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禁缠足
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一体劝禁, 其有故违禁令者,予其家属以相当之罚。
——《临时大总统关于劝禁缠足致内务部令》(1912年3月)
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 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民国纪年以后生下的女 儿,一概不裹脚。
应当对这个国家的 未来充满信心,观察家 应当意识到,认为中国 行将出现内争和分裂是 多么可笑。
——《泰晤士报》(1912年8月23日)
莫理循任袁世凯政治顾问时, 与其他外国顾问合影
1912.3 1913.3
袁 任 临
暗 杀
时 大 总
宋 教
统仁
1913.10 国 会 “ 选 举 ” 袁 为 大 总 统
1914.5 公( 布大 《总 中统 华总 民揽 国统 约治 法权 》)
1914.12 颁( 布连 《任 修无 正限 大制 总) 统 选 举 法 》
1915.5 签 订 二 十 一 条
1915.12
洪 宪 帝 制
皇
新
帝
华
宫
邀请莫理循出席1916年元旦的“朝贺典礼”礼节单
二次 革命
护国 运动
1912.3 1913.3
一
千
八
百
九
十
莫
四
理
年
循
莫理循
1897—1912年 《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 1912—1920年 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 一个澳大利亚人眼里的中国
莫理循在游历途中拍摄的照片
裹小脚,嫁秀才; 裹大脚,嫁瞎子。
我遇到的妇女,无论老幼,都是缠足 的……脚被裹成难看的锥子形状,是一种 丑陋的畸形。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总复习PPT
师夷长技
坚船利炮
洋务运动 戊戌辛亥
新文化运动
工商科技 西方制度
西方文化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
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
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 求全人格的觉醒。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
“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 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 理由。”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 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行共和政治,一面又要保存君主时代的旧思想,那是
万万不成。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1917年
民主思想 + 民主制度 = 民主社会 专制思想 + 民主制度 = 专制社会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
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
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
只有中国人自己兴办实业,
才能解决民生食用所需。
——荣德生
荣德生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
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
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张謇
张謇
一、政治:反专制斗争
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 背景
2. 特点
发展特点
1. 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薄弱。 沿江大中城市。 3. 发展的速度快, 时间短。
经济
外国侵略; 列强;洋 自然经济开 务企业; 始解体 民族工业
列强资本 输出;民 族工业初 步发展
思想
新思想
中体西 用;君 主立宪
维新思潮 革命思想
民主共 和实业 救国
政治
戊戌变法 新文化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一、政治:反专制斗争
民国时期的国势与政治变化
民国时期的国势与政治变化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从1912年到1949年,历经了国共合作、内战、日本侵略、民主改革等多个阶段,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本文将从国势和政治两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时期的变化。
一、国势的变化1、政治局势的动荡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次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但政治局势仍然很不稳定。
当时的政治实力非常分散,各省督军和地方势力林立,国家权力难以集中。
同时,民国政府还面临着由于外资控制和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社会不满。
这些因素都加剧了政局的不稳定。
1916年袁世凯自称皇帝,但很快就被推翻。
此后的民国政府在北洋军阀的控制下,时易时变,为了掌握权力而互相争斗。
1927年,国共合作瓦解,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内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成为国家最紧迫的任务。
1945年,抗日胜利后,中国政局再次发生变化。
2、经济发展的加速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由城市向乡村转移。
1928年至1937年间,农村经济和手工业产值占到了全国经济总产值的90%以上。
此外,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涌入中国,并逐渐掌握了市场主导权。
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争的不断持续,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经济几乎彻底瘫痪,但是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1945年抗日胜利后,中国政府推出了多种经济改革措施,逐步实现了国家对经济的有效掌控。
3、文化思想的变革民国时期,中国的文化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早期,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仍然占主导地位,传统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核心。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思潮的兴起,民国时期的中国开始逐渐接受西方文化和思想。
新文化运动在文学、教育等领域掀起了一股革命风潮。
现代派、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思潮也逐步流行开来。
此外,在女性权益、民主自由、科学先进等方面,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也有了显著进步。
二、政治的变化1、政治制度的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曾一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制度并没有能够顺利运行,最终被北洋军阀所取代。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时报》是辛亥革命 前后,尤其是民国初 年上海的三大报刊之 一,它较为翔实地记 载了近代中国社会变 化的曲折历程,保存 了大量的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以及社会 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是我们研究中国近代 史的第一手资料。
民国初年的 社会与政局
102年前,一个农民在 大街上被革命党人揪 住并剪掉辫子,从农 民那迷茫的眼神和茫 然的表情中,我们似 乎感受到了从这一刻 起,中国社会的变与 不变。那么,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后的约 十年左右的时间,中 国与中国人的变与不 变到底如何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1“文献选读”内容及其出处。
