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提高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容量的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系统容量和无线链路质量的影响非常大,信道分 配则能利用同频干扰有效地为移动用户分配信道, 并提高系统容量。 同时, 采用功率控制和自适应天线 技术可以减少同频干扰。 因此, 与分别独自使用信道 分配、 功率控制和自适应天线技术相比, 这 * 种技术 之间的相互结合应该能够增加更多的系统容量。
!"#
率控制技术有: 分布式均衡算法 (’0# ) 和分布式功
*1,
率控制 (’2") 等分布式干扰均衡功率控制 (402")
*$3,
技术
*1, 5,
, 以及基于信号电平的功率控制 (6702" )
技术 。
*/,
对于干扰均衡功率控制技术,调整发射功率电
?)在基站处使用自适应天线可以降低同频干
电信快报
电信快报 (!""#, $%&’ ) 扰,从而使小区中的用户数增加。例如在 !"#$、 蜂 %"#$ 系统中,当同频干扰降低到一定程度时, 窝系统可以用尺寸更小的小区群进行频率规划, 从 而使每个小区的信道数增多。对于 &"#$ 系统, 利 用自适应天线允许用户采用较低功率发射信号, 以 减少多址干扰 (#$’ ) , 从而增加了每个小区同时容 纳的用户数。 采用自适应天线基站能够在 ()利用空间滤波, 本小区内建立额外信道。控制天线阵窄波束朝着移 动台,如果小区内用户彼此之间的角度大于空间滤 波最小可以分辨的角度,那么小区内的用户就可以 共享同一信道, 从而使蜂窝系统容量提高, 通常将其 称为空分多址 ()"#$ ) 技术。
功率控制技术与 !"# 技术相结合 近几年,有人就功率控制与 "&$ 相结合对系
!/26C>, 系统容量满足 )’B06D6 !/26C> 的最大用户 数。不同系统配置的仿真结果如表 / 所示。
表$
统容量的改善进行了研究。文献+*, 提出把信道隔离
"!%# 系统在不同系统配置下的用户数
系统配置 用户数 8 户
"
信道分配技术
文献 !"$ 描述了几种信道分配技术。信道分配是
指, 从一组信道内为每条连接移动台到基站的无线 链路分配一个信道, 该信道必须满足特定的信扰比 条件。理想的信道分配技术可通过更有效的 (012) 复用,使为所有移动台提供服务所需信道数最少,
电信快报
论 文 选 粹
个信道, 而使用 !"# 却需要 $% 个信道; 当有功率控 制时, !"# 要达到同样的话务量则需要 $& 个信道。 然而,在高话务量负载情形下, ’"# 技 术 就 不 如
电信快报 (!""#, $%&’ )
论 文 选 粹
几种提高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容量的方法
魏志刚,杜惠平
(重庆邮电学院光电工程学院,重庆市 7...,9 ) 摘 要 分析了信道分配技术、功率控制技术和自适应天线技术等 ) 种常用的改善移动
通信系统容量的方法,其中信道分配主要通过采用恰当的信道分配技术实现有效的频率 复用, 功率控制和自适应天线技术主要从降低同频干扰角度提高系统容量。 虽然单独使用 这些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容量, 但频率复用会引起同频干扰, 从而降低无线链 路服务质量。这 ) 种技术若彼此之间相互结合, 则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特点, 最大限度地提 高移动通信系统容量。 具体分析了上述 ) 种技术两两结合所产生的优势和存在的局限性, 并讨论分析了它们对容量改善的影响。 关键词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容量,信道分配技术,功率控制技术,自适应天线技术
!"$
功率控制技术与自适应天线技术相结合 文献 +/?, 中将功率控制技术与基站自适应天线
!
