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设计总平面布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性质相近、使用联系 密切的内容归于一区。
从基地利用的角度出发 进行用地划分
将用地分为主体、辅助 建筑用地;广场;停车 场;绿化庭院等。
内容分区—分区的依据(一)
内容分区 分区的依据
功能性质:功能特性是对内容进行划分的最基本依据,将性质相同、 功能相近、联系密切,对环境要求相似和相互间干扰影响不大的内容 分别归纳、组合形成若干个功能区。因此场地分区也称为功能分区。
建设现状实例分析
建设现状实例分析
第五章 场地总体布局
场地总体布局是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也是整个设计的关键环节。场地总体布局为整个方案设计明确指导思 想和目标;确立基本思路;为方案设计提供基本框架;协调建筑物内 部功能与外部环境。因此场地总体布局决定整个设计的方向,关系到 整个设计的成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场地使用分析 第三节 场地分区 第四节 建筑布局 第五节 场地交通组织 第六节 场地绿地配置 第七节 实例分析
对主体建筑的烘托作用;居住性建筑场地考虑住宅布置与外部绿化景 观、活动场地等的有机结合;城市空间中的建筑考虑其与周围建筑环 境之间的关系,采取与周围融合、衬托、突出的方式。
第二节 场地使用分析
在对场地的使用进行分析,了解其组成内容及功能布局,研究特定使 用要求的影响因素,是进行总体布局的基础。
明确项目建设性质 项目建设性质主要有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两类; 新建项目场地的约束条件较少,设计条件多以自然条件为主,布 局安排灵活自由; 改扩建项目场地的现状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复杂,制约因素较多, 设计条件多以建设条件为主。
用地大小和形状
用地面积宽裕时,建筑布局有可能采取分散式; 用地面积紧张时,建筑布局应尽量集中紧凑; 用地形状规则时,建筑布局规则有序; 用地形状不规则时,建筑布局要因地制宜,合理灵活的安排分析(二)
地形地貌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用地条件
使用的合理性
满足工程项目使用要求; 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合理的空间场所; 良好的日照通风; 方便的交通联系。
技术的安全性
滨水场地的设计考虑防排洪; 坡地场地的竖向设计; 火灾、地震、空袭等; 场地的疏散通道、消防车道和出入口。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二)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建设的经济性
实例:深圳大学教学中心区
第三节 场地分区
场地分区的思路 从内容组织的要求出发来进行功能分区和组织 从基地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用地划分
内容分区 分区的依据 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地划分 集中的方式 均衡的方式
场地分区的思路
场地分区的思路 从内容组织的要求出发 来进行功能分区和组织
内容分区—分区的依据(二)
内容分区 分区的依据
空间特性:从功能所需空间的特性入手,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整合在 一起,将性质相异或相斥的做妥善的隔离,使分区可沿多条线索进行。
空间的动与静:按照使用者活动的性质或状态来划分动区与静区,这中间有 时又有中性空间形成联系与过渡。如文化馆场地中阅览、展览部分为静区; 游艺、交谊部分为动区;之间的室外展场、绿化庭院为中性过渡空间。
内容分区—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二)
内容分区 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联结关系;位置关系 联结关系:指各分区之间的交通、空间和视觉等方面的关联形式。其
中交通联系一般又是最主要的,直接影响着功能的组织。 位置关系:指各分区之间是相互毗邻还是隔离;与场地外部的关系是
空间的内与外:对外空间与场地主要功能相联系,直接供项目的主要服务对 象使用,对内空间用于内部作业,主要供工作人员使用,一般不对外来人员 开放。如食堂的餐厅部分属于对外空间;厨房、库房部分属于对内空间。
内容分区—分区的依据(三)
内容分区—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一)
内容分区 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工作重点是以整体、综合的观点,抓住基本的和关键的问题,解决主 要矛盾。
目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合理有效地组织场地内各种活动;促使 场地各要素各得其所、有机联系;与周围环境协调。
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图解
场地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
场地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
分析工程项目的性质、特点和内容要求,明确场地的各项使用功能; 分析场地本身及四周的设计条件,研究环境制约条件及可利用因素; 研究确定场地组成内容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场地分区; 分析各项组成内容的布置要求,确定其基本形态及组关系,进行建筑
空间的公与私:按照使用人数的多少或活动私密性要求来划分公共性空间和 私密性空间,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半私密空间。如居住小区公共中心为公共 性空间;组团绿地为半公共空间;宅前小院为相对私密性空间。
