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 (语文)(含答案)05135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考试总分:5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10分 )
2. 下列的一项是( )
A.能否更加有效地推动校园扫黑除恶工作,是实现平安校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都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二、 填空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分 )
三、 默写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分 )
4.(5分) 诗词句积累填空。

(1)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雨雪霏霏。

(2)何当金络脑,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润物细无声。

(4)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诗句的意思和你积累的课外知识正确选填花名。

(只填序号)
A .桃花
B .梨花
C .葵花
D .梅花
E .荷花
F .杏花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_______________开。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___________村。

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_______________别样红。

④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_______________向日倾。

⑤竹外_______________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_______________扑鼻香。

四、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10分 )
没⋅有⋅语⋅病⋅
五、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0分)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宋朝的“狂欢节”
①很多人以为只有现代中国才有“元宵联欢晚会”,只有日本才有相扑,狂欢节只在巴西。


些“以为”都是人们自以为的,其实这一切都发生在800年前宋朝最盛大的“狂欢节”——元宵节。

②宋朝元宵节的“狂欢”往往很早就拉开了序幕。

一进入冬季,街市上就会出现很多歌舞队。

每夕华灯初上,酒楼便箫鼓纷然。

只要不多的一点儿赏钱,客人便可欣赏到精彩的表演。

节日气氛自此日盛一日。

③转眼就到元宵放灯时候。

每夕入夜,从大内到坊间,各种花灯争奇斗巧。

宫廷花灯无疑最为豪华,北宋某年宫禁制作的琉璃灯山,高五丈,由机关控制,活动自如。

民间也是家家灯火,灯品繁多,精妙绝伦,走马灯旋转如飞,珠子灯五色夺目,羊皮灯如影戏之法……
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

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

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

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

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

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

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

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

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

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

”他拼命地点头。

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

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

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1)佳作欣赏课上,晓琦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了《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引得在场的同学纷纷落泪。

文中画线句“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朴实的话语表现了父亲此时复杂的心情。

请用第一人称,以父亲的口吻描写当时的心理活动。

(2)此篇文章在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表达、形象刻画、情感体现等方面都有亮点,请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写作提示:①赏析时请避开文中画线句;②不少于100字。

六、写作(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
9. (5分)按要求作文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一首《我的祖国》为什么久唱不衰?因为,它用质朴的语言,唱出了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也许相伴我们一路走过,也许只是我们一次偶然的遇见。

河边,我们出生成长、成家立业;河水,流淌着我们的美好记忆,悠悠遐思。

这条河,感受着两岸的风物和人情;这条河,见证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请以“我与一条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若选题二,请自拟题目。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七、名著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
10.(5分) 班级举行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名著阅读活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章回体,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
为“回”或“节”。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请你根据下面这幅图片内容,写出《水浒传》中的一个回目。

(2)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时,为小说取名“四海之内皆兄弟”,你认为这个译名合适吗?为什么?
(3)仿照示例,概述《水浒传》中“武松”这一人物形象。

示例:他,家穷得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他去参加考试连盘缠都要向别人借,可是他还是死心塌地
地参加科举考试,当得知自己金榜题名以后,他竟然欢喜至极而导致发疯。

他就是范进。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2023学年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0分)
1.
【答案】
A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答】
A项,时隐时现:有时隐没,有时出现。

形容模糊、看不清,一会儿隐没,一会儿出现,使用正确;
B项,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

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使用错误;C项,情有可原:按情理,有可原谅的地方,使用错误;
D项,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使用错误。

故选A。

2.
【答案】
C
【考点】
病句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两面对一面,“能否”或者在“是“后加“能否”;
B.前后矛盾,修改的方法是,“超过”或“左右”;
D.语序不当,修改的方法是,“研究”与“了解”调换顺序;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
3.
【答案】
简陋,帐篷,湛蓝,飘逸,蕴藏,绽放,炽热,熄灭,蝙蝠,荡漾
【考点】
根据拼音写字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注意“简陋”“帐篷”“湛蓝”“飘逸”“蕴藏”“绽放”“炽热”“熄灭”“蝙蝠”“荡漾”的写法。

三、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
4.
【答案】
(1)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2)快走踏清秋
(3)随风潜入夜
(4)虫声新透绿窗纱
(5)①B,②F,③E,④C,⑤A,⑥D
【考点】
文学常识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依”的正确书写。

(2)注意“踏”的正确书写。

(3)注意“潜”的正确书写。

(4)注意“透”的正确书写。

(5)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注意不要有错别字。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0分)
5.
【答案】
A
(2)①善于,擅长,②恰逢,正赶上,③对……说
(3)①濠州定远县有一个弓兵,善于使用长矛。