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 统成,皇帝灭;新内阁兴,旧内阁灭;新官制兴,旧 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 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 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 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 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律 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禁缠足
缠足是性别歧视,是男 权奴役的象征。辛亥革 命后提倡妇女天足,各 地实行放足运动。禁缠 足从生理到心理对妇女 实行了一次大解放。
材料一: 当时的跪拜礼分为一跪一叩、一跪三叩、二跪二叩、 二跪六叩、三跪三叩、三跪九叩。清朝礼制明文规定,官 场交往时,必须根据不同的身份,时间、场合,采用不同 礼节。 民国政府明文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礼;庆典、 婚礼、丧礼用脱帽三鞠躬;寻常宴会、交际用脱帽一鞠躬 礼。 ——《中国民俗学概论》
材料一中反映出民国初年礼节上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 是什么?
从跪拜礼到脱帽鞠躬礼。礼节由繁到简。
材料二: 清制规定:京官凡四品以上方可称大人,外官则知府 方能称大人,知县只能称大老爷。 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下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 咸以官职,民间普遍称呼则曰先生,曰君。”各政党社团 内部大多互称同志。 ——《中国民俗学概论》
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变革
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变革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中华民国时期,它从1912年到1949年共计存在了38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与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下中华民国时期,特别是政治与社会方面的变革。
一、政治变革1.建立中华民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宣告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开始积极实施改革方案,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孙中山未能完成自己的改革计划,中华民国政局也在不断的变幻中。
2.多次政治更迭在中华民国时期的38年里,政局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国家政权经历了多次更迭。
孙中山时期,虽然他的推翻封建制度的理念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其在实践中却遇到了许多阻碍和困难,也未能促成民主制度和宪政体制的确立。
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和国民党团结起来,共同抵制外来侵略和殖民势力,推动了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但国共两党的合作也随着国内问题的不断出现而渐行渐远。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部的矛盾也渐渐地显现出来,中国内战愈演愈烈,最后国共两党在1949年经过数次战争之后,中国共产党获得胜利,中华民国政府被迫撤离台湾,开启了两岸分治的历史时期。
二、社会变革1.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是孙中山在推行新三民主义思想下展开的政治运动,其核心要素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人民幸福,这一思想体系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致力于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军事改革、社会福利政策等,这些措施从总体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2.大规模内战和抗战胜利中国社会在中华民国时期经历了大规模内战和暴力冲突,在这期间,许多无辜的生命受到了伤害和牺牲,这成为中国发展历程中永远不可磨灭的痛。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战争带来的生产力和公共设施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基础设施、公共厕所、交通枢纽、市政用地等方面的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南京临时政府推动社会习俗的变革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技能:阅读理解——从课文94页的形势图,分析北洋军阀的割据态势及其背景。
2、过程与方法(1)调查采编:搜寻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图文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锻炼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联系比较:革命党人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斗争目标、斗争策略和成败得失。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变化是思想道德观念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2)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结果,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也证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逐步深入民心,独裁专制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3)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有其内外原因,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北洋军阀的混战使国家陷于分裂和动乱,成为了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2、难点: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先后反袁,为何一败一成。
三、教学过程导入: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有哪两种斗争模式?举例说明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走的是一条武装斗争的道路,即用武力维护国家独立,通过改革振兴民族,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印度走的是一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路,试图通过和平抗议的方式取得民族自治权。
然而,一战前后,中国发生了什么?辛亥革命后,成立资产阶级南京临时政府,进行社会改革,随后袁世凯取得革命成果,开始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句话,在这期间,中国的民主革命发生了转折,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问题1、什么叫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1)民主革命——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它的成立标志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的建立。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
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
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
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
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
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
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
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民国初年的中国政局