空间的主与次:按照场地中项目的功能来划分内主要空间、次要空间和辅助 空间。如博物馆的陈列室是主要功能空间;库藏和研究部分是提供服务的次 要空间;锅炉房、车库、配电间和机械设备用房等为辅助空间。
必要性活动:直接目标性活动;如购物、观展、餐饮等。 自发性活动:间接目标性活动;如散步、休憩、观赏等。 社会性活动:有赖他人参与、受到影响的活动;如儿童游戏、相互交谈等。 了解使用者行为需求的途径: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般性、普遍性的活动特性和行为心理需求; 现场观察:观察类似场地使用情况。了解使用者活动方式、范围和规律; 直接调查:采取问卷、访谈等形式直接了解使用者需求。
依据是业主提出的设 计任务书;
建筑的组成内容是场 地主要功能的体现;
直接功能要求的室外场地:运动场、露天游泳池、室外展场; 完善建筑物内部功能的室外场地:交通集散、绿化景观、工程设施;
以旅馆建筑为例:旅馆建筑主要由客房部分、公共部分和辅助部分组成, 解决这三部分的相互关系和各自形态是场地总体布局的关键,可采取集中 式、分散式或两者结合的混合式布局。在主要入口前,应设有交通集散空 间引导人流和车流;底层休息厅的位置可与室外绿化庭园结合考虑,以获 得室内外空间的流通和环境的赏心悦目。
使用者需求分析
场地使用功能分析 使用者需求分析
使用者的人群构成
按身份分:外来使用者和内部工作人员;(商业建筑中的顾客与内部职工) 按活动性质分:步行、等候、停车和休憩等;(商业、办公、文化建筑) 按年龄层次分:老人、儿童和年轻人;(居住建筑)
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往往是调研报告的重点)
地形地貌
地形条件一般时,设计自由度大,但地形为设计提供的借用条件较少; 地形条件复杂时,设计自由度小,但地形常可为设计提供特殊条件。
地形地貌实例分析
植被景观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用地条件
植被景观
植被景观实例分析
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用地条件
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
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分析(一)
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分析(二)
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分析(三)
建设现状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用地条件
建设现状
场地内原有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 等也是场地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 酌情采取保留、保护、利用、改造与 新建相结合的方式,以求减少浪费及 避免对环境文脉的破坏。
均衡的方式:对于项目内容多样复杂的场地,一般采取用地均衡 的方式,将场地内容均衡地分布,使每部分用地都有相应的内容, 从而都能发挥作用。
直接将用地较均衡地细划为较小的区域,将内容在满足自身要求的前 提下适当分解,组合到各区域中,使每个区域各有其用;
先根据不同的性质将用地划分为几个相对集中的区域,使场地整体划 分明确,然后进一步调整各区域之间用地面积的比例关系,并对各区 域用地再次细分,从而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相应内容的均衡分布。
外部空间的处理 建筑对外部空间的限定 外部空间的视觉分析 外部空间的组织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用地条件
用地大小和形状 地形地貌 植被景观 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 建设现状 周围环境
功能要求
用地大小和形状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用地条件
用地划分
用地划分
第四节 建筑布局 (二节/三节)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用地条件 功能要求
建筑布局的基本要求 建筑朝向的选择 建筑间距的确定
单体建筑在场地中的布局 以建筑自身为核心,布置在场地中部 建筑布置在场地边侧或一角
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 建筑群体布局方式 建筑的群体组合 群体组合的协调与统一
直接还是间接。表现为内与外、前和后、中心与边缘等的相互位置, 以及与场地出入口的关系等。 联结关系和位置关系往往 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形成 的。一般借助功能分析图 可以较好的表达。
内容分区—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三)
用地划分
用地划分
集中的方式:将用地划分为几大块,性质性同或类似的尽量集中 在一起布置,形成较为完整的地块,分区明确,各得其所。这种 方式适用于地块较小、项目内容较为单一、功能关系相对简单明 确的用地。
使用功能特性
场地使用功能分析 使用功能特性
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办公建筑、教育建筑、文化建筑、文娱体育建 筑、医疗(卫生)建筑、商业建筑、交通运输建筑、纪念性建筑 。
文化建筑应注意吸取地域建筑空间组织特色,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 商业建筑应注意人流、车流和物流等各种交通流线的合理组织; 度假、疗养建筑应采取化整为零、灵活自由的布局方式,形成与自然
环境交融的氛围; 纪念性建筑应重视精神内涵和寓意的表达,常以规整、严谨的形式,
形成秩序感强烈的空间序列; 观演建筑应合理处理各种人流和出入口,妥善组织交通集散; 博览建筑应处理好各展室的空间组织,保证参观路线的顺序性和选择
性,同时还需解决好陈列区与藏品库之间的关系。
功能组成内容
