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性到开放性——从青年住宅实践看未来青年共享社区发展
未来住宅发展共享经济与社区共享空间的兴起

未来住宅发展共享经济与社区共享空间的兴起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和社区意识的增强,未来住宅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共享经济和社区共享空间的应用。
共享经济的兴起,意味着人们不再仅仅拥有自己的住宅,而是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服务。
社区共享空间则是指住宅社区内共享的公共区域,如花园、健身房等。
本文将探讨未来住宅发展中共享经济与社区共享空间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一、共享经济在未来住宅发展中的作用共享经济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多余的资源和服务提供给其他人使用的经济模式。
在未来住宅中,共享经济将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共享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人们可以通过共享住宅,将房间出租给其他需要的人,从而增加住宅的使用率。
同时,共享经济还可以将闲置的物品、设备等共享给其他人使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态效益。
其次,共享经济可以降低住宅成本。
通过共享住宅,人们可以共同分担房租、水电费等费用,减轻经济负担。
对于那些无法负担高房价的人群来说,共享住宅将成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此外,共享经济还可以促进社区发展,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二、社区共享空间的兴起社区共享空间是指住宅社区内提供给居民共享的公共区域。
传统的住宅社区往往缺乏公共设施和娱乐场所,导致居民生活质量不高。
而社区共享空间的兴起,将改变这种状况。
社区共享空间可以包括花园、健身房、游泳池、图书馆等。
通过共享这些设施,居民可以更好地享受健身娱乐的乐趣,同时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
社区共享空间还可以促进邻里互助和资源共享,居民可以相互借用工具、共同解决问题,提高生活效率。
三、共享经济与社区共享空间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共享经济与社区共享空间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社会角度来看,共享经济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共享经济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
社区共享空间则可以促进社区发展,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内涵。
从个人角度来看,共享经济可以降低个人的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时代的居住理想 社区篇:让社区走向开放

从 维权到治理
住 房 是 普 通 百 姓 所 能 拥 有 的 最 大 宗 资 产 。 孟子 云 “ 有恒 产 者 有 恒 心 ” ,明 晰 的 房 屋 产 权 和 稳定 的 预 期 ,唤 起 了 人 们 对 自己 财 产 的 强 烈 关 心 ,激 发 了 人 们 创 造 财 富 、爱惜 财 富 的 激 情 ,同时 也唤 醒 了 人 们 的 权 利 意识 和权 利 诉 求 。 另 一 方 面 ,住 房 承载 着 “ ” 的概 念 ,它 不 家 光 给 人提 供 “ ” 的 安顿 ,也 是 人 们 寻 身
的 开 放 。社 区 资源 不 仅 应 该 向 所 有 住 户 开 放 ,还 应 该 向 周 边 区 域 开 放 ,从 而 使
社 区 的 配 套 资 源 与 城 市 的 公 共 资 源 实 现
完 全的 共享 。
而现
在 很 多人 开 始 关 心 “ 在 哪 个 社 区 ” 。 你 这应该是对我国城市居民从 “ 位人 ” 单
维普资讯
每个人 也许无法选择某个姓 氏 却可以选择一处家园
正是从社 区开始 政治恢复了它清新 的原意 对众人之事 的管理 正是从社区开始 礼仪恢复了它清新的原意 对 同胞的敬意与温情
也许无力改变一个国家
却可以改变一个社区 也许 可以漠视 整个世 界 却不能漠视他 的邻居
的 选择 ,在 2 世 纪 的 今 天 ,追 求 公 共 价 1 值 、倡 导 社 区 开 放将 成 为 城市 、社 区 以 及公 民的 必然 选择 。
家 互通 有无 、共 享繁 荣 。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说 ,社 区 开 放 是 全 社
“ ” 受 到侵 害 时 ,人们 的权 利意 识和 家 权 利 诉求 也更 加强 烈 。
浅析青年一代的社区参与行为——以苏州园区菁英公寓为例

及 相 关 的 解 决对 策 。
【 关键词 】 青年 ;社 区参与 ; 社 区归属 感
一
、
问题 提 出
社 区发展 的内源性决定 了其最终动力来 自社 区居 民的广 泛参与。社区参与就是社区居 民和组织 以各种方式或手段直
是对 于菁英公 寓这 样住 户全部 由年 轻人组 成 的新 型社 区来 讲 ,住 户的社区参与度是 否十分低 呢? ( 二 )被动的参与方式 实 际社 区生活 中 ,很 多社 区居民欠 缺对社 区事务主动参 与 的公共责任感 ,其参与方式停 留在社 区工作 人员劝服和动 员后 的被动执行上 , 面对社 区公共的议题 , 不少居 民存在 “ 搭 便车 ”的心理 ,并且受传统 观念影 响 ,认 为社 区管理是基层 政府 、社 区管理 机构 的事情 ,心理依 赖强烈 ,不 主动参 与 , 只是被动接受 ,青年一代 刚踏入社会 不久 ,社会主人翁意识 不强 ,更是较少主动参与社 区事务 。 除此之外 , 目前许多社 区,尤其是新 型的商 品房住宅小 区, 熟人关系表现的十分淡漠 , 邻里之 间甚至都相互不认识 , 人们 只关心切身的利益 ,例如 ,当生活受到干扰 时报告 给物 业或者社 区居委会 ,一般 的模式是反应 问题 、等待解决 ,而 不是发现 问题共 同解决 ,居 民的消费者意识 占主导地位 ,而 社 区大家庭 的意识缺乏 。在这方 面 ,年轻一代 表现的更是明 显 ,即使遇到社 区公共设备故 障 ,也有许 多人 报着等待 的态 度 ,认为总有人会反应 ,“ 搭便 车”现象严重 。 三、菁英公寓居民社 区参与现状 苏州园区菁英公寓是为在苏州园 区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员 工提供 的优质廉价 的租住房服务 ,即园区优租房 ,优租房是 指 为优 秀人才 提供 优质服务和保障 。菁英公寓社 区的特点 主
个性化的青年住宅模式探索

意组合 、 可分可合 的形 式。如果有客 户来 访, 主人可 以封 闭起 隔 墙, 形成 安静 的办公 空间 , 同时也 不会 打扰家人 的正常 生活 ; 如 果 是平 常 的闲暇 时间 , 则可 以敞开 隔墙 , 办公 空间与 家庭生 活
迟 结 婚 ” “ 迟 生育 ” 或 推 。
以在 家 中独立 完成 或通过在 网上 与他人 的协 同工作来 完成 , 避 免 因上下班交通 拥挤而 浪费时 间, 同时也可 以远离 了办公 室里
的人事 纠纷 , 专心从事 自己喜欢 的工作 。在这 里, 家不仅是休息
