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艾灸的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艾灸的研究报告
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
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也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也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说明任何疗法都有局限性,当药和针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时,必须灸之,说明灸法之重要。
不同穴位上施灸,不但能治疗疾病,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作用,还可以弥补药疗与针疗之不足。
艾灸疗法的作用机制:
温通经络,散寒祛湿
寒邪与湿邪均为阴邪。
寒性寒冷,血遇冷则凝。
由于气血凝滞,在经络中运行不畅而引起各种疾病。
《素问·调经论》说:“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
”此时灸之,可温寒散寒,特别对因寒邪所致的脘腹冷痛、手足厥冷、四肢屈伸不利、久泻、痛经等症有显著效果。
湿为重浊,侵犯人体后,阻遏阳气,“湿盛则阳微”。
艾灸可激发阳气,由于阳气的温煦与推动作用,疏通了闭阻于经络中的雍滞,经络疏通,自动优化调控功能恢复正常,则身体健康。
振奋阳气,回阳固脱
气属阳,具有温煦和推动作用。
阳气虚损,机能减退,就不能抵御贼邪。
艾灸可阻止阳气消散,并可回阳固脱。
灸为热疗,热能激发和振奋阳气。
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艾灸使局部甚至全身感到温暖舒适,因为“淤”多因寒湿所致,灸的温化作用可散寒祛湿,使气血运行加快,局部淤滞随之而去,经络通,“通则不痛”。
预防疾病抗衰老
艾灸可使气血畅达,提高了经络系统自动优化调控功能,加强了人体新陈代谢,及时恢复人体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平时自灸保健穴位,可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附:艾灸的用材:
艾灸的用材是艾叶,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质柔软气清香,味微苦辛。
以叶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性辛温味苦,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艾灸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分为艾炷灸、艾卷灸、温针灸、温灸器灸。
艾炷灸
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成圆锥形的艾炷,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大小不一。
《扁鹊心书》载:“凡灸大人,艾炷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
”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叫做一壮。
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1、直接灸: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若施灸时需要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A、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再就,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完一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愈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因此,施灸前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等慢性疾病。
B、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合适的(约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间接灸:间接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
A隔姜灸:
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
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伤寒痹病等。
