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钦州市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在炎热的夏天,当我们吃冰棒的时候,常常看到在冰棒的周围有“白
气”冒出,关于这个冰棒冒出的“白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白气”是冰棒上的冰升华的结果,“白气”应该上升
B. “白气”是冰棒上的冰升华的结果,“白气”应该下降
C. “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白气”应该上升
D. “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白气”应该下降
2.冰壶运动是冬奥会比赛项目之一。
冰壶被运动员掷出后,在
冰面上减速滑行到停下的过程中,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
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
速度成正比。
若冰壶以1.6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
行了8m,则冰壶以3.2m/s的速度被掷出,在冰面上滑行的
距离为( )
A. 8m
B. 16m
C. 24m
D. 32m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冬天,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②烧水时,看到壶嘴冒“白气”
③夏天,酒在地上的水很快就干了④放在汽车里的固体清新剂会慢慢消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以下涉及到的物理常识正确的是( )
A. 初中生小宇的身高约为170dm
B. 物理试卷纸张的厚度约为1cm
C. 秋季武汉室外平均气温是−20℃左右
D. 骑自行车的速度一般可以达到4m/s
5.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运动员始终
处在电视的屏幕内”。
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运动员跑得很快”是以跑道为参照物
B. “运动员始终处在电视的屏幕内”是以屏幕为参照物
C. 以电视机前的观众为参照物,电视机内的运动员一定是运动的
D. 以赛场运动员为参照物,看台是运动的
6.a、b、c三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乙地,其中a车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到乙
地;b车以速度v出发,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还是v;c车也以速度v出发,先做减速运动再做加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也是v,三辆汽车运动时间分别为t a、t b和t c,其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t a=t b=t c
B. t a<t b<t c
C. t c>t a>t b
D. t c>t a=t b
7.学习了声音的有关知识后,贝贝带着锣来到空旷的田野里做了一个实验:用锤子使劲敲
击锣面后发现,锣面振动发出很大的声响,而当他用手捂住锣面停止振动后声音随即消失.但站在离贝贝400米远处的欢欢却明显感觉到“贝贝捂住锣面后过了一小会儿才没听到锣声”,为此对于声音的产生两个同学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支持欢欢,声音的产生根本不需要物体的振动
B. 支持贝贝,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不再产生
C. 产生声音时,物体可以振动也可以不振动
D. 贝贝的听力有问题,“听觉”延迟了
8.一个成年人正常的步行速度大约是( )
A. 1.2米/秒
B. 24米/秒
C. 36千米/秒
D. 48分米/秒
9.图是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0.根据所学知识和表中的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密度/(kg·m−3)(常温常压下)熔点/℃(标准大气压下)
冰0.9×1030
酒精0.8×103−117
A. 常温常压下,酒精可能是固态
B. 一定质量的水结成冰,体积比原来小
C. 在寒冷的(−50℃)北极地区,酒精是液态的
D. 把一杯水放到0℃的冷藏室,杯中的水一定会凝固
11.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人两端开口的竹管中,
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 向上推活塞时,吹出的哨音响度会变大
C. 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D. 当活塞在管中位置如图甲时,吹出的音调最高
12.风景优美的光雾山,夏天云雾缭绕,冬天大雪纷飞,宛若人间仙境,其中关于雾、雪成
因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化、凝华
B. 汽化、凝华
C. 汽化、凝固
D. 液化、凝固
13.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
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的开水降温至55℃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到55℃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55度杯”。
“55度杯”的工作原理是( )
A. 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B. 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C. 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 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14.为了减小高速行驶的汽车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
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
A. 堵塞感受声音的器官
B. 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C. 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
D. 防止噪声产生的回声
15.在使用温度计时,正确的做法是( )
A.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在读数时应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以便读数准确
B.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在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下表面平行
C. 测量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一段时间,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D. 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不影响测量结果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16.有一种能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空气湿度)的装置,叫作干湿泡湿度计,如图所示,它
是由甲、乙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组成的,其中乙的玻璃泡上包着湿棉纱布,甲是干燥的.我们发现(填“甲”或“乙”)温度计的示数要低一些,这是因为.在一定
的温度下,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别越小,就表示空气的湿度越(填“大”或
“小”).
