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学生版训练题2.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三教师版训练题2
一、单选题
1.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大一统思想与它配套,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主张是
A.“保民而亡,莫之能御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为政以德,譬如北展。

据其所而众星拱之”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这句话应该出自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荀子
3.黄宗羲说:“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

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箧者也。

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

”这表明
A.黄宗羲主张恢复三代的统治秩序
B.黄宗羲批判思想触及到制度层面
C.黄宗羲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D.黄宗羲尖锐批判清朝皇帝的专制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
——《黄帝四经》材料二:(曹参)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

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

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

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史记•曹相国世家》材料三: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

秦非不欲治,然失之者乃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汉•陆贾《新语-无为》问题:(1)材料一所体现的思想最受到当政者重视的时代是
A.春秋
B.战国
C.秦初
D.汉初
5.从北宋起人们就尊刘贬曹,舞台艺术上更是把曹操看成了白脸奸臣的典型,而刘备却成为长厚的仁君。

人们对曹刘态度的变化,主要是
A.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
B.受历史正统观念的影响
C.刘备才能远远胜过曹操
D.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6.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这表明汉朝执政理念是
A.推行礼仪仁政
B.奉行无为而治
C.采用严刑酷法
D.实行儒表法里
7.“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演变成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西汉前期
C.西汉中期
D.东汉前期
8.汉初民谣云“萧何为法,讲若画一。

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靖,民以宁一”。

从这首民谣中可以折射出丞相曹参的施政思想是
A.只用道家"无为”思想
B.只采用法家,恪守法制
C.只采用儒家的礼仪制度
D.道家为主,礼法并用
9.1937年末,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等四篇帛书古佚书。

据考证成书于战国中期,为现存关于黄老之学的最早著作。

据此判断,黄老之学的兴起不会晚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西汉初年
1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思想上的大统一服务于政治上的大统一
C.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D.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1.“身着儒装传耶稣,口述四书讲圣经”描述的形象是
A.早期的耶稣会士
B.广方言馆的教师
C.同文馆的外籍教师
D.清末学堂里的教师
12.由于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而被视为旁门别支的儒家宗师是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老子
13.提出“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一建议的是
A.贾谊
B.刘彻
C.董仲舒
D.魏征
14.英语单词中,由孔子(Confucious)派生出了另一个单词(Confucianism),意指某
学派。

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Confucianism”就是
A.道家
B.孔家
C.儒家
D.法家
15.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
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言行所体现的观念为()
A.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16.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最根本原因是(
A.实行文化专制
B.从思想上加强对臣民的控制
C.秦始皇性情怪异,生性猜疑
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秦帝国的统治
17.在孔子的思想中,主张通过“正名"来把他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秩序加以矫正,从
而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

这一主张是(
A.礼
B.勇
C.德
D.孝
18.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是(
A.仁义道德
B.追功逐利
C.清静无为
D.兼爱非攻
19.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

他的学习内容最有
可能是()
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
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
20.“在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他们想通过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秩序和社会和谐”。

“他们”是
A.孔子、孟子
B.老子、庄子
C.韩非、李斯
D.荀子、墨子
21.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
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
A.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B.新的经济成分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代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22.《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

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

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

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
观听者,盖亿万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儒学为尊,排斥了其他学说
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
D.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23.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措施不包括()
A.官方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
B.官方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C.官员选拔方面:儒生入仕,加强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
D.科举考试方面:考试选官,以儒学经典作为考试内容
24.钱伟长青年时期在美国大使馆填写签证表的宗教信仰一栏目时,钱先生说:“我没有宗教信仰”,美国官员说:“没有是不行的,你就填信仰孔教吧。

”这件事情说明()
A.外国人一直把儒教当成中国的国教
B.有些外国人将儒学视为一种宗教
C.儒家应当积极向世界宗教推介自己
D.儒教或曰孔教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
25.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彻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则,可以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26.晚明士人“尊女”观集中体现为“男女平等”说和“女胜于男”说。

