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与体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穴贴压与体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针刺干眼症疗效明显,患者满意,但是治疗比较费时,也不经济,不利于大范围推广普及。
为了改进、简化治疗方法,特观察耳穴贴压与体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比较。
方法:眼科门诊病人60例随机分成两组:针刺组、耳穴组.针刺组主穴取太冲、太溪,配承泣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治疗3个月;耳穴组取目、皮质下、神门、肾、肝、肺,左右轮换,每侧1次贴敷3-4天,10天一个疗程,治疗3个月。
结果;体针组有效率83.33%,耳穴组有效率80%,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从泪液分泌量及泪膜破裂时间的对比分析显示,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耳穴贴压可以替代体针治疗干眼症,而且经济、方便利于患者坚持,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干眼症体针耳穴贴压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电脑电视使人们用眼时间延长,加上环境污染,干眼症的发病呈显著的增长态势。
干眼症已成为眼科临床常见病之一。
2007年张成涛主持针刺滋水涵木法治疗干眼症的课题研究,该课题为珠海市科技局立项课题(编号:珠科【2007】47号),已于2009年结题,研究成果发表于《河南中医》2009年第九期。
虽然针刺治疗干眼症效果明显,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针刺治疗比较费时,不利于患者长期坚持。
所以探索一种更加简单、方便、高效,可以替代针刺的针灸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阐述在临床实践中采用耳穴贴压和体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的比较研究。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从2008年8月~2010年12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干眼症患者60例,120只眼,按投币法分为针刺组和泪然组。
其中针刺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3~67岁病程2月~7年。
泪然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5~70岁,病程4月~9年。
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症状:眼干涩,眼痛,视疲劳等。
2)泪液分泌测定SCHIRMER法少于10MM/5MIN。
3)泪膜破裂时间少于10S。
3检查测定方法及记录
泪液分泌测定采用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泪液检测滤纸条(津药管械准字2004第2400001号标准号:YZB/津0360-2004按其说明使用。
泪膜破裂时间测定:滴2%荧光素于下穹隆部,轻揉上下眼睑,使其弥散分布,观察泪膜破裂时间,取3次平均值。
4疗效標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泪液测定大于10MM/5MIN,泪膜破裂时间大于10S。
有效:症状减轻,泪液分泌量增加,泪膜破裂时间延长。
无效:症状无改善,泪液分泌量无增加,泪膜破裂时间无延长。
二治疗方法及疗程
针刺组:取太冲太溪配合局部承泣。
太溪用补法太冲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10次一疗程,每日一次,每个疗程间隔2~4天,3个月后统计结果。
耳穴组:取目、皮质下、神门、肾、肝、肺,左右轮换,每侧1次贴敷3-4天,10天一个疗程,治疗3个月后统计结果。
三结果分析
经统计学处理,X2=0.11﹤X0,052=3.84,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2针刺组和耳穴组对泪液分泌量及泪膜破裂时间的对比
组别N 统计时间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
针刺组 30 治疗前 5.18±2.08 3.27±1.36
治疗后 7.44±2.22 5.37±1.25
耳穴组 30 治疗前7.94±4.10 3.39±1.42
治疗后 8.78±3.63 4.74±1.35
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讨论
干眼症近年呈现高发趋势,发病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由原来老年患者居多发展到现在中青年占有率逐年上升,且以电脑从业者、长期看电视者或玩游戏迷尤为突出,对个人、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干眼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或动力学的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和眼结膜角膜表层组织病变,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其流行病学的调查由于目前各国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所以发病率差异较大。
中医学认为干眼症归中医眼科神水将枯范畴45。
历代文献对该病有详细论述:《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
”《灵枢.口问》“液竭则津不灌,津不灌目无所见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其液竭者,目涩。
”《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银海精微》“泪为肝之液素。
”从上述文献看,中医认为津液亏乏不能润目是基本病理特点,与现代医学认为泪液质量变化异常是引起干眼症的病理改变相一致,且进一步阐述五脏津液皆散于目,同肝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关于本病治疗张成涛等提出针刺滋水涵木法治疗干眼症的课题研究,该课题为珠海市科技局2007年立项课题(编号:珠科【2007】47号),已于2009年结题,研究成果发表于《河南中医》2009年第九期6。
进一步阐述治疗干眼症以肝肾为主,总的病机以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火上炎,采用太溪(属肾属水)太冲(属肝属木)承泣(局部对症)针刺,起到滋水涵木,平肝潜阳,使津液上渗于眼,改善眼部不适。
治疗效果显著性,且避免药物副作用。
但是在推广中发现针刺有比较浪费时间,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治疗费也不够经济。
耳穴贴压是针灸学的一朵奇葩,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具有操作简易,治疗间隔时间较长,很利于长期治疗患者坚持,治疗费用也较体针低廉。
因此,就仿照体针滋水涵木法的取穴特点,结合现代解剖生理,取目、皮质下、神门、肾、肝、肺等穴位,左右轮换,每侧1次贴敷3-4天,10天一个疗程,治疗3个月后统计结果。
同体针组对比显示,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进过统计学分析X2=0.11﹤X0,052=3.84,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耳穴贴压同针刺效果相当,可以在临床上代替体针治疗干眼症。
从泪液分泌量及泪膜破裂时间的对比分析显示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进一步说明耳压在调节泪液分泌,改善泪膜稳定性同样效果显著。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体针改善干眼症患者的及时感觉起效快,治愈率稍高,是否治愈率上两组疗法有差异,尚需进步探讨。
如果在临床实践中把两种疗法结合使用可能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曾艳彩陈飞干眼症患者生存质量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533-1535.
[2]邹留河张丽云交接膜干燥症的研究现状[J],眼科,2002,11(6):324-331.
[3]洪慧付智勇干眼症的逃无疗效比较[J],医学研究与临床,2006,3(1):38-39。
[4]王利民试述从肝肾论治干眼病[J],四川中医,2005,23(7):13-14.
[5]傅彦江干眼病的中医药治疗[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1):56-57.
[6]张成涛张俊峰邓少颜针刺治疗干眼症30例[J],河南中医,2009,29(9):895-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