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方》精品教案苏教版必修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
三维目标
1.掌握这首诗的主旨。
诗人通过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和不幸,以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屈服的必胜信念,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2.掌握这首诗的结构。
第一部分描绘战争阴云下的北方国土,表现了对承受战争灾难和不幸的人民的关切;第二部分,回顾历史,表达对北方国土的挚爱。
3.掌握这首自由体诗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所体现的诗的质素。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分析,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真挚感情。
2.理解本诗结构严谨、前后互为衬托、情感起伏跌宕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中感悟本诗语言朴素明朗、节奏鲜明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意象分析,解读和感悟诗人对祖国所抱有的坚强的信念,诗人相信古老而坚强的民族永远不会灭亡,以及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振奋和鼓舞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有关艾青的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字词预习
沁颓垣荒冢车辙笳笛塞外混浊瘦瘠绿阴蔽天
二、新课引入
1、结合《语文读本(必修三)》中艾青名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阅读,介绍写作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艾青成了逃亡的难民,先是从杭州逃到老家金华,然后带着妻子,从金华逃往武汉。
当时汪精卫等汉奸正热心于准备给日本鬼子当儿皇帝,中华民族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形势不容乐观。
艾青陷入了迷茫、悲哀与绝望。
在十二月底,又一个严冬的夜晚。
他写出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震撼人心的杰作。
接着,他以深广的忧愤、饱满的激情,创作了一首首类似的名篇,如《我爱这土地》、《北方》、《手推车》、《乞丐》等。
这些诗描绘了被侵略战争破坏的祖国的土地、被苦难命运折磨的底层的百姓。
艾青以切肤之痛奏出了一个苦难民族在苦难岁月里的哀号:“——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是不是/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经过半个多世纪后,七月派诗人牛汉回忆起当时读这首诗的感觉,精彩地
说:“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
”“它是一声号召,也是一阵阵激越的钟声。
”
艾青似乎更喜欢以北方的旷野作为他的诗歌的背景。
他本生长于江南,也许是由于地域文化心理上的巨大反差,反而使追求新异的诗人比一般北方人对北方产生了更加敏锐的感受,也许是北方较之南方更为荒凉贫瘠的现实更激发了诗人的悲悯。
在这些以北方为题材的诗中,《北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艾青以舒缓、忧郁而流畅的调子,宣泄了那弥漫在他心头的浓得化不开的悲哀。
“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画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诗人牛汉先生说他在五十年前,一读此诗的开头,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
”艾青的“北方诗”使我这个江南人也追求起了雄迈、粗犷的诗风,还使我在北方学习、工作、生活了十几年。
2.作者介绍。
艾青 (1910~1996)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曾用笔名有莪加、克阿、纳雍、林壁等。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
其父是个有文化的既封建又开明的中等地主。
艾青出生时难产,被算命先生测为“克星”,父母将他送到本村一位称为大堰河的贫苦农妇家里抚养。
大堰河对艾青的恩爱胜于父母,这使他从小感染了中国农民的纯朴与忧郁。
5岁时始回家进本村蒙馆开蒙,继而就读于乔山小学、育德小学和浙江省立第七中学。
1928年夏初级中学毕业后,艾青考进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在院长、画家林风眠鼓励下,于翌年春天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
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
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
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
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
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
诗奖。
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诗集达20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1本。
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3.听录音朗诵,思考:诗前的小序[幻灯片投示]有什么作用?
一天
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
对我说:
“北方是悲哀的。
”
学生讨论明确:诗前的小序是诗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实际上是指小说家端木蕻良,他在和艾青一同去山西的路上,根椐自己对沦陷区的感受,对艾青说:“北方是悲哀的”。
这句话对全诗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作者感情赖以抒发的基础,它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忧郁、悲哀、沉重。
整篇诗作的主要意象都是围绕此句而来,它是理解全诗的关健所在。
4.分析赏析第一节。
学生诵读,提问:这一节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表现出诗人的什么感情?