②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吗?
(4)弓兵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窃贼。

【考点】
划分朗读节奏(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参考译文】
濠州定远县有一个弓兵,善于使用长矛,远近同行都畏服他的技能。

有一个小偷也善于击刺,常常蔑视官军,惟与这位弓兵技艺不相上下,说:“与弓兵相见一定要进行生死决斗。

”一天,弓兵因公事来到村埠头,恰逢小偷在市肆喝酒,来势迅猛,不
可躲避,就拖矛来斗。

观看的人围得像墙一样。

许久,两人都僵持不进。

弓兵忽然对小偷说:“县尉来了,我和你都是好汉,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吗?”小偷说:“好。

”弓手随着他的话声趁机刺他,一下就把小偷刺杀,大概是乘其分神不备而胜利。

【解答】
(1)A项,句意:就拖矛来斗。

“曳矛”是“斗”的状语,“曳矛而斗”是语意紧密的短语,其间不停顿。

正确停顿为:遂/曳矛而斗。

(2)①“有一偷亦善击刺”句意:有一个小偷也善于击刺。

善:善于,擅长。

②“适值偷在市饮酒”句意:恰逢小偷在市肆喝酒。

适:恰逢,正赶上。

③“弓手者忽谓偷曰”句意:弓兵忽然对小偷说。

谓:对……说。

(3)①用:使用。

②汝:你。

(4)弓兵与小偷对战不相上下,此时,弓兵忽然说县尉到了来分散小偷的注意力,并建议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小偷答
应“诺”。

就在这时,“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

由此可知,弓兵能够取胜是因为他运用智谋,乘着小偷分神的间隙,找到了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窃贼。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6.
【答案】
(1)卿/今/当涂掌事。

(2)①研究儒家经典,②到,等到,③如今,现在,④对朋友辈的敬称
(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另外新的眼光看待他。

(4)启示: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划分朗读节奏(文言文)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分析评价文章哲理或思想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卿”是主语,“今”是状语,“当涂掌事”是谓语,应在主语和状语之间,状语和谓语之间停顿,即:卿/今/当涂掌事。

(2)①句意: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②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

及:到,等到。

③句意: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

今者:如今,现在。

④句意:长兄你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3)①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

②更:另,另外。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4)这篇文章虽短,但是告诉我们的道理却很多。

孙权劝告吕蒙学习,吕蒙学习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要多读书,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告诉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五、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0分)
7.
【答案】
【考点】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说明文)
理解说明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
说明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说明文阅读开放问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狄更斯)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8.
【答案】
(1)示例:我还真不想去养老院啊,我舍不得家,舍不得孩子……但是,我不去的话,孩子又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北京打拼已经很累了,还得牵挂在家的我……唉,还是去吧。

(2)示例:泪,流出心酸;泪,涌出愧疚。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的情感真挚,用两次流泪触动为人子女的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我”看到父亲佝偻的背影,想到自己不能亲自照顾年迈的父亲,难过心酸。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想到父亲给“我”一个家和如山的爱,“我”却要将他送去养老院,愧疚难忍。

泪水荡涤了迷雾,困难压不住亲情,让我们以亲情为翼,飞跃重重关隘!
【考点】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开放问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时先将题干句子还原到原文中,结合上文明确,“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是父亲在“我”说出“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儿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之后的决定;再联系下文“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即可明确父亲心里其实很矛盾,既不想去养老院,又不得不去养老院。

之后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把自己当作文中的父亲,文从字顺地表达矛盾斗争之后终下决心的心情。

(2)首先读懂文章:文章写了“我”在打算送父亲去养老院过程中内心的几番纠结,中间穿插成长中父亲对自己关爱有加的描写,最终“我”决定将父亲带到自己身边。

文中的“我”不是不孝顺,而是因现实生活的压力才要送父亲去养老院,点明“敬老、养老”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文章使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其次审清提示:可以从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表达、形象刻画、情感体现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来写,也可以将其结合起来写,还可以写其他收获。

将文章与提示结合,即可从以下角度阐述写作:用心感悟亲情的美好,感恩父母;体会细节作用,学会抒发真情;分析父亲形象,理解父爱如山;使用插叙,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此外,还应该注意“不少于100字”这个要求,字数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

六、写作(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
9.
【答案】
例文
我与一条河
河流见证着城市的成长,城市见证着时代的发展。

