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6(齐桓公说伐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关于“之”的分析: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 教材认为是连词,连接主语“君”和谓语“涉吾地” ,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偏正结构,作动词“虞”的宾 语。 • 窃以为,“之”应该是结构助词,用在充当主语或者 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用法。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例如: •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 •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 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 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 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 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 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 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 隶。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 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教材中意为:往,去。《左传· 隐公六年》: “ 郑伯 如 周 ,始朝 桓王 也。” 唐 韩愈 《 祭田横墓文》:“ 贞元 十一年九月, 愈 如 东京 ,道出 田横 墓下。”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陈】 • 《说文》: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从������ (阜),从木,申声。徐灏《段注笺》:陈 之本义为陈列,故从������ 从木申声,盖于平 陆中布列之意。……因为国名所专而后人昧 其义耳。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风】 • 指牝牡相诱。《书· 费誓》 :“馬牛其風,臣妾逋逃 ,勿敢越逐。” 孔颖达 疏引 贾逵 曰:“風,放 也。牝牡相誘謂之風。” • 《古文觀止》: • 牛走順風,馬走逆風,两 不相及,喻齊楚不相干也 。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虞】 • 《说文》:騶(zōu ,古时掌管养马并驾车的人) 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寿,食自死之肉。 从虍(hū,虎皮之文)吴声。《诗》曰:于嗟呼, 騶虞。 • 文中显然是借字,猜度;料想。《书· 大禹谟》:“ 儆戒無虞,罔失法度。”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中学的分析,一般认为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p461)中也是这样说: “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 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 就不能独立存在。”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但是,王力后来改变了这种看法,他在《汉语 语法史》(p231)中这样说:“我们把这种‘ 之’字译成现代汉语的‘的’字觉得不顺口, 就是因为现代汉语没有这种结构。而古代汉语 (特别是上古汉语)则必须使用这种语法结构 。这种‘之’字是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过去我们认为这种语法结构是句子的仂语化, 有人叫做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种提法虽然好 懂,但是不切合实际情况。这种语法结构是本 来就有的,不是‘化’出来的,更不是为了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才使用这种语法结构。”
齐桓公说伐楚
• 【教学要点】 • 1.文字现象(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命我先 君大公 女实征之 王祭不共 • 2.一词多义: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以夹辅周室 以此众战 • 3.兼词:其问诸水滨 • 4.活用:赐我先君履 • 5.语序: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楚国方城以为 城 汉水以为池 寡人是征 寡人是问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杜注:穆陵、無棣,皆齊竟也。履所踐履之界,齊桓又因 以自言其盛。 • 穆陵: • ㈠齊國地名,即山東臨駒縣的穆陵關。 上一页 • ㈡今湖北麻城穆陵關。 下一页 • 無棣:㈠齊國北部邊邑,在今 结 束 山東無棣縣北部。 • ㈡今河事也。” • 《左· 成13》:“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 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 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 一定程度的差别。 • 郑庄公(郑伯,郑老大,与叔段呼应)、晋侯 (晋历公,P143)、蔡伯、楚子。 • 冬,十有二月。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 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左 传庄公十六年》)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不穀】 • 《说文》:续(新穀继旧穀)也。百穀之总 名。从禾,������ 声。《段注》:������ 者,今 之殻字,穀必有稃甲。此以形声包会意也。 • 1.不得养;不得相养。《诗· 小雅· 小弁》: “民莫不穀,我獨于罹。” 郑玄 笺:“穀 ,養。天下之人無不父子相養者,我大子獨 不然,日以憂也。”《诗· 小雅· 蓼莪》:“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
• 《說文》:內,入也。 • 入,內也。 • 使入曰納。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敢不共给: • 《說文》:共,同也。 • 段注:《周禮》、《尚書》“供給”、“供奉” 字皆供“共”字爲之。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徵:證症 《王力古漢語字典》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 • •
《王力古漢語字典》 徵:① 召。② 求。③ 問,詢。④跡象。⑤證驗,證明。 《說文通訓定聲》 上一页 徵……當以明信應驗爲本義,徵兆、徵求爲轉注。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小结:“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能称其为“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只能说是古代汉语中“之”字的 一种特殊用法,现代汉语中没有对应的用法。 • 可以参照英语类似用法来理解: • I hope that I win ¥ 5,000,000. • I wish that you forgive me. • 参见聂志军.漫谈“之”字在中学文言文中的教学[J]. 现代语文,2006,10:93-94.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因此,“是”作为宾语前置,可能就是为了突出“征”的 事件“是(包茅不入,王祭不共)”;“问”的事件“是 (昭王南征而不复)”。 • 思考:用提问的方式突出“寡人是征/问”的不同重点。 上一页 • Who 下一页 结 束 • What • Why