的港湾 , 同时也是工作创意 的源泉。 顺应这种特殊 的需求 ,O O S H 公寓 出现 了。在 户型设 计 中, 常 采 用 复式 或跃 层结 构 , 实行楼 上 、 下 分 区 , 楼 将居 住 与办 公分
式 、 业 特 征 变换 时 能够 进 行 相 应地 调 整 , 职 即可 以根 据 家庭 的 生
在人 的成 长过 程 中, 青年 阶段是 最有 朝 气、 具有创 造精 神 的。作为社会 中间力量 , 青年对 生活充满着热情 , 喜欢有个性 的 生活 方式。 因此对于他们 来说 , 居住 需求必然也 呈现 出多样 化
住 宅产 生的背景及特点 , 总结了青年住宅的设计要 求, 并对 目 前城市 中存
在 的几种青年住 宅模式进行探索 , 以期能更好地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相应的策略来满足城
市青 年 的 多样 化 居 住 需 求 。 关键词: 青年 住 宅 多样 化 设 计
强调 居住 空间的弹性 、 可变 , 方便 青年 群体在社 会角色 、 生活模
青年住房问题研究解决年轻人住房需求

青年住房问题研究解决年轻人住房需求住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年轻人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当今社会,青年群体的住房需求更加迫切。
本文将探讨青年住房问题的状况,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年轻人住房需求的措施。
一、青年住房问题的现状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首先,房价的上涨使得购房成本高昂,许多年轻人无法承担。
其次,租房市场竞争激烈,房屋租金居高不下,给年轻人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很大压力。
再者,土地资源有限,城市发展并未充分考虑到年轻人的住房需求,导致供给不足。
二、青年住房问题的原因分析青年住房问题的出现有多个原因。
首先,房地产开发商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追求高利润,导致房价过高。
其次,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不能有效满足年轻人的住房需求,重商轻民的思维束缚了住房供给。
此外,银行贷款政策对于年轻人来说并不友好,首付和贷款利率限制了他们购房的可能性。
三、解决年轻人住房需求的措施为了解决年轻人住房需求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土地政策,增加土地供应,降低成本;同时优化贷款政策,降低利率,提高贷款额度,帮助年轻人实现购房梦想。
2. 加强租房市场管理:建立健全的租赁市场机制,完善租房合同制度,加强租房市场监管,打击违法行为,保障年轻人的租房权益。
3. 推动共有产权房建设:共有产权房作为一种新型住房供应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年轻人住房问题。
政府可以加大共有产权房的建设力度,提供符合年轻人经济承受能力的住房。
4.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年轻人的住房补贴力度,确保每个年轻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住房权利。
5. 鼓励租购并举:通过购租并举政策,鼓励年轻人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购房或租房,以满足不同需求。
结语青年住房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年轻人住房需求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多方联动,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解决青年住房问题,让年轻人拥有安居乐业的环境。
青年社区建筑设计与社交共享空间研究

青年社区建筑设计与社交共享空间研究新时代的社区建筑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满足人们日常居住需求的问题,而是逐渐转变为创造具有社交共享功能的空间。
尤其是青年社区,作为年轻人的居住和交流场所,设计师应该以社交共享空间为出发点,打造更具活力和互动性的社区环境。
首先,青年社区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年轻人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表达。
年轻人在社交上更加开放和积极参与,他们渴望在社区中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群体并发展深入的社交关系。
因此,在社区中设置多样化的共享空间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传统的公共区域,如公园和广场,还可以增加一些特色社交空间,如青年文化创意中心和咖啡馆等,这些地方可以成为年轻人聚集、交流的场所。
其次,在社交共享空间的设计上,应该鼓励并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
社区建筑应该提供各类活动和设施,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年轻人的需求。
可设计多功能的露天广场,如开放式舞台、健身器材和运动场地等,使年轻人可以在这里进行户外运动、学习和展示才艺。
此外,在社区内设置创客空间、图书馆和共享办公室等设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学习、工作和交流的机会。
同时,社交共享空间的设计还要注重人们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虽然鼓励社交互动,但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独处和享受个人时光的需求。
可以设置安静的休闲区域、图书阅览室和私密的庭院等,供居民独自阅读、思考和放松。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使社区空间既有公共互动的部分,又有个体活动的角落,满足人们对于不同空间需求的追求。
此外,社交共享空间还可以与科技相结合,为青年人提供更智能的交流和互动体验。
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智能家居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将社区空间打造成智能化的社交平台。
例如,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查看社区活动信息、预订共享设备和与其他居民进行交流。
而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为年轻人提供虚拟社交场景,促进他们更多地在线上进行交流和合作。
总之,青年社区建筑设计与社交共享空间是为了满足年轻人日益增长的社交需求。
在设计中注重多样化、互动性、隐私性和科技应用,可以打造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社区环境。