卷去绿色的沙漠风——暗淡、灰黄、呼啸、恐怖,扫荡大地。
荒漠的原野——冻结
颓垣与荒冢——忧郁
孤单的行人——困苦、挣扎
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驴子——痛苦的重压、厌倦的脚步
[幻灯片投示板书]明确:第1节,是对北方冬景的描写,诗人选取的都是灰暗的意象,无论是“暗淡的灰黄”的沙漠风,还是“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无论是“孤单的行人”,还是“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都是一片悲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严寒、肃杀相互映衬,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写北方寒冷、萧条的景色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哀。
诗人牛汉曾说,他在五十年前,一读此诗的开头,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它热切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
”艾青的“北方诗”使我这个江南人也追求起了雄迈、粗犷的诗风,还使我在北方学习、工作、生活了十几年。
5.分析赏析第二节。
教师示范诵读,提问:这一节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表现出诗人的什么感情。
[幻灯片投示]明确:
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林木
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板书)
明确:第2节,诗人在第一节灰暗的意象、悲凉的景象和苍凉的感情之上又进一步累加: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和惶乱的雁群,作者强调的是“不安”,是“悲苦”,是“逃亡”,在这些灰色阴郁的色调中,诗人的心是如此的沉重,因为他描述的并非别处,而是自己的祖国,心痛之极可想而知。
6.分析概括第三诗节的意义和作用。
混浊的黄河——给北方倾泻灾难、不幸
年代的风霜——刻画着北方贫穷与饥饿(板书)
明确:第3节可以看做是对前面两段的总结和概括,从空间上北方的灾难与不幸是“万里”的,是“广大”的;从时间上看北方的贫穷与饥饿是久经年代的。
正处在“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的北方,其实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
7.分析探究第四节。
学生诵读,提问:第四诗节如何与上文过渡衔接?这一诗节中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子的?
讨论明确:诗人在前文对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如此灰暗、如此悲哀的基础上,这一部分以“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突然转折,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感情基调也转而描写这悲哀国土的表象下所蕴含的无穷的伟力:我们踏着的,这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
而当初我们的祖先,是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来这里开垦这片土地——这是“我爱这悲哀的国土”的第一个原因和理由。
几千年了,我们祖先曾在这里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然后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这是祖先以头颅和鲜血换来的土地,祖先在与恶劣的自然界的搏斗中都“不曾屈辱过一次”,如此悲哀的国土怎不令诗人与我们热爱呢!诗人的天职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是“我爱这悲哀的国土”的又一个原因和理由。
这悲哀的国土,以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而诗人相信,只要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这国土就永远不会灭亡;所以这悲哀、古老的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的国土是值得我们爱它的。
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也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诗人从三个方面给出理由,反复重申“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三节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之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的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和自豪的祖国,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祖国尽快地摆脱这场灾难,从此不再悲哀啊!
黄土层埋有祖先的骸骨
祖先带领羊群、吹着笳笛来开垦——第一个原因和理由。
祖先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他们把土地遗留给我们--又一个原因和理由。
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言语
养育了最艰苦、最古老的种族——是值得我们爱它的。
(板书)
总结: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北中国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这首诗写在抗战初期,却没有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去战斗,只是到了诗的结尾处,我们才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永远不会灭亡,这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是有振奋和鼓舞的作用的。
正如人们论述的那样,艾青不仅控诉罪恶、暴露黑暗,而且热爱光明,向往幸福。
他的诗让读者宣泄心中的痛苦和烦恼,但并不让人消沉、绝望,而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
读着他的诗,你会流泪,但还没读完,你就会抹去眼泪,以实际行动去争取自我的也是民族的自由与解放。
知识拓展
将下边这首诗与《北方》比照阅读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弯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1938年初
例题剖析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问题:
为什么“我”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包含了哪些内容?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
《我爱这土地》一诗,诗人期望自己化为一只鸟,一刻不息地为这土地歌唱,尽管喉咙已经“嘶哑”,尽管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然而在这块土地上,却有着“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有着“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有着和这水、风一脉相通的人民的反抗精神。
在这块土地上也还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由于诗人爱得真挚,爱的深沉,爱的一往情深,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誓言:“然后我死了,林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要为保卫祖国而献身的情怀。
二是艾青很善于随着诗作情节的发展,抓住情节在各个阶段的特点揉和进强烈的抒情。
诗人用象征和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
“土地”象征中华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的解放区。
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一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问题:
这首诗在写作角度上投什么特别?诗的结尾给你什么启示?