B.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常用于治疗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C.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生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症候改善。
D.隔附子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知道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艾卷灸
又叫艾条灸,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者浆糊封口而
成。
也有在每条艾绒中掺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
施灸的方法分为温和灸、雀啄灸。
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另外也可以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旋转施灸。
以上;两法对应灸的病症均可采用。
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慢性病,雀啄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又称针柄灸。
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
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
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
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1.太乙针灸:
用纯净的艾绒150克平铺在40厘米见方的桑皮纸上。
将人参12 5克、穿山甲250克、山羊血90克、千年健500克、钻地风300克、肉桂500克、小茴香500克、苍术500克、甘草1000克、防风200 0克、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取药末24克掺入艾绒内,紧卷成爆竹状,外用鸡蛋清封固,阴干后备用。
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
如此反复灸熨7~10次。
此法治疗内寒湿痹、顽麻、萎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2、雷火针灸:
其制作方法与“太乙针”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
方用纯净细软
的艾绒125克,沉香、木香、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共为细末,麝香少许。
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相同,其适应症《针灸大全》载:“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痈而畏刺者。
”
温灸器灸
又名灸疗器。
是一种特制的金属圆筒,外形分筒体和持柄两部分。
筒体上下各有多数小孔,小孔可以通风出烟,下孔用以传导温热。
内另有小筒一个,可置艾或药物燃烧。
使用时,先将艾或药物点燃,置灸器于应灸之处,或作来回温熨,使温热传至体内,有调和气血、温散寒邪的作用。
各种温灸器的使用:
1.灸疗导入器
采用天然植物环保材料制成,可随意固定在肢体上任何部位,受灸者可自行调节艾粒与皮肤的距离,当艾粒在相对密封的器具内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久久作用于腧穴,火力均衡,作用不中断,渗透力强,一段长Φ22mm×20mm的艾粒,在器具内燃烧达30分钟左右。
器具在治疗中起到了充分利用艾叶燃烧时产生的热效、药效、烟熏等有效成份对穴位和经络进行的刺激,集热效、药效、烟熏三效合一,灸后的皮肤留有药物导入的痕迹,延长了治疗效果,提高了传统艾灸的疗效。
2.艾条熄灭器
可用于:熄灭艾条(适合多种规格艾条)、艾条可以放在凹槽上,防止倾斜滑落;盛载灰烬,保持地方清洁。
3.温灸铜艾斗
将艾绒或剪好的艾粒放置在温灸器里点燃,手持悬于患处,手持调整升降的高度来调节火力。
,灸器内部有细小的铁丝网,防治艾绒燃尽的灰烬掉下。
4.关节艾灸盒(樟木)
A、产品优势:
1、不需手持和砂袋夹持:可在人身的各个部位均可固定,避免熏灸时患者必须卧床治疗限制自由的缺陷;
2、热力均衡:不受外界影响,可较长时间连续地给以舒适温热的刺激,保温性能良好,艾火在盒内能充分燃烧,不会中途窒息;
3调节随意:艾条点燃后,由不锈钢簧片夹持,通过透视孔可以随时掌握艾条燃烧情况,上下移动以调节适合的温度;
4使用安全:艾条插入盒内,火头空悬盒中,底端有金属丝网遮挡,周边有阻燃材料挡护;
5一盒可同时灸治多穴。
B、使用说明:
选定部位,系好松紧带,用松紧固定灸盒两边底绊,将艾条点燃后插入顶管中(内有不锈钢弹簧片夹持),上下移动,以调节适合的温度。
多孔灸盒还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增减火头或按相应的孔穴插入艾条,使用无烟灸条可采用小单孔灸盒,调节温度时,应将盒体倾斜,调节后,再将盒体放正,以避免火星直接透过金属网。
为了能了解到艾火在盒内燃烧情况,特在盒体前后增设了若干个透视孔,使用时可以随时观察。
当艾火烧近盖口时,应及时将艾条向下插送,以防损坏部件。