未来社区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未来社区建设的思考与探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社区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单位,是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地方。
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居民的幸福感。
因此,未来社区建设的思考与探索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未来社区建设应该是生态化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
未来的社区应该采用生态设计理念,使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社区的建筑、交通、垃圾处理等都应该采用绿色、环保的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同时,社区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提高居民的自然环境素质。
其次,未来社区建设应该是智能化的。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正在逐渐应用到社区建设中。
未来的社区应该采用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社区的智慧化程度和便利性。
例如,社区可以安装智能门禁系统,提高居民的安全性;可以建设无人超市和智能快递柜,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可以采用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等,实现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等。
同时,未来社区建设应该是共建共享的。
社区应该注重居民之间的交流和相互扶助,营造和谐、友好的社区氛围。
社区应该设立各种公共设施,如公园、健身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等,让居民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交和互动。
社区也应该注重社区的共享经济,鼓励居民之间资源共享和协作。
例如,社区可以建设共享办公、共享车位等等。
最后,未来社区建设应该是充满活力的。
社区应该注重文化、教育、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活动等,丰富居民的文体生活,增加居民的幸福感。
例如,社区可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音乐会、舞蹈表演、文学讲座等等,让居民享受文化的熏陶和乐趣;可以开设各种教育培训班,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可以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让青少年和老年人有更多的社区参与感。
总的来说,未来社区建设不仅关乎城市的未来发展,也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幸福生活。
社区应该注重生态化、智能化、共建共享和充满活力等多方面的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服务体验。
青年节青年应该如何服务社区治理创新

青年节青年应该如何服务社区治理创新在每年的青年节,我们都会思考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治理创新离不开青年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那么,青年应该如何服务社区治理创新呢?首先,青年要深入了解社区的需求。
这意味着要主动与社区居民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和期望。
可以通过参与社区的调研活动,或者组织居民座谈会等方式,收集一手信息。
比如,是社区环境需要改善,还是公共设施不足;是社区文化活动匮乏,还是邻里关系有待加强。
只有清楚地知道社区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提供服务和参与治理。
其次,青年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如今的青年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无论是信息技术、教育、医疗,还是艺术、环保等。
例如,学信息技术的青年可以帮助社区建立和优化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社区工作的效率;教育专业的青年可以为社区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课外辅导和兴趣培养;医疗专业的青年可以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普及卫生知识,关注居民的健康状况。
再者,青年应当积极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服务社区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参与社区的环保行动,组织垃圾分类宣传和清理活动,美化社区环境;或者参与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活动,为他们提供生活帮助和精神慰藉。
在志愿服务中,青年不仅能够为社区带来实际的帮助,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也是青年服务社区治理的关键。
青年思维活跃,敢于尝试新事物,应该积极为社区治理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案。
比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社区居民的线上交流和互助平台,方便居民之间的沟通和问题解决;或者引入新的社区管理模式,如社区共享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青年还需要注重与社区其他力量的合作。
社区治理不是孤立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参与。
青年要与社区的党组织、居委会、物业公司以及其他居民群体密切合作,形成合力。
在合作中,要充分尊重各方的意见和利益,共同推动社区治理的创新发展。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治理创新,青年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共同生活:共享居住和青年公寓

461[ TOPIC ] 主题/风还是火焰?—荷兰海归建筑师的思考与作品 WIND OR FIRE ?—THE THOUGHTS AND PRACTICES OF DUTCH RUTURNEE ARCHITECTS近年来由于中国大城市的发展,外来年轻人对居住空间的需求量大增,市面上迅速出现了很多运营服务于青年人群的长租公寓产品模式。
