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痘病毒—可感染猪、鸡、绵羊三种动物的病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普⼁痘病毒—可感染猪、鸡、绵⽺三种动物的病毒
痘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痘病中最被⼈所熟知的当属“天花”,天
花是⼀种烈性传染病,发⽣疫情时每4名病⼈就会有1⼈死亡,未死亡也会留下严重的痘痕,在
18世纪的欧洲导致了超过1.5亿⼈的死亡。

直⾄1796年,英国⼈琴纳发明了⼈⼯接种⽜痘的⽅式
预防天花,才将天花逐步控制住,经过长时间的努⼒1979年12⽉26⽇,世界卫⽣组织宣布在全
世界范围内消灭天花,⽽天花也成为⼈类在世界范围内消灭的⾸个传染病。

痘病毒是病毒颗粒最⼤的⼀类DNA病毒,痘病毒科中含有脊椎动物痘病毒和昆⾍痘病毒2亚科,
⽽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包括正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绵⽺痘病毒属、野兔痘病
毒属以及猪痘病毒属6个属和未定属的成员。

其中⽐较常见的就是感染猪、鸡和绵⽺三种动物的
痘病毒。

绵⽺痘
绵⽺痘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病⽺感染后会导致⽪肤和粘
膜上发⽣特异的痘疹,可见到斑疹、丘疹、⽔疱、脓疱和结痂等病理过程。

绵⽺痘会导致羔⽺
的死亡率⾼达100%,但是多数成年绵⽺可以耐过,死亡率较低。

绵⽺痘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破损的⽪肤或粘膜感染。

⽽且所有品种、性别和年龄的
免疫均可感染,但不会传染给⼭⽺及其它家畜。

另外冬末春初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季节。

绵⽺痘的潜伏期平均为6-8天,除此感染的⽺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若呈地⽅流⾏性时发
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

该病不同阶段的临床症状不同:
a、前驱期:体温升⾼到41-42℃,有浆液、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从⿐孔流出。

b、发痘期:约经1-4天后发痘。

痘疹多发⽣于⽪肤⽆⽑或少⽑部分,开始为红斑,1-2天后形成
丘疹,突出⽪肤表⾯。

丘疹逐渐增⼤,变成淡红⾊结节,并在5-7天之内变成⽔疱。

c、化脓期:由于⽩细胞的浸润以及化脓菌的侵⼊,⽔疱的内容物发⽣混浊,继之变为脓性,体
温再次上升,⼀般持续2-3天。

d、结痂期(痊愈期):没有其它病原菌侵⼊⽽继发并症时,化脓期很快转⼊痊愈期,即脓疱内
容物逐渐⼲涸,痘疹处形成褐⾊或⿊褐⾊的痂⽪,好像⽣锈的铁钉钉在⽪肤上⼀样。

解剖病⽺可发现⽪肤上的各期痘疹,眼结膜和⿐黏膜潮红肿胀,并有数量不等的浆液性或黏液
脓性的眼眵和⿐液等。

内部检查主要在呼吸道和胃肠道的黏膜常见有出⾎性炎症,特征性病变
是在咽喉、⽓管、肺和胃黏膜等部位出现痘疹。

绵⽺痘的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

⽺圈内要经常清扫,定期消毒,通风良好,阳光充⾜,经常保持⼲燥。

保证
⽺吃饱喝⾜。

2)加强检疫⼯作。

尤其是针对新引⼊的⽺只须隔离21天,经观察和检疫证明完全健康后⽅可与
原有的⽺群混养。

3)疫苗免疫。

⽺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在尾部或股内侧⽪内注射,注射后4~6天产⽣可靠的免
疫。

4)病畜治疗。

对症治疗,局部⽤0.1%⾼锰酸钾溶液洗涤,擦⼲后涂紫药⽔或碘⽢油。

特异性治
疗使⽤康复⾎清。

鸡痘
鸡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禽类的⼀种急性接触下传染病,任何⽇龄的易感禽类均可发病。

患鸡
常表现增重不良,衰弱,蛋鸡患病时还可出现暂时性产蛋下降。

根据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可分
为⽪肤型和粘膜型两种,也可表现为两种的混合型。

1)⽪肤型:病鸡的鸡冠、⾁髯、眼睑和其他⾝体⽆⽑部位的结节状病灶。

解剖可见局灶性上⽪形成结节状增⽣。

接着形成丘疹、⽔疱,约两周后病灶基部发炎并出⾎,最后形成结痂。

2)粘膜型:病鸡的⼝腔、⾷道或⽓管黏膜见到溃疡或⽩喉样黄⽩⾊病灶。

解剖可见在黏膜表⾯形成微隆起、⽩⾊不透明结节,增⼤并愈合后形成黄⾊奶酪样坏死的伪⽩喉,不易剥去,如将其剥去可见出⾎糜烂。

鸡痘的预防
鸡痘主要通过疫苗进⾏预防,通常在鸡翅内测五⾎管处⽪下接种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般接种后的7-10天接种部位局部会出现红肿,随后产⽣痂⽪,2-3周后痂⽪脱落,疫苗免疫期可达4个⽉。

猪痘
猪痘可感染各个阶段猪群,但成年猪的抵抗⼒较强,常呈隐性感染,⽽4-6周龄仔猪感染该病可引起仔猪的死亡。

病猪主要是通过破损的⽪肤或粘膜⽽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传播,此外蚊蝇等也会参与该病的传播,所以夏秋蚊蝇较多的季节是该病的⾼发季节。

⼀般仔猪和育肥猪感染猪痘病毒后会有5-7天的潜伏期,病初病猪体表出现遍布全⾝的红斑,进⽽出现孤⽴的圆形丘疹,丘疹凸出于⽪肤表⾯,后期会发展为⽔泡,最终脓疱破溃会形成痂⽪。

病猪主要表现为奇痒难耐,在墙壁、围栏上蹭痒,发病率可达100%,但死亡率⼀般不超过5%,且病猪采⾷量和饮⽔量⼀般正常。

猪痘的防治
该病⽬前尚⽆疫苗可⽤于免疫,所以预防主要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如定期消毒,控制温湿度等,具体⼯作如下:
a、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猪舍卫⽣,保证猪舍正常的通风,控制温度和湿度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加强猪舍内消毒和灭蝇灭蚊⼯作。

发现临床症状病猪后需迅速将病猪隔离,防⽌传染给同窝的其它健康猪只。

另外要注意防⽌猪群的⽪肤损伤,对于圈舍中的尖锐物品要及时清除,以避免其划伤或刺伤猪群⽪肤。

b、做好检疫⼯作。

新引⼊的猪群要做好检疫和隔离⼯作,隔离⼀周后⽆临床症状⽅可同原有猪群进⾏混群。

c、猪痘治疗。

发病后可在病猪的饮⽔或者饲料中添加板蓝根、黄芩、黄柏等清热解毒类的中药以及黄芪多糖等补益类中药,利⽤中兽医扶正祛邪的理论,帮助猪群对抗猪痘病毒。

同时在饲料中加⼊阿莫西林、强⼒霉素或者氟苯尼考等抗⽣素,防⽌病猪的继发感染。

对于⽪肤溃烂的病猪伤⼝可使⽤紫药⽔或者红霉素软膏进⾏涂布,促进伤⼝愈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