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风沙区造林对植被盖度及植物多样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西北风沙区造林对植被盖度及植物多样性影响
作者:刘亚萍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4期
刘亚萍
摘要:通过设立监测样地,连续5年对辽西北风沙区营造的杨树樟子松、杨树沙棘防护林
林内和对照(农田)的植被盖度、植物多样性调查,人工造林是辽西北风沙区生态环境改善的
重要手段。
关键词:造林;植被盖度;植物多样性
辽宁西北部地区,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自然条件恶劣,是我省乃至全国的生态脆弱地区,旱灾、风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现
象严重,每年因侵蚀而损失的土壤达1.31亿t,平均每年土壤侵蚀模数2 384t/hm2·a,沙化
和荒漠化土地面积87.5万hm2,直接危害耕地45万hm2,草场0.8万hm2。
目前,科尔沁沙地
每年正以10m的速度向南推移,不仅给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失,而且还直接影响着辽宁省整
体的经济发展增速。
为确保风沙区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全省森林资源,维
护生态平衡,在《辽宁省林业生态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框架下,辽宁省于2011年启动了“世界银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涉及在辽西北地区营造防风固沙林9 499hm2,涵盖的县市有新
民市、阜新县、彰武县、昌图县,2012年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成为“辽宁省林业综合发展项
目防风固沙监测”单位,在其项目区和对照区内连续5年进行了植被盖度、植被多样性的调查,以其监测该项目实施后当地植被的变化情况。
1 监测点基本情况
2012年4月,在彰武县、昌图县设立监测点。
植物区分属华北植物区系,并且有较强的镶
嵌性,土壤主要为风沙土。
年降水量400~700mm。
监测点1位于彰武县冯家镇得力村古井子屯,该地段地形平缓,海拔188m,立地类型为平地沙地,造林模型为杨树+樟子松,带状混交,造
林密度为2×6m,混交比例7:3(7行杨树,3行樟子松)。
监测点2位于昌图县三江口镇庄
稼窑村,地形平缓,海拔116m,立地类型为平地沙土,造林模型为杨树+沙棘,混交比例6:4,行混,杨树株距1.5m,沙棘株距2.25m。
2 监测样地和监测方法
2.1 树木生长量监测
2.1.1 监测样地设置。
样地1、样地2、样地3设置在监测点1的项目林内,样地4、样
地5、样地6设置在监测点2的项目林内,样地面积30m×33.3m,详见表1。
2.1.2 监测指标与方法。
指标:调查其树高、胸径、冠幅、保存率。
方法:用塔尺测量树高,用游标卡尺调查胸径、用皮尺调查冠幅,样地内每木调查。
调查时间为2012—2016年的8月。
2.2 植被盖度、植物多样性监测
2.2.1 监测样地设置。
样地设置见表2。
样地1、样地2、样地3、样地4设在各监测点项目林内,对照1、对照2、对照3、对照4设在对应项目林附近的农田内(花生地),样地面积均为30m×30m。
2012年4月对样地用围栏围封,2014年春季去除样地围栏,去除围栏后,监测点1内的样地进行了农作物间作,监测点2内的样地内未进行农作物间种。
2.2.2 监测指标与方法。
指标:调查样地内的乔木、灌木、草本的盖度和种类。
方法:在样地内采用样方法调查植被变化情况。
在样地内四角和中央各设1个中样方,中样方面积为
5m×5m,在中样方内再设1个小样方,小样方面积为1m×1m。
在大样方中观测乔木,在中样方中观测灌木,小样方中观测草本的动态变化。
乔木调查在2.1中已进行调查,这里不再调查。
在中样方中对自然侵入的灌木进行调查,调查灌木的种类、数量、高度、冠幅。
在小样方中对草本进行调查,调查草本的盖度、种类、数量。
用杨树、樟子松、沙棘的平均冠幅再利用保存率可以算出各树种覆盖地面的郁闭度,垂直于乔木冠层外的地面的覆盖度通过调查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盖度可得。
3 结果与分析
3.1 项目林适当间种,适时抚育是必要的
2013年秋季,对昌图县监测点封育内杨树和进行农事活动的杨树的生长量分别调查,封育区内的杨树树高比农事间作区杨树树高小23.2%~29.1%、胸径小32.9%~43.1%。
可知,该项目的实施,在不产生风蚀的前提下,项目林内适宜的间种还是必要的。
3.2 项目林乔木盖度高于对照,项目林草本盖度与对照差异不明显
项目林乔木郁闭度比对照高18.3%,项目林灌木盖度和对照一样都为0(2014年昌图项目
区沙棘苗木保存率基本为0,所以灌木盖度没有)。
项目林草本盖度与对照差异不明显。
在
2016年植被盖度和植物多样性调查时,项目林内间种的花生和对照区的花生都视为草本作物。
植被盖度监测结果见表3。
3.3 项目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都高于对照区
项目林乔木层有杨树、樟子松,而对照区没有乔木品种。
造林5年后,项目林草本层种类
有13种,对照为1种。
项目林草本层以田间杂草居多,主要有狗尾草、猪毛菜、马唐、绿珠藜、黄蒿、反枝苋、野大麻、马齿苋等。
对照区为农田花生地,只存在花生是因为农民进行了人工
除草和化学除草,根本没有其他草本生存。
植物多样性监测结果见表4。
4 结论
1)在辽西北风沙区营造杨树樟子松和杨树沙棘防风固沙林,造林5年后,项目林盖度和农田相比,项目林乔灌木盖度为18.3%,农田地乔灌木盖度为0%,项目林草本盖度与农田地草本
盖度无明显差别,项目林的植物多样性高于农田地,项目林植物种类达到15种,其中乔木层2种,灌木层0种,草本层13种,农田地乔木层、灌木层均为0种,草本层1种。
2)项目林进行合适的林农间种是必要的,既可提高林木生长量又可增加农民收入。
辽西北风沙区裸沙地只要进行封育,无人为破坏裸沙地2年内都能自然生草,植被盖度能达到80%以上,完全可以起到固沙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永斌,杜宪,王芸芸,等.辽西北半干旱风沙区疏林地群落特征研究[J].辽宁林业
科技,20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