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
络行 为[ 4 I 引 。另外 , C h r i s t o p h e r 认为 , 基于特 定动 机 的
2 . 1 研 究对象
网络使 用 与人 际信任存 在 密切 关 系 。有 助于个体 之 间减 少怀 疑 和促进 高效 交流 『 6 】 。人 际信 任作 为个 体
选取某市 三所高 校的大学生 为研究 对象 . 采
要 是 网络 交往 动 机产 生 的 主要 内 因[ 3 1 。 网络 使用 一
境。 同时 , 目前 国内对 网络利他 行为 的探 索 尚处 于起
步 阶段 _ l 刚 , 关 于 网络交往 动机 、 网络人 际信 任和 网络 利他 行为关 系 的实证研究 也不 多见 。 因此 , 对 网络行 为 的关注 与研究 成为 网络社会 发展 的必 然需要 。 鉴 于交作 用 .
以及 人 际信 任 的特殊 贡献 ,本 研究采 用结 构方 程模
型 ,探讨大 学生 网络交往 动机 对 网络 利他行 为 的影 响中, 网络 人际信 任 的中介作 用 。
2 对 象 与 方 法
满 足理 论 认 为 ,个 体基 于特 定 的动机 使用 网络 , 从
而满 足 自己 的心 理需求 ,能 够更好 地导 向和维 持 网
成健康 的 网络心 理与 和谐 的人 际关 系 ,也 有助 于维
持 良好 的 网络秩 序 , 建设 积极 文 明的网络文 化环境 。 网络利 他行 为 的发 生是诸 多 因素共 同影响 的过 程, 网络交 往动机 作 为一种 内在 的行为取 向 , 对 网络 社 会行 为 具 有很 好 的预 测性 _ 2 ] , 积极 的网 络交 往 动 机有 助于 引发个 体 的亲 社会 行 为 。 网络交 往 动机 是 网 络交 往 心 理 产 生 的基 础 和起 点 ,而 人 的心 理 需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一、概述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道德价值观作为个体行为的内在指南,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品格和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概念则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和情感体验而利他行为则是道德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在行动上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个体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态度。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梳理,我们将界定相关概念,并构建三者之间的理论模型。

接着,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大学生的相关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技术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道德价值观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其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道德风貌。

同时,自我概念作为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决策。

利他行为作为社会道德行为的重要表现,体现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准。

研究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机制,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以及推动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的关系,有助于揭示道德发展的心理机制。

道德价值观是个体对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总体看法和态度,它影响着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自我概念则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特点等方面的认识。

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入了解道德价值观是如何通过影响自我概念来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的。

研究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的关系,对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探究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可以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提升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可以促进其形成积极的道德行为和利他行为。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展现出了许多积极向上的利他行为,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

网络利他行为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氛围,还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这种行为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还深入到了网络社交平台。

大学生们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如捐款助学、参与志愿服务等,同时也积极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宣传公益事业等。

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募捐行为: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对贫困地区学生的捐款助学活动,或者向一些公益机构捐款支持其活动。

2. 志愿服务行为:大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志愿服务机会,并且积极参与到各种公益志愿服务中,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3. 正能量传播: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鼓励他人积极向上,推动社会风气的向好发展。

4. 参与公益活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并通过网络分享活动经历,影响更多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在当今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发展和普及水平,这些行为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个体因素:大学生的个体特质、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对网络利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越具有同情心、善良心和责任感,越容易展现出网络利他行为。

2. 社会影响:社会风气、公共文化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等都会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一个正向向上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利他行为。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引言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在众多网络行为中,网络利他行为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指的是个体通过网络平台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对他人利益的关注与维护。

网络利他行为不仅有助于促进社会融合与发展,还能够为大学生自身带来成长和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以及其影响因素。

一、量表编制过程1. 量表编制的目的和意义网络利他行为是一种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缺乏适用于大学生的量表。

因此,本文旨在编制一种适用于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量表,以便于后续的研究和实证分析。

2. 量表编制的步骤(1)编制初稿: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确定网络利他行为的核心维度和条目。

(2)问卷设计:根据编制初稿,设计问题并制作问卷。

(3)问卷试用:对初步设计的问卷进行试用,并收集回收的数据。

(4)信度检验:计算Cronbach'sα 系数,评估问卷的内部一致性。

(5)效度检验: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估问卷的效度。

(6)修订与再试用:根据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修订问卷并再次试用,直至问卷达到较好的信效度。

