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品教学的着力点]教学理念集锦简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思品教学的着力点]教学理念集锦简短
摘要:因为学科的特点,导致许多学生不是特别重视思想品德这门学科。
作为学校、老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切实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学科的目的是跨越知识与美德的界限。
从理论→实践→理论到实践→理论→实践的理论体系的改变,变小课堂为大课堂的课堂体系的改变,从定量评价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的改变三个方面,分析提高学生重视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一些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思品教学学生素质教育
随着《江苏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实施,预示着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将在江苏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地按以前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因为,现在不仅学生在校时间比以前少了(现在规定中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7小时),而且,相应地各门学科的周课时数也减少了,而教学内容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材,重新寻找思想品德的着力点。
着力点之一:理论体系的改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理论虽然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但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理论有一种天生的抵触心理,特别是那些没有经过学生自己亲自验证的理论,它对学生的说服力更是有限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思品老师反复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校纪校规等,同学们课堂上听得好好的,结果下课后能为一点点小事而大打出手。
可见,理论对于学生来说实在是太苍白无力了。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如果老师再一味地进行讲解,学生自然就感到厌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效益,首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理论→实践→理论为实践→理论→实践。
实践证明,有很多事并不是一味地按照理论到实践的顺序演进的,就好像教一个不会骑车的人骑车一样,很少有人在骑车前就给对方讲很多骑车的理论,而是直接把他扶上车,让对方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感知,逐渐形成理论,然后再去指导实践。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备课,要设法把书本上的理论变成鲜活的事例,让学生从实践中去感悟、体会事例所讲内容,然后形成自己的理论。
例如,在讲解《九年级思想品德》
1
第一课,第一节《感受社会变化》这节课时,我不是向学生讲解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而是让同学们自己回去找自己家庭、所在社区现在和以前的变化,如果不懂的可以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并引导他们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展开调查。
通过调查,同学们自然就明白了我们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哪些了,而且通过这样的活动还有助于同学们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他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对于思品这门学科而言,笔者认为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没有错的知识,只有观点的不同,我们不应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让学生去记大量没用的死知识,一定要在实检中去感悟、去获取活的知识。
着力点之二:课堂体系的改变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而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每周只有两节课,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系统地学到手,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现在意义上的课堂它不因铃声的结束而结束,它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大课堂,具有无限的延伸性。
可能有老师会说,有些学生连课堂上都不认真听讲,你还指望他在课后再去关注你这门小学科吗?确实因为分值的减少,在某种程度上消弱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请记住学生的积极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老师运用一定的技巧调动的,当然如何调动这就要看老师的水平了。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其中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会促使人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以获得他人的尊重,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为老师当然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调动同学们积极性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们充分的展示自己的观点,以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作为老师就要设法为学生搭建好这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课堂,让同学们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在课外这个大课堂上收集到的一些观点,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秀一下自己。
这样既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提高了他们对课外这个大课堂实践探索的激情。
着力点之三:评价体系的改变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激发一个人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点,抑制自己的缺点。
但不合理的评价有时能起到相
2
反的效果。
教育在我们许多老师的心目中就是培养读书会考试的学生,他们把这样的学生称之为“人才”而导致了一大批不是这种“人才”的“人才”,他们在班级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否定了自己的能力,无怪乎有人慨叹:当今教育,“培养了差生,制造了“弱势群体”。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老师,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了,几乎是所有学校把学生人为的分为好生与差生,这个标准就是成绩,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就是不好也好。
反之,如果成绩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认可,这一点我认为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太不公平了。
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仅仅靠考试显然不行,应该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具体形式笔者认为可以把学生平时的在校表现按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赋予一定的权重,每学期记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作为档案保存,等到三年毕业后由所在学校结合学生平时实际以优、良、中、差或A、B、C、D的形式给学生赋予一个定性评价,作为学生是否被高一级学校录取或进入单位的重要依据,我想有了这个定性评价,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不好的学生他们都会特别注重思想品德教育,这为我们上好思想品德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
”作为一名思品学科老师,一定要明白我们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思品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让同学们明白人生的价值,明白品德的重要性,从而发自内心地去喜爱这门学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