17.如图1所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2s内通过的路程。
从v−t图
像中可看出速度图线和时间横轴所夹的“面积”可以表示该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我们能利用这一点很方便地计算出路程。
小明同学在笔直的跑道上跑步,他在跑步过程中的速度与时间图像如图2所示,则从出发到20s这段时间内他通过的路程是m,在120s 这一时刻他距出发点m。
18.现代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遛狗时狗叫声是通过传播到人耳的.趴在
地上的狗很远就能感知到主人的脚步声,说明.但遛狗伤人事故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跑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超声驱狗器发出声波的频率.
19.最近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
型(如图),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填“声波”或“光波”),这种特殊的波(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0.小芳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请指出图甲中的操作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是__________℃。
(3)当水沸腾时,水中有一个气泡从A位置(体积为V A)上升至B位置时(体积为V B),则
V A__________(选填“>”“<”或“=”)V B。
(4)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由图可知,水沸腾时的特
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21.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
化的图象。
(1)实验中除了甲图所给实验器材,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2)分析图乙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第15min时该物质
处于______状态,第35min时该物质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放出热量。
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结束,大约持续了______min。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2.如图所示,女孩到鞋店去买鞋,她站在镜子MN前看自己穿着新鞋的效果。
画出女孩眼
睛B点看到新鞋A点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光路图。
23.北京天坛的圜丘体现了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建筑声学成就,它将建筑学和声学完美结合,
当人站在圜丘中心处说话,会觉得声音特别洪亮,这是由于人说话的声音有一部分被四周的石栏杆反射,射到稍有倾斜的台面后又反射到圜丘中心(如图),使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若声音的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台面和石栏杆表面光滑,请在图甲中完成人的声音从A点发出,经石栏杆反射到C点的声音路径
图.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4.一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匀速行驶,在距离正前方山崖540m处鸣笛,汽车匀速前进了60m
后,司机刚好听到山崖反射的回声,求汽车的速度。
(设此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25.中央电视台在大剧场中转播音乐会的实况,一个在上海的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看(通过无
线电波传播),另一个观众坐在剧场内看,已知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为1000km,剧场观众距演出台34m.问哪一位观众先听到音乐声.(通过计算比较,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传播速度取340m/s)
26.如图所示是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蝴蝶桥,桥梁长度为134m。
(1)若小强同学骑着电动独轮车以8.04km/ℎ的速度匀速通过蝴蝶
桥,则他所用时间为多少分钟?
(2)小强仍按上述速度匀速行驶,若他突然发现前方有意外情况,经过0.6s(从发现情况
到制动刹车的反应时间)开始制动刹车,再经过4.4s又滑行8.66m后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过程中,其平均速度为多大?
参考答案
1.D
2.D
3.D
4.D
5.C
6.C
7.B
8.A
9.B 10.C 11.B 12.A 13.A 14.B 15.C 16.乙水蒸发
吸热大
17.20 80
18.空气固体能够传播声音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19.声波不能
20.(1)温度计玻璃泡碰到杯壁(2)95(3)<(4)温度保持不变
(5)停止加热(6)如图所示
21.秒表晶体固液共存需要10
22.如图所示
23.如图所示
24.20m/s
25.解:
上海的观众:无线电波传播距离s1=1000km=1×106m,传播速度v1=3×108m/s根据
v=s
t 可得,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t1=
s1
v1
=1×106m
3×108m/s
=1
300
s
剧场的观众:声音传播的距离s2=34m,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2=340m/s声音的传播时间:
t2=s2
v2=34m
340m/s
=1
10
s因为t1<t2,所以上海的观众在电视机前先听到音乐声
27.解:
(1)由v=s
t
可得,小强同学匀速通过大桥的时间:
t=s
v =134×10
−3km
8.04km/ℎ
=1
60
ℎ=1min;
(2)小强在反应时间内骑行的路程:
s1=vt1=8.04km/ℎ×0.6
3600
ℎ=1.34×10−3km=1.34m,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v′=s1+s2
t1+t2=1.34m+8.66m
0.6s+4.4s
=2m/s。
答:(1)小强同学骑着电动独轮车匀速通过蝴蝶桥所用的时间为1分钟;
(2)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过程中,其平均速度为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