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大全·器用·衣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颜师古注:“牛衣,编乱麻为之,即今俗呼为龙具者。”《晋书·刘寔传》:“寔少贫苦,卖牛衣以自给。”宋程大昌《演繁露·牛衣》:“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宋苏轼《和穆父新凉》:“但知眠牛衣,宁免刺虎圈?”参见人事部·贫贱“卧牛衣”。
【优孟衣冠】楚相孙叔敖死,优孟着孙叔敖衣冠,摹仿其神态动作,楚庄王及左右不能辨,以为孙叔敖复生。事见《史记·滑稽列传》。后因称登场演戏为“优孟衣冠”,也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清黄遵宪《己亥续怀人诗》之五:“优孟衣冠笑沐猴,武灵胡服众人咻。”参见人物部·人杰“优孟”。
【神武衣冠】南朝梁陶弘景,于齐高帝作相时,曾被引为诸王侍读。他家贫,求作县令不得,乃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后因以指辞官、弃官。宋陆游《闻韩无咎下世》:“凭高老泪无挥处,神武衣冠挂已迟。”参见人事部·雅逸“挂冠”。
【楚宫衣】楚国宫女所服之衣。唐李商隐《效长吉》诗:“长长汉殿眉,窄窄楚宫衣。”冯浩笺注:“庾肩吾诗:‘细腰宜窄衣。’”参见人体部·肢体“楚腰”。
【鹑衣】破烂的衣服,鹑尾秃,故称。喻生活贫困。语本《荀子·大略》:“子夏贫,衣若县鹑。”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宋梅尧臣《田家》诗之四:“卒岁岂堪念,鹑衣著更穿。”另参见人事部·贫贱“鹑服”。
【衣锦还】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旧唐书·姜暮传》:“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唐李白《送张遥之寿阳幕府》:“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参见人事部·富贵“衣锦归”。
【青紫】本为古时公卿绶带之色,因借指高官显爵。《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王先谦补注引叶梦得曰:“汉丞相大尉,皆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此三府官之极崇者,胜云青紫谓此。”唐杜甫《夏夜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参见文明部·学识“拾青”。
【羊欣白练裙】《宋书·羊欣传》:“(羊)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咏书法,或喻互相雅慕。唐陆龟蒙《怀杨台文杨鼎文二秀才》:“重思醉墨纵横甚,书破羊欣白练裙。”另参见文明部·书画“书裙”、人事部·雅逸“书白练裙”。
【垂衣裳】谓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后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韩康伯注:“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汉王逸《机赋》:“帝轩龙跃,庶业是昌。俯覃圣恩,仰览三光。爰制布帛,始垂衣裳。”汉王充《论衡·自然》:“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唐王维《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开阊阖兮临玉堂,俨冕旒兮垂衣裳。”参见人物部·圣贤“垂衣”。
【负薪裘】《论衡·书虚》:“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瞑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名!’遂去不顾。”后以为咏隐士之典。唐王昌龄《放歌行》:“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另参见器用部·日用“负薪”、人物部·其他“皮相士”、人事部·雅逸“五月披裘”。
【望白衣】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后因作朋友赠酒或饮酒、咏菊等典故。金元好问《从邓州相公觅酒时在镇平》:“江州未觉风流减,可使陶潜望白衣。”参见器用部·饮食“白衣酒”。
【季子裘】季子的貂裘。指战国时苏秦入秦求仕,资用耗尽而归之事。《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后以“季子裘”谓旅途或客居中处境困顿。唐杜甫《摇落》:“鹅费羲之墨,貂除季子裘。”唐殷尧藩《九日》诗:“壮怀空掷班超笔,久客谁怜季子裘。”宋陆游《舟中夜赋》诗:“千里风尘季子裘,五湖烟浪志和舟。”明唐顺之《十五夜旅怀》诗:“镜有潘郎鬓,囊无季子裘。”另参见人事部·贫贱“貂裘敝”。
【绣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后以“绣服”指侍御史。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霜台有暇,文律动于京师;绣服无私,锦字飞于天下。”唐钱起《送裴迪侍御使蜀》诗:“朝天绣服乘恩贵,出使星轺满路光。”参见人物部·官吏“持斧”。
