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裸露治理工作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裸露治理工作方案
预防措施〔1〕制定1〕强化制定阶段的质量控制,图纸审核时及早发现缺陷,及时调整。

2〕制定人员应综合合计,常绿与落叶植被相结合,保证四季都有景观效果。

3〕制定单位制按时应具体、严格制定好苗木规格及每平方米种植株数要求的规定。

〔2〕材料施工单位应严格按制定要求釆购苗木,规格、形状必需达到制定要求。

⑶施工1〕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发现问题后及时与制定单位联系,强化沟通,及时调整制定。

2〕种植时,植株行距应按制定要求和植株凹凸、分蘖多少、冠丛大小的特性来种植,以种植完成后不露黄土为宜。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有,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可采纳的措施有:a.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陡坡种草、缓坡建梯田〕b.除保留少量口粮田外,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牲畜数量.〔改天然放牧为圈养〕近几十年来,通过对黄土高原进行大规模的整治,这里的生态环境逐渐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不少地方已满目青翠,林茂粮丰,摆脱了昔日的贫困局面.
故答案为:a.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挡土坝等
工程措施相结合.〔陡坡种草、缓坡建梯田〕b.除保留少量口粮田外,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牲畜数量.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1)黄土高原概况:范围、地势、地形、植被、位置过渡性
(2)脆弱的环境
①黄土高原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由黄土本身的特性决定;疏松、富含碳酸钙、垂直节理发达、潜蚀、湿陷;位置的过渡性所致;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
②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3)尖锐的人地矛盾:
2、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的形成
①自然因素:降水、风、地形、土壤、植被
(2)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提升土地生产力,建设基本农田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改善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④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
(3)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①小流域: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
②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
③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3、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①从东向西的变化规律
地形区: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呼伦贝尔高原
降水量:←50毫米←200毫米←400毫米←东西:
递减
自然景观: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②荒漠分类:原生荒漠和次生荒漠〔荒漠化〕
(2)荒漠化的发展:
①历史时期:盲目垦荒、破坏固沙植被、水源减少
②现代:
4、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地表覆盖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植被覆盖率差
人为原因〔决定作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重视环保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整治模式→目标
相协调
(3)治理措施和经验
生物固沙、沙地飞插、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特点,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在强调人为因素作用重要性的今天,这一点仍然是不能忽略的。

当然,通过对现代水土流失的分析,可以认为人为因素所占的份额要高于自然因素,这一点已经得到科学界的首肯。

也正因为如此,教材重点介绍了人为原因对水土流失的加速作用。

教材是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开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个方面,来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

我国人民在长期施行中,创造了许多水土保持的措施,不同地区都可以总结出不同的经验。

而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他们的共同经验。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已经有几十年的施行,许多地区在小流域的基础上,连片扩大到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元的大面积治理,取得了水土保持的显著效果。

因此,教材选择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一内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
率;打坝淤地,修建梯田;保塬、护坡、固沟;平整土地,修建水库;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

依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二〕林草措施
依据对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在20%~40%时,具有显然减少腐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60%~70%时,可减少土壤腐蚀量90%以上。

由此可见,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

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

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

在降雨量400mm
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三〕耕作措施
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目前依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合适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

坡地执行草灌间作,25。

~30。

坡地执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

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

施行证实,黄土高原必必需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