民国初年,政局变动频繁,先后发生“二次革命”、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而隐藏于这些政治斗争背后的深层历史动向,乃是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它反映了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一)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了新的专制统治,肆意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其他进步政治社会力量,则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12年8月,宋教仁经孙中山同意后,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自己担任代理理事长。
在1912年底至1913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取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试图以此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指使凶手将宋教仁刺杀。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立即着手准备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的反抗。
他不经国会审议,非法与五国银行团订立“善后大借款”合同,筹措内战战费;同时,任命陆军总长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组成“战时内阁”,派北洋军南下。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下令罢免国民党方面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挑起了内战。
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黄兴和程德全在江苏起兵讨袁, 上海、安徽、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区也先后宣布独立。
这就是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在北洋军的进攻下,“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黄兴等人再次流亡海外。
袁世凯通过镇压“二次革命”扫除了国民党在南方的军事实力后,即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
1913年10月,它迫使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不久,下令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l914年5月,袁世凯宣布废除《临时约法》,颁行了由御用机构起草的《中华民国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以便进一步加强其独裁权力。
接着,他又通过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成为事实上的终身总统。
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做上了“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各种进步社会力量的反对。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一、剪发辫 易服饰
二、改称谓 废跪拜 三、禁缠足 倡女权
辛亥革命后妇女 解放的两大标志
主要派别
关系
影响
西南:西南军阀
段祺瑞为首皖 争夺中央政 军阀利用各 系 权 地相对独立 的农业经济 冯国璋为首直 割据一方, 系 并以帝国主 义列强在中 张作霖为首奉 国的争夺为 系 背景,相互 唐继尧为首滇 与北洋军阀 混战,是国 系 发生利益冲 家陷入分裂 和动乱之中 突 陆荣廷为首桂 系
剪发辫
南京临时 政府成立 以后,孙 中山通令 全国各地 男子掀起 剪辫
清朝男子发式
辛亥革命以后重,行动摇舞,误缠机 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 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 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 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 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 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 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 从材料中能看出什么信息?剪发辫与哪些事件有关?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一、袁世凱與洪憲帝制
袁世凯专权及推动洪宪帝制示意图
二次革命
闸北公园纪念碑“渔 父”
思考:为什么二次革命会 失败?
宋教仁像
护国运动
背景 蔡鍔像 1915.12 袁世凯复辟帝制
结 果
护国运动取得 胜利
张作 霖 冯国 璋 段祺 瑞
陆荣 廷
唐继
方位、名称 北方:北洋军阀
男子服饰的变化
长袍马褂
(清朝男子的服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民国初年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军阀割据、社会习俗改革的相关史实。
进一步学会对历史事件作深入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民国初年政局和社会的基本史实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相关知识的整理、分析、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客观、辩证的理解历史现象。
2、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中国走上民国共和道路的艰难和曲折,产生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民主共和长期奋斗的钦佩;理解历史出现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发展曲折而复杂是因为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任何改革的成功都是不易的。
[重点和难点]重点: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民主共和和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维护共和的艰难历程。
难点:对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的认识。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材料,引导提问学生回忆辛亥革命的影响。
2、讲授二次革命(1)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民国政府第一届内阁成员。
(2)理出袁世凯在刺宋后的行动。
(3)讲授二次革命3、 讲授护国运动3、讲授护国运动4、简单总结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并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复辟失败后,中国社会面临的政局。
5、 讲授军阀割据,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现状及出路。
(1) 简单介绍北洋军阀,知识链接。
(2) 北洋军阀的割据表。
6、社会习俗的变革(1)剪发辫(2)易服饰(3)改称谓(4)禁缠足(5)男女同校7、总结[板书设计]一、民国初年的政局1、二次革命2、护国运动3、军阀割据二、民国初年的社会1、剪发辫2、易服饰3、改称谓4、禁缠足5、男女同校。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一 社会习俗的变革
1、南京政府废除旧俗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 倡女权 2、习俗变革体现社会平等意识
《政府人物之 《政府人物 真相》是当时 之真相》是 人创作的讽刺 当时人创作 漫画。
表示政府虽有“ 共和”之名,实 际是猿(袁)家 天下。
的讽刺漫画。
二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二次革命 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 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李烈钧响应 最终失败 2、 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3、 护国运动 1915年 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洪宪登基” 1916 蔡锷发起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一 社会习俗的变革
1、南京政府废除旧俗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 倡女权