【白袍】①指军队。《梁书·陈庆之传》:“庆之麾下悉着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唐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寇二十韵》:“帐殿罗玄冕,辕门照白袍。”参见武备部·军旅“着白袍”。②旧指未做官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闲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传衣】佛教禅宗自初祖至五祖皆以衣钵相传,作为传法的信证,六祖以后不再传。后亦泛称师徒传授继承。传授师法或继承师业。唐李商隐《谢书》诗:“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唐方干《赠江南僧》:“继后传衣者,还须立雪中。”宋黄庭坚《题山谷石牛洞》诗:“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传衣。”参见九流部·宗教“衣钵相传”。
【羊裘】汉严光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后刘秀即帝位,光变名隐身,披羊裘钓泽中。见《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后因以“羊裘”指隐者或隐居生活。唐李华《杂诗六首》之二:“何忍严子陵,羊裘死荆棘。”宋陆游《寓叹》诗:“人怪羊裘忘富贵,我从牛侩得贤豪。”元萨都剌《钓雪图》诗:“人间富贵草头露,桐江何处觅羊裘。”参见人事部·隐逸“严陵钓”。
【牵襟】《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宋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牵襟肘即见,着帽耳才厣。”参见人事部·贫贱“捉襟见肘”。
【引裾】拉住衣襟。指三国魏辛毗拉住文帝衣襟坚持诤谏的故事。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引裾”喻人臣能据理直谏。宋叶适《薛端明挽诗二首》之一:“可但补阙名官日,不逢引裾强谏时。”参见政事部·忠直“牵裾”。
【王恭鹤氅】晋王恭尝披鹤裘涉雪而行。孟昶窥见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也。”事见《晋书·王恭传》。后用为衣着不俗之典实。唐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相如不足夸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参见植物部·木本“王恭柳”。
【布裙】《太平御览》卷七一八引《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喻服饰朴素。唐白居易《赠内》:“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参见人物部·妇女“荆钗布裙”。
【范叔袍】《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先事魏中大夫须贾,因辞谢齐襄王的邀请,反受须贾怀疑,被魏相舍人毒打,几死,后贿赂看守而逃出。于是改名张禄,入秦为相。须贾出使秦国,范睢装扮成穷人会见他。“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是秦相,便肉袒请罪,范睢亦因须贾有绨袍之赠,未加害于他。喻指贫困时所受帮助。清赵翼《前守韦缘事罢官诗以送别》之二:“民犹争诵廉公裤,我敢相矜范叔袍。”另参见伦类部·师友“重绨袍”、人事部·情感“绨袍惠”、人事部·贫贱“范叔贫”。
【晏裘】《礼记·檀弓下》:“晏子一狐裘,三十年。”指生活节俭。唐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另参见人事部·秉性“齐相狐裘”。
【鹔鹴裘】相传为汉司马相如所著的裘衣。有鷫鸘鸟的皮制成。一说,用鷫鸘飞鼠之皮制成。宋苏轼《次韵孔常父送张天觉》:“送君应典鹔鹴裘,凭仗千钟洗别愁。”参见人事部·贫贱“贳酒成都”。
【朱门裾】《汉书·邹阳传》:“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后以比喻在王侯权贵门下作食客。清郭曾忻《检藏书感赋》:“春曹三十载,不曳朱门裾。”参见政事部·贪佞“曳裾”。
【贵缝掖】《后汉书·王符传》:“后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安定,乡人有以货得雁门太守者,亦去职还家,书刺谒规。规卧不迎,既入而问:‘卿前在郡食雁美乎?’有顷,又白王符在门。规素闻符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符手而还,与同坐,极欢。时人为之语曰:‘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言书生道义之为贵也。”唐高适《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从来贵缝掖,应是念穷途。”参见政事部·议政“缝掖贵”。
【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后汉书·杨彪传》:“时袁术僭乱,操(曹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融(孔融)曰:‘……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操不得已,遂理出彪。”晋殷仲文《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唐杜甫《曲江对酒》:“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参见人事部·雅逸“拂衣去”。
【夺锦袍】《新唐书·文艺传中·宋之问》:“武后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后因称竞赛中获胜为“夺锦袍”。宋陆游《赠邢刍甫》:“割愁何处有并刀,倾座谁能夺锦袍。”亦简作“夺袍”。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亦称“夺锦”。明高启《谢赐衣》诗:“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参见文明部·诗词“诗成得袍”。