3. 量表内容经过量表编制和修订,最终确定了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包括以下维度:情感支持、认知支持、行为支持和信息分享。

每个维度下又包括若干条目,如情感支持下的鼓励、安慰、关心等。

二、多层线性分析1. 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原理多层线性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层级数据的统计模型,适用于研究个体特征对群体间差异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应用多层线性模型来分析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2. 多层线性分析的步骤(1)设定模型:选择网络利他行为作为因变量,个体特征(如性别、年级、社会支持)作为自变量。

(2)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数据及个体特征数据。

(3)数据处理:将数据分为个体层次和群体层次,进行数据清洗和转换。

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

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

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大家都在使用互联网,能感受到网络中存在很多善意行为,对网络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小到主动调节论坛气氛、提供信息帮助,大到打击违法犯罪、救助弱势群体等。

但网络中也有很多偏差行为,对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如网络攻击、欺骗、犯罪、垃圾邮件、虚假信息等对互联网用户造成极大困扰。

根据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表明,我国年龄在10岁到19岁的青少年网民有一亿多,占网民总数的33%。

中国青少年网民群体庞大,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又尚未确立的时期,思想极易受到其它负面现象的影响和冲击。

另外,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本身精力旺盛,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

在混乱的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作为重要的网络使用群体,他们的行为会怎样?道德表现又有什么特点?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研究,现在将一些研究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就是指调节人们有关互联网活动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与传统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新特点。

从心理学上来讲,通常会把道德分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向或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就是指我们认为应不应该有规范行为的一些准则,我们是不是觉得道德准则是有意义的。

道德情感是指我们看了一些符合道德规范或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之后,自己的一种情绪体验。

比如说,我们看到助人为乐的行为觉得很高兴、很欣慰,看了一些违反道德、破坏道德的行为,我们觉得生气,甚至假设是自己又无能为力可能会觉得很郁闷。

道德意向是指我们是否愿意去做一些符合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行为的内心倾向。

我们认为,网络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之间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因此网络道德应该具有现实社会道德现象的基本特征,网络道德结构模式也具有现实社会道德的一般结构模式。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我们也是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三个维度来看。

国内道德利他现象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国内道德利他现象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 0 1 4年 9月
唐 都 学 刊
T a n g d u J o u r n a l
S e p. 2 01 4
第3 0卷第 5期
V0 1 . 3 0 No. 5
【 伦理 学研 究 】
国 内道 德 利 他 现 象 的研 究 现 状 及 展 望
李 志 强
( 北 方工 业大 学 思想政 治理 论教 研部 , 北京 1 1 ) 0 1 4 4 )
第一 , 基 本 理 论 的 界 定 。杨 秀 香 ( 1 9 9 2 ) 、 李 宏
翰( 1 9 9 5) 、 姚轩鸽 ( 1 9 9 9) 、 李辉 ( 1 9 9 9) 、 赵 铭 等 ( 2 0 0 5 ) 、 孔维 民 ( 2 0 0 6 ) 、 腾宇 ( 2 0 0 7 ) 、 姚芬 ( 2 0 0 8 )
其所 指导 的研究 生 陶倩所 承担 的全 国教 育科 学规划 课 题— — “ 利他行 为 的理 论 与 教 育 研 究 ” 所 呈 现 的
司机 ” 等多 个 “ 最美现象 ” 发生之后 , 社 会 各 界再 次
对 以“ 最美 现 象 ” 为 典 型 的道 德 领 域 的利 他 现 象 给
度、 群体 心理 、 文 传 承 以及个 人幸 福感 等多 种 因素
对 道德 利他 进行 道 德 利他 形 成 过 程 的分 析 , 其 他 诸 如, 朱翠 银 ( 2 0 1 2 ) 以“ 彭 宇案 ” 为 例 论证 时 事热 点 对 于大学 生利 他行 为 的影 响 , 郑 显 亮等 ( 2 0 1 0 ) 还 对 国 外 学者 关 于利他 行 为 影 响 因 素 的研 究 作 以综 述 , 也
万方数据策略的研究中教育对策尤其是道德教育的对策道德利他观念和行为主要是个体产生并实施的但的研究比较集中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林泰教授及仍有一些研究有不同观点如王思斌1998郭景其所指导的研究生陶倩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萍2005和顾东辉2008就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提课题利他行为的理论与教育研究所呈现的出社会组织所可能实施的道德利他行为而张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他成果如尧新瑜2006王爱等2007则从政府利他的特点展开提倡政府可作玲2008和郑富兴2010分别阐发过我国的传统为主体实施道德利他行为认为这样既给广大群众利他思想以及国外他者伦理思想对于利他道德教育带来实际利益也能够带动社会风气的改善

