■ <' f- 0
:
trh^色女MH 妍
此建或处it 时利罔
TF 时佯色交配也蚌
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 分析甲箱和乙箱的果蝇数量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大,因此甲箱果蝇的种群基因库大; 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E 基因频率在不同世代之间的变化不大,最稳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第十代时,甲箱中E的基因频率为65%则e的基因频率为3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2X 65%< 35%= 45.5%。

【答案】(1) 种群
(2) 物种(或遗传) 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 或
遗传;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
(3) 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食物的差异与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
(4) 甲E 4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