几种技术的结合
由上述分析可知, 在移动通信中, 同频干扰对改
技术结合起来, 用于 &"#$ 系统的前向链路 (从基 站到移动台) , 达到了改善容量的目的。其思想简述 如下。算法包含 ? 个基本步骤, 通过迭代方式实现。 首先, 计算辐射方向图 (或者说计算自适应天线阵的 然后, 用计算得到的天线阵 加权矢量) 使 )’1 最小; 辐 射 方 向 图 和 ">$ 算 法 更 新 基 站 发 射 功 率 电 平 。 假设仿真环境是: 小区群为 ! A6/ , 传播 *@ 个基站, 信道模型只包含路径损耗, 损耗指数为 " A62, )’B06A6
电信快报 (!""#,$%&’ ) 平的目的是均衡所有使用同一信道链路的 648 , 亦 即使所有使用同一信道的无线链路的 648 相等。然 而,受传播条件和同频干扰用户数影响,均衡后的 (记为 6483) 门限 648 可能低于最小可以接收的 648 值 。 若 发 生 这 种 情 况 , 为 了 使 均 衡 后 的 648 大 于 就必须切断一些同频链路。 文献*1 , 6483, 5, 提出采用 逐步切断同频链路的干扰均衡功率控制技术,直至 与使 648 大于 6483 为止。文献 *1 , 5, 仿真结果表明, 用小区群 ! 9:1 的参考系统相比,采用分布式干扰 均衡功率控制可以使容量增益提高 + 倍,采用集中 式干扰均衡功率控制可以使容量增益提高 ; 倍。 对于基于信号电平的功率控制技术,调整发射 功率电平的目的是为了补偿接收信号的一部分路径 增益, 当补偿值达到路径增益 (单 位 为 <0) 的 $:=:% 时, 断线率就减 少 */,; 如果路径增益完全得到补偿, 接收功率保持常量。利用基于信号电平的功率控制 技术对给定链路的期望信号功率电平进行调整, 只 需知道其本身路径增益即可,所以该技术是固有的 分配技术。
论 文 选 粹
果把 ".& 技术与信道隔离 "&$ 技术结合在一起, 承 载 话 务 量 能 提 高 2*= 。 当 把 ">$ 与 信 道 隔 离 其拥塞概率几 "&$ 技术相结合进行话务量仿真时, 乎为 0 , 系统容量提高得更多。 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缺点,使用功率控制技术使 切换失败概率增加。与 !&$ 方案比较, 单独使用信 道隔离 "&$ 技术可以降低切换失败概率,一旦加 上功率平衡控制, 切换失败概率就增加。这说明, 调 整功率会产生更多来自没有达到 )’10 要求的 移 动 台的切换请求。文献 +*, 所提出的结合方式表明, 只 有信道隔离算法为新的呼叫提供了信道选择服务, 而功率控制技术没有参与信道选择过程。
!"# 技术效果好,这是因为使用 ’"# 技术会提高
信道再分配请求数,这样会增加系统控制信道的负 荷。 综 合 了 !"# 技 术 和 ’"# 技 术 () )"# 技 术 : 的一些特点。 从分配算法上, 对系统中一部分可用信 道 采 用 !"# 技 术 , 而 另 一 部 分 信 道 采 用 ’"# 技 术, 且服从一定的分配规则。已经证明, 在某个动态 范围很宽的话务量负荷上, )"# 技术优于单独使用 的 !"# 或 ’"# 技术。
"&$ 技术与分布式均衡算法+-,和 ".&+/0,两种功率控
制技术相结合,并对其改善系统容量性能进行了分 析。其中心思想是: 利用干扰均衡算法, 不断更新使 用给定信道的所有链路的移动台和基站功率电平。 当服务基站接收到呼叫请求时,就利用信道分配技 术为该移动台分配一个信道。在该新呼叫被分配信 道后, 若任何正在使用的信道的 )’1 低于 )’10 门限 值, 服务基站则为该新呼叫重新分配一个信道。 如果 重新分配信道仍未成功,则由于干扰太大而使新呼 叫阻塞。 文献 +*, 的仿 真 环 境 : 整 个 蜂 窝 系 统 分 为 23 个 小区, 传播模型假设由路径损耗决 /2- 个可用信道, 定 (无阴影衰落) , 呼叫到达速率为 /456 76 *40 呼叫 869, 呼叫持续时间为 *6 :;< 。 仿真结果表明, 使用功率控 制 与 "&$ 相 结 合 的 技 术 比 单 独 使 用 "&$ 技 术 能 提高更多的容量。 例如, 对于阻塞概率为 04/ 的系统 来说,使用不具有功率控制的信道隔离 "&$ 技术 可以使承载的话务量比使用 !&$ 技术提高 20= 。 如
!", )*+*,$
的快速发展, 后者将逐渐取代前者。然而, 信
!-$
道复用会引起同频干扰 , 降低服务质量, 因此系统 容量与链路质量之间是一对矛盾。为了有效地解决 该问题,可将 (&’ 技术与能降低同频干扰的功率 控制技术
!-*+*".$
或自适应天线技术
!"", "/$
结合起来, 以最
大限度地提高蜂窝系统容量。