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探析

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探析

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探析新时期大学生利他行为主要表现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参与爱心活动、志愿服务以及网络利他行为等方面,但我们在关注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同时也应当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正确引导,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标签:大学生;利他行为;心理健康大多数心理学家公认,利他行为必须满足四个特征:第一,利他者的行为是自愿的,而不是由环境和他人所强迫,即“权利自择”;第二,必须给接受者带来好处,也就是以给他人带来好处为最终目标和结果,即具有“益他性”;第三,利他者自身必须经受一定的损失,这种损失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也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即具有“自损性”;第四,没有酬赏期望,一种是希望得到物质方面的外在酬赏;另一种是做出利他行为后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内在酬赏。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的中枢力量,他们的利他行为尤其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

1 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的主要表现1.1 助人为乐行为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历来都很重视的传统美德之一。

它是人们发自内心地、友好地、无偿地、主动地帮助他人,并自身感到幸福愉悦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德。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群体,理所当然地是助人为乐的模范带头人和主力军。

像长江大学15名舍己救人大学生、舍己救人的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大二学生王国权,这些都是当今大学生中助人为乐的典范,他们助人为乐的行为被世人所赞赏,并未社会树立了当代大学生助人为乐的光辉形象。

相关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普遍具有利他行为观念,他们乐于帮助他人,乐意与他人共享和合作,愿意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

1.2 见义勇为行为见义勇为也是中华民族历来都很重视的传统美德之一,见义勇为是指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

见义勇为是一种坚持正义、面对危险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是一种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_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的作用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_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的作用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_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的作用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广泛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们的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对这一关系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定义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

网络使用行为指的是个体在网络上的各种行为,如浏览网页、使用社交媒体、参与线上社区等。

而网络利他行为是指个体通过网络为他人或社会做出的具有利他性质的行为,如捐款、参与公益活动、分享知识等。

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发现,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这是因为网络使用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让大学生们参与到社会或群体中,并将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分享给他人。

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获取信息、交流经验,并将这些积极的影响传递下去。

网络使用行为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可能倾向于进行网络利他行为。

网络使用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网络上成功实现任务的信心程度。

研究发现,网络使用自我效能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信心越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将自己的能力运用在网络利他行为中,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在网络上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帮助他人。

而缺乏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更倾向于保守型的网络使用行为,更多地关注自我需求的满足而忽视网络利他行为的机会。

性别也被发现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女性在网络利他行为上表现出更高的倾向。

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普遍更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情感,更倾向于帮助他人。

而男性则在网络使用行为上展现出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这与他们普遍更喜欢使用网络作为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有关系。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大学生特质移情和网络利他行为:道德启动调节效应

大学生特质移情和网络利他行为:道德启动调节效应

大学生特质移情和网络利他行为:道德启动调节效应作者:张梦影,郑洪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4期摘要:采用道德启动材料、特质移情量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45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道德启动条件下大学生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

结果显示:①大学生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并在性别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

②道德启动对网络利他行为有积极的正向预测作用。

③道德启动在特质移情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关键词:道德启动;特质移情;网络利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4-0067-02一、前言网络利他行为是指发生在网络之中能使对方受益而本人又没有明显利己动机的自觉行为[1]。

一些学者把网络利他行为看作是网络行为的积极表现方式,同现实利他行为一样具有社会利他性并受特质移情的影响。

Twenge等人认为移情作为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的中介因素对它们产生重要影响[2]。

道德启动就是在启动效应的原理上,操作和控制实验条件,使个体加工有关道德信息,随后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3]。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道德启动对大学生特质移情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为高校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1.被试。

