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第九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 4.4.2血流的管道---血管说课稿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流的管道——血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学习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及分布,课本首先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让学生对三种血管有个感性的认识。
然后具体分述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及分布。
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及分布是本节的重点,根据血管的结构特点,血流方向,分布情况,判定是什么血管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2、能力目标
(1)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识图能力的培养。
通过观察人体不同类型血管的横切面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通过描述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使学生认同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
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构结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能够分辨动脉和静脉血管。
2、理解毛细血管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学生分析
这部分与个人的健康紧密相连,学生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教师能因势引导,肯定能事半功倍。
四、说教法
1、实验教学法。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使学生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自学导思法。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说学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血管横切面图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六、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我们生病了静脉注射应该找那种血管。
这个导入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的,因此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精神振奋并能主动地接受新知识。
其次,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观看演示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1、老师出示课件想办法既能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又不会使小鱼死亡。
2、边观察边缓慢地移动培养皿,根据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的种类。
三个问题:
(1)实验过程中是否出现新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2)通过观察你能找到几种血管,依据是什么?
(3)管腔最窄的血管是由血流速度最快的血管分支而来的,最后汇集成血流速度较慢的血管。
然后各小组讨论质疑。
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
在此基础上,学生带问题分组实验。
实验完
毕后各小组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回答前面三个问题,总结出观察到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为讲清三种血管为什么这么叫,制作了一个课件——----心脏与三种血管之间的关系。
讲诉时,采用方法是单个出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学生即明白了什么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在人体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心脏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管道。
3、学习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人体内的血管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这部分知识非常难理解,是重点。
为便于学生理解,首先将截取的三种血管图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不同之处,。
目的是考察学生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通过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即管壁薄厚、弹性的大小、管腔的宽窄即静脉里有静脉瓣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课本P66---67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找出各血管的结构特点。
然后采取师生对话的方法介绍三种血管在人体内的分布和血压情况,为了更形象地讲清问题,列举了大量数据,如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内速度分别是30厘米每秒、8厘米每秒、1厘米每秒。
在讲述四肢内的静脉瓣功能时:展示时用FLASH5做的血液从下向上经过静脉瓣流动课件,同时指出静脉是回心血管,血液经过毛细血管汇入静脉,相对压力较小,血流速度慢血液在压力小的情况下,会出现倒流现象,为了防止倒流,在人体四肢内的静脉血管里有一特殊结构----静脉瓣。
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是本节课的难点,想用语言讲清这部分知识是非常难的,无论怎么说,学生都似懂非懂,物质究竟是怎么交换的还是不明白。
于是从教参光碟生物学视频资源上摘录一段内容制成课件,学生一看就明白,从而突破难点。
生物体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学习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及细胞生长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细胞分裂及生长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2.(难点)细胞分裂的过程及意义。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物体都有从小到大的生长现象,而生物体通常是由一个细胞发育成的,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细胞的分裂
1.观察P13变形虫的分裂过程示意图,说出细胞分裂的过程是从先分裂,然后分裂,最后在分裂处形成新的。
2.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使细胞的。
3.细胞分裂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的变化。
【要点讲解】
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___ 个细胞的过程。
细胞分裂能使细胞增多,使生物体长大。
2.1个细胞连续分裂n次后共有个细胞。
3.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和DNA)与亲代细胞是否相同?有什么意义?
细胞分裂时,细胞核中的通过复制形成数目和形态相同的两份,然后在平均分配到新形成的2个细胞中,这样分裂形成的2个细胞和原来的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和原来的一样,从而保证了遗传物质在前后代之间的性和性。
活动二、细胞的生长
1.细胞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细胞的体积就会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过
程。
2. 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
的变化。
即液泡的个数由变;液泡的体积由
变;
3. 细胞生长的结果使得细胞的增大,生物体也随
之长大。
三、归纳总结
1.细胞分裂的过程由内向外分裂,即细胞核先分裂,然后是细胞质分裂,最后在分裂处形成新的细胞膜,如果是植物细胞还要形成新的细胞壁。
2.细胞分裂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染色体的变化,先复制再均分,使得新形成的细胞和原细胞的染色体一样,有利于保证遗传物质在前后代之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生物体的生长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关:细胞分裂使得细胞的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得细胞的体积增大。
四、检测反馈
1.右图①→④主要表示了变形虫细胞的哪个生理过程
()
A.生长
B.分化
C.分裂
D.癌变
2.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原因是()
A.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B.细胞数目的增多C.细胞的体积不断增大 D.养料、水比较充足
3.细胞分裂过程中观察不到的现象是()
A.细胞核中出现染色体 B.细胞的体积会明显增大
C.染色体平均分成两等份 D.染色体先复制再均分
4.遗传物质在细胞前后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下列变化中,与此直接相
关
的是
(
)A.细胞核一分为二 B.细胞质一分为二
C.染色体复制 D.染色体复制和细胞核一分为二
5.细胞分裂过程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
(
)A.细胞质的变化 B.细胞膜 C.染色体复制和均分 D.细胞壁的变化
6.下图为两个处于生长期的植物细胞,根据细胞结构特点判断两个细胞发育的先后顺序是
(
)A.甲在前乙在后
B.乙在前甲在后
C.甲乙处于同一时期
D.无法判断
甲乙
7.细胞分裂过程中,对生物的遗传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变化是( )
A.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两个细胞再分裂成四个细胞,依此类推
B.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平均分配到两个细胞中
c.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这两个细胞逐步分化形成细胞
D.通过细朐不断分裂和体积不断增大,生物体也就逐步由小长大
8.细胞分裂的结果使得细胞的增多,细胞生长的结果使得细胞的增大,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生物体不断的有小长大。
【反思】
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
一、知识结构
1、人体排泄的途径:
1)排汗(皮肤):一部分的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
2)呼气(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3)排尿(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2、排泄的意义:1)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2)调节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含量平衡3)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
3、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4、人体的代谢废物包括:尿素、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粪便是食物残渣,排出属于排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