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练习综合演练:文言文阅读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练习综合演练:文言文阅读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①,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为殷仲堪参军,深被眷接。
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
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
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假设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
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
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
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
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又为谢鲲象,在石岩里,云:“此子宜置丘壑中。
”欲图殷仲堪,仲堪有目病,固辞。
恺之曰:“明府正为眼耳,假设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仲堪乃从之。
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
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
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
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
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
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
”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注】①琴:指嵇康的《琴赋》。
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恺之尝因.假还
②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
B、①草木蒙笼,假设
..云兴霞蔚
②假设
..明点瞳子,飞白拂上
C、①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②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
D、①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
②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
【解析】介词,拿,用。
A项,①介词,趁着;②副词,于是。
B项,①动词,好像;②连词,如果。
C项,①代词,他;②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答案】D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顾恺之“画绝”和“痴绝”的一组是〔〕
A、①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
②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
B、①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
②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C、①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
②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D、①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
②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解析】①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觉得神情特别美,善点染;
②被人捉弄而不知,呆傻。
A项,①能表现其“画绝”;②表现其狡黠的一面。
B项,两句均表现其“痴绝”。
D项,①表现其“才绝”。
【答案】C
3、以下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
他绘声绘色地向人描述会稽山水的状貌,以“渐入佳境”妙释自己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的原因。
B、顾恺之特别擅长人物画,谢安认为顾恺之的人物画前无古人。