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技术发放520份问卷,收回490份,回收率94%,其中剔除无效问卷32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458份,有效率为93.5%。

男生91人(19.9%),女生367人(80.13%);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0.10±1.16岁。

2.测量工具。

道德启动效应材料采用的是迟毓凯的组合句子测验;特质移情采用的是由美国的Mehrabian和Epstein编制,韩丽颖等人修订的特质移情量表;网络利他行为的考查采用了郑显亮编制的网络利他行为量表。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活动逐渐增多,他们除了获取信息和娱乐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些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为了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利他行为进行综述和分析。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利他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分享。

大学生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一些大学生会在知乎、微博等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考试经验和求职技巧,帮助其他人更好地面对学业和职业生涯的挑战。

第二,资源共享。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分享学习资料、电子书籍和课程视频等资源,帮助其他人提高学术水平和技能。

一些大学生会在网络上创建自己的博客或网站,分享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习笔记,供他人学习和参考。

志愿者服务。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

一些大学生会加入在线志愿者团队,在网络上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等服务。

第四,在线互助。

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相互帮助和支持,建立互助平台。

一些大学生会在微信群或QQ群中组织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和解决学习难题,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文化的培育。

网络文化强调分享、开放和互助,倡导大家共同进步和分享资源。

这种文化使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上进行利他行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网络技术的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学生更容易获取信息和与他人交流。

网络平台的普及和便利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分享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利他行为。

社会关系的转变。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更为虚拟和抽象。

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联系,网络上的利他行为成为满足社交需求的一种方式。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利他行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信息真实性的问题。

网络上的信息内容琳琅满目,大学生在分享和获取信息时需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否则,误导他人或受到误导都是可能的。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_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_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已经成为他们日常学习和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行为不再局限于个人利益,他们也开始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利他行为。

网络利他行为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为他人或社会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行为,如在线志愿服务、分享知识和经验、参与公益活动等。

研究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社会行为表现,为促进网络社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介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的量表编制过程,并通过多层线性分析对量表进行验证,以期为深入探索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提供研究方法和经验。

二、量表编制过程1. 研究目标和维度构建:首先确定研究的目标和维度。

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中,可以选择行为频率、行为意向、行为动机等作为研究目标,然后结合相关理论和现有研究,构建包含多个维度的量表。

2. 项目编制和初步筛选:根据维度构建的要求,编制一系列适合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的项目。

项目编制时应充分考虑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确保项目的可读性和有效性。

初步筛选项目时,可以通过专家评审和预实验等方法,排除冗余和不相关的项目。

3. 问卷调查和样本采集:将编制好的量表应用于实际问卷调查中。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表现,并收集他们的个人信息和网络使用习惯等背景变量。

样本采集时应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学生群体,并确保调查过程的数据质量和有效性。

4. 试题分析和信度检验: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试题分析,包括项目的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因素分析等。

同时使用内部一致性检验方法(如Cronbach's α)检验量表的信度,确保量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5. 信效度检验和修订: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即验证量表是否能够准确测量所要观察的构念。

网络被关注度与网络利他行为:移情中介作用

网络被关注度与网络利他行为:移情中介作用

网络被关注度与网络利他行为:移情的中介作用摘要:网络利他行为是网络中出现的一类重要助人行为,但其影响因素还不清楚。

本研究调查了345名广州地区大学本科生的移情能力水平、网络被关注度和网络利他行为。

结果显示:网络被关注度和网络利他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网络被关注水平越高,越容易表现出网络利他行为;网络被关注度既可以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也可以经由情感移情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

这一结果对引导网络利他行为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网络被关注度;网络利他行为;移情【中图分类号】g6401引言*本研究受2011年度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资助编号:wym11043。

利他行为指的是个体出于自愿,不期回报的,以增加他人福利作为最终目标的行为[1]。

而网络利他行为指的是个体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的支持、指导、分享、提醒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且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行为[3]。

互联网社交活动具有匿名性、隐形性和无地理位置限制的特点,这使得网络利他行为大大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利他行为。

因而,探索互联网利他行为受何种因素影响,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网络行为,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网络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

利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移情能力。

移情是一种认知他人观点和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是利他行为的重要引发因素[2]。

