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作者:张伟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04期
摘要:对我国而言,外宣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它实现了跨越时间空间的文化传真,也尊重了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认同原则。

本文就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为例,主要探讨了基于外宣受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策略。

关键词:外宣翻译受众认同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4-0016-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也已经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引发了业界及越来越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随着中国入世以后中国国际跨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成为关键,它希望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充分展示给世界,将“走出去”的国家文化战略进行到底。

1 外宣翻译中中的受众认同原则解读
目前外宣翻译已经成为典型的国际文化传播现象,它也被称之为“对外宣传”,它所传递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对文化内容的语言翻译有效性,要求翻译符合国际化原则,在保留国家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展开文化课题的国际化探讨。

这其中也结合了西方传播学理论,希望通过对外传播来取代对外宣传,表明信息交流的双向互动本质,进而达到“民族即世界”的文化发展原则。

在我国,外宣翻译主要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等各类信息,其翻译文本涉猎面广,其中不乏大量的政治性文本、新闻文本、汉译外典籍、信息资料以及公示语,所以整体来讲我国外宣翻译的指向目的性与实效性相当之强,它让国外受众快速并准确的获取理解了中国文化信息,使宣传机制完整化。

在这里,就涉及到了变译理论和受众认同理论,这些理论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理解需求,规避了在理解异国文化中所遇到的各种障碍,最大限度实现了对原文本使用价值的有效展示。

这里以受众认同原则为例,它是非常注重目的性与实效性有机体现的外宣翻译原则,它融合了国际传播学相关内容范例,通过传播效果来检验翻译质量,迎合我国在外宣翻译中“内外有别、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外宣翻译中翻译效果与受众的重要性。

实质上,虽然我国外宣翻译采纳了受众认同原则,但某些实际翻译中其西方受众认同意识还依然相对匮乏,它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外受众的思维共性及心理习惯,对国外受众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文化信息需求也相对研究较浅,某些时候可能会带来外宣翻译失败的不利结果。

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建立翻
译受众认同原则就相当关键,它希望基于对外宣传目的来获取西方受众的最终理解认同,尽可能让目的语受众接受足够大量的有效信息,进而认同译文内容,使外宣翻译有效。

以我国首部汉英双语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它其中就重点解读了有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西方受众认同原则,在研究中发现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在寻求西方受众认同意识缺失中的关键点,以此来提出问题。

但在实际翻译中也暴露了各种问题,例如表达不够详实具体、音译使用严重过渡、摘译内容缺乏合理逻辑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受众阅读理解障碍,不符合受众认同基本原则。

所以在这部名录中也提出了我国外宣翻译应该在未来工作中更加注重交流与实效,争取快速解决现存的一些不利问题[1]。

2 基于受众认同原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不但要注重受众认同原则,也要适当结合我国实际国情、顺应西方受众认知语境来展开工作,顺利达成文化传播目的。

下面主要通过论述外宣翻译技法与人文文化理解两方面来探讨几点正确的翻译策略。

2.1 基于外宣翻译技法的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的翻译技法有很多,这些技法都遵循受众认同原则,以下主要介绍其中两点。

第一是以归化意译角度来展开外宣翻译。

实际上外宣翻译工作就是对两种文化接触的有效理解,此时采用规划方法能够保证译入语快速被纳入到译者的认知体系当中,首先保证原语文化的原汁原味保留。

在此基础之上,加入外宣翻译对策,遵循翻译中的信任性、明晰性与可理解性标准来开始实际的内容翻译,整个翻译过程虽然以归化意译为主,但实际上它也会根据文化内容的实际需求来融入异化翻译策略内容。

具体到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属词汇翻译中,归化意译非常适用于各种民俗典故及文化术语,它能够准确传达这些传统文化内容的原始信息,保证西方受众认同翻译结果。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可以按照外宣语境现实需要来适当舍弃一些原译词内容,通过归化释义的形式解读出来,同样也能被西方受众所理解。

比如说《济公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济公”就可以翻译为“Chinese Robin Hood”,即“中国的罗宾侠”,二者角色都是中西文化中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优秀典范,这样翻译就能让西方受众快速理解“济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而同理,中国的“西施”(《西施传说》)也可被翻译为“Chinese Cleopatra”(中国的埃及艳后),这是从貌美如花、倾国倾城的角度来解读两个人物的共通之处。

第二,在满足受众认同原则基础之上,还应该注重变译理论的融入,遵循“任何翻译行为都由翻译目的所决定”这一基本原理,确保所翻译出的内容通俗易懂、赏心悦目、绝对符合目的语受众的基本思维习惯,使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上满足对等原则,上述这些内容也是成功外宣翻译的技法操作关键。

实际上,在黄忠廉的《变译理论》一书中也重点提到了“变译翻译”这一基本概念,它强调从实践角度出发来看待、操作对外翻译,从宏观的角度来浓缩、补充、阐
释、合并、扩充、取舍甚至改造翻译内容,体现外宣翻译的针对性原则,也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使用价值。

例如,改写、删减、增补、措辞、类比等等都是比较常用的变译理论内容。

“太平燕”是福州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其小吃的制作工艺“燕皮”则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这种小吃由肉泥掺和薯粉碾成薄片,在其中包上肉馅,配合高汤制作而成,由于其形似飞燕所以被称为“太平燕”。

这种小吃在外宣翻译中自然不能直译为“Peace Swallow”,它容易让西方受众理解为燕子肉,所以可以采用变译编译的形式将其翻译为“duck egg and wonton soup”,或者翻译为“a special dish supposed to bring peace and good luck”。

这些翻译都更为直观,能够被西方受众所理解认同,而且在译名中甚至加入了菜品制作的原材料与象征意义,让西方受众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浓厚兴趣[2]。

2.2 基于外宣翻译人文文化理解的翻译策略
在针对某些中国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中,则要注重对人文文化理解方面的有效内容,既忠于原著,又让西方受众易于理解。

具体来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戏剧内容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方言或古语,这增加了翻译难度。

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但要克服翻译难度,更要忠于原著审美原则,体现受众认同原则中“理解的有效性”。

换言之就是要尽量简化这些古语与方言内容。

布袋木偶戏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要求表演者技艺高超,更要求所制作出的木偶道具造型精美,木偶剧种风格独特。

像福建漳州的《金陵十二钗》就是当地布袋木偶戏的经典剧作之一。

众所周知,《金陵十二钗》源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剧中介绍十二钗之一的林黛玉时,其中文原文就用到了“眼颦秋水”、“眉蹙春山”等等文学修饰词汇。

这些词汇很难让西方受众理解,所以在外宣翻译考虑英语行文过程中就希望一方面保留古语韵味,一方面也注重理解的有效性。

它的翻译为“Daiyu,who bore finely arched eyebrows and limpid eyes.”这里用到了“纤细的弓形眉”和“清澈如水的眼睛”。

西方受众虽然不理解春山和秋水,但却能理解弓箭和水这两种事物,考虑到原文与外宣翻译中所描述的4种事物都是具有共同特征的,所以如此翻译更为合理[3]。

3 结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所以针对它们的外宣翻译也一定要遵循多重技法原则,保证在本质特征与文化内涵等方面来面向世界展示自身,提升国家形象及软实力,证明非遗外宣翻译的不可替代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3):103-105.
[2] 汪春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翻译的改革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3(35):25-26.
[3] 黄蓉,孔琼,马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跨文化研究[J].科技信息,2014(10):178-178,1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