青年公寓一般是通过对城市或园区中的单体建筑进行整体改造,形成一个数百户规模的共享式居住社区。
人们如何共同地生活在一起,是我们在这类项目中对设计持续的发问。
建筑师山本理显曾提出“地域社会圈”构想:即一个公寓集合体中,只将居住中最基本的部分作为私密空间;而将生活起居的辅助和延展部分局部拿来和邻居们进行小范围共享使用,这样就带来了一个小的“自己的家”和一个大的“共享的家”。
我们希望将这种带有强烈社区精神的“共同生活”理念带入到青年公寓中,在数百人的社区中能够因公共空间中的个体参与而在社区生活中形成若干个即时的社群。
2017年完成的北京邦舍青年路公寓,通过对其中庭的户外化设计处理,形成一个青年社区的公共客厅,从而带来社区的集体性和归属感;在烟台春晖路泊寓项目中,原有的三栋厂房被加建的公区和走廊串联在一起,客厅、内院、餐厅、平台等功能形成从地面到屋顶的公共空间序列,供住户使用;而“超级巴比伦”作为一个理想共享社区构想,既解决了在小尺度下人与人的共享生活可能,又在一个大的尺度形成了居住集群和共享社区,集体中的个体的生活方式得到充分保障,每一个富于个性的个体共同构成了集体的社区。
共同生活:共享居住和青年公寓超级巴比伦家空间的营造北京邦舍青年路公寓烟台春晖路泊寓内庭院烟台春晖路泊寓超级巴比伦中央山谷超级巴比伦构想图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推进社区建设,服务青年群体多样化需求

推进社区建设,服务青年群体多样化需求服务青年群体多样化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区建设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居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场所。
如何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青年群体的需求,成为了社区建设的重要课题。
2023年,我国社区建设的重点将更加注重服务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快速流动,社区居民对于生活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特别是青年群体,作为社会的主力军和未来的希望,他们对于社区建设的期待更高。
在社区建设中,应重视青年群体的参与和意见采纳。
青年群体是社区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拥有丰富的创新思维和新颖的观点。
社区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聘请专业人员协助青年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规划和决策过程。
通过定期召开青年论坛、征集意见等方式,使青年群体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促进社区建设的民主化和透明化。
社区应提供多元化的文化和教育服务,满足青年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青年群体具有学习和成长的需求,社区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和培训机会。
例如,开设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班、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建设图书馆等,为青年居民提供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平台。
此外,社区还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在校外课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为青年居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时,社区也应关注青年群体的就业和创业需求。
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选择创业或自主就业。
社区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服务中心、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等方式,支持青年创业者的发展。
此外,社区还可以与企业合作,举办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等,为青年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社区建设中,应加强青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和公益活动。
青年群体热衷于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他们希望通过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区应提供更多的公益项目和机会,鼓励青年居民参与其中。
例如,开展环保活动、志愿者服务、社区义工等,让青年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责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未来社区”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

“未来社区”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未来社区是一种理念,是对未来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规划和构想。
在未来社区的建设中,我们需要面对许多理论性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与未来社区建设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
1. 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在未来社区建设中,我们必须考虑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以满足人们对住房、交通、能源和其他基本需求的需求,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这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推动绿色建筑和交通方式的发展,提倡回收利用和循环经济,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破坏。
2. 社会包容性和公平性未来社区建设需要考虑社会包容性和公平性的问题。
我们需要考虑如何确保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如何减少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以及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这需要设计和建设能够满足各种需求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提倡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公平和经济公正的发展。