个体成熟的认知角色承担能力和情绪移情能力使人更有可能理解他人的需要,并对他人的需要做出反应,从而促进利他行为的产生[3]。

在网络上,赵欢欢[1]等人也发现,移情因素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这个研究把移情对利他行为的促进推广到网络虚拟环境中,认为大学生的移情已经超越实际情境的限制,在假想的环境中也能够有体会别人的情绪。

尽管利他行为被认为是不受利益驱动的,但有实证研究表明,他人的观察会增加利他行为[4]。

这种在被观察下做出更多利他行为,其实质是因为过去的行为是会被其他人知道的,人们无意识地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誉从而做出利他行为[5]。

大学生利他行为研究

大学生利他行为研究

大学生利他行为研究北京电子科技学院20094128陈影摘要:在新时期,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并未弱化,反而呈现出一些新的形式和特点。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利他行为产生的具体原因,研究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利他行为的产生,以适应当今大学生更好地做出利他行为。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利他行为引导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群体,其利他行为表现备受人们关注。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关于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研究认为:在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利己与利他观念倒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己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他们在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都有重大变化,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差。

在人生价值观上, 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淡漠,缺乏远大理想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受拜金主义影响,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缺乏对利他行为的正确认识;在道德观上,一些大学生希望大学公道能够得到主持、正义能够得到伸张,但真正到了需要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时候,他们却退缩,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帮助别人时动机不纯,名为利他实为利己;在行为方面,普遍存在一种“过客心理”,他们不愿主动选择、不愿积极承诺,对待生活持观望的消极态度。

这种现象着实让人担忧。

但是,我认为在新时期,这讲述的仅仅是一种个别现象,而并非普遍存在。

在新时期大学生的利他行为随处可见,主要表现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参与爱心活动、志愿服务,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和大学生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也充满着利他行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目前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为乐于助人的大学生们提供了新的交流模式。

在这种新模式所提供的频繁互动的交流和帮助中,大学生的校园网络生活呈现出明显的利他行为倾向。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2023-11-10contents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多层线性分析•研究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展望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01CATALOGUE定义网络利他行为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中,个体表现出的一种不期望得到任何物质回报的、对他人的有益行为。

特点网络利他行为具有匿名性、广泛性、便捷性等特点,同时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

网络利他行为定义理论背景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助人行为。

社会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在网络上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网络利他行为也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

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影响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实践意义通过对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其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育意义研究网络利他行为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理论意义研究网络利他行为有助于完善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体系,拓展了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

研究目的与方法02CATALOGUE研究目的01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心理健康、亲社会行为的关系02编制适用于中国情境的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03为促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系统梳理已有研究,阐述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与心理健康、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问卷调查法基于文献综述和专家意见,编制适用于中国情境的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并通过大样本调查获取数据。

多层线性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检验研究假设,揭示网络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大学生利他行为、移情能力及其相关研究

大学生利他行为、移情能力及其相关研究

4.研究结果41大学生利他行为研究4.1.1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为了更加直观形象,本文采用条形图来分析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

图i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分析利他观念测验利他观念测验经过数据分析得知,样本容量为N=173,最高得分~[ax=181。

最低得分jlin=113分,得分平均数Mean=153.1908,中位数Median=154,众数Mode=164,得分标准差Std=15.60089,得分分布的偏态系数为-0.409,偏态系数的标准差等于0.185,峰态系数为一0.661。

因为众数大于平均数,偏态分布系数为负数,说明数据分布的“高峰”出现在高端,也就是说,测试得分较高的人数多于测试得分较低的人。

经过统计54.3%的得分高于得分平均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目前大学生中的大多数还是具有利他观念的,是愿意践行共享、谦让和助人的,但同时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利他行为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并且由于峰态系数小于零,说明数据处于“低峰态”.数据中心位置不明显,表明大学生的利他观念个体差异性较大。

大掌生利他行为、移情能力反其相关研究4.I.2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特点表3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各因素的偏相关分析(1)男生和女生在利他行为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控制了独生子女、学生干部、政治面貌以及城乡区别等变量后,性别与个体的利他观念的偏相关系数为r=O.2286,达到了显著的水平。

P=O.003,表明认定性别与利他观念具有正相关关系犯错误的可能性只有0.003。

图2利他观念——性别性别女生的测试得分平均数155.8大于样本总体该测试的平均数153.19,而男生的测试得分平均数为148.9则小于样本总体该测验的平均数,结合圈2。

