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贡院,北方唯一保存完整的“秀才考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长廊 燕赵风物
XIANGYIN
本栏责编 / 张亚培zxxwnet@
50
乡音2021-10
定州贡院,
北方唯一保存完整的“秀才考场”
■ 
李立华
定州贡院,绝对是一个一脚踏进来,就能心如止水的地方。

且不说古槐深幽、修篁葱郁。

只看青砖灰瓦的柱廊式建筑,虽飞檐斗拱,却不奢华;虽线条简练,却并不刻板……似有一种潜在的威仪,迫使你敛步收声,静观默赏。

建于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的定州贡院,是选拔秀才的考场。

科举考试废除一百多年,遗迹保留下来的不多。

在我国北方,也就定州贡院这一处保留得较为完整。

2001年,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五批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的“秀才考场”
在古代,定州与现在的曲阳合为一县,自明朝就隶属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

真定府还管辖新乐、无极、深泽等县。

一开始,每逢岁科文武两考,居住在定州区域内的考生,都要到真定府应试。

古时候交通不便,尤其一些地处穷乡僻壤的考生,也许连大路都没的走,只能一路崎岖步行。

这样一来,吃饭、交通、住宿及其花销,无疑成为令
考生们十分头疼的问题。

看到这种情况,定州知州王大年决定创建一所贡院。

清乾隆三年,经请示上级约请乡绅捐款,定州贡院应运而生。

曾经的定州贡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呈中轴式布局。

贡院,设有文武两科考场。

文场坐北朝南依次为影壁、大门、二门、魁阁号舍、大堂、二堂、后楼;武场位于东部,有演武厅、文昌宫、后宫等建筑。

经历了近百年时光后,定州贡院破败不堪。

道光十二年(1832年),
定州知州王仲槐看到贡院破败的景
文化长廊 燕赵风物
XIANGYIN
51
乡音
2021-10
象,实在于心不忍,便着手筹款重修,终于使之旧貌换新颜,成为当时的定州一景。

有关此事,定州贡院的“重修贡院碑”可为见证。

石碑为大理石材质,宽80厘米,高200厘米,厚25厘米,碑文《重修贡院碑记》1030余字,由王仲槐知州楷书撰写。

此后,定州贡院又经历了将近200年岁月,建筑规模不断缩小。

如今仅存文场部分的影壁、二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共5座建筑。

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是实行时间最长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制度。

从隋朝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行最后一科考,前后历时近1300年。

科举考试制度在各个朝代略有不同。

仅以明清为例,科考要先后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
试”6次4个层级的考试。

“乡试”是全省统考,“会试”是全国统考,实际是“殿试”的预考。

最后的“殿试”是选拔状元,前3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在定州贡院进行的考试,是从童生中选取生员的考试,俗称“考
秀才”。

考秀才,是读书人向仕途迈出的第一步。

当年,不知有过多少年轻人走过这道门,决定了人生命运。

不过,想要考取秀才,考试可不止一次。

关于这一点,各地规定有所不同,3次到5次不等。

中一次只是“童生”,数次全中才算真正“考上了”秀才。

接下来,官府会挑选府、州、县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
书,称为贡生。

建筑独特的“魁阁号舍”
供奉魁星神像的“魁阁号舍”,是定州贡院的主体建筑,也是文场的正式考试场所。

赤发蓝面、怒目獠牙的魁星,是天庭里的主考官。

他单腿立于鳌头之上,另一脚向右跷起,如大弯钩;一只手捧斗,另一只手执笔,寓意“魁星点斗”——
整个形象就是取自“魁”字的会意。

望着这尊趾高气扬的神,似乎可以想象到学子们在其脚下俯首低眉、诚诚惶诚恐的模样。

近300前,每逢考期,都有上百举子在这里奋笔疾书。

士子们的科考之路何其漫长。

只有经过层层跋涉才能高中——魁阁号舍最南面
的明间,层层屋檐如鸿燕展翅高飞,其中正是寄寓了这层含义。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堪为定州贡院一绝。