灸治完毕,将剩余艾条插入灭火管中,待下次再使用,排除盒内灰烬时,旋转搭扣使灸盒上下分离即可轻松将灰烬倒出。
(传统产品排灰时需将盒体倒置,用手拍打盒底才能使灰烬从两边的透气孔中排出,操作复杂也不能轻松将灰排净)
5.竹制艾灸盒(单、双、多孔)
A、产品结构:
1、顶管:适用于粗细不同的艾条,调整就和顶盖上的夹子即可。
2、盒架:灸架的主体,盒盖与灸盒可分开,既便于清除灰烬又利
于通风燃烧。
3、防护网:位于底部,是为了防止艾火脱落烫伤皮肤所设的隔离层。
4、盒体与盒盖由4个小磁铁固定,方便盒体与盒盖可分开。
B、使用说明:
1、将艾条点燃后插入顶管,以上下自由移动为准。
2、选好熏灸部位,然后将灸盒罩在上面。
3、升降艾条调节火力,以微烫而不疼痛为适中,火力过小,效果不佳。
4、经常吹去或弹掉艾条上的灰烬,并保持艾灸架的清洁。
5、灸完后,将顶盖打开,将灰烬倒掉。
6.精致铜温灸器
A、规格介绍:
材质:灸器外壳:黄铜;
灸器内胆:铁;
手柄:镀铜及塑料
底托:橡胶
尺寸:灸筒直径:5cm,内胆直径:4cm.;
灸筒:4.5cm
皮垫高度:1.2cm
手柄:17CM
B、使用说明:
将艾绒或艾粒放置在温灸器里点燃。
手持悬于患处。
手持调整升降的高度来调节火力。
以微烫而不痛微宜。
灸器内部为两层,取出内层,可将药饼、蒜、姜等隔于二层之间,做隔物灸。
右上方的黑色胶皮垫一般垫在铜温灸器的底部,防止灼伤皮肤。
另外配有小绑带和挂钩,可以佩带黑色胶皮垫固定在施灸处。
本铜温灸器外层为纯铜制造并镶嵌有五行图案,精致美观。
适合中医诊所或美容院及家庭个人保健。
7.纯铜温灸美容棒套装
A、使用说明:
1、将艾条一端点燃,将燃端放入温灸棒中。
2、轻压温灸棒弹力端,使艾条落至顶端,以水平或倒置动作调整艾条与顶端的距离,保持温度适度。
3、以手掌试温度高低,确定温度适中,即可开始温灸。
4、每次灸5~10分钟,使穴点经络疏通皮肤光滑,红润。
B、温灸按摩的注意事项:
1、温灸时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4、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
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5、背部温灸:全身精油按摩之后进行身体温灸。
手掌手臂颈肩背部腰部臀部大腿小腿足底时间10-20分钟。
6、脸部温灸:在脸部按摩之后,要打底才能进行温灸(保湿水精华霜);温灸之后无需脸部清洁,直接上面膜即可。
额头太阳穴、眼部(瞳子廖、承泣、四白)脸颊鼻翼嘴周颌尖颈部耳周。
7、腹部温灸:腹部用精油按摩完之后进行温灸。
用温灸器腹部来回滚动,再点脐周穴点,(水份、归来、气海、关元)时间:10-15分钟。
8、全脸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每只眼睛不能超过3分钟;面部敏感及过敏者不能温灸!
9、温灸方法:以下向上打圈,上有力下无力(原理同高周波,但速递要快,以免烫伤及烧伤的睫毛颌眉毛)
8.熏香微烟随身灸疗器
A、使用方法:
使用时,将温灸条一端充分点燃后插入悬艾簧,对好卡口,合上器体,器罩放入防护袋,以底座面中心部对体穴,用松紧带雌雄扣系牢即可,一支灸条可灸40-60分钟。
灸温的调节:旋转器罩以开闭气门,开大则升温,如神阙(脐)等隐蔽处穴位,可开9-12孔,闭小则降温,如眼部等裸露在外的穴位,只需要开2-3孔即可。
灸疗温度以感觉舒适耐受为宜(43℃以上),气门宜由小到大避免烫伤。
B、主要优点:
1、位置稳定,作用集中,热度均衡,调节随意,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而延长,故可以激起经气流行与出现灸感规律的三个基本时期。
2、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安全简便,可以对同一孔穴重复使用与对几个病人同时施灸。
3、病人体位不受限制,可以在室内自由活动或工作。
4、艾灸时烟尘较轻,可以很方便地自灸百会、风池、风府、大椎、背部的穴位等平时不容易自灸的穴位。
5、可夹直径6.8mm、直径10-14mm的无烟灸管,直径18mm 的有烟艾条
C、选穴与效果:
1、全身皆无禁灸之处,除手足指因不便安放外,头面、四肢、胸腹、腰背无不相宜。
取穴常以1穴为准,最多也不超过2穴。
2、具有艾条灸与温灸器的双重作用。
D、注意事项:
1、艾条烧旺后才能插入灸架内;10-15分钟须清理烟灰一次,方法是将艾条取出清理,再插回灸架。
2、若灸温嫌烫,请检查气门进一步关小到适宜为止,以策安全。
3、灸后可多饮水,以利排泄强化体内代谢功能后排出的废料、毒素。
9.纯铜温灸器(用法同6)
10.脐疗木制灸斗
A、产品介绍:
此产品由一个木质葫芦罐,葫芦罐里四片弹性金属片,主要用于固定点燃的艾灸条,一个木柄,一个灭艾器(套在手柄后端)一个胶底圈筛底,一个黄玉底座组成。
本品为木制的圆筒灸具,又称温筒灸。
筒底有隔网层,筒身两边有孔。
施灸时,将艾条插入温灸器内,点燃后,将温灸器之底盖合好,即可对相应部位进行艾灸,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为度。
脐疗在我国是一种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养生之道。
B、使用方法:
1、清洁腹部肌肤,然后进行腹部按摩。
2、将脐疗工具安装好,把黄玉放在肚脐上,脐疗工具放于玉上,然后将点燃的脐疗艾条一头放入脐疗器内。
3、当艾条燃烧完后,取出艾条用脐疗工具的另一头熄灭或用水熄灭,然后用热毛巾清洁皮肤,涂抹护肤乳液。
4、然后喝一杯温开水,平衡身体水分及湿度。
5、在使用过程中配合姜片效果会更好!