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女生的测试得分高于男生的测试得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利他行为与性别的相关性极其显著,女生的利他观念比男生强,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利他行为。

(2)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是学生干部、政治面貌以及来自城市或者农村等在利他行为方面等不存在显著差异。

利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抑制与自我损耗

利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抑制与自我损耗

利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抑制与自我损耗利他利己是人们在行为上所追求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利他注重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关心他人的利益;而利己则强调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满足个人需求和欲望的重要性。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如何平衡利他与利己的问题。

这涉及到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人们在信息获取和决策过程中存在一种注意偏向,即偏向于抑制利他信息,而更容易接受利己信息。

这种注意偏向可能导致个体过度强调自我利益,而忽视了其他人的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利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利己信息的触发更加直接,能够迅速满足个体的需求和欲望。

人们更容易被直接与自身相关的信息所吸引,而对于与自己无关或者与自己利益相冲突的信息,往往容易忽视或者抑制。

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一些社会中,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更加普遍,强调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重要性,而忽视利他行为的价值。

这种文化环境下,人们更容易接受利己信息,而对利他信息持怀疑态度。

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中心也是注意偏向的重要原因。

人们更容易将自己置于信息的中心,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导致了个体注意偏向的形成。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加剧也可能加重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个体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追求自身利益以求生存和发展。

这种竞争导向的价值观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利己信息,因为它似乎是个体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利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的存在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它容易导致社会决策的不公正和利益的失衡。

如果决策者过度强调个体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就容易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注意偏向还可能导致人们对利他行为的厌恶和抵制。

如果个体过度接受利己信息,而对于利他信息持怀疑态度,就会对利他行为抱有消极的态度。

这可能导致社会合作的减少和社会关系的破裂。

我国青年网络利他行为变化趋势研究——以2012—2023年的相关数据为例

我国青年网络利他行为变化趋势研究——以2012—2023年的相关数据为例

我国青年网络利他行为变化趋势研究——以2012—2023年
的相关数据为例
张钰颖;薛朝霞
【期刊名称】《西部学刊》
【年(卷),期】2024()12
【摘要】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选取2012至2023年间发表的70篇文献,探讨中国青年网络利他行为近12年以来的发展趋势及背后可能的社会原因。

结果显示,我国青年网络利他水平在12年间显著提高(β=0.347,p<0.01),上升了0.63个标准差。

当年、1年前、3年前与5年前的社会经济条件、社会联结与威胁、教育水平的变化均能显著正向预测我国青年网络利他行为的上升。

在社会宏观层面,此增幅变化可能与经济发展、城镇化程度提高、失业率下降以及教育政策改革有关。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张钰颖;薛朝霞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G444
【相关文献】
1.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及趋势探究——基于1998-2012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文数据的分析
2.新世纪我国记者角色认知的变化——以《北京青年报》记者节文章(2003--2012)为例
3.青年群体利他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以中国五城市调查数据为例4.近20年我国高校理工科毕业生占比的变化趋势研究——以2001~2020年的毕业生面板数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 丁 迈 陈 曦【内容摘要】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带给现实生活巨大的影响。

网民线上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网民的各种互联网使用行为,网络利他行为也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

本文在文献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对唤起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如何促进网络利他行为提出建议。

【关键词】 利他行为;网络利他行为;行为唤起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利他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其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利他行为指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①与亲社会行为同义。

狭义的利他行为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不带任何私利地帮助他人。

社会心理学对现实利他行为的研究历经几十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犹如尼葛洛庞帝所言:“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人类的生存方式都变成了数字化。

”互联网为人类拓展了生存的第二空间,这一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作用日益重要,致使网民的在线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日渐扩大,因此各种网络行为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网络利他行为也不例外。

伴随论坛、维基、P2P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出现的利他行为不胜枚举。

网络社会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点,部分学者借鉴了社会心理学中对利他行为的研究,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动机进行探讨;或从网络利他行为的实际内容出发,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类;还有学者研究社会资本、网络社区特征、浏览行为和便捷因素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

综观目前国内对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系统实证研究较少,更多的是现象描述和经验归纳。

