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观念的变化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观念的变化探析
概要: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上都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和清楚的知道,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推崇的先进的教学观念。

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体育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即要达到锻炼学生身心的目的,又要结合其它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促使学生在体育的教学中迅速而又健康的成长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健康的体魄和体质是我们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保障,而健康的体魄和体质离不开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学要跟随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一、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1、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初中学习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奠基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面临这中考的压力,而大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也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体育教学则缺乏重视。

有的学校也只是为了应付体育测试而开设相应的体育教学,而这对于体育教学的作用是很难发挥的,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是起不到锻炼的作用。

2、教师方面的问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教学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呈现出被动学习的状态。

教师主要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实践内容,从而不利于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3、学生自身对体育教学不重视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学生只是一味的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一味的追求高分数,而对于体育教学则是持有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

因此,我国许多初中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甚至连基本的体育项目测试都难以达标,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很不利的。

二、新课程前提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思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对全身的器官进行调配,获得全面的锻炼。

例如,通过竞走和长跑这样的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力,而通过短跑则可以锻炼爆发力。

体育活动的进行,不仅可以让学生锻炼身体,同时在意志方面也是很好的磨练,对于培养学生永不气馁的品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新的体育教学策略,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1、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贯穿在教育改革过程的始终。

因此,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跳远的教学中,让学生先自己做好热身准备,然后自行练习。

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让学生自己总结在跳远中应该遵循哪些规则以及技术要领,从而是自己跳的更远。

最后,再由老师做出归纳总结,补充相应的知识,让学生完全掌握跳远的相关知识。

2、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而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经常提到“劳逸结合”的学习方法,而体育教学就是一种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的一种教学。

而想要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加强体育锻炼,获得放松,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热爱体育运动。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那么就会逐渐树立起自觉进行体育活动的信念。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不断开拓创新,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前,可以组织一些游戏,让学生从游戏中体会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一门枯燥的课程,而是一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从中获取乐趣的有意义的教学课程。

同时,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的选择锻炼的项目,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能够顺利的开展。

3、因材施教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而且这一教学思想一直贯穿我国教育教学工作中,在体育教学中,同样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

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动作技能的掌握上都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异。

在新课程改革中,“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要求我们不能抛弃任何一个学生,要保证每一位学生接受平等教育。

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按照统一的形式来设定教学目标,而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能合理安排相应的体育活动项目,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平等的参与到体育教学的活动中来。

4、革新课堂组织形式
在体育教学中,课堂的组织形式应该多样化、灵活化。

在理论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相互沟通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加深彼此间的认识。

在实践课中,例如,在篮球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三人制的比赛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通过合作与对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及集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汪武山.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探究[J]. 教育科学.2014(03)
[2]郁金康. 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观念的变化[J] .学校体育学.2012(24)
[3]付绍平.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价值观[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8)
[4]刘建. 实施主体性教育教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