清末剃发图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改称谓
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 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 “某君”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 作谓称,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 改称谓的影响很大,但它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如家中雇佣的用人仍然以“少爷”“老 爷”“老太爷”称呼主人。这也说明即使大人, 老爷的谓称不用,但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并没 有完全从人们思想意识中消除
主要知识回顾:
1、社会习俗变革内容及平等意识 2、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3、北洋三大派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机加紧侵略,企 图独占中国。以支持袁做皇帝为由,提出了灭亡 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为复辟帝制,除个别内 容提出再议外,几乎全部接受,成为最大的卖国 (1915年5月9日) 贼。
蔡 锷
(1882--1916)
三 军阀割据
北洋三大军阀派系: 皖系—段祺瑞 直系—冯国璋 奉系—张作霖
民国初年的政治局势
民国初年的政治局势民国初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动荡的时期,政治局势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政治角度分析民国初年的政治局势。
一、背景民国初年(1912-1927)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基础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国家建设的起步阶段,政治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社会仍处于动荡期。
自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来,政治力量呈现出割据状态,各种地方军阀林立,国家政权十分脆弱。
同时,在国际上,一战爆发,许多国家卷入战争中,中国被迫加入反对德国的战争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压力。
另一方面,由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西方列强纷纷抢夺中国的资源和市场,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日益加深。
面对这一复杂的局面,中国政治力量极度分散,政治势力林立,局势十分紧张。
二、政治势力的博弈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局势中,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非常激烈。
最显著的特征是地方军阀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斗争。
地方军阀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局势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他们支配着各自的区域,掌握了大量的兵权和财权,通过实力来争夺政治上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鉴于地方军阀的强大和割据局面的持续加剧,国家和民族的危机加剧。
同时,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剧,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和民族的危机。
这种政治局势在中国的周边地区也产生了类似的政治动荡。
在周边地区,战争和政治矛盾不断加剧,这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安全和政治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使得中华民族的命运更加的不稳定。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民国初年的政治局势中,国家和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在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已经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侵略和掠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受到了严重侵害。
同时,国家内部的冲突和民族对立也在不断加剧。
部分民族大量迁徙,部分地区形成了民间武装。
19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袁世凯曾向杨度透露:“我现在不怕国民 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 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日置益递交二十一条 时说: “若开诚交涉, 则日本希望贵大总统再 高升一步。”
二十一条共分五大项:
第一号: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 省不得让与或租借他国。 第二号:承认日本人有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有特权, 旅顺、大连租借99年。 …… 第五号: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 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武昌至南昌、南昌 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间各铁路建筑权让与日本。 日本在福建省有开矿、建筑海港和船厂及筑路的优 先权等等。
军阀混战 分裂
社 会 转 型 时 期
——1912年3月《大总统令内务部 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
詹天佑服饰变化
1872年
1881年与耶鲁大学毕业班 同学合影
中山装
社会 生活
剪发辫 易服饰 改称谓 废跪拜 禁缠足 倡女权
求平等
求文明 求进步 求开放
移风 易俗
学界开通到女流, 金丝眼镜自由头。 皮鞋黑袜天然足, 笑彼金莲最可羞。
——《海外竹枝词》
“从民国初年至 1932年,四川军阀 混战478次,平均每 月两次战争,军费 开支达24亿元,预 征田税已到达2008 年。”
——《四川内战详记》
社会 生活
剪发辫 易服饰 改称谓 废跪拜 禁缠足 倡女权
求平等
求文明 求进步 求开放
移风 易俗
二次革命(1913) 共和
政局 复辟帝制(1915) 专制 混乱 变化 护国运动(1915) 统一 倒退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部分议员合影
高三历史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民国初年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军阀割据、社会习俗改革的相关史实。
进一步学会对历史事件作深入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民国初年政局和社会的基本史实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相关知识的整理、分析、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客观、辩证的理解历史现象。
2、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中国走上民国共和道路的艰难和曲折,产生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民主共和长期奋斗的钦佩;理解历史出现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发展曲折而复杂是因为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任何改革的成功都是不易的。
[重点和难点]重点: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民主共和和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维护共和的艰难历程。
难点:对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的认识。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材料,引导提问学生回忆辛亥革命的影响。
2、讲授二次革命(1)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民国政府第一届内阁成员。
(2)理出袁世凯在刺宋后的行动。