3. 技术和创新未来社区建设需要考虑技术和创新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新技术和创新应用到社区建设中,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这需要投资和支持科技研发与创新,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城市建设,鼓励科技企业和创业者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
4. 社区参与和民主治理未来社区建设需要考虑社区参与和民主治理的问题。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居民参与决策和规划,如何建立有效的社区治理机制,以及如何提高社区的自治和自治能力。
这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推动社区自治和基层治理改革,促进居民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实现真正的社会民主和公民参与。
5. 文化和历史传承未来社区建设需要考虑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问题。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如何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以及如何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文化的持续发展。
这需要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和规划,建立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推动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教育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未来社区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未来社区建设的思考与探索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未来社区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未来社区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居住地方,更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并探索未来社区建设的方向,以便为未来的生活和发展做好准备。
一、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未来社区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已经成为未来社区建设的重要趋势。
在未来的社区中,各种智能设备将会被广泛应用,从智能家居到智能交通系统,都将给居民带来更加便利的生活方式。
未来社区也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行,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建设,以保障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与环保未来社区建设需要注重生态与环保,以保护自然环境,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
在未来社区中,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绿色交通系统,推广垃圾分类和废弃物处理等环保举措。
未来社区也可以通过建设庭院式社区、打造绿色休闲空间等方式,让居民们更加接近自然,享受更加健康和美好的生活。
三、多元化与共享经济未来社区还需要注重多元化与共享经济的发展。
在未来社区中,我们应该鼓励各种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同生活,推动社区多元化的发展。
共享经济也将成为未来社区建设的重要方向,通过共享资源、共享设施、共享服务等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浪费,打造更加和谐、共享的社区生活。
四、社区参与与自治未来社区的建设离不开居民的参与与自治。
未来社区建设需要注重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社区自治也需要得到加强,通过建立社区自治组织、开展社区议事活动等方式,让居民们更好地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与决策中,让社区建设更加符合居民的需求和愿望。
五、人性关怀与社会服务未来社区建设也需要注重人性关怀与社会服务。
在未来社区中,我们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富足,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服务。
通过建立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图书馆、社区养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关怀,让社区成为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
用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上海社区更新微基建

用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上海社区更新微基建作者:诸大建孙辉来源:《党政论坛》2021年第02期[摘要]社区更新微基建是面向高品质生活,有效满足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需求的小微型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社区更新微基建,对上海建设韧性城市、做好“六稳”工作和落实“六保”任务、发展中小企业以及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要在明晰建设重点的基础上,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引领,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注重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加快推进社区更新微基建。