数呈爆炸性的增长, 用户对数据业务的需求也不断 增加, 无线频谱资源越来越稀缺。对于移动通信运 营商来说, 分配给他们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且不可 再生。因此, 必须在不降低无线链路质量的条件下, 采用某些技术, 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提高整个蜂窝 系统的容量。 通常, 在整个服务区中, 所有多址技术都可以 通过复用信道来提高系统容量。不同信道分配技术 的信道复用程度不同 !",#$, 其中固定信道分配 (%&’) 技术较成熟, 但近几年随着动态信道分配 ((&’ ) 技 术
!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全球移动用户
同时可根据链路和服务质量而满足某些要求。常用 的信道分配技术可以分为 %&’ 、 (&’ 和混合信道分 配 (3&’) 。具体使用哪种分配方式, 则取决于不同 的约束条件和要求。 下文介绍这 ) 种信道分配技术。 蜂窝系统为每个小区基站分配 4) %&’ 技 术 : 固定数目的信道,信道分配要服从特定复用模式和 期望的链路质量。只有为某个移动台服务的基站才 能从分配给该基站的一组信道中选择一个信道指配 给发出呼叫请求的该移动台。因此, %&’ 技术存在 局限, 即由于每个小区的信道数固定, 所以 %&’ 技 术不适合话务量经常变化的情况。当某个小区的话 务量很高, 使该小区的信道数不够, 而相邻小区的话 务量较低且有可用信道时,就不适合采用 %&’ 技 术, 即系统频谱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此时可以考虑使 用 (&’ 技术加以解决。 只要信道之间不产生干扰, 原则 5) (&’ 技术: 上可以把整个蜂窝系统中的任何信道分配给任何小 区的基站。(&’ 技术核心思想是, 为某个呼叫分配 能使给定代价函数最小的信道。文献!6$ 给出了几种 代价函数和这些函数包含的阻塞概率、所选信道的 复用距离、 信道占用率等一般参数。由于 (&’ 为小 区分配的信道数灵活多变, 所以该技术比 %&’ 更有 助于解决蜂窝系统中话务量不均衡情况,可以有效 地利用频谱资源, 提高系统容量。例如文献 !7$ 的仿 真结果表明, 阻塞概率为 68 , 在没有功率控制的情 况下,为达到同一话务量,使用 (&’ 技术需要 ".
*/,
"
自适应天线技术
自适应天线技术又称智能天线技术,这是能根
据环境变化对天线阵中各阵元的加权值进行自行调 整, 以改善其输出特性的重要的天线技术*$$,。 其优点 是基于空间滤波,性能高度依赖无线传播信道的空 间特征。 在蜂窝系统中,采用自适应天线技术能有效地 提高系统容量并改善系统性能。 在发射模式下, 基站 自适应天线能够集中辐射能量朝着期望信号存在的 区域发射, 即把天线阵方向图主波瓣对准期望信号, 减小在其他方向上的干扰。 同时, 控制天线阵零陷点 朝着同频干扰用户, 能进一步降低同频干扰。 在接收 模式下, 控制基站高增益天线阵朝着期望信号, 减少 来自其他同频用户的接收干扰。 应该注意的是, 在这 两种模式下,采用自适应天线时必须能获取期望信 号的位置等期望信号的空间信息,可采用最小均方 误差 (--6> ) 、 最小均方 (7-6) 、 递归最小二乘方 (876 ) 和子空间算法等相应的波束赋型算法解决该 问题。 在发射模式下, 可以利用与移动台发射信号相 关的参考信号来确定移动台位置。 采用自适应天线所以能提高系统容量,可以从 以下两方面加以解释:
!
功率控制技术
在蜂窝系统中,由于许多移动用户在不同小区
群共享同一信道,所以由某个移动台产生的干扰会 影响其它用户, 即产生同频干扰。因此, 为了既能给 移动台提供可靠的无线链路质量,又能使该移动台 对其他用户的干扰尽可能小,必须恰当地控制发射 功率。 早期的功率控制技术主要用于延长电池寿命和 提高链路质量。为了获得期望的链路质量而需要最 小电平值,所以必须有发射功率做保证。当移动台 接近为其服务的基站时,由于在基站处接收功率较 高*$+,, 在保证同一链路质量情况下, 移动台发射功率 电平应能降低。 近几年, 功率控制技术的应用目的发 生了变化, 即认为它是一种资源, 应该得到合理分配 利用。 发射功率过高, 对用户共享同一信道会产生更 多干扰,使用功率控制则可以降低上下链路不必要 的同频干扰, 而降低同频干扰就可以提高系统容量, 因为它可以使更多用户共享同一信道。 在 !’-# 和 "’-# 系统中,若要提高系统容 量, 可通过减小小区群尺寸, 使更多信道得到复用。 但由于缩短了复用距离, 这样必然会增加同频干扰, 而使无线链路质量下降, 进而使掉话概率提高。 如何 在 !’-# 和 .’-# 系统的上下链路中,采用功率 控制技术, 既降低同频干扰又减小小区群尺寸, 以改 善系统容量? 对此已有文献进行了研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