11.单孔脐疗灸座
A、产品介绍:
肚脐下丹田为人体精、气、神的来源,此疗程乃针对现代男女因压力、紧张拥挤的生活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自律神经衰退,以及张善荷尔蒙失调、肠胃不适等症状,温热肚脐可医百病、强身补肾。
更有排水、排毒、回春更新细胞、减肥、去脂、除宿便等功效
脐疗灸座(单孔)可以运用于[神阙穴]上,也可运用于其他穴位得灸疗。
用胶条将它固定在穴位上或被治疗者平趟在床上,将单孔脐疗灸座搁置在[神阙穴]上即可。
B、温脐美疗法的注意事项:
1、孕妇、持续发烧之病人应避免。
2、饭前、后20分钟、洒醉、激烈运动后。
3、薰脐时应保持空气流通、并安静身心,使气在全身均匀流通以达四肢末梢。
4、董脐结束时注意必须完全熄灭艾条。
15.艾柱模
据所需艾柱的大小,将艾绒从相应的孔中捺入,选用相应直径的木柄将艾绒捣紧,再用顶针从背面透孔中将艾粒顶出,即可使用。
16、熏脐瓷灸罐
是用陶土烧制而成。
外形似钟,可稳妥施放于脐部或其他身体穴位,更不须施术者手持操作,其内为空腔,靠下方2厘米处有一横隔,下面有数个洞孔,状如莲蓬,上面可放置艾条,下方又通空气,可保证使艾条充分燃烧,又无掉灰之虑,下口呈喇叭状,放在穴位或者施灸部位稳定,决无倒置而烫人至伤之虞。
在熏脐灸时,所选用的艾条,应是无烟艾条。
17、麦克风式温灸棒
A、操作方法:
1、将温灸棒一头取出,将艾条插入后点燃,重新安置入温灸棒中(注意:使用艾条长度六厘米为佳,一般艾条为12厘米,请对半折断)。
2、每次艾灸完毕后请将温灸棒一头取出,倒置,将艾灰倒出,保持干净。
3、以手掌试温度高低,确定温度适中,即可开始温灸。
4、每次灸5~10分钟,使穴点经络疏通皮肤光滑,红润。
18、五眼灸器
A、产品介绍:
1、适用范围:五眼灸器适用于脐灸,腰腹背等部位使用。
2、性能:温经通络,益气活血,祛寒止痛,升阳举陷,补虚固脱。
3、将配套用艾柱放入五眼灸器中,点燃,将灸器置于神阙或其它穴位即可.