在我身边,就有一条这样的河流,就有一座这样的城市——这条河是汾
河,这座城市是临汾。

我在汾河边长大。

童年时,汾河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惊险。

特别是到了夏天,木船在汾河的滚滚波涛上颠簸着,船家拼命地
划桨,可是船仍移动得非常缓慢。

长大后,我又将汾河视作“天堑”。

那年我进城上初中,周末要回家。

走到河边时,我呆住了。

船房被淹了,只撑着一顶帐篷,算是渡口。

渡口前都是急于回家的学生娃。

看着这群农家孩子不容易,船家一咬牙解开了缆绳。

我们一起将船拉往上游,再顺流斜划过去。

哪知船进河心,发现浪实在是太大。

所幸船家临危不惧,才冲过巨浪,把我们
送到了对岸。

那时候,最期盼的事,就是课本上读到的那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一天终于盼到了!随着城市东面立交
桥的兴建,临汾城开始伸展两翼,形成东西新城拥着中心古城的现代化城市格局。

跨越汾河,打破阻隔。

从此,临汾这座城市也实现了跨越。

然而,当人们高高兴兴地从桥上走过,俯视桥下时,却又是一声叹息。

谁会想到昔日波浪滔天的汾河,随着城市工业的发
展,竟然散发出刺鼻的味道。

一场治理汾河的生态保卫战打响了。

临汾市摆开“战场”,关停污染企业,清淤疏浚河道,石坝稳固河槽,生态绿化河岸,并
在城市段建设文化景观。

九州广场、廉政文化广场、萱楼……一个个景点如群星般闪烁在汾河边。

汾河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临汾
的城市品位也在不断提升之中。

我站在萱楼上眺望,只见清凌凌的河水穿城而过。

流水被拱身而起的橡胶坝挽留下来,成为一片亮晶晶的湖泊。

这一湖清
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滋养着花草树木,蒸腾的雾气还让空气更加潮润。

再向更远处望去,临汾这座城扩大了,也更美了。

四季变换,城中美景交替。

春花谢了,夏荷开了;夏荷未败,秋菊就已悄无声息地绽开了笑盾。

还有那些凝聚历史光辉、彰显文明色彩的文化景观:九州广场的帝尧传奇、博物馆里的历史风云、图书馆中厚重的典籍……往昔积淀的魅力与今天进取的活力,交相辉映。

我爱汾河,我爱临汾。

这是我的家园。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

1.审题。

结合提示语”这条河,也许相伴我们一路走过,也许只是我们一次偶然的遇见”可知“河”的含义,这条河,可以是我们家
乡的一条河,可以是我们定居之地的一条河,也可以是我们偶然遇见的一条河。

”“我”与“一条河“表明要写“我”与河之间的故事,通过“我”的视角来写与河有关的记忆或表达与河有关的情感。

2.选材。

提示语”这条河,感受着两岸的风物和人情;这条河,见证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给我们的写作指引了方向。

可以写
“我”感受到的与河有关的风土人情,如写“我”与童年小伙伴们在河里快乐的嬉戏,由此表达对快乐童年的回味和对纯朴友情的怀念;又如写“我”跟随母亲去河里洗麦子,由此表达对母亲勤劳能干的赞美。

可以写河流的发展与变化,如写曾经清澈的河流现在变污浊了,由此表达对如何加强环境保护的思考;又如写曾经交流不便的河流如何“天堑变通途”,河边老人的房子从过去土砖青瓦的祖屋到而今宽敞舒适的楼房等,由此表现农村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

B.写作。

本文虽对文体没限制,但适合写成记叙文,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一条河流来承载美好记忆,抒写真挚情感,讴歌巨大变化。

七、名著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
10.
【答案】
(1)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2)合适。

因为这个译名表达了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符合原著的思想。

(3)示例:他,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他勇猛过人,胆大心细,景阳冈打死猛虎,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他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他是梁山泊一名勇猛的虎将。

他就是武松。

【考点】
《水浒传》
见解阐述
情节内容
名著人物形象
句式仿写
课内名著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水浒传》中,杨志受梁世杰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东京。

五月中旬天气酷热难当,杨志却叫随从军士晚出早息,顶着烈日赶路,众人怨声载道。

到了黄泥冈,众人不顾杨志的劝阻,放下车子休息。

吴用等人化成贩枣商人也歇息在此。

白胜装扮成卖酒汉子沿路叫卖。

杨志担心酒里有毒不让军士买。

吴用等人先买了一桶喝,再从另一桶里舀了一瓢并借机下了毒。

杨志等人不明就里,糊里糊涂买了酒喝,结果一个个晕倒,生辰纲全部被吴用等人劫走。

本题图片描写的就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一情节。

(2)解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

《水浒传》把水泊梁山描绘成“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在这里,不论是富豪将吏还是贫贱子弟,“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高低”,表达了人们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故“四海之内皆兄弟”符合小说的思想,如此译名是合适的。

(3)解答本题要仔细观察例句,按照例句的格式,结合武松的事迹和性格特点进行概述,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