场地使用功能分析 功能组成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与内容 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 场地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使用的合理性 技术的安全性 建设的经济性 环境的整体性
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
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与内容 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
场地总体布局是在明确设计任务、完成设计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后, 在分析场地设计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场地建设与使用过程中需要解决 的实际问题,对场地进行综合布局安排、合理确定各项组成内容的空 间位置关系及各自的基本形态,并作出具体的平面布置,从而决定场 地的整体宏观形态。
布局、交通组织和绿地配置。 概括而言,场地总体布局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确定组成内容的各自形态 确定各项内容之间的组织关系 设计核心是组织好项目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处理好场地构成要素之间 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功能、空间、视觉和景观)。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一)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三)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环境的整体性
任何建筑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关系。建筑外 部空间是从场地外部进入建筑之间的过渡,是建筑功能的外延,也是 建筑形象的衬托;
考虑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视觉及心理感受对场地整体环境的影响; 纪念性建筑场地考虑道路、绿化、广场和小品等一系列外部空间要素
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意节约;尽量多保留一些绿化用地和 发展用地;保护生态环境;
对自然地形适应和利用为主,适当改造,充分结合地形;合理利用土 地进行功能布局和道路交通组织,避免大量挖、填方和破坏自然;
尽可能选择节能节地的方案。如:适当减小建筑面宽、加大建筑进深 具有显著的节地效果;北方建筑布局不宜过于分散,体型变化不宜过 大,这样有利于节能;建筑空间组合时注意尽量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 通风,以减少人工能耗。
从基地利用的角度出发 进行用地划分
将用地分为主体、辅助 建筑用地;广场;停车 场;绿化庭院等。
内容分区—分区的依据(一)
内容分区 分区的依据
功能性质:功能特性是对内容进行划分的最基本依据,将性质相同、 功能相近、联系密切,对环境要求相似和相互间干扰影响不大的内容 分别归纳、组合形成若干个功能区。因此场地分区也称为功能分区。
建设现状实例分析
建设现状实例分析
第五章 场地总体布局
场地总体布局是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也是整个设计的关键环节。场地总体布局为整个方案设计明确指导思 想和目标;确立基本思路;为方案设计提供基本框架;协调建筑物内 部功能与外部环境。因此场地总体布局决定整个设计的方向,关系到 整个设计的成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场地使用分析 第三节 场地分区 第四节 建筑布局 第五节 场地交通组织 第六节 场地绿地配置 第七节 实例分析
对主体建筑的烘托作用;居住性建筑场地考虑住宅布置与外部绿化景 观、活动场地等的有机结合;城市空间中的建筑考虑其与周围建筑环 境之间的关系,采取与周围融合、衬托、突出的方式。
第二节 场地使用分析
在对场地的使用进行分析,了解其组成内容及功能布局,研究特定使 用要求的影响因素,是进行总体布局的基础。
明确项目建设性质 项目建设性质主要有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两类; 新建项目场地的约束条件较少,设计条件多以自然条件为主,布 局安排灵活自由; 改扩建项目场地的现状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复杂,制约因素较多, 设计条件多以建设条件为主。
用地大小和形状
用地面积宽裕时,建筑布局有可能采取分散式; 用地面积紧张时,建筑布局应尽量集中紧凑; 用地形状规则时,建筑布局规则有序; 用地形状不规则时,建筑布局要因地制宜,合理灵活的安排分析(二)
地形地貌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用地条件
使用的合理性
满足工程项目使用要求; 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合理的空间场所; 良好的日照通风; 方便的交通联系。
技术的安全性
滨水场地的设计考虑防排洪; 坡地场地的竖向设计; 火灾、地震、空袭等; 场地的疏散通道、消防车道和出入口。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二)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建设的经济性
实例:深圳大学教学中心区
第三节 场地分区
场地分区的思路 从内容组织的要求出发来进行功能分区和组织 从基地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用地划分
内容分区 分区的依据 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地划分 集中的方式 均衡的方式