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互联网这种新媒介对利他行为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网络利他行为有什么特点?哪些因素影响了网络利他行为?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是否存在区别?如何借助网络媒介的特点促进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二、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11网络利他行为的界定本文采用王小璐、风笑天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定义:在网络环境中所实施的将使他人获益且自身会有物质损失,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

其中,“物质损失”是指助人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所花费的网络开销、时间精力,以及虚拟的网络货币等;“没有明显自私动机”主要是指不期望有来自外部的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但不排除自身因做了好事所获得的心理满足感、自我价值实现等内在奖励。

②我们以网络中最为活跃的网民———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校园拦截访问、网络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进行了一些考察,具体研究方法描述参见相关文献③,本文是在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基础上的延伸思考。

21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1)表现形式的单一性网络利他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互联网为媒介,以电子化信息为传递物质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分享行为。

在大学生已有的利他行为中,回答网友提问占到80%左右;其次是上传各种资源、自己开帖提供有用信息等。

网络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这与网络媒介的性质吻合,网络媒介作为人们获取和沟通信息的平台,决定了在其中参与交换或复制的物质具有单一性,即信息,分享与传递信息成为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2)利他者的主动性互联网的虚拟与匿名性,很多时候消解了利他者和求助者的身份信息,消解了现实利他的复杂情境因素,使利他行为产生的环境相对简单化,因而行为动机更为单纯,自发性、主动性更强。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动机以内心满足感为主导,如在助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等。

(3)网络利他行为的延时性社会心理学对现实利他行为的研究,最常见的是实验研究,即研究者创造实验情境,设计求助场景,从而研究人们借此表现出的利他行为,这些现实情境中因为某种由头而引发的利他行为,往往具有在场和即时的特点。

网络利他行为则不同,网络媒介具有跨越时空的互动特性,往往可以助人者不在场,而且在求助者发出求助信息一段时间后,延时完成助人行为。

丁 迈 陈 曦: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 新闻学与传播学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年第3期(总第158期)35(4)助人者损失的确定性与现实利他相比,网络利他行为的单一性,使得利他行为主体,即助人者的损失大多是可预期的,主要表现为时间、精力、上网费用、虚拟的网络货币。

助人者对实行帮助行为之后自身的损失可以有比较确定的判断,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利他行为集中在比较容易、成本较低的行为上,当行为成本提高时,利他行为会减少。

三、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利他行为发生的因素很多,人们好像在做一道“认知代数题”,他们在助人的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之间不断进行权衡。

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现实社会中利他行为的产生,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情境因素、助人者特点、求助者特点。

本文亦从这三个层面探索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藉此与现实利他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

11情境因素在现实中,影响利他行为产生的情境因素主要包括情景的模糊性、旁观者效应、代价成本、榜样、环境因素等方面。

(1)情境的模糊性情境的模糊性会制约个体的利他行为,个体在不能确认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需要自己提供助人行为时,往往会退缩。

而在网络环境中,利他情境的模糊性相对减少,例如像百度“知道”这样的社区,求助者提出问题,自然是请求别人予以帮助。

这使得网络利他的情境比较单纯而明确。

因而在网络中,情境的模糊性对利他行为的制约作用不明显。

(2)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是利他行为发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事情发生时个人知觉到他人在场与否,会影响其是否采取行动。

通常旁观者数量越多,个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旁观者在场,造成责任分散,会大大降低人们对事件的干预。

而在网络空间,人际互动的主体是匿名I D,个人可以隐匿真实世界的身份。

参与网络互动的个体是不在场的,只是以I D的网络身份出现,参与者可以较好地摆脱外在压力,身体的不在场使得社区成员对于旁人反应的压迫感降到最低,部分避免了因他人评价而带来“评价恐惧”。

另一方面,上网者独立浏览网络社区时,无法判断求助信息是否被其他人浏览和解决,因此也比较好地避免了旁观者效应的责任分散。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求助信息更容易被上网者判断为紧急情况,从而提供帮助。

(3)代价成本网络利他行为的主体同样会考虑助人行为的成本,如时间压力等,在调查中,将近50%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想帮助别人但没有实现的原因是时间问题。

这一点与现实利他是一致的。

(4)榜样榜样能够促进利他行为的产生,很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如果在网络社区中存在明显可见的利他行为“榜样”,则会对其他上网者的利他倾向产生影响。