【青袍白马】《南史·贼臣传·侯景》:“大同中童谣曰:‘青丝白马寿阳来。’景涡阳之败,求锦,朝廷所给青布,及是皆用为袍,采色尚青。景乘白马,青丝为辔,欲以应谣。”后因以“青袍白马”指乱臣贼子。唐杜甫《洗兵马》:“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仇兆鳌注引蔡梦弼曰:“青袍白马,言思明、庆绪可平。”参见人事部·衣冠“青丝白马”。
【白衣宠】《东观汉记·郑均传》:“均屡辟不诣,公车特徵,拜侍御史,月余迁尚书,肃宗敬重之,后以病告归……帝东边过任城,乃幸均舍,敕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故时人号为‘白衣尚书’。”唐武平一《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汉日唯闻白衣宠,唐年更睹赤松游。”参见人物部·官吏“白衣尚书”。
【老莱衣】《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于亲侧。”后因用“老莱衣”为孝养父母之词。唐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诗:“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宋梅尧臣《寒食前一日陪希深远游大字院》诗:“闻过少傅宅,喜见老莱衣。”明何景明《过先墓》诗:“一寸未忘游子线,万年难觅老莱衣。”参见伦类部·亲眷“斑衣奉亲”。
另参见天文部时令落帽期天文部气象风落帽地理部土石龙山器用部饮食酒兵人物部官吏孟参军人物部其他落帽人人事部雅逸落帽欢
典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全·器用·衣冠
【衣冠就东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唐杜牧《河湟》:“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参见人物部·官吏“东市朝衣”。
【五袴】《后汉书·廉范传》:“[范]建初中,迁蜀郡太守……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后以“五袴”作为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唐储光羲《晚次东亭献郑州宋使君文》诗:“籍籍歌五袴,祁祁颂千箱。”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赵衡州》词:“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参见政事部·治理“襦绔恩”。
【晒犊鼻】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阮咸)、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褌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后用为贫而豁达的典实。唐李商隐《七夕偶题》诗:“明朝晒犊鼻,方信阮郎贫。”参见人事部·贫贱“阮家贫”。
【优孟衣冠】楚相孙叔敖死,优孟着孙叔敖衣冠,摹仿其神态动作,楚庄王及左右不能辨,以为孙叔敖复生。事见《史记·滑稽列传》。后因称登场演戏为“优孟衣冠”,也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清黄遵宪《己亥续怀人诗》之五:“优孟衣冠笑沐猴,武灵胡服众人咻。”参见人物部·人杰“优孟”。
【神武衣冠】南朝梁陶弘景,于齐高帝作相时,曾被引为诸王侍读。他家贫,求作县令不得,乃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后因以指辞官、弃官。宋陆游《闻韩无咎下世》:“凭高老泪无挥处,神武衣冠挂已迟。”参见人事部·雅逸“挂冠”。
【楚宫衣】楚国宫女所服之衣。唐李商隐《效长吉》诗:“长长汉殿眉,窄窄楚宫衣。”冯浩笺注:“庾肩吾诗:‘细腰宜窄衣。’”参见人体部·肢体“楚腰”。
【鹑衣】破烂的衣服,鹑尾秃,故称。喻生活贫困。语本《荀子·大略》:“子夏贫,衣若县鹑。”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宋梅尧臣《田家》诗之四:“卒岁岂堪念,鹑衣著更穿。”另参见人事部·贫贱“鹑服”。
【衣锦还】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旧唐书·姜暮传》:“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唐李白《送张遥之寿阳幕府》:“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参见人事部·富贵“衣锦归”。
【青紫】本为古时公卿绶带之色,因借指高官显爵。《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王先谦补注引叶梦得曰:“汉丞相大尉,皆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此三府官之极崇者,胜云青紫谓此。”唐杜甫《夏夜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参见文明部·学识“拾青”。
【羊欣白练裙】《宋书·羊欣传》:“(羊)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咏书法,或喻互相雅慕。唐陆龟蒙《怀杨台文杨鼎文二秀才》:“重思醉墨纵横甚,书破羊欣白练裙。”另参见文明部·书画“书裙”、人事部·雅逸“书白练裙”。