场地分区的思路
场地分区的思路 从内容组织的要求出发 来进行功能分区和组织
内容分区—分区的依据(二)
内容分区 分区的依据
空间特性:从功能所需空间的特性入手,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整合在 一起,将性质相异或相斥的做妥善的隔离,使分区可沿多条线索进行。
空间的动与静:按照使用者活动的性质或状态来划分动区与静区,这中间有 时又有中性空间形成联系与过渡。如文化馆场地中阅览、展览部分为静区; 游艺、交谊部分为动区;之间的室外展场、绿化庭院为中性过渡空间。
内容分区—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二)
内容分区 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联结关系;位置关系 联结关系:指各分区之间的交通、空间和视觉等方面的关联形式。其
中交通联系一般又是最主要的,直接影响着功能的组织。 位置关系:指各分区之间是相互毗邻还是隔离;与场地外部的关系是
空间的内与外:对外空间与场地主要功能相联系,直接供项目的主要服务对 象使用,对内空间用于内部作业,主要供工作人员使用,一般不对外来人员 开放。如食堂的餐厅部分属于对外空间;厨房、库房部分属于对内空间。
内容分区—分区的依据(三)
内容分区—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一)
内容分区 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工作重点是以整体、综合的观点,抓住基本的和关键的问题,解决主 要矛盾。
目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合理有效地组织场地内各种活动;促使 场地各要素各得其所、有机联系;与周围环境协调。
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图解
场地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
场地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
分析工程项目的性质、特点和内容要求,明确场地的各项使用功能; 分析场地本身及四周的设计条件,研究环境制约条件及可利用因素; 研究确定场地组成内容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场地分区; 分析各项组成内容的布置要求,确定其基本形态及组关系,进行建筑
空间的公与私:按照使用人数的多少或活动私密性要求来划分公共性空间和 私密性空间,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半私密空间。如居住小区公共中心为公共 性空间;组团绿地为半公共空间;宅前小院为相对私密性空间。
空间的主与次:按照场地中项目的功能来划分内主要空间、次要空间和辅助 空间。如博物馆的陈列室是主要功能空间;库藏和研究部分是提供服务的次 要空间;锅炉房、车库、配电间和机械设备用房等为辅助空间。
必要性活动:直接目标性活动;如购物、观展、餐饮等。 自发性活动:间接目标性活动;如散步、休憩、观赏等。 社会性活动:有赖他人参与、受到影响的活动;如儿童游戏、相互交谈等。 了解使用者行为需求的途径: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般性、普遍性的活动特性和行为心理需求; 现场观察:观察类似场地使用情况。了解使用者活动方式、范围和规律; 直接调查:采取问卷、访谈等形式直接了解使用者需求。
依据是业主提出的设 计任务书;
建筑的组成内容是场 地主要功能的体现;
直接功能要求的室外场地:运动场、露天游泳池、室外展场; 完善建筑物内部功能的室外场地:交通集散、绿化景观、工程设施;
以旅馆建筑为例:旅馆建筑主要由客房部分、公共部分和辅助部分组成, 解决这三部分的相互关系和各自形态是场地总体布局的关键,可采取集中 式、分散式或两者结合的混合式布局。在主要入口前,应设有交通集散空 间引导人流和车流;底层休息厅的位置可与室外绿化庭园结合考虑,以获 得室内外空间的流通和环境的赏心悦目。
使用者需求分析
场地使用功能分析 使用者需求分析
使用者的人群构成
按身份分:外来使用者和内部工作人员;(商业建筑中的顾客与内部职工) 按活动性质分:步行、等候、停车和休憩等;(商业、办公、文化建筑) 按年龄层次分:老人、儿童和年轻人;(居住建筑)
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往往是调研报告的重点)
地形地貌
地形条件一般时,设计自由度大,但地形为设计提供的借用条件较少; 地形条件复杂时,设计自由度小,但地形常可为设计提供特殊条件。
地形地貌实例分析
植被景观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用地条件
植被景观
植被景观实例分析
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用地条件
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
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分析(一)
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分析(二)
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分析(三)
建设现状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用地条件
建设现状
场地内原有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 等也是场地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 酌情采取保留、保护、利用、改造与 新建相结合的方式,以求减少浪费及 避免对环境文脉的破坏。
均衡的方式:对于项目内容多样复杂的场地,一般采取用地均衡 的方式,将场地内容均衡地分布,使每部分用地都有相应的内容, 从而都能发挥作用。
直接将用地较均衡地细划为较小的区域,将内容在满足自身要求的前 提下适当分解,组合到各区域中,使每个区域各有其用;