(3)讲授二次革命3、 讲授护国运动3、讲授护国运动4、简单总结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并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复辟失败后,中国社会面临的政局。
5、 讲授军阀割据,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现状及出路。
(1) 简单介绍北洋军阀,知识链接。
(2) 北洋军阀的割据表。
6、社会习俗的变革(1)剪发辫(2)易服饰(3)改称谓(4)禁缠足(5)男女同校7、总结[板书设计]一、民国初年的政局1、二次革命2、护国运动3、军阀割据二、民国初年的社会1、剪发辫2、易服饰3、改称谓4、禁缠足5、男女同校。
民国初期知识点高三
民国初期知识点高三在民国初期的历史背景下,高三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多样且重要的。
以下是关于这一时期的知识点的概述。
1. 时代背景民国初期指的是1912年至1949年期间的时间段,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
它开始于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帝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
在此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运动。
它发生在1911年至1912年期间,旨在推翻清朝的封建帝制。
该革命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发起,最终导致了清帝的退位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3. 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其首任临时大总统是袁世凯。
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掀开了新的政治篇章。
然而,中华民国在成立初期面临着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如政权割据、军阀混战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涉等。
4. 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在民国初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不稳。
北洋政府是当时的代表性政府,由袁世凯及其追随者所组成。
然而,国共合作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即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旨在推翻北洋政权,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5. 维新思潮与百家争鸣在民国初期,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变革和进步的思潮十分强烈。
维新思潮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倡导科学、民主和宪政等现代化理念。
同时,百家争鸣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知识文化现象,各种思想潮流相互碰撞、交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与开放。
6. 文化与文学在民国初期,文化与文学领域出现了众多杰出的作品和人物。
鲁迅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批判了封建道德和社会现象,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另外,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也使得中国文化迈入了现代化的道路。
7. 外交与国际关系由于近代中国的落后与弱小,外交问题在民国初期显得尤为重要。
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地求和的压力,积极推行外交政策成为了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著名的五四运动也起到了对外交关系的重要推动作用。
第六讲_民国初年的政治和社会
孙中山、黄兴流亡日本。
二、辛亥革命的失败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凯登
基前一周,蔡锷等在云南组织
讨袁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
护 国 运 动
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
• 1916年3月,四面楚歌之中的袁
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6日,
袁世凯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
二、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 四 以 前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局 限 性
• 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
必要性。
• 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偏向
一、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民国第一任 总理唐绍仪
一、从民国的建立到北洋军阀的统治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宋 教 仁 血 案
• 民国成立后,宋教仁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使 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组织一个强大政 党,力争在国会大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 约袁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并扩大为 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动,四处演说。国民党 在选战中大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二、辛亥革命的失败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中山也看 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国民党内产生
了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则主张法律解决,
二 次 革 命
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
• 由于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 迅速镇压,袁的专制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
3月10日袁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一从中华民国的建立到北洋军阀的统治1民国的成立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最终使民国仅剩一块招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识记知识点:
1.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方面面,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2.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1)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3月,一心要建立独裁统治的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
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继辛亥革命后的“二次革命”。
7月,李烈钧在江西宣布举兵讨袁。
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
2)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
为取得日本政府的支持,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
曾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在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1916年6月,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