【垂衣裳】谓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后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韩康伯注:“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汉王逸《机赋》:“帝轩龙跃,庶业是昌。俯覃圣恩,仰览三光。爰制布帛,始垂衣裳。”汉王充《论衡·自然》:“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唐王维《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开阊阖兮临玉堂,俨冕旒兮垂衣裳。”参见人物部·圣贤“垂衣”。
【负薪裘】《论衡·书虚》:“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瞑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名!’遂去不顾。”后以为咏隐士之典。唐王昌龄《放歌行》:“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另参见器用部·日用“负薪”、人物部·其他“皮相士”、人事部·雅逸“五月披裘”。
【望白衣】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后因作朋友赠酒或饮酒、咏菊等典故。金元好问《从邓州相公觅酒时在镇平》:“江州未觉风流减,可使陶潜望白衣。”参见器用部·饮食“白衣酒”。
【季子裘】季子的貂裘。指战国时苏秦入秦求仕,资用耗尽而归之事。《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后以“季子裘”谓旅途或客居中处境困顿。唐杜甫《摇落》:“鹅费羲之墨,貂除季子裘。”唐殷尧藩《九日》诗:“壮怀空掷班超笔,久客谁怜季子裘。”宋陆游《舟中夜赋》诗:“千里风尘季子裘,五湖烟浪志和舟。”明唐顺之《十五夜旅怀》诗:“镜有潘郎鬓,囊无季子裘。”另参见人事部·贫贱“貂裘敝”。
【绣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后以“绣服”指侍御史。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霜台有暇,文律动于京师;绣服无私,锦字飞于天下。”唐钱起《送裴迪侍御使蜀》诗:“朝天绣服乘恩贵,出使星轺满路光。”参见人物部·官吏“持斧”。
【白袍】①指军队。《梁书·陈庆之传》:“庆之麾下悉着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唐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寇二十韵》:“帐殿罗玄冕,辕门照白袍。”参见武备部·军旅“着白袍”。②旧指未做官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闲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传衣】佛教禅宗自初祖至五祖皆以衣钵相传,作为传法的信证,六祖以后不再传。后亦泛称师徒传授继承。传授师法或继承师业。唐李商隐《谢书》诗:“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唐方干《赠江南僧》:“继后传衣者,还须立雪中。”宋黄庭坚《题山谷石牛洞》诗:“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传衣。”参见九流部·宗教“衣钵相传”。
【羊裘】汉严光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后刘秀即帝位,光变名隐身,披羊裘钓泽中。见《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后因以“羊裘”指隐者或隐居生活。唐李华《杂诗六首》之二:“何忍严子陵,羊裘死荆棘。”宋陆游《寓叹》诗:“人怪羊裘忘富贵,我从牛侩得贤豪。”元萨都剌《钓雪图》诗:“人间富贵草头露,桐江何处觅羊裘。”参见人事部·隐逸“严陵钓”。
【牵襟】《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宋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牵襟肘即见,着帽耳才厣。”参见人事部·贫贱“捉襟见肘”。
【引裾】拉住衣襟。指三国魏辛毗拉住文帝衣襟坚持诤谏的故事。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引裾”喻人臣能据理直谏。宋叶适《薛端明挽诗二首》之一:“可但补阙名官日,不逢引裾强谏时。”参见政事部·忠直“牵裾”。
【王恭鹤氅】晋王恭尝披鹤裘涉雪而行。孟昶窥见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也。”事见《晋书·王恭传》。后用为衣着不俗之典实。唐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相如不足夸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参见植物部·木本“王恭柳”。
【布裙】《太平御览》卷七一八引《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喻服饰朴素。唐白居易《赠内》:“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参见人物部·妇女“荆钗布裙”。
【范叔袍】《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先事魏中大夫须贾,因辞谢齐襄王的邀请,反受须贾怀疑,被魏相舍人毒打,几死,后贿赂看守而逃出。于是改名张禄,入秦为相。须贾出使秦国,范睢装扮成穷人会见他。“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是秦相,便肉袒请罪,范睢亦因须贾有绨袍之赠,未加害于他。喻指贫困时所受帮助。清赵翼《前守韦缘事罢官诗以送别》之二:“民犹争诵廉公裤,我敢相矜范叔袍。”另参见伦类部·师友“重绨袍”、人事部·情感“绨袍惠”、人事部·贫贱“范叔贫”。