号舍可容纳百名考生。

号桌、号凳,按千字文“天、地、玄、黄……”编号,考生各自对号入座。

开考之后,号舍有兵丁严密把守监视。

如发现有来回走动、丢纸条、说话等行为,立即扣考,严重的还要戴木枷示众。

可以说,自有科考以来,便有作弊现象。

而且,作弊的手法千奇百怪。

有人将历代科考作弊手段归结为:结朋、行卷、怀藏、代笔、授意、继烛、飞鸽传书等10余种。

定州贡院号舍里有个展柜,展示了一件用蝇头小楷誊满“四书”“五经”的马甲。

当时考生进考场,要经过极为严密的搜身检查。

为了应付搜身检查,考生们便发明了各种“夹带”。

有的将丝绸、纸夹带卷成小
卷,塞进空心笔杆里;有的缝在衣袖里;有的藏在干粮里;有的辫在发辫中;有的藏在砚台底部;有的干脆直接在马甲里面“打小抄”,以便穿入考场伺机作弊……凡此种种,真可谓煞费苦心。

马甲上的字是用毛笔写出来的,字的大小相当于现今的6号字,足见古代读书人的笔头功夫。

在陕西见过一件同款的四书五经马甲,上面抄录的字有4万多!
展柜中,还展出了3份试卷(复制品)。

左边字迹潦草的是考生草稿,中间红格黑字的是考生作答的正式试卷,称为“墨卷”,右边黑格红字的是经过誊录官誊录过的试卷,为“朱卷”。

考生作答交“墨卷”
后,由弥封官在考生名字部位弥封
定州贡院魁阁号舍
文化长廊 燕赵风物
XIANGYIN
本栏责编 / 张亚培zxxwnet@
52
乡音2021-10
编号,再由誊录官照考生原墨卷在专用考卷上誊抄一遍,才能交由阅卷官评阅,这样可以避免因笔迹熟识或其他串通手段进行作弊。

见证科举制度的盛衰
据史料记载,清代是定州出现科举人才的高峰期,从定州贡院走出的考生,在此后的科考中,产生了33名进士。

其中,文进士16名、武进士17名。

另外,还产生过武状元2名。

这些人中不乏时代精英,如历经顺治、康熙两朝,人称“有事无事奏三本”的清代名臣郝浴,就是先在定州贡院考取秀才,后又进京参加考试的。

他于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曾历任刑部主事、湖广道御史,还曾以钦差大臣身份巡按四川。

再有,曾盛名于清末民初的王瑚,就是21岁时在定州贡院中的秀才,随后赴京中进士。

后来,冯玉祥拜其为师,他还被章太炎誉为“天下第一循吏”。

《畿辅丛书》的编纂者王灏被誉为“藏书泰斗”,李鸿章还以“畿辅文献”榜其门。

另外,邢敦行、邸飞虎都是乾隆年间的武科状元,他们的仕途都是从定州贡院起步的。

号舍后面是大堂,大堂后面的楼,是考官们的宿舍。

两侧耳楼,用于居高临下观察文场东西两侧,
以防止场外作弊。

曾经的年代里,除定州塔之外,定州再没其他高层建筑,来自不同地区的文人雅士们常会集聚于这座高楼,登楼赏景题诗会友,故称之为“揽胜楼”。

“揽胜楼”上,依然可见特殊年代留下的印记。

据知情者透露,
20世纪70年代,这里曾被定县电器设备厂占用。

魁阁号舍曾是厂子库房,变压器、铜线包堆得到处都
是。

当然,随着科举制度寿终正寝,贡院在此之前早已被改作他用。

在此必须提及一点:1926年,中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选择定县作平民教育实验区,在此开展了大规模的乡村建设与改造的社会实验,成
为中国社会改造的样板之一。

当年,他与朱其慧、陶行知创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办公地址就设在定州贡院。

可同时容纳上百人的魁阁号舍,曾被“平教会”当作讲堂使用。

“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

在中国漫长的科举取士进程中,学子们只能从这座独木桥挤进官场。

在这座独木桥上,每个人必须拼尽全力。

贡院,作为科举考试初级阶
段的考场,似乎是相对公平的地方。

它的存在,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把住官场入口。

因此,在科举史上,贡院
永远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

定州贡院“揽胜楼”
考官批复的试卷(复制品)
定州贡院展出的作弊马甲(复制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