这反映在晚明
A.女性提出维护自身权益诉求
B.进步思潮极大推动妇女解放
C.出现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自由平等的思想被普遍接受
27.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提到:“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

俸禄及田宅所入, 尽归之父母舅姑。

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这一规定实质上是
A.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B.对宗族公有财产的维护
C.家庭内部矛盾的解决
D.宗法制在生活中的体现
28.北宋初期,儒家学者孙复倡导“尊王(儒学)攘夷(佛道)”,石介主张:“读书不取其言辞,直以根本乎圣人之道;为文不尚浮华,直以宗树乎圣人之教!”两位学者的主要意图是
A.反对三教合流趋势
B.掀起古文复兴运动
C.构建理学思想体系
D.捍卫儒学正统地位
29.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
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

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这反映了
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30.朱熹撰写《资治通鉴纲目》,将历史事实的表达方法与道德理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书法”(用字规则)来倡节义、明道德,成为宋代义理史学的典范。

这反映出
A.理学观念影响史学研究
B.理学确立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C.传统书艺标准渗人史学
D.史学研究体现“三教合一”
31.董仲舒指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灾者,天之谴也。

异者,天之威也”。

这表明其
A.倡导思想统一
B.维护专制君主的权威
C.强调德刑结合
D.试图限制君主的权力
32.战国时期孟子认为:“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口口,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空格中的内容应是
A.齐物
B.兼爱
C.非攻
D.尚贤
3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中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孔子主张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忠恕之道
D.为政以德
34.《朱子语类》记载,朱熹认为“太极,理也;动静,气也。

”“太极犹人动静犹马,
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

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

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

”据此可知,他主张
A.气变化推动理的形成
B.气是世界万物之源
C.理驾驭着气,理本气具
D.理产生于气的“动静”
35.“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说这段话的应该是
A.孟子
B.朱熹
C.董仲舒
D.王守仁
36.《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司马迁撰《史记》
D.始皇帝焚书坑儒
37.司马迁在《史记》称赞刘邦建汉“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对此理解较恰当的是,司马迁认为汉高祖得天下
A.纯属偶然
B.是天命所授
C.契合儒家学说
D.是仁德圣明所致
二、判断题
38.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9.百家争鸣.将数字填入人物左边空格,将字母填入人物右边空格
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
A人性本恶B民贵君轻C法制酷刑D庄周梦蝶E礼仁信勇F清静无为
()老子() ()荀子()
()韩非() ()庄子()
()孔子() ()孟子()
三、材料分析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已经相当反感。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

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吾心,良知也。

光明,已致良知也。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材料二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维滕贝格修道院院长。

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却是一片腐败。

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得救。

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阳明与马丁•路德基本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的不同。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宋思想家叶适)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

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

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

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材料二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
汲然动矣。

岂谓为荀学者,乃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一孔教以制天下!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

——谭嗣同《仁学》材料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等人及知识界力主“全盘西化”,否定传统文化,梁漱溟是不赞同的。

他第一次在北大开课时便对“打倒孔家店”的学生说:“我此来除为释迦、孔子解释发挥外,更不做别的事。

”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更是大胆地批评了新文化运动“向西走"的不对,公开声称要“向东走”。

他称“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来得高妙”。

他断言: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刘友梅《梁漱溟:世界文化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孔子时代的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叶适、谭嗣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及各自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胡适、梁漱溟文化主张的共同倾向。

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42.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涌现出很多伟大的教育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
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

——《孔子家语》材料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

……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材料三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育人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教育方面的核心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中黄宗羲认为“学校”的职能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因素。

43.孔子与儒学
(1)请将下列儒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与其著名语录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孔子 A.明天理,灭人欲
孟子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荀子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董仲舒 D.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朱熹 E.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2015年11月,考古人员在西汉海昏侯墓的主椁室发现了一组漆器“孔子屏风”,上面写有《论语》,记录了孔子的生平,并绘有孔子形象。