先根据不同的性质将用地划分为几个相对集中的区域,使场地整体划 分明确,然后进一步调整各区域之间用地面积的比例关系,并对各区 域用地再次细分,从而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相应内容的均衡分布。
外部空间的处理 建筑对外部空间的限定 外部空间的视觉分析 外部空间的组织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用地条件
用地大小和形状 地形地貌 植被景观 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 建设现状 周围环境
功能要求
用地大小和形状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用地条件
用地划分
用地划分
第四节 建筑布局 (二节/三节)
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 用地条件 功能要求
建筑布局的基本要求 建筑朝向的选择 建筑间距的确定
单体建筑在场地中的布局 以建筑自身为核心,布置在场地中部 建筑布置在场地边侧或一角
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 建筑群体布局方式 建筑的群体组合 群体组合的协调与统一
直接还是间接。表现为内与外、前和后、中心与边缘等的相互位置, 以及与场地出入口的关系等。 联结关系和位置关系往往 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形成 的。一般借助功能分析图 可以较好的表达。
内容分区—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三)
用地划分
用地划分
集中的方式:将用地划分为几大块,性质性同或类似的尽量集中 在一起布置,形成较为完整的地块,分区明确,各得其所。这种 方式适用于地块较小、项目内容较为单一、功能关系相对简单明 确的用地。
使用功能特性
场地使用功能分析 使用功能特性
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办公建筑、教育建筑、文化建筑、文娱体育建 筑、医疗(卫生)建筑、商业建筑、交通运输建筑、纪念性建筑 。
文化建筑应注意吸取地域建筑空间组织特色,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 商业建筑应注意人流、车流和物流等各种交通流线的合理组织; 度假、疗养建筑应采取化整为零、灵活自由的布局方式,形成与自然
环境交融的氛围; 纪念性建筑应重视精神内涵和寓意的表达,常以规整、严谨的形式,
形成秩序感强烈的空间序列; 观演建筑应合理处理各种人流和出入口,妥善组织交通集散; 博览建筑应处理好各展室的空间组织,保证参观路线的顺序性和选择
性,同时还需解决好陈列区与藏品库之间的关系。
功能组成内容
场地使用功能分析 功能组成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与内容 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 场地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使用的合理性 技术的安全性 建设的经济性 环境的整体性
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
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与内容 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
场地总体布局是在明确设计任务、完成设计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后, 在分析场地设计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场地建设与使用过程中需要解决 的实际问题,对场地进行综合布局安排、合理确定各项组成内容的空 间位置关系及各自的基本形态,并作出具体的平面布置,从而决定场 地的整体宏观形态。
布局、交通组织和绿地配置。 概括而言,场地总体布局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确定组成内容的各自形态 确定各项内容之间的组织关系 设计核心是组织好项目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处理好场地构成要素之间 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功能、空间、视觉和景观)。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一)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三)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环境的整体性
任何建筑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关系。建筑外 部空间是从场地外部进入建筑之间的过渡,是建筑功能的外延,也是 建筑形象的衬托;
考虑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视觉及心理感受对场地整体环境的影响; 纪念性建筑场地考虑道路、绿化、广场和小品等一系列外部空间要素
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意节约;尽量多保留一些绿化用地和 发展用地;保护生态环境;
对自然地形适应和利用为主,适当改造,充分结合地形;合理利用土 地进行功能布局和道路交通组织,避免大量挖、填方和破坏自然;
尽可能选择节能节地的方案。如:适当减小建筑面宽、加大建筑进深 具有显著的节地效果;北方建筑布局不宜过于分散,体型变化不宜过 大,这样有利于节能;建筑空间组合时注意尽量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 通风,以减少人工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