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社戏》学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
学习目标:
1、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2、体会课文中各种描写方法,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____________,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________》,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解题:“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

“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插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3、看拼音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惮. ( ) piāo miǎo( ) 归省.( ) 潺.( ) 皎.洁( )
凫.水( ) 纠葛
.. ( ) 行.辈( ) wǎn( )转蕴.藻( )
撺掇
..( ) yǒng( )跃dài( )慢家juà..( ) 絮叨
n( )
二、新课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积累词语。

2、细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合作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2、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二)完成学习目标:
1、请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初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音及易错的字形整理在下面空白处。

2、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提示:围绕记叙六要素概括中心事件。

或以“……人,在……情况下,做了……事。

”的形式来概括。


3、小组合作学习: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思考提示:按照行文的顺序,依据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来总结。


4、继续合作探讨,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三、课堂检测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原名_________,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级________家、
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本文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是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结合拼音写汉字。

归省.行.辈惮.踱.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却……由于……因为……如果……而
B、但……却……因为……然而……即使……而
C、但……却……由于……然而……即使……可
D、可……但……因为……由于……因此……而
4、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澈。

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鲁迅的几条名言。

希望同学们能背下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一、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物,这篇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哪个?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来分析人物性格。

双喜:
六一公公:
二、学生默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11、12、23段),完成下列三个练习。

1、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

再朗读交流。

2、这些语句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个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一句写得好,好在它(赏析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写法等)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句进行品析,然后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课堂检测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朦胧”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踊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看出江南水乡的少年们动作熟练干净利索的特点。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比喻和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4.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

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

各找出一句写在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5.文中有哪几句写航船速度之快?
6.“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表现了“我”___________心情。

7.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__________》。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文章中心
一、复习检查
写出下面各句话采用的描写方法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 )
2、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 )
3、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
4、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 )
二、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2、3两题小组讨论完成)
1.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看戏好看么?(在文中找依据)
2.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却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
3.小说的题目是“社戏”,但作者却大量地写了社戏以外的内容(对平桥村的人和景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这样安排合适吗?为什么?
三、请同学们根据对上面问题的回答,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

四、课堂检测
阿庆(丰子恺)
①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

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

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人市。

②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

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

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

他肩上扛着一支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

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

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

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人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③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

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

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

他不喝酒,不吸烟,惟一的嗜好是拉胡琴。

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二出戏,收几个钱。

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受,都不吝惜。

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

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

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受,竟是学习。

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

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④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

皓月当空,万籁无声。

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

琴声宛转悠扬,引人人胜。

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

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

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

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

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

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

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

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上——教给他。

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怪异,不成腔调。

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

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

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⑤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

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

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

感悟佛法而出家为僧者,亦犹是也。

(选自《缘缘堂随笔集》)
1、根据上下文,解释第②段“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一句中“佣钱”的意思。

2、第③段描写了许多人旁听留声机卖唱的场景,阿庆与一般旁听者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3、“浔阳江头的琵琶”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的美妙乐曲,作者为什么说“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
4、第④段写“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的故事,用意何在?
5、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哪个更重要?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