恺之画人物最重视点睛,认为眼睛最能生动逼真地表现人物。
C、顾恺之画像善于点染衬托。
他画邻女像,“图其形于壁”;画谢鲲像,“在石岩里”;画有目病的殷仲堪,“明点瞳子,飞白拂上”。
D、顾恺之吟咏具有先贤的风致。
他曾在月色下长声吟咏,受到邻居谢瞻的赞赏,恺之自力忘倦,一直吟咏到天亮才停下。
【解析】A项,“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有误,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总是从末端吃到根部;C项,“图其形于壁”是顾恺之用道术整邻家女,不属点染;D项,顾恺之自认为其吟咏具有先贤的风致,谢瞻对他的赞赏只为捉弄他。
【答案】B
4、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
【答案】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初,荔母随荔入台,卒于台内,寻而城陷,情礼不中,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
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
荔生沉密,少言论,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时荔第二弟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应,荔每言之辄流涕。
文帝哀而谓曰:“吾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
”乃敕宝应求寄,宝应终不遣。
荔因以感疾,帝数往临视。
令荔将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
文帝不许,乃令住于兰台,乘舆再三临问,手敕中使,相望于道。
又以荔蔬食积久非赢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文帝甚伤惜之,赠侍中,谥曰德子。
及丧柩还乡里,上亲出临送,当时荣之。
(选自唐·姚思廉《陈书卷
十九》,有删改)
【注】①板刺,即名片。
古时书写名字于竹木片上,作访问通名之用。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雅.相钦重雅:向来
B.帝命勒.之勒:收藏
C.淡然无营.营:谋求
D.当时荣.之荣:认为……是荣耀
【解析】勒:雕刻。
【答案】B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
②故不列于后焉.
B.①王以.荔有高尚之志
②但以.文史见知
C.①荔乃.制碑
②乃.敕宝应求寄
D.①而.居止俭素
②文帝哀而.谓曰
3.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又以荔蔬食积久非赢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答案】又以荔蔬食积久/非赢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垂甚异之。
【答案】虞荔随问随答,没有遗漏缺失的地方,陆垂感到十分惊奇(诧异)。
②吾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
【答案】我也有弟弟在远方,这种思念的心情十分迫切,他人哪里知道。
【参考译文】当初,虞荔的母亲随虞荔进入台城,死于台城中,接着台城失陷,哀情丧礼无法表示,虞荔因此终身吃素食、穿布衣,不听音乐,虽所担任职务待遇丰厚,但生活节俭朴素,宁静淡泊无所追求。
文帝十分器重他,时常带领在自己身边,早晚顾问。
虞荔性格深沉谨慎,不多说话,凡是诤言进谏,献上可行的意见,除去不可行的做法,这方面没有谁能比得上他,所以虞荔的位置不会列在别人之后。
那时虞荔的第二个弟弟虞寄居住在闽中,依附陈宝应,虞荔每次谈到他就流泪。
文帝哀怜而对他说:“我也有弟弟在远方,这种思念的心情十分迫切,他人哪里知道。
”于是下发诏令给陈宝应索要虞寄,陈宝应最终没有遣送。
虞荔因此而伤感生病,文帝几次亲自去看望。
命令虞荔将家中人搬进宫中居住,虞荔以宫中不是私家居住的处所,请求留居城外。
文帝不许可,便命令他家住在兰台,文帝乘车再三亲临
慰问,亲自写诏书派往探视的宫中使者,在道路上彼此都能看到。
又因为虞荔吃素食太久,不能承受疾病的折磨,文帝于是下诏令说:“能淳朴地穿布衣、吃素食,便是高尚的节操。
你年纪已经大了,生气活力稍有减退,现在给你鱼肉,不要再坚持你所遵守的布衣素食的做法了。
”虞荔最终没有听从。
天嘉二年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文帝十分哀伤惋惜,赠给他侍中的头衔,谥号叫做德子。
到他的丧柩送还故乡时,文帝亲自出来送行,当时的人认为很荣耀。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翁公平寇记
嘉靖三十九年六月,忽有贼迤逦从西北来,大举袭入潮阳[注],自号为兵。
是时邑无长史久,潮州府通判翁公梦鲤适备倭而督兵行县,与守备陈学翦、指挥亦孔昭俱。
贼初不知公之在内也,乃夜缒城上,鼓噪而入。
时守者皆偃甲卧,贼众两千人号万人猝至,出其不意,惊起,莫知所为,多奔走投城下。
贼因环啸城上,城中闻之大恐,以为倭寇入也。
于是公即勒兵戒严,而自骑往见贼,问贼何来状,贼中相顾愕然,窃惊怪之。
顾贼业已入城,即不下。
公乃部署吏士分布诸要路,而调守备军于郊。
