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的路径研究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双高计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10月25日,教育部和财政部公示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拟建单位名单。

“双高计划”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简单来说就是要建设属于我们的高水平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课题研究可以让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结合度更加紧密,在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构建产教融合新模式上迈出重要一步,对区域产业发展、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产生积极影响。

(二)课题界定
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能力培养。

既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与人才需求主体――企业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满足学校教学改革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提高毕业生的质量,让绝大部分学生实现就业;且能为企业输送更多、更好、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三)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课题组着重从国内相关研究出发,尝试探索“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厘定及相关策略。

唐敏,张继媛(2020)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抓手,从师资队伍培养、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教材建设、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高职专业建设改革系列举措。

陈影,景秀眉(2020)、路娟(2020)明确主体责任关系、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凝练培养目标等重建“现代学徒制”的策略,构建高效、创新的教学体系。

刘晓慧(2020)、邢志鹏(2020)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促推现代学徒制落地。

李丽阳,李虎斌(2020)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建设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调动多方参与主体的资源力量,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训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王卓如(2020)、郭进磊(2020)、胡英华(2020)探讨“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就如何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对策性研究与设计。

潘光永(2020创新改革实践思路,构建“三阶段、两方向”课程体系,开展“项目教学、工学交替、科教融合”教学模式改革,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中心“一体化”配置,强化高素质双师团队建设,提升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强化“产教融合班”创新实践效果,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董文明(2020)、杨雪(2020)、贾敬童(2020)、符保龙,蒋文胜(2020)、邓超,张婷(2020)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1+X”证书制度下对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与措施。

文献述评: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发现,学界对校企合作模式背景下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较多,也取得丰硕理论与实践成果。

但缺少对个案研究的跟踪指导,因此本文着眼于个案研究,结合课题组选取学校为参照,对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进行跟踪研究,可以更好地对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工科理念中落地实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选题意义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更迭出新,面向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主动思变,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行业企业标准为要求,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为课程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体验式人才培养路径。

(五)研究价值
通过此课题研究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予以分析厘定,在学院指导下尝试对接优秀校企合作单位,既是学校对“助力职业院校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工作的认可,也是我院践行职业教育改革、实现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重要体现。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以课题研究为出发,从专业供需调研、行业企业实地走访、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推进学校的专业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调研其他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梳理湖北区域部分高校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比对差异,找出以现代学徒制为着力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方向。

推动我校教学标准的实施与完善,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2)厘清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义。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

3)凝练专业建设特色。

按照“学科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企业”的发展思路,坚定内涵式发展,积极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逐步凝练专业建设特色。

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项目、实习对接生产的“三对接”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工学一体的识岗、跟岗、轮岗、顶岗“四递进”核心课程教学路径,推进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学习场所与工作场所的深度融合,把握质量核心,做实双主体育人。

(二)研究内容
1)通过搜索、梳理、归纳、分析国内外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有关的文献,阐述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概念,对有关现代学徒制构成要素的界定、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解,为本课题找到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2)通过对我校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针对调查对象设置不同的访谈提纲,对教学基本情况、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态度和看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设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解,发现存在的问题,从校企双方合作体系、合作质量、学生企业表现等方面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3)搜集典型案例,借鉴优质人才培养的经验,以案例分析法对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进行考察,总结可以借鉴的经验,为探讨具备行业规律的教学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

4)基于前期研究成果,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探究优质人才培养路径: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课程实施、教材建设等工作,探索聘请企业业务能手进校园入课堂,针对岗位认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课程实践教学,实现一名专任教师和多名企业兼职教师的
“1+N”教学模式。

研究路径为:查阅整理文献——梳理研究现状——找到研究基础和研究思路——问卷调查和访谈——呈现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搜集案例——提取案例规律——进行教学策略设计——得出结论。