[关键词]人民城市;社区更新;微基建面对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金融危机、欧美经济深度衰退、中美贸易摩擦等重大挑战,投资作为扩内需的两根支柱之一,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就上海而言,在疫情之后搞基建投资要“三管齐下”,在老基建和新基建(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的基础上,还要从人民城市“三个People” ①的角度,以“15分钟生活圈”为中心搞社区更新微基建,有助于常态化抗疫和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发展,服务于“六保”任务和“六稳”工作,深化上海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上海全球城市的质量,支撑上海2035规划目标实现。
一、社区更新微基建的内涵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社区更新微基建主要是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面向高品质生活需要,打通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中的堵点、痛点、难点,有效地满足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需求的小微型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社区更新微基建,在实施主体和服务范围上既区别于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也不同于旧有的社区建设;既不是由开发商主导的新建大型居住社区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也不是政府主导的对旧区改造大拆大建,而是对标上海2035年规划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对传统老旧社区从增量空间发展到空间存量优化的有机更新和品质提升,从而实现从过去20年到未来30年的社区升级,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青年公寓公共开放交往空间的设计实践

青年公寓公共开放交往空间的设计实践王颉【摘要】文章以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上述群体在日常活动和社交生活等方面的特征,并以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人才公寓中的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分析了其在公共空间平面与竖向的布局优化和户外、建筑物架空层、室内等不同区域公共空间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2页(P83-84)【关键词】青年公寓;公共空间;设计;社交【作者】王颉【作者单位】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1 青年群体行为活动与心理特征分析青年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或是刚刚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或是已学有所成的归国学者,或是满腹经纶的行业科技领军者。
大多数在人才公寓中居住的青年人才其经济基础在目前高昂的房价面前显得尤为薄弱。
部分青年人才在长期居无定所的漂泊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1]。
青年群体的生活丰富多彩,兴趣爱好广泛,从而其对于公共空间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当青年人才步入社会之后,两点一线的生活与工作模式,使得大批青年很难在社区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青年群体由于处在家庭、事业蓬勃发展期,其家庭结构、经济收入、工作环境极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转变,例如结婚、生子、跳槽、高升等,致使其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也会随之产生不同的变化。
2 项目概况本项目规划用地位于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的E8单元控规内,项目东至曙光路、南至董庄河路、西至站东路、北至韩许河路,地块东西约441米,南北114米,项目用地面积为4.24公顷,项目建成后将作为生态科技新城配套的人才公寓。
项目现场场地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场地地面高程在6.43~7.25米之间。
3 公共开放空间布局设计3.1 场地平面布局的优化设计师在对项目场地走向、采光、建筑物限高等客观条件进行充分的考量后,为了使场地发挥最高利用率,其建筑物的布局必须采用沿项目北侧河道平行布置的方案。
青年公寓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青年公寓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青年公寓是指专门为年轻人提供住宿的公寓,它通常基于共享经济模式,提供温馨舒适的住宿环境和便捷的生活服务。
目前,随着新生代年轻人的迅速增加,青年公寓市场也日益火热。
青年公寓设计旨在创造一个与传统公寓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设计趋势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一方面,青年公寓注重共享经济和社交体验,因此在设计上更加强调公共空间的布局。
例如,共享厨房、电影院、健身房等公共功能区域的设置,可以促进青年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另一方面,青年公寓的租户主要是年轻人,因此在空间设计上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自由度。
例如,可以提供多种房型选择,以及个性化的装修方式,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青年公寓设计也越来越注重智能化和数字化。
例如,可以安装智能门锁、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等,方便租户的使用和管理。
此外,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也可以为业主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管理方式。
未来,青年公寓设计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
例如,可以通过绿色环保设计,提高生态环境和健康指数;可以通过设计创新和科技应用,提高生活品质和舒适度;可以通过社会责任和公益行动,传递更加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总之,青年公寓设计的未来将在创新、人性化和可持续性方面不断发展和进步。
- 1 -。