在访谈中,受访者表示看到网友分享知识的行为会使自己也愿意分享。

数据分析也获得了一致的结果,社区中,榜样的利他行为起到了强化作用,榜样的存在,会激励新进入成员实施更多的利他行为。

网络社区中中心成员的利他行为有利于形成群体动力和群体规范,唤起其他成员更多的利他行为。

(5)环境因素现实利他行为的发生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如气温、噪音等物理环境,以及社区的规模等。

而网络利他行为发生在网络空间中,现实情境的模糊性、旁观者效应及现实环境因素的影响减弱,网络空间营造的虚拟环境对利他行为产生的影响将会更为凸现,成为网络利他行为研究应该关注的重点。

经过文献分析,我们认为,可能产生影响的虚拟社区环境包括网络社区规模、社区资源和附载功能的多样性等。

通过深访我们发现,规模大小是吸引上网者浏览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影响成员向他人提供帮助的重要因素。

根据Chris和Hagel的理论,在参与社区过程中,使用者因为对社区所提供的资源感到满足,会渐渐由初期的浏览者角色,花更多时间投入而成为使用者;并进一步在社区中主动提供资源,成为建设者,网络社区成员角色之间具有演化的特性。

因此,网络社区为其成员提供丰富资源时将有利于吸引成员和增加成员归属感,促进成员由沉默的参与者转化为积极的建设者,增加利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随着web210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社区拥有了更便于上网者共享的技术,还有社区附载博客(B l og)功能,促进人际之间更广泛的沟通与更深入的了解。

网络社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可以使每个人更好地展现自己独特的方面,使这个I D更加鲜明,从更多方面展现其作为一个实体的人的状态,促进他人对其了解,一方面增加了获得人际吸引的可能,另一方面更能博得上网者的同情心,从而增加获得他人帮助的机会。

我们认为网络社区资源和附载功能的多样性将促进利他行为的发生。

我们通过实证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网络社区虚拟环境特征与利他行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161。

说明网络社区特征确实是影响利他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又以资源和附载功能的多样性相关度更高。

而社区规模的影响比较复杂,网民更倾向于浏览大规模的网络社区,而在相对小的网络社区上为他人提供帮助。

以上结果基本验证了我们关于网络社区环境对利他行为产生影响的假设。

21助人者因素个人因素是促进利他行为的内因,对行为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同样外在条件下,由于个体因素不同,有人可能做出利他行为,而有人却可能做不出。

我们的研究同样证实,助人者因素与利他行为相关程度最高。

社会心理学对助人者个人因素的多方面影响都进行了研究,包括人格特征、性别、文化差异、心情、内疚感、助人能力、 新闻学与传播学 丁 迈 陈 曦: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36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年第3期(总第158期)宗教信仰等。

网络的匿名性,使现实中性别等个人生理特征的影响消失,因而我们更为关注利他行为产生的动机等内在因素,及助人者助人能力等现实因素的影响。

(1)助人者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通过文献分析和深访,我们抽象出四个网络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建立社会联系、获得人际酬赏;社区群体认同与归属感;追求成就感、体现自我价值;互惠互利。

并据此设计了测量量表,数据分析显示,网络社区群体认同与归属感与利他行为的相关性最强,这是网络利他行为的主导动机之一。

其次是建立社会联系、获得人际酬赏。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心理学家麦独孤曾明确指出合群是人的一种本能,正是人的乐群性本能驱使人们相互亲合。

因此,从社会成员个体来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社会分化加剧,使得初级群体功能发生转移,人们之间的人际交往日趋带有短暂性、间接性和功利性的特点,以富于感情色彩为重要特征的初级关系日趋松散。

另一方面,约翰・奈斯比特曾指出,在以高技术为支柱的现代化社会中,人们会产生“高情感”的需求,将更渴望与人相聚。

因而,在传统初级群体衰落的同时,人们也在寻求新的满足感情需要的方式。

网络虚拟社区无疑是现代人寻求情感支持和人际互动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社区中人际互动的加深,使地理空间分散的上网者形成临时群体或参照群体,认同和归属感是由群体提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保障和心理需要,人们相互交往是由于他们能够取得信任、获得他人的物质与情感支持、与他人形成伙伴关系以及获得群体归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