答案:
《煤的对话》从煤的本来住的地方和年纪入手,采用人煤对话的形式,问到它因地壳变动而被埋没后是否“已经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而随即又作了一个富有科学根据的巧妙安排,就是煤虽然埋在地层有亿万年,但只要一朝重见天日,给它以火,它就能活,就能燃烧起来,情节自然地发展到煤的回答:“死,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给读者的启示是什么?我认为,这告诉我们,古老民族和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并没有被深重的灾难压榨而死,只要时机一到,“给我以火”,就会挺起身来,投入战斗。
《北方》简析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艾青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高涨,他自己也被这股民族救亡的洪流所激动,使他有了“做一个中国人的强烈的欢喜和骄傲。
”“战争真的来了。
这是说,原是在人民的忍耐中的,原是在诗人的祈祷中的,打碎锁链的日子真的来了。
这时候,随着而起的是创作上痛苦的沉思:如何才能把我们的呼声,成为真的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
”(艾青:《为了胜利---三年来创作的一个报告》)为了参加救亡运动,诗人从美丽的西子湖畔辗转来到战时的首都武汉,但武汉的情景却令诗人失望,前方的将士在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后方的达官贵人却依然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
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七日,艾青和端木蕻良、萧军、萧红等艺术家应李公朴先生的邀请一起离开武汉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执教,晋南失守后,艾青又到西安组织了一支抗日艺术队,艺术队解散后又返回了武汉。
在北方的两个月里,艾青先后创作了《风陵渡》、《补衣妇》、《手推车》、《骆驼》等一批诗作,在表达自己爱国主义感情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念的同时;也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和哀怨,《北方》即是其中著名的诗篇。
全诗共有四节,前三节是诗的第一部分,第四节是第二部分。
诗前的小序是诗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实际上是指小说家端木蕻良,他在和艾青一同去山
西的路上,根椐自己对沦陷区的感受,对艾青说:“北方是悲哀的”。
这句话对全诗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作者感情赖以抒发的基础,整篇诗作的主要意象都是围绕此句而来,是理解全诗的关健所在。
诗的第一部分,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幅凄凉、悲惨的画卷,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战争中蒙受的灾难和不幸。
在诗的第二部分作者转而描写这悲哀国土的表象下所蕴含的无穷的伟力:“几千年了/他们曾在这里/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也正是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之所在。
艾青的诗往往以意象取胜,而不是由作者在诗中直抒胸臆,这就避免了抗日宣传诗流于口号的倾向。
艾青在《诗论》中曾说,“意像是纯感官的,意像是具体化了的感觉。
”“意像是诗人从感觉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是诗人使人唤醒感官向题材的迫近。
”本诗在本质上是要表现作者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对自己民族的爱以及对饱受战争之苦的北方人民的无限同情,但在字面上,很少让读者直接读到表达这种感情的词句,而是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暗示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揣摸分析,使诗更加耐人寻味。
如诗的前三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疾奔而至的呼啸”、“孤单的行人”、干枯的小河、“惶乱的雁群”、“黑色的翅膀”……等一组组暗淡、荒凉、阴郁的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使“北方的悲哀”得以形象化和具体化,另一方面也使诗作的深层寓意得以表现,读者可以根据这些意象去分析、想象以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使诗的张力得以增强。
散文化是艾青诗作的特点,也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作者说过,“诗人必须首先是美好的散文家。
”“朴素是对于词藻的奢侈的摈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的宽阔的笑。
”这首诗作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也不重视诗行的格式和韵脚的整齐划一,比一般的自由诗更自由。
本诗中自然、徐缓的节奏,错落有致的诗行以及作者对“北方的悲哀”、“悲哀的国土”的反复咏叹,给人一种自然天成、朴素清新的感觉,构成了一种内在的旋律美。
画面的美感也增强了本诗的艺术感染力。
艾青早年曾专门赴巴黎学习绘画,从事诗歌创作以后,他将绘画艺术和诗歌创作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
作者说过,“一首诗里面,没有新鲜,没有色调,没有光彩,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在本诗中,作者通过一组组色彩斑斓而富有动感的画面,将“悲哀的北国”形象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如:“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天上,/看不见太阳,/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这组诗句将形象、光线、色彩等诸多绘画艺术所重视的
因素完美地展现出来,构成了一组阴暗、荒凉、凋蔽而又颓败的画面,情景交融,既使画面与诗的整体格调完美地契合起来,也使读者对“悲哀的北国”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