中国当代青年住宅的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青年住宅的发展历程摘要:关注当代住宅的发展,不仅应该关注其中的建筑文化,还应关注折射出的社会形态,观察社会导向发生的转变。
因此,本文抓住一类群体——青年人,一种居住建筑——青年住宅,以点带面,探寻住宅的发展。
青年住宅的演变体现了多层面的内容,居住文化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青年需求的改变,社会主体的转化等等。
关键词:青年住宅居住行为套型演变1 前言青年住宅是精神寄托的地方——是感觉,是意象,是时尚享受的地方——一个真实的回应。
青年住宅除了要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外,还需提供符合青年需要的场所感。
在这里,它能给予青年安全感的、提供仿佛父母或爱人角色的物业管理公司等;同时它应该是青年脱离世俗商业气息的精神高地,提供诸如现代艺术展览馆、小剧院、摇滚练习室、画室等等的文化活动设施。
甚至是建立数个回应青年对儿时最爱的小吃、游戏、夜市,往日校园的一角的特色场所。
2青年人居住行为分析2.1 青年期与青年青年期这个术语,来源于拉丁文动词“adolescere”,意思是“向成熟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青年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期,是一个获得有效参与社会所必需的态度和信念的过程。
一般认为18~35周岁以内的未婚或已婚男女均属青年。
2.2 青年住宅青年住宅指为了解决城市青年(C18-35周岁)居住问题设计的小套型住宅,它既有一般小户型住宅的户内生活基本条件,又具备青年人活动的配套设施(可在裙房中解决,也可在住区中提供)。
2.3 青年行为模式研究在社会生活消费方式的影响下,实际上人们的生活行为对套型模式起着主导作用。
人们的生活行为主要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
形成生活方式的原因不仅涉及人们的职业情况、文化教育程度、社会交往范围、经济收入水平,还有个人的年龄、性格、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因而生活方式的千差万别是必然的。
与之相适应的居住行为模式也必然呈现多元性。
2.4 青年人的居住需求在探索居住者的需求状况时,虽然各年龄阶段的具体需求可能各不相同,但其中必然存在着居住者需求规律性的东西,即人有我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公共性到开放性——从青年住宅实践看未来青年共享社区发展From Publicness to Openness--Future youth shar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outlook from the practice of youth housing■ 伍曼琳 WU Manlin 周静敏 ZHOU Jingmin【摘 要】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以理解青年群体特点和需求为基础,探讨如何创造围合、共享、开放的青年社区。
文章从三个实践案例出发,分别分析其对于青年居住生活模式形成的贡献和局限性,并从政策和互联网技术方面提出对未来青年共享社区的展望。
【关键词】青年群体;居住模式;围合;共享;灵活性;开放性【Abstract 】 Under the current social contex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eatures and needs of youth groups,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create a young people community of enclosure, sharing, and openness. Starting from three practical cases, this article separately analyzes its contribution and limitations to the formation of youth living mode, and proposes an outlook for the future youth sharing commun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ies and Internet technologies.【Keywords 】 youth group, living pattern, enclosure, sharing, flexibility, openness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578377)。
伍曼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周静敏,通讯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0 引言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向城市方向的大量迁移,根据《2016当代中国人口流动研究》中的数据,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流动人口急剧增长,尤其体现在大城市地区。
在年龄结构方面,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主要集中在15~34岁的青年年龄段上,到今天,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增大。
在另一项关于过去近五年大学生毕业去留的调查研究中,59%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离开学校所在的城市,而流动方向也主要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主。
青年年龄段群体的发展现状带来的是该群体对居住空间需求的快速增长,然而其大多数经济实力不足、生活压力巨大,难以承担高昂的房价,因此,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相应地,针对青年人群居住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也应运而生,首先应明确其所面临的生活现状及特定需求,该年龄段人群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和工作压力大。
青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初入社会或者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学校在读群体,经济基础不稳定,在昂贵的房价面前买房几乎难以实现,同时,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往往给青年群体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2)缺乏归属感、认同感。
正是在“买房难”的巨大压力下,大多数青年人选择租房的生活模式,而如今的社区难以带给他们较高的生活品质,更无法满足他们形成自身认同和归属感的需求。
(3)个性化和多样化。
