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易错题难题练习题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个圆柱形茶叶罐的侧面积是326.56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两罐这样的茶叶能否放入下面的包装盒内?
13.1
8.1
16.2 单位:厘米
2.在下面立方体中挖出一个底面直径4厘米、高6厘米的圆柱形洞,立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3.将一段长1米的圆木沿直径劈成相等的两半,表面积增加了0.8平方米。
原来圆木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把一根长1。
2米的圆柱体木料,沿横截面锯成两段后,表面积比原来曾家仂6.52平方厘米。
原来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8
5.将一个圆柱加工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不计损耗),得到每个圆锥的体积是628立方厘米。
如果原来援助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6.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6厘米和8厘米,将三角形垂直于桌面,并以一条直角为中心轴旋转一周,可以形成一个什么图形?它的体积是多少?
7.下图是酒厂蒸馏白酒用的集酒器,外形呈圆柱形,底部是一个向内凹进的圆锥,高度是圆柱的1/2,上面要加满冷水。
共需加冷水多少立方米?
8.压路机滚筒的直径为米,宽1.5米,如果它每分滚动20周,则它工作1小时压过的路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9.一个长45厘米、宽18厘米、高15厘米的长方形铁块,把它铸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高30厘米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是否够用?
10.将一个棱长30厘米的立方体木块,先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再从这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两次各削去体积多少立方厘米?
要求。
2、与好友商议,如何开展这次活动。
全班交流,教师提出注意事项。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时
间学习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 个生字。
把握课文主要
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三)情感态度于与价值观: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黄河的资料。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理清脉络
首先,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初读课文:
①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②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③哪个部分是课文重点讲述的内容?你根据什么
确定这一部分是重点内容?
④把讲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的重点句子画下来。
教
师通过巡堂查看,指名回答,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酌情予以指导。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把握重点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
2、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
3、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课文中“一是……二是……”明确指出了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归纳一下:一是大自然本身的变化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为的因素,破坏植物,造成水土流失。
第6自然段后面用了12个“越”字,具体地写出了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关系,水土流失形成的恶性循环:土壤的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作物减产了,人们就得多开垦荒地;多开垦荒地植物遭破坏,又造成水土流失。
这样循环往复,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就更频繁。
4、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去体会这种恶性循环就是前文所说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解除这一忧患的关键是什么?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
方案是什么?”
5、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
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三、回顾全文,落实重点
1、引导让学生再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黄河的变化过程揭示得这么具体,使人读了课文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一变化过程。
让学生懂得文中主要是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如“黄河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从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16亿吨”,“4亿顿沉积在下游河道中”,“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甚至高出10米以上”,“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
这些确凿的发人深省的数字使得文章内容具体生动,有很强的说服力,黄河的“表现”怎不令人忧虑!人们再不注意保护大自然,将受到大自然更多的、更恶劣的惩罚。
这些材料数据的获得,靠的是作者平时的观察积累。
顺势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善于发现,仔细观察,注意积累,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四、结合课文讨论交流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要组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