5)最后,通过研究结论,总结研究成果。

(三)研究重点
1)目前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改革中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本课题依托个案研究怎样来避免,以制订解决对策使高职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可以真正起到适应教育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以实现对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以焕发出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真正活力?
2)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观念转变具体影响程度如何?通过对学生的新工科思维、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其效度如何,怎么来衡量?
以上2个问题都是本课题予以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创新之处
本课题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提出实施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即依托某一优势学科,将其纳入校企合作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发展其中与新工科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培养“厚技能理论基础、强职业核心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经过前期的学习和研究,初步拟定“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应该具有“专业培养目标整体解读”、“聚焦活动探究”和“综合评价提升素养”三个基本层面的操作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家教育发展、新课改等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区内外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理论、实践研究文献,分析总结高职现代学徒制建设的主要经验、做法、存在的问题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指导。

2)问卷研究法:围绕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课题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分析学生、教师、家长和企业用人方在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培养维度的主要困惑和需求,可以成立课题组赴湖北**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交流校企合作经验。

3)访谈研究法:围绕教学方法与效果、校企合作课程设置、观摩交流课、学科教学融合等主题,与学生、教师、家长和企业用人方等进行访谈,收集其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

4)行动研究法:通过给学生讲授观摩交流课、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指导,以及贴近学生生活且引起思考;
5)比较研究法:将继续学习、继续探究,借助本课题研究,让课程从实践深处创生,从“教”课程到“学”课程;从“学”课程到“研”课程;从“研”课程到“创”课程的转变,让此课题研究成为推动我校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研究纵深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20年6月-2020年7月)
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与计划;
②收集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研究,奠定研究基础;
③组织课题成员研究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各类情况,制定前期调查问卷。

④完成前期研究调研报告。

2)研究阶段(2020年8月—2022年3月)
①进行问卷调查等,获得数据,分类撰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
②整理资料,查找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提出具体研究内容与方式;
③设计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实验,撰写相关论文;
④撰写中期研究成果;
3)总结和结题阶段(2022年4月-2022年7月)
进行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结题报告及相关论文,总结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主要参加项目主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前期就学校响应省市要求,作为省教育省校企合作首批100人计划成员,对工学结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应
用技术,参与研究制订人才方案有一定的研究。

并承担了省级、校级多项课题研究,同学作为学校重点立项的“互联网+”创新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和企业探索成果转化工作。

近二年获湖北省科技厅成果3项,核心观点是:要持续深入探索双高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推进“1+ X”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打造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

主要参加项目人一:教授,硕士研究生,为首批湖北省教育厅“现代学徒制专业”承担实践者,教授对现代学徒制在我校我院的试点取得了成功,与华为、华三进行合作,对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取得了重要成果。

主要观点是现代学徒制试点要向纵深发展。

主要参加项目人二:讲师,硕士研究生,学校团委的书记,在社会实践,人才队伍的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研究,主要观点是校企深入合作学生要全面发展。

5、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唐敏,张继媛,宋云艳.“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南方农机,2020,51(13):143+152.
[2]陈影,景秀眉.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07):79-81.
[3]路娟.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与重构——以数媒艺术设计专业试点班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7):189-190.
[4]刘晓慧.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外企业家,2020(19):166.
[5]邢志鹏.践行“工匠精神”打造高职院校艺术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软装设计为例[J].戏剧之家,2020(18):171-172.
[6]李丽阳,李虎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03):43-46.
[7]王卓如.新冠疫情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18):1-3.
[8]郭进磊.产业转型升级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7(02):121-127.
[9]胡英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双高计划”背景[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06):72-75.
[10]潘光永.高职本科“三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06):30-35.
[11]董文明.供给理论视角下“双高”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继续教育研
究,2020(04):100-104.
[12]杨雪.广西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8):169.
[13]贾敬童.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外企业家,2020(18):177.
[14]符保龙,蒋文胜.“1+X”证书制度下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3):69-72.
[15]邓超,张婷.简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艺术类教育中的运用[J].艺术评鉴,2020(11):74-77.
课题编号:93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