青年群体有着丰富多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体现在他们对空间的需求多样化、个性化。
(4)追求私密性同时追求共享性。
对于私人空间,他们希望拥有更高的私密性以适应其个性化,对于部分具有公共性质的空间,他们认为共享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公共性。
(5)交往匮乏。
青年群体步入社会后,原本在学校形成的交往圈子被打破,新的交往几乎都建立在工作的需求上,难以形成亲密的关系。
青年群体是具有潜力的群体,包括其经济实力、工作状态和家庭结构都极容易发生改变,从单身到情侣,再到成家,甚至可能有宠物成员,家庭成员的增加和家庭关系的改变都会影响居住空间的布局。
(6)流动性、家庭结构易改变。
适合青年人的居所也应该满足几个基本条件:首先,应满足经济实惠的要求;其次,可以为青年人提供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最后,应能够灵活应对家庭成员结构等诸多变化。
纵观这方面的实践作品,从最初公共空间和归属感的营造到共享空间的出现,开放性、多样性及居住品质都在逐渐提升,在此基础上,青年社区及居住模式也逐步衍生出了更多的选择,有着更加丰富的发展。
1 苏州青年公社——归属感营造的初尝试1.1 规划策略——围合在中国各地的传统建筑中,合院式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居住建筑组合形式,比如,在北方最为熟悉的四合院,它通过北房(正房)、南房(倒座)和东西厢房,从四个方向围合出中心的院落。
而在南方地区,院落的概念也同样重要,被人们所熟知的苏州民居往往由多个院落组合而成,这种传统的居住组合方式其实也体现着一种传统城市的规划策略——围合。
苏州青年公社(图1)于2005年竣工,在该青年社区的规划中,自基地东北到西南方向,依次由围城似的合院类型组团、纵横式的半开放类型组团及点状组团组成,西侧点状组团结合公园水系绿植布置,基地开放性也由东向西递增。
中心形成绿化轴线及视线通廊,各建筑组团围合形成梯形中心广场(图2)。
在规划中,围合体现的不仅仅是传统形式的延续,更主要的是结合青年人群的特定需求创造出的一种归属感,这也是该青年社区与其他普通住宅区不同之处。
苏州青年公社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外地员工的住宿问题,他们离开原本的城市,工作和经济状态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于这些青年人来说,归属感的营造不仅仅拉近了居住者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跟这个城市的距离[1]。
1.2 公共空间的营造与苏州民居的多个院落组合相似,苏州青年公社也通过围合形成了多个公共空间组合,最外层次是梯形中心广场(图3),这是居住者最核心的互动场所,也是最开放的交往空间。
从单个建筑单元的内院到社区广场,公共性逐步递增,资源和功能围绕公共空间得以整合[2]。
从商业、休闲、娱乐到公共服务设施,青年居住者可以图1 苏州青年公社图2 总平面结构图同样,在苏州青年公社中,建筑中的东西连廊空间、提供日常闲谈的休息平台,以及建筑转角的活动室、小商店,带动着青年居住者活动的发生,而连廊式公寓通过东西连廊围合形成的底层院落(图4),将交往从建筑室内引向室外空间,并且逐渐渗透到更为公共开放的中心广场,多功能的复合带来的是青年群体个性化、多样化的活动选择,以上众多的公共空间侧重不同,交织形成了丰富的交往空间以及多样的青年社区生活。
1.3 户内空间及局限性在居住单元套内设计和户内空间营造方面,由于苏州青年公社定位为工业园区的职工宿舍,因此,居住单元对厨卫空间较少考虑。
连廊式公寓采用设置公共卫生间的做法,套间式公寓也以单一重复的方式布置居住单元,多样性的缺乏大大降低了居住品质,也使得居住者容易将该社区作为临时性的庇护场所,而不是具有归属感的家。
在交往空间塑造中,苏州青年公社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可能也跟较早的设计建造时间有关。
主要层级的公共空间主要体现在社区的规划以及室外环境的设计上,室内公共空间的层级较少,大部分公共空间独立存在于建筑转角处、东西连廊、楼层尽端处,使得交往活动和日常居住生活难以形成紧密联系。
在套间式公寓平面中,仅少部分嵌于居住单元之间,且与楼梯间相对,缺乏功能置入(图5);在连廊式公寓平面中(图6),公共空间类型单一,若能与立面凸窗形式结合,以盒子形式嵌套于居住单元之间并赋予更多功能,将更加适合青年人生活(图7)。
2 吉林新青年公社——层级共享享受到更为高效、便捷、多样的生活,而这些围合而成的院落、广场也成为了青年社区中活动的发生器。
活动的促进往往也是交往的促进,对于青年群体而言,交往是稀缺而珍贵的,在传统的合院式住宅中,围合有利于拉近家族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围合出的院落里,活动交叉发生,交往的频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图3 中心广场图4 内院活动空间图5 套间式公寓平面图图6 连廊式公寓平面图图7 立面凸窗2.1 空间共享升级——与苏州青年公社对比如果说2005年建成的苏州青年公社是建筑师针对青年群体设计的初尝试,那么,2015年建成的吉林松花湖新青年公社(图8)则是对未来青年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促进青年人的交往以及室内外空间公共性问题上给出了更为完整的答案,相比于之前的探索,新青年公社在设计策略上,将原本“筒子楼”式的集体居住模式,通过增加中庭和一系列共享空间,进而演化成“新邻里”共享的居住模式[3]。
2.2 层级、尺度与模式相比于苏州青年公社主要着眼于规划层面上的公共空间设计,吉林新青年公社在公共空间的分级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全面升级,通过进一步明确公共空间与共享空间的定义,使得其在社区中呈现了多层级(图9),从最具公共和开放性的室外广场、半公共性的全楼公共空间和公共交通空间、半私密性的邻里共享空间,到最具有私密性的个人居住空间,空间类型和性质之间既有明确的界限,又能够彼此和缓、流畅地过渡,正是适应了青年人群对于私密性的要求和对共享性的接受度。
同时,空间的过渡也是尺度上的推进,从大尺度逐渐向小尺度变化,人与人的关系也逐渐从公共性、社会性向个人性、亲密性变化,最终形成许多小的邻里单元,在这些单元中,人们更容易共同进行兴趣活动,在琐事上互帮互助,形成集体责任感,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邻里单元为青年居住者创造了新的交往圈子。
比起连廊式连接公共与居住单元,新青年公社的内部空间布局给人的感觉更近似于城市街道中的空间体验,人们行走的交通空间(图10)、邻里共享空间(图11)、公共活动空间交织在一起,就好像步行于城市街道中,身旁时常会出现一些咖啡座椅,人们或是吃着点心,或是交谈,又或是漫无目的地张望,行人匆匆而过,与停留的人发生短暂的视线交流,也可能遇见一两个熟人攀谈几句……这样的生活场景也正在新青年公社中上演着,设计师通过增加建筑体量的转折,折一为四,将人们在交通空间中穿越时的速度放慢,在他们的居住生活中增加偶然相遇和交流的可能性。
之所以能够营造这样的空间体验,是建立在对青年人群特点的研究上,他们有意向去与人分享一些空间,因此才形成了承载着许多居住活动的邻里共享空间。
实际上,这些邻里共享空间是原本住宅定义中起居室的公共化,不同居住者的不同活动能够在同一空间发生,并且这种起居室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尺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