经过专家辨认,在孔子生平描述中关于孔子的身高是“七尺九”,汉代一尺合今23. 1厘米,专家据此推算,孔子身高当为1.82米。

而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高“九尺六", 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约合今2.2米(和姚明个子差不多),其他史书的记载也大多雷同。

问题:你认为根据上述考古文物和史书记载,能否确认孔子身高?请说明理由。

海昏侯汉墓出土的“孔子屏风" 海昏侯汉墓出土的竹简
(3)汉代盛行厚葬,视死若生。

西汉海昏侯(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的墓葬中除了"孔子屏风”(这是迄今为止所有载体上发现的最早孔子像)外,还出土了五千多枚写有儒家经典的竹简
你认为这应该与什么有关(请以史实具体说明)?
(4)韩国首尔大学名誉教授赵东一最近在其出版的《东亚文明论》一书中提出汉字属于东亚文明的共同财产,并强调东亚的几个国家同属汉字文化圈。

赵东一在书中对东亚文明的儒、道、佛进行了说明。

他在第一章就提出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孔子是哪国人?”他解释说,孔子原来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是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的时候了……
——摘自2010年7月13日《环球时报》第3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是如何成为东亚人的?
4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材料二“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作为理学家,
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

"然
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
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

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

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欲支配的客体,而
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

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
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治国之有法术赏罚,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水行之有轻车便橄也,乘之者遂得其成。

——《韩非子》(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张。

材料二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其思想渊源,就广义而言,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民本”、“仁政”思想以及道家的“无君论”。

而黄宗羲新民本思想之"新",就新在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君以民为本”、“臣为民请命”的"为民作主''旧范式,而提出了“民为主,君为客"的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新思想,提出了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民治主张,而这是“以君权为核心”的传统民本思想所无法企及的。

——吴光《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内容、渊源及其现代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特点,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在17世纪已经很流行的沙龙,到了18世纪愈发成为文化人倾慕的去所。

沙龙
的谈话无所不及,政治、宗教、伦理、文化,无所不包,无形之中,便使这些文雅的场所成了自由思想的传播地。

唐森夫人主持的沙龙,为孟德斯鸠出版的《论法的精神》做过宣传。

……在巴黎的学术团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兰西学院。

在1750年之前,法兰西学院就已经成了新思想的宣传阵地。

一些著名的启蒙作家先后在这里发表了他们的入选演说:孟德斯鸠于1728年,伏尔泰于1746年1750年之后,随着达朗贝等人的入选,这里更是向启蒙思想敞开了大门。

——张克毅《论文化传播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启蒙思想传播发展的原因。

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

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

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

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

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

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

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

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并评析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材料二古代帝王对子弟的教育更是重视,汉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

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明)梅鼎祚《两汉文纪》
(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承秦制有所因革的具体表现。

分析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及其价
值。

47,唐、宋是整个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个关键因素使得大唐帝国能够保持活力:折中主义(它吸收所有在之前几个世纪的历史上出现的文化流派)和世界主义(对外国人及他们多种多样生活方式的包容)外国人和外来文化在整个唐帝国,尤其是在城市,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显著的因素,对于其文化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美)陆威仪《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材料二:从10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国发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具决定性的断裂,(宋朝的士大夫阶级)在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强大的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界定宋代是一个转型朝代,中国历史上很少有朝代像宋朝那样愿意去重塑和改革整个社会。

——摘编自(德)迪特•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唐朝政府为“世界主义”所做的努力,并列举“世界主义”在宗教上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结合宋代儒学的发展说明宋朝是如何“重塑和改革整个社会”的?
48.帝国的抉择
ISftig整王点MtC■通佑£?亲 ..........
以.(9王部无
介ia止地《n……正&M«e才①成
(1)图片场景涉及到哪两种制度的争论?
(2)这两种制度分别得到哪家学派的支持?为什么?(3)秦始皇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对
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论述题
4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公崇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关公的原型是三国时期将领关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