• 贡之不入:
王力《同源字典》:
• 进一步引申为宿处。《易·旅》:“旅 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 王弼 注:“次者,可以安行旅之地也。”《 礼记·檀弓上》:“ 曾子 與客立於門 側,其徒趨而出。 曾子 曰:‘爾將何 之?’曰:‘吾父死,將出哭於巷。’ 曰:‘反哭於爾次。’” 郑玄 注:“ 次,舍也。”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因此,教材注释为“临时驻扎”,是一个比较笼 统的翻译,没有解释清楚“次”的内涵。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屈完:楚国大夫。 • 《史记· 楚世家》:“楚成王使将军屈完以兵御之。” • 《史记· 齐世家》:“楚王使屈完将兵扞齐。”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如】 • 《说文》:从随也。从女,从口。《段注》:随 从必以口。从女者,女子,从人者也。 • 例如称呼“妾”为“如夫人”。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 • • •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 尽心下》)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 尽心下》) 《尔雅· 释诂》:征,行也。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次】 • 谓行军至某处留驻三宿以上。《左传·庄公 三年》:“凡師一宿爲舍,再宿爲信,過信 爲次。” 孔颖达 疏:“舍者,軍行一日止 而舍息也。信者,住經再宿得相信問也。《 穀梁傳》曰:‘次,止也。’則次亦止舍之 名。過信以上,雖多日,亦爲次,不復别立 名也。”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进一步引申为留宿;停留。《楚辞· 离骚》:“ 夕歸次於 窮石 兮,朝濯髮乎 洧盤 。”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之七:“王出三江按五湖,樓船 跨海次 揚都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 冯勰》 :“一日,舟次 淮安 ,值仲秋之望, 汪 市酒邀 馮 賞月。”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下一页 结 束
• 《史记· 周本纪》: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 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 卒不赴告,讳之也。 • [唐]张守节《正义》: • 《帝王世纪》云:“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 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 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 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 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 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 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 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 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 ,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 屈完及诸侯盟。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 • •
上古的“爵” :公侯伯子男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 十里。 •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 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 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 里。
• 【履】 • 《说文》:足所依也。从尸从彳从攵,舟象 履形。小篆作 • 从字形看,“履”的本义就是鞋子,进一步 引申才为“践踏”,例如“如履薄冰”。教 材中认为“履”是践踏义,动词活用为名词 ,恰好是搞反了顺序。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赐我先君履 • 直译就是:赐给我先君一双鞋子(暗含穿着这双 鞋子可以涉足的地方,也就是势力范围。)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涉
• 《說文》:徒行濿水也。 • 《爾雅· 釋水》:繇膝以上爲涉。 • 涉:趟水過河 →進入、到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 [晉]杜預注:五等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討其罪,齊桓 因此命以夸楚。 上一页 • 《儀禮· 既夕禮》:圉人夾牽之。 下一页 结 束 鄭玄注:在左右曰夾。 • 《左傳· 僖公二十六年》: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 王。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包茅】 • 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因以裹束菁茅置 匣中,故称。《书· 禹贡》:“包匭菁茅。”《 左传· 僖公四年》:“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 ,無以縮酒。” 杜预 注:“包,裹束也;茅, 菁茅也;束茅而灌之酒,爲縮酒。” 唐 杜甫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之八 :“包茅重入歸關内,王祭還供盡海頭。”《 续资治通鉴·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丙午,敕 常州府(今江苏常州)歲貢包茅。”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春秋无义战 • 春秋是一个诸侯混战的时代,大家都是为了实际 的利益(攻城掠地、抢夺财富之类)而打仗,大 国凭借实力抢夺、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没有谁 是为了真理、正义而战。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这场战争之所以载入史册,引起人们的兴 趣,并不是谁是谁非、谁代表正义和非正 义的问题,而是在一个“无法无天”、凭 强力攫取利益的时代之中,弱者如何凭借 智慧保护自己的技巧,以及在强大的武力 面前不甘称臣的精神。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2.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老 子》:“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郊特牲》云:“缩酌用茅。”郑玄云: “泲之以茅,缩去滓也。”《周礼· 甸师》 :“祭祀共萧茅。”郑兴云:萧字或为莤 ,莤读为缩。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 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缩,渗也 。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 【是】:寡人是征/是问。 • “是”是前置宾语,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可能是 为了突出重点。 • 在一个陈述句里面,词语通过组合关系,按照线 性排列,书面形式是没有重点的。但是如果是口 语,如果采用平淡的语气,最先进入人脑的肯定 是排列在前的。但是,如果为了表达某些特殊的 需要,或者为了突出某个词,书面语可以从词语 的排列顺序,口语可以从语气的轻重进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