B、操作方法:
1、将艾条一端点燃。
2、轻压温灸弹力,使艾条落至顶端,以水平或倒置动作调整艾条与顶端的距离,保持温度适度。
3、以手掌试温度高低,确定温度适中,即可开始温灸。
4、每次灸5-10分钟,使穴点经络疏通皮肤光滑,红润。
19、香薰灸炉
A、配套产品:灸炉一台,电源一套,支架一副,艾篷一个。
B、适用产品:无烟艾条
C、适用范围:脐灸,腰,背,肩,腹
D、产品的特点:使用安全;温度可调节;红外效果;灸效更强;外型美观。
20、温灸筒
1、结构: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
2、使用方法: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21、阴阳艾灸器
A、结构说明(见图示):
B、操作步骤:
1、将艾条放在托槽内,点燃艾条
2、扣紧机盖,连接电源
3、连上排气管后,开启电源开关
4、将灸器放在穴位处,并用系带系紧
5、45分钟后取下艾灸器
6、打开艾灸器,倒出里面残渣,盖上机盖后,放到专用支架上保管
操作图解如下:
22、长寿艾灸器
A、操作说明:
23、天地艾灸器
A、操作步骤(见图示):
C、注意事项:
1艾灸必须按照规定时间进行,每次不超过45分钟,每日不超过两次。
2进行腰背部治疗时,由于该部位对热度敏感,故初次治疗时宜放置阻热金属圈。
3治疗10次以上,对热度适应后,可去除阻热金属圈。
24、五行艾灸器
25、坐熏艾灸器
B、操作说明:1、将艾条放在托槽内,点燃艾条2、扣紧机盖,连接电源3、连上排气管后,开启电源开关4、将灸器放在穴位处,并用系带系紧5、45分钟后取下艾灸器,打开艾灸器
6、倒出里面残渣,盖上机盖后,放到专用支架上保管
艾灸之注意事项:
1、颜面无关,阴部,心前区和大动脉部位禁灸。
2、妊娠妇女腹部,腰骶部不能灸,经期遵医嘱施灸。
3、极度疲劳,过度饥饿,过饱,大醉,大汗,大渴,大怒,以及奇寒酷暑,风雨雷电时不宜灸。
4、疾病禁忌:灸法益阳伤阴,对于阴虚阳亢的人如五心烦热,面红耳赤以及邪热内炽的疾病不宜灸。
5、施灸注意力要集中,保持灸火和皮肤间的距离,随时清理灸灰,避免烫伤皮肤和衣物,结束后用水或者其他方法及时灭掉灸火,注意安全。
6、环境要安静,避风,但空气要流通。
如果出现晕灸:头晕,恶心,脸色苍白,出虚汗,应立即停止施灸,点按人中,百会,涌泉。
7、灸的过程中出现热感或者热痛感,微痒感,风吹感,均属正常,以热感为多数。
灸后可能出现疲劳,口干等症状,一般不需要处理,可以继续施灸。
8、灸过程中,皮肤出现红或者红白相间片状印痕,也可能出现红线,白线,红点,黑点色素变化,还可能出现水泡,皮肤凸起或凹陷之处,按压时指下有空虚,硬结,或者条索状阳性物均属灸过程中体内病理正常反应。
9、灸治循序先头部后四肢,先背部后腹部,先阳经后阴经,特殊情况可灵活运用。
艾灸常用穴位:
A、艾灸四穴养生灸法最合适自我养生保健:
1、关元
穴位简介:又名丹田,是任脉之穴。
位置:在脐下3寸,是任脉和足三阴经交会穴
功能:为一身元气所在,为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具有通调冲任,调理气血,补肾固精,回阳固脱的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
保健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关元穴为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施灸可以使人元气充足,延年益寿。
2、命门
穴位简介:一名精宫,督脉之穴
位置:在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
功能:命门者,诸精神之舍也。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是生命的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故命门。
保健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命门穴施人生命的中心,为元气所住宿之处,可以发挥人与生俱有的体力并加以强化的功能,具有补肾壮阳之功,为保健强壮要穴。
3、足三里
穴位简介:一名下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腧穴之一,胃腑的下合穴。
位置: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简便取穴,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一寸。
功能:经属于五行之土,穴属土,所谓土生万物,胃与脾表里,故统治一切脾胃之疾。
“脾胃为后天之本”。
调补足三里,实即培补后天,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保健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灸足三里养生保健,称为长寿之灸。
本穴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驱邪防病的功效。
4、中脘
穴位简介:一名太仓,为手太阴,手少阳,足阳明之所生,任脉交会穴。
位置,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5指的宽度。
功能:六腑与五脏互为表里,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古云:“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
”凡病者首先调和胃气,胃气调和则谷气生,这是说明人赖百谷养其身,故为养生保健要穴。
灸中脘穴对于胃病疾病的各种症状均有很好的效果。
B、其他常用艾灸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