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思路与方法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思路与方
法探讨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和验收工作相继完成,逐渐进入
全面推进阶段。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技术指南的普适性尚未
得到有效解决,而专项规划由于范围和尺度较大,对具体建设项目的管控仍过于
笼统,导致目标难以分解落地、详细设计缺乏有效的科学指导,因此亟需完善针
对详细层面的海绵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体系,进而形成有效指导详细设计的管控体系。
以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为例,探索具有可操作性、适宜性强的海绵城市控制性
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海绵控规)编制方法,以供海绵建设实践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
1海绵城市的专项规划体系
1.1构建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的必要性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提出“坚持规划引领”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地确定海
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相关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时,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
控制率作为其刚性控制指标,将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
定与保护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等。
根据
这一文件要求,各地在打造优质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规划先行、统筹
协调。
在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编制规划体系,以此为参考,推动海绵城
市低成本、高效率、高标准的建设完成。
1.2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的构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建规[2016]50号)明确指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城
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总体要求下,各地城市还应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包括气候特点、水文条件、绿地面积、水利设施等等,然后立足实际,编制本市
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技术标准和控制目标。
另外,各地城市还要区分规划新区、已建城市新区、老城区,继续细化各个分区的规划控制指标。
通过层层细分,确
保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落实。
2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重点
2.1协同国土空间规划,强化规划约束性要求
生态优先、底线管控,海绵城市规划必须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规划内
容的横向衔接。
海绵控规是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类型,需贴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全
覆盖、强管控和可操作的变革要求,因此应将管控范围拓展到全域,紧密衔接城
市开发边界,重点谋划城市集中建设区雨水管控系统,兼顾外围生态保育区、农
业生产区的雨水、河流、湿地系统的融合利用。
作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向下传导
的重要环节,海绵控规除需将综合径流系数目标、海绵生态格局、水生态修复治
理措施等内容向下传递至具体管控层面外,还应重点与给排水、防洪排涝、河湖
水系等其他市政专项规划相衔接,将内涝防治、涉水设施统筹、水资源循环利用
等具体工程方案问题统一纳入海绵城市体系进行考虑,并着眼于全局,构建由低
影响开发设施、城市海绵公园、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排放受纳体组成的多层次、系统化的海绵设施科学布局模式。
2.2突出地域性,采取分区管控和精准改造策略
因地制宜、新旧差异,将生态性和地域性贯穿在目标体系-系统布局-指标控
制传导全过程。
现阶段海绵城市规划实践主要集中于解决中心城区水文问题,海
绵布局缺少与周边山、水、林、湖、田的衔接,缺乏对各分区详细建设的必要引导。
笔者认为海绵控规阶段应强化自然海绵和人工海绵有机结合在方案和指标管
理中的重要性,比如分散组团式城市应最大程度地利用周边水系和农田,发挥其
天然调蓄功能,避免出现刻意突出人工海绵作用的方案。
海绵控规研究尺度较小
且问题相对聚焦,因而必须注重规划管控模式的地域性和落地性,对研究区水文
生态格局等做到客观精准识别,掌握其建设管控难点与重点。
如确定综合目标时,多雨城市要倾向于水资源的利用与疏导,少雨城市则需积极引导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选择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与指标时必须结合地域特征,而非单纯参考
《指南》与相关城市经验。
此外,城市新旧区发展差异较大时需针对城市动态建
设特点,对新旧城区区别对待,新建区强化管控指标与海绵设施的显效性,已建
区注重海绵技术改造的可行性。
2.3优化海绵城市在控规中的成果表达
海绵城市建设中对雨水的控制从空间管控和指标控制两方面出发。
首先,在空间管控层面,不同地块由于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建筑密度、绿
化率等指标不同,其雨水径流量也不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应满足雨水径流量
的平衡。
这需要规划初期考虑雨水径流调出和调入分区,即城市用地与绿地或其
他开敞空间布局均衡,实现雨水整体水文特征的初步平衡。
接下来,在各地块设
置海绵城市的各项设施要素,并采取实线、虚线、点位和功能标识四种方式进行
管控。
其中,实线的控制力度较为刚性;虚线和点位的控制力度相对弹性,在保
证主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线型和位置可以根据实际设计进行调整;功能标识主
要为后续详细设计提供指导。
其次,从渗水、蓄水和排水三方面需求出发,落实具体控制指标。
渗水指标
指规划范围内雨水渗入土壤、植被,最终汇入地下水系统的雨水比例。
该指标按
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下简称《指南》)提出的“基本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的要求,根据土壤、植被、用地
铺装的不同特性,赋予不同的渗水计算系数,确定开发后的渗水量,然后根据不
同的降雨厚度分别计算相应的渗水比例。
蓄水指标指规划范围内自然水体、洼地
和人工蓄水设施所储蓄的雨水比例,可作为中水水源,或进一步渗入地下。
该指
标根据《指南》中提出的一般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85%”的要求,
当地年径流总量减去年渗水总量即为年蓄水量,根据不同储水空间的容量,计算
地块内储水空间的数量和占地大小。
排水指标指规划范围内除雨水管网外,通过
地表径流自然排出的雨水比例,与自然地形地貌密切相关。
通过以上分析,控规指标体系中应达到的控制内容包括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雨洪调蓄池、渗滤井、雨水花园、渗透管沟等七方面。
其中,前三项指标应明确出现的控规导则,后四项应出现在控规细则中,图示中明确定位标识或范围虚线,表格中明确容量数值。
2.4强化研究过程中的多维技术融合创新
优势互补、多维校核,注重数理模型方法在规划及管控过程中的科学运用。
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复杂性决定其规划编制需要建立在科学技术方法支撑之上,多技术融合应用可弥补单一方法缺陷,起到相互补充和同步校核作用,增强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因此,海绵控规应注重学科融合,在下垫面分析、气象数据模拟、内涝风险评估、生态敏感性分析、海绵控制指标确定与校核等方面的研究中,综合采用遥感解译、GIS分析、数学模型演算及情景分析等技术方法,如利用暴雨强度公式及暴雨雨型确定设计降雨量、依据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海绵建设安全格局、利用ArcGIS数据管理功能分析下垫面特征,以及采用SWMM 模型筛选低影响设施核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
结论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内涵式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在专项规划与技术指南基础上形成科学、有效且具可操作性的海绵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管控体系迫在眉睫。
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其中重要环节,在宏观层面应基于“大海绵”视野,注重与周边山、水、林、湖、田等自然海绵的衔接,构建特色化指标体系,中观层面侧重于上下衔接与总体指标的刚性控制,微观层面强调海绵设施和指标的地域性和弹性灵活管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多层级”海绵管控系统,只有促进管控方式的系统性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海绵城市实施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许可,郭迎新,吕梅,等.对完善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体系的思考[J].中国给水排水,2020,36(12):1-7.
[2]申亚.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新城建设管理策略[J].中国给水排水,2021,37(18):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