【晏裘】《礼记·檀弓下》:“晏子一狐裘,三十年。”指生活节俭。唐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另参见人事部·秉性“齐相狐裘”。
【鹔鹴裘】相传为汉司马相如所著的裘衣。有鷫鸘鸟的皮制成。一说,用鷫鸘飞鼠之皮制成。宋苏轼《次韵孔常父送张天觉》:“送君应典鹔鹴裘,凭仗千钟洗别愁。”参见人事部·贫贱“贳酒成都”。
【朱门裾】《汉书·邹阳传》:“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后以比喻在王侯权贵门下作食客。清郭曾忻《检藏书感赋》:“春曹三十载,不曳朱门裾。”参见政事部·贪佞“曳裾”。
【贵缝掖】《后汉书·王符传》:“后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安定,乡人有以货得雁门太守者,亦去职还家,书刺谒规。规卧不迎,既入而问:‘卿前在郡食雁美乎?’有顷,又白王符在门。规素闻符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符手而还,与同坐,极欢。时人为之语曰:‘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言书生道义之为贵也。”唐高适《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从来贵缝掖,应是念穷途。”参见政事部·议政“缝掖贵”。
【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后汉书·杨彪传》:“时袁术僭乱,操(曹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融(孔融)曰:‘……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操不得已,遂理出彪。”晋殷仲文《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唐杜甫《曲江对酒》:“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参见人事部·雅逸“拂衣去”。
【夺锦袍】《新唐书·文艺传中·宋之问》:“武后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后因称竞赛中获胜为“夺锦袍”。宋陆游《赠邢刍甫》:“割愁何处有并刀,倾座谁能夺锦袍。”亦简作“夺袍”。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亦称“夺锦”。明高启《谢赐衣》诗:“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参见文明部·诗词“诗成得袍”。
【青袍白马】《南史·贼臣传·侯景》:“大同中童谣曰:‘青丝白马寿阳来。’景涡阳之败,求锦,朝廷所给青布,及是皆用为袍,采色尚青。景乘白马,青丝为辔,欲以应谣。”后因以“青袍白马”指乱臣贼子。唐杜甫《洗兵马》:“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仇兆鳌注引蔡梦弼曰:“青袍白马,言思明、庆绪可平。”参见人事部·衣冠“青丝白马”。
【白衣宠】《东观汉记·郑均传》:“均屡辟不诣,公车特徵,拜侍御史,月余迁尚书,肃宗敬重之,后以病告归……帝东边过任城,乃幸均舍,敕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故时人号为‘白衣尚书’。”唐武平一《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汉日唯闻白衣宠,唐年更睹赤松游。”参见人物部·官吏“白衣尚书”。
【老莱衣】《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于亲侧。”后因用“老莱衣”为孝养父母之词。唐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诗:“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宋梅尧臣《寒食前一日陪希深远游大字院》诗:“闻过少傅宅,喜见老莱衣。”明何景明《过先墓》诗:“一寸未忘游子线,万年难觅老莱衣。”参见伦类部·亲眷“斑衣奉亲”。
另参见天文部时令落帽期天文部气象风落帽地理部土石龙山器用部饮食酒兵人物部官吏孟参军人物部其他落帽人人事部雅逸落帽欢
典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全·器用·衣冠
【衣冠就东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唐杜牧《河湟》:“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参见人物部·官吏“东市朝衣”。
【五袴】《后汉书·廉范传》:“[范]建初中,迁蜀郡太守……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后以“五袴”作为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唐储光羲《晚次东亭献郑州宋使君文》诗:“籍籍歌五袴,祁祁颂千箱。”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赵衡州》词:“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参见政事部·治理“襦绔恩”。
【晒犊鼻】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阮咸)、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褌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后用为贫而豁达的典实。唐李商隐《七夕偶题》诗:“明朝晒犊鼻,方信阮郎贫。”参见人事部·贫贱“阮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