贼亦分队焚烧边城庐舍,城中愈益恐,咸奔依公所,男女以万计。
公为感泣,露祷:“愿身先士卒,受矢石,为百姓请命。
”父老无不流涕。
时有上书者,倡发帑金悬赏壮士以御贼,公从其计。
于是益调诸路援兵,兵自远近至者盖数千人。
得所捕者,公辄手斩之以徇,贼气遂沮。
而邑人刘应望等皆以诸生起兵属公,城中军威大振,斩首二十
三级,捕虏一十三人。
会天大雨,贼兵愈益溃乱,自相蹂踏。
而守备、指挥等军,复进攻西南路,与公兵合,因夹击之,斩首一十五级,捕虏二十三人,获伪倭首一人,夺回虏中男女二十人。
于是贼自度力不支,因北退保城隅,进退无路。
而城外四面皆我兵,往往奋喊邀战,从雉堞中掩击之,矢石入城中如雨,所击杀又数十人。
贼人大败,窘甚,我兵犹殊死战。
相持至暮,有逾城遁者,城外兵多窃伏道旁,伺贼出那么坑杀于城壕中,后者莫敢出。
贼乃蒲伏号泣求生,愿以残虏退。
城中父老亦以为言,公因传令,北开城门放逐之。
贼投戈袖手裹疮驰,从间道去。
于是城中案堵如故,公因抚其众而还。
初公既用父老言四召壮士士无不望风响应者其临阵授策无大小皆推诚与之以故人亦乐为之用而得其死力其搴旗获级之赏未尝逾时也。
至士有杀伤死者,亲为医药临视之,闻者无不叹息泣下,其感人如此。
〔选自《潮阳县志》,有删改〕
【注】潮阳:今广东潮阳一带,时属潮州府。
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于是公即勒.兵戒严勒:统率
B、顾.贼业已入城顾:回头看
C、公辄手斩之以徇.徇:巡行示众
D、贼乃蒲伏号.泣求生号:痛哭
【解析】顾:顾虑。
【答案】B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说明平寇取得胜利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乃夜缒城上②倡发帑金悬赏壮士以御贼③复进攻西南路④因北退保城隅⑤从雉堞中掩击之⑥我兵犹殊死战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解析】运用排除法,①④乃写贼。
【答案】D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大规模袭入潮阳的贼人不知翁公在城内,自称是守城士兵。
B、翁公独自骑马进入贼阵中探听虚实,反而使贼人既惊且怪。
C、在守备、指挥率领的军队与翁公带领的士兵共同的夹击下,终于捕获倭寇首领一名,且解救被抓男女二十人。
D、走投无路的贼人号泣着请求放他们一条生路,而城中父老也替贼人说情,于是翁公传令打开城门放行。
【解析】“倭寇首领”错,原文是“伪倭首”。
【答案】C
4.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初公既用父老言四召壮士士无不望风响应者其临阵授策无大小皆推诚与之以故人亦乐为之用而得其死力其搴旗获级之赏未尝逾时也。
【答案】初/公既用父老言四召壮士/士无不望风响应者/其临阵授策/无大小皆推诚与之/以故人亦乐为之用/而得其死力/其搴旗获级之赏
/未尝逾时也。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出其不意,惊起,莫知所为,多奔走投城下。
【答案】行动出乎人们的意料,城顶守军被惊醒,却不知怎么办,大多向城下奔跑。
②城外兵多窃伏道旁,伺贼出那么坑杀于城壕中。
【答案】城外的士兵多偷偷埋伏在路旁,等候贼人出来就把他们活埋于城壕中。
【参考译文】
嘉靖三十九年六月,忽然有贼人曲折地从西北方向而来,大规模偷袭进入潮阳县城,且自称是士兵。
当时县里没有长史已久,潮州府通判翁梦鲤恰逢为防备倭寇而监督军事巡视到潮阳县,跟县城守备陈学翦、指挥亦孔昭在一起。
贼人最初不知翁公在县内,于是在夜里用绳子攀往城顶,大呼小叫地进入县城。
当时守卫的士兵都偃甲而卧,贼人两千人号称万人骤然到来,行动出乎人们的意料,城顶守军被惊醒,却不知怎么办,大多向城下奔跑。
贼人借机绕城呼叫,城里人听了很是害怕,以为是倭寇攻入城内了。
于是翁公马上统率军队戒严,而自己骑马过去会见贼人,问贼人从哪里来之类的问题,贼人相顾愕然,内心既惊又怪。
翁公顾虑贼人已经进入城中,短时间内恐怕攻打不下。
于是部署守城官兵分布于各主要路口,调动守备军于城郊。
贼人也分队焚烧城边民宅,城中百姓愈加恐慌,都奔走投靠翁公所在的地方,人数以万计。
翁公深为感动,露天祈祷:“愿作战时冲在士兵
前面,接受箭石,为百姓请命。
”父老闻之没有不流泪的。
当时有人上书,倡议拿出公家钱银悬赏壮士来抵御贼人,翁公采纳了这条计谋。
于是调动诸路援兵,援兵从远的近的地方来到的大约有几千人。
贼人有被抓到的,翁公就亲自把他斩杀并游行示众,贼人气势于是大泄。
而城里人刘应望等带领诸生员起兵由翁公调遣,城中军威大振,斩杀了二十三人,俘虏了十三人。
恰逢天又下大雨,贼兵更加散乱,自相踩踏。
而守备、指挥带领的军队,又进攻西南路,跟翁公的士兵会合,趁机夹击,斩杀十五人,捕虏二十三人,并捕获谎称是倭寇首领一人,救回被抓男女二十人。
于是贼人自己估计力量不足,往北退守在城墙一角,进退无路。
而城外四面都是我们的军队,到处大声喊叫邀战,借着雉堞的掩护攻击,矢石射入城中有如雨下,又击杀几十人。
贼人大败,境况非常窘迫,我方士兵犹拼死作战。
相持至日暮,有的贼人逾越城墙逃走,城外的士兵多偷偷埋伏在路旁,等候贼人出来就把他们活埋于城壕中,后面的人再也不敢出来。
贼人于是趴在地上哭泣,请求放他们一条生路,愿意将剩下来的人全部撤退。
城中父老也替贼人说情,翁公趁机传令,北开城门放走贼人,逐出城外。
贼人立刻放下武器空手而奔,有的还包扎着伤口,从小路离开潮阳。
于是城中安居如初,翁公抚慰民众后回到潮州。
当初,翁公采用父老建议,四次向外招纳壮士,壮士无不望风响应。
他在阵前传布策略,无论大小都掏出诚心跟士兵商议,因此人们也喜欢被他使用,他因而得到大家极力拥护。
那些拔旗斩首的奖赏,从未逾越时限。
至于有被杀伤或致死的士兵,翁公亲自为他们敷药或到场
看望,听闻的人没有不感叹流泪的,翁公的感人事迹诸如此类。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刘弘基,雍州池阳人也。
父升,隋河州刺史。
弘基少落拓,交通轻侠,不事家产,以父荫为右勋侍。
大业末,尝从炀帝征辽东,家贫不能自致,行至汾阴,度已失期当斩,计无所出,遂与同旅屠牛,潜讽吏捕之,系于县狱,岁余,竟以赎论。
事解亡命,盗马以供衣食,因至太原。
会高祖镇太原,遂自结托,又察太宗有非常之度,尤委心焉。
由是大蒙亲礼,出那么连骑,入同卧起。
义兵将举,弘基召募得二千人。
王威、高君雅欲为变,高祖伏弘基及长孙顺德于厅事之后,弘基因麾左右执威等。
又从太宗攻下西河。
义军次贾胡堡,与隋将宋老生战,破之,进攻霍邑。
老生率众阵于城外,弘基从太宗击之。
老生败走,弃马投堑,弘基下斩其首,拜右光禄大夫。
师至河东,弘基以兵千人先济河,进下冯翊,为渭北道大使,得便宜从事,以殷开山为副。
西略地扶风,有众六万。
南渡渭水,屯于长安故城,威声大振,耀军金光门。
卫文升遣兵来战,弘基逆击走之,擒甲士千余人、马数百匹。
时诸军未至,弘基先至,一战而捷。
高祖大悦,赐马二十匹。
及破京城,功为第一。
从太宗击薛举于扶风,破之,追奔至陇山而返。
累拜右领都督,封河间郡公。
又从太宗经略东都,战于璎珞门外,破之。
师旋,弘基为殿。
隋将段达、张志陈于三王陵,弘基击败之。
武德元年,拜右骁卫大将军,以元谋之勋,恕其一死,领行军左一总管。
又从太宗讨薛举。
时太宗以疾顿于高坡城,弘基、刘文静等与举接战于浅水原,王师不利,八总管咸败;唯弘基一军尽力苦斗,矢尽,为
举所获。
高祖嘉其临难不屈,赐其家粟帛甚厚。
仁杲平,得归,复其官爵。
会宋金刚陷太原,遣弘基屯晋州。
裴寂为宋金刚所败,人情崩骇,莫有固志。
金刚以兵造城下,弘基不能守,复陷于贼。
俄得逃归,高祖慰谕之,授左一总管。
从太宗屯于柏壁,率兵二千自隰州趋西河,断贼归路。
时贼锋甚动,弘基坚壁,不能进。
及金刚遁,弘基率骑邀之,至于介休,与太宗会,追击大破之。
累封任国公。
寻从击刘黑闼于洺州,师旋,授秉钺将军。
会突厥入寇,弘基率步骑一万,自豳州北界东拒子午岭,西接临泾,修营障塞,副淮安王神通,备胡寇于北鄙。
九年,以佐命功,真食九百户。
太宗即位,顾待益隆。
李孝常、长孙安业之谋逆也,坐与交游除名。
岁余,起为易州刺史,复其封爵,征拜卫尉卿。
后以年老乞骸骨,授辅国大将军,朝朔望,禄赐同于职事。
太宗征辽东,以弘基为前军大总管。
从击高延寿于驻跸山,力战有功,太宗屡加劳勉。
永徽元年,卒,年六十九。
(
选自《旧唐书》)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潜.讽吏捕之潜:隐藏,潜伏
B.义军次.贾胡堡次:驻扎
C.弘基率骑邀.之邀:阻击
D.备胡寇于北鄙.鄙:边境
【解析】潜:秘密地,暗地里。
【答案】A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盗马以.供衣食
②臣以.供养无主
B.①弘基因.麾左右执威等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矢尽,为.举所获
②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D.①李孝常、长孙安业之.谋逆也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解析】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
A项,①连词,来;②连词,因为。
B项,①连词,于是;②介词,通过。
D项,①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动词,到,去。
【答案】C
3、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刘弘基善战的—组是〔〕
①弘基因麾左右执威等②弘基逆击走之,擒甲士千余人、马数百匹③从太宗击薛举于扶风,破之④隋将段达、张志陈于三王陵,弘基击败之⑤唯弘基一军尽力苦斗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
【解析】①不是作战之事;⑤是表现刘弘基的顽强不屈,不能表现“善战”。
【答案】B
4、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刘弘基少时落拓不羁,结交侠士,不管理家中的财产。
隋炀帝大业末年,已经沦落到一贫如洗,连随军征辽东的盘缠都凑不够,只能故意私宰耕牛,让官吏关进监狱来逃避炀帝治罪。
B.刘弘基出狱后,生计无着落,到处流浪,当了一阵盗马贼。
后来投到李渊门下,就主动接近李世民,深受李世民器重。
C.宋金刚以得胜之兵围攻晋州,弘基失败后逃回长安。
后来弘基在介休独力攻打宋金刚,并大破其军。
D.李世民登基之后,对刘弘基特别照顾,但刘弘基却在李孝常与长孙安业的谋反事件中受到牵连,被撤职除名,一年之后又起用为易州刺史,恢复了爵位。
【解析】刘弘基与太宗会合后才打败宋金刚,非“独力”。
【答案】C
5、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高祖镇太原,遂自结托,又察太宗有非常之度,尤委心焉。
【答案】恰逢高祖镇守太原,(刘弘基)就亲自去结交依托,又观